《詩經通解》

《詩經通解》

《詩經》研究著作。不分卷。近人林義光撰。《詩經通解》編例,詩篇正文之下,每章有簡要注釋,每篇之後分列“篇義”、“別義”、“異文”三部分。

基本信息

簡介

《詩經通解》《詩經通解》

《詩經》研究著作。不分卷。近人林義光撰。林義光,福建閩縣人,生卒年不詳。在古代文學古漢語、古文字學方面都有較深造詣,曾采鐘鼎遺文,審察六書,以定文字的本形本義,著《文源》12卷。

《詩經通解》編例,詩篇正文之下,每章有簡要注釋,每篇之後分列“篇義”、“別義”、“異文”三部分。“篇義”選錄諸家說解,“別義”多駁斥前人誤說,“異文”舉示各家文字異同,條理清晰,文字簡明。正文之前,有“例略”一篇,頗有新見。如說後代儒生,每托溫柔敦厚之辭,以釋怨怒之詩,這是“秦漢以後,貴君賤民之說,習於人心”所致。書中論詩主旨,多以《詩序》為根據,並采毛、鄭之說。但認為《邶風·靜女》、《衛風·有狐》、《小雅·採薇》諸篇,《詩序》所說,都不可通,所以也不是完全以《詩序》為準的。其書主要特色,在於徵引鐘鼎銘文,考證“文學孳生通假之故,古書傳寫改易之跡”,以探究詩義。如說《小雅·常棣》“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威”字古通作“畏”,並引毛公鼎“疾威”、盂鼎“天威”,“威”皆作“畏”為證。此書不拘於漢、宋諸儒習說,所用方法,也較科學,論證較嚴謹。故能取得一些新的成就。《詩經通解》附《詩音韻通說》 1卷,有1929年衣好軒排印本。

評析

不受《詩序》和歷代研究者的結論的羈絆,力求還《詩經》這一古老詩歌總集以文學藝術作品的本來面目,而去閱讀,去研究,去鑑賞,著重指出每篇詩的主題,分析她的時代背景、藝術技巧,總結她的藝術經驗,指出她的藝術價值、意義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等。每篇評析不拘一格,各有特點,並且注重她的通俗性、可讀性、愉悅性。

20世紀《詩經》文學及相關研究

現代《詩經》學由相互關聯的三個部分也就是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個層次是《詩經》學文獻的整理和考訂;第二個層次是《詩經》文學及相關學科;第三個層次是《詩經》學術史研究。在這三個層次中,第一個層次是《詩經》學的基礎,第三個層次為《詩經》學提供借鑑,第二個層次是全部《詩經》學的中心。第一、三兩個層次都為這箇中心提供服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