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詩》

《七步詩》

《七步詩》,出自《世說新語》,據傳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感情。曹植是詩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詩人,是五言詩的奠基人。現存他的90餘首詩中,就有60多首五言詩。他的寫作完成了樂府民歌到文人詩的轉變,推動了文人五言詩的發展。

基本信息

版本一

1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三

1
七步詩(摘自人教版六下)
[三國·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品釋義

注釋

持:用來。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漉:過濾。
豉(菽):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類植物脫粒後剩下的莖。
釜:鍋。

譯文

煮豆子正燃著豆秸,因煮熟豆子來做豆羹而使豆子滲出汁水。豆秸在鍋下燃燒著,豆子正在鍋里哭泣。本來我們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麼要這樣緊緊逼迫呢?

作品賞析

文學鑑賞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誡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它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曹植對手足相殘的悲憤,同時也發出了理直氣壯的斥責。詩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明顯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

後人引用

魯迅1920年代,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楊蔭榆為段祺瑞政府推廣復古教育,迫害進步學生。魯迅為表達對此的不平,依《七步詩》原韻,寫了《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
郭沫若對“抑丕揚植”的看法不甚贊同,他認為曹丕在文藝批評和七言詩的發展史上占有開山地位,為三國時期重要的詩人,他還舉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所說:“文帝以位尊減才,子建以勢窘益價”,他認為這是較公允的評價。郭沫若指出:“站在豆的一方面說,固然可以感覺到萁的煎迫未免為火燒火;如果站在萁一方面說,不又是富於犧牲的精神的表現嗎?”
因此,1941年郭沫若仿《七步詩》寫下了一首“翻案剝皮詩”——《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但此詩照原詩,無論形式與內容,都大大不如。原詩皆押仄(入聲)韻,郭沫若這首一如他寫的其他的古“詩詞”,不顧格律,以“新體詩”為幌,實為四不像,立意上完全曲解願意,已經完全換了角度,原詩表現的是兄弟相殘,郭沫若這首卻扯到了什麼“犧牲”、“奉獻”。

創作背景

典故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曹植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因此受到曹丕嫉妒。曹操死後,曹操大兒子,他的哥哥曹丕繼承當上了魏王,後篡位當了皇帝。因為曹丕擔心留曹植和曹熊(第四子)會有後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時沒來看望為由,追問逼迫他們倆。曹熊因為害怕,自殺了。而曹植則被押進朝廷。最終曹丕四兄弟的母親卞氏開口求情,曹丕勉強給了曹植一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脫口一首詩,否則殺無赦。曹植就作了這首七步詩。
三國時期,魏國武皇帝曹操去世後,他的次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為丞相。
曹植很有才華,精通治國理家,說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絕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謂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曹丕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對曹植產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處處苦苦相逼。眾臣漸也明其中理,阿諛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說三道四,謠言惑眾:朝中一日有曹植,宮內雞犬不寧,如他日造反,圖謀篡位,何不為宮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為強,斬草除根,以免日後夜長夢多。
曹丕正好如償所願,借文武百官之口,決意趁早動手。正趕上一樁造反政事,曹丕假控曹植為主謀,正午時分,曹丕傳弟弟曹植到池廳邊相見。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衛隊揮刀截下。見到曹丕,曹植道:“吾兄傳我有何貴幹?”曹丕道:“弟弟有所不知,據我朝重臣之意,聞今日事件起謀者你也。是與其於你所作為?“曹植長嘆一聲,道:“吾兄疑我謀反,謀你河山篡你朝位!如此罪行令吾何以擔當?望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辭,只得說:“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誼,我命你在七步內作出一首詠頌吾與你的情分之詞,但詞內不可見兄弟二字。不矣,休怪吾大義滅親了!”“若我不能在七步內作詩一首,任憑你處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說。“你既言如此,吾們一言為定!”
曹丕說完,曹植便邁出了第一步,突然,他聞到了從遠處飄來的陣陣煮豆的香味,靈感陣來,借物抒情,在剛走到第六步時就作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詩作完,曹植對曹丕說:“我們雖有君臣之分,但畢竟是骨肉相連,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殘?我無意與你權利相爭,無論誰為君主,我都會忠貞不二地跟隨,毫無怨言!明槍易擋,暗箭難防。若你要滅我,輕而易舉,何必大費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難以瞑目啊!”曹丕聽之,被駁得無話可說。(但有記載,曹丕提出此要求後,曹植的詩應聲而完。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詩人、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自幼穎慧,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的寵愛。
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世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不拘禮法,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鬥爭中漸占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後世文人對曹植極為推重。有《曹子建集》十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