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露行》

這首詩是由魏晉時的一代梟雄曹操所做,被明代鍾惺的《古詩歸》稱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它描寫了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後果,讀來如瀏覽一幅漢末的歷史畫卷。

作者

魏晉 曹操

詩詞正文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注釋

薤(xiè)露行:樂府古題。薤:多年生草本植物之一,細長葉,紫色花,鱗莖長在地下,可以食用。也稱作藠(jiào)頭。

作品鑑賞

“詩史”這頂桂冠人們往往奉獻給唐代的偉大詩人杜甫,其實這種以詩歌記錄現實,展現歷史的創作傾向,並不始於杜甫,曹操在這方面就很突出。其《薤露行》與《蒿里行》就被明代鍾惺的《古詩歸》稱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這首《薤露行》寫了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後果,讀來如瀏覽一幅漢末的歷史畫卷,公元189年(中平六年),漢靈帝死,太子劉辯即位,靈帝之後何太后臨朝,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密召涼州軍閥董卓進京,以期剷除宦官勢力,收回政柄,謀泄,何進被宦官張讓等所殺,張讓又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奔小平津,後被率兵進京的董卓劫還。董卓在這次進軍京城中竊取國家大權,旋廢少帝為弘農王,不久又將其殺死,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即為漢獻帝。於是關東各州郡的兵馬起而討伐董卓,社會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董卓放火燒毀了京城洛陽,挾持獻帝西遷長安。

曹操的詩就寫了這個歷史過程。漢代自高祖劉邦建國到靈帝劉弘是二十二世,詩中舉其成數,故云“二十世”,一說應作”廿二世”。曹操對何進的譏刺甚烈,以為他本是個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獼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樣,然終不成其為人。何進智小而圖謀大事,自然就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他作事猶豫不決,致令少帝被劫。“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視,而古代史書上遵守“為尊者諱”的原則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擄為“狩”,這裡就是招少帝奔小平津事。“白日貫虹”是一種天象,指太陽中有一道白氣穿過,古人以為這是上天預示給人間的凶兆,往往應驗在君王身上。這裡是指弘農王少帝於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正月被董卓殺戮之事,何進也遭到殺身之禍。詩的前八句以何進為主線而回顧了漢末的歷史,曹操以為何進胸無謀略,優柔寡斷,雖欲剷除宦官,反而誤國殃民,身罹其害,造成了君王被持,漢祚覆墜的局面。這八句中不僅是對歷史的記錄,而且有曹操個人對此的鮮明觀點,直抵一篇史論。

“賊臣持國柄”以下便轉到董卓之亂。董卓乘著混亂之際操持國家大權,自封為太尉,續進為相國,隨之逼宮殺帝,焚燒洛陽,漢朝四百年的帝業由此傾覆,帝王的宗廟也在烈火中焚毀.獻帝被迫西遷長安,長途跋涉,被裹脅一同遷徙的百姓哭聲不止,一片悽慘景象。這六句將董卓給國家與人民帶來的災害揭露無人遺,因而曹操在結句中說:我瞻望著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著殷墟而悲傷不已。據《尚書·大傳》中說,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滅亡後,經過殷墟,見到宮室敗壞,雜草叢生,便寫下了一首名為《麥秀》的詩以表示自己的感慨與對前朝的嘆惋,這裡曹操以此來比況自己對漢室傾覆的悲傷與感嘆。

《薤露行》屬於樂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辭,原先它與《蒿里行》都是古人出喪時唱的歌,相傳齊國的田橫不肯降漢,自殺身亡,其門人作了這兩首歌來表示悲喪。“薤露”兩字意謂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陽一曬,極易幹掉。曹操用此古調來寫時事,開創了以古樂府寫新內容的風氣。清代沈德潛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源》)是頗有見地的意見。曹操之所以能以舊瓶裝新酒,是因為樂府本身就有“緣事而發”的特點,宜於用來記錄史實,抒發情感,同時《薤露行》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貴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嘆國家喪亂,君王遭難,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

曹操的詩,前人都到以為具有悲涼慷慨的格凋,敖器之說:“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敖陶孫詩評》)就以此詩而言,其風格古質樸茂,無詳盡的細節描寫,而能從大處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語言將數年以來的社會變革納入這數十字之中,如他寫何進,並未詳說其如何謀劃失算,如何所託非人,如何猶豫不決,如何處事不慎,而僅以“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四句來刻畫他的無能,其中強烈的感情色彩不僅表達了自己對漢末形勢的認識,而且使得詩句不同於史書式的客觀敘述,令其有感人的力量。又如寫董卓之亂,“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四句中就將漢祚傾覆、洛陽焚毀、挾帝西遷及百姓受難等悲慘的場面和盤托出,讀者不得不佩服詩人筆墨的簡練及運駕語言的能力,其氣魄的沉雄闊大更是顯而易見的。至如“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將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在這十字之中,具有深沉的悲憤之情,陳明祚說曹操之詩:“本無泛語,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涼,獨臻超越。細揣格調,孟德全是漢音,丕、植便多魏響。”(《采菽堂古詩選》)也說明了曹操詩歌的跌宕悲愴情調基於其感情的深厚誠摯與出語的率真樸素。這正是漢詩與後來詩歌的不同之處,如果以聲音作比,則漢詩如天籟,純出自然,而魏、晉以後即雜以人籟,不無刻意求工之處,自然渾成的格調已遜漢詩一籌。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後,曹操被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