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一書,首版於1976年發行,作者理察·道金斯於1989年重新修訂。該書產生了難以估計的深遠影響,全球銷量超過100萬冊,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自私的基因”都成了英語中的一個固定詞組。在這本受到無數讚譽和攻擊的書中,作者將進化的選擇單位從個體定位到創造個體的基因上。我們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生命有何意義,我們該如何認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滿想像力。任何生物,包括我們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機器。這本書是實實在在的認知科學,複製、變異和淘汰簡單的三種機制可以演變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現象里的林林總總。

基本信息

概述

《自私的基因》中文封面《自私的基因》中文封面

《自私的基因》一書首版於1976年發行,作者理察·道金斯於1989年重新修訂。在這本受到無數讚譽和攻擊的書中,作者將進化的選擇單位從個體定位到創造個體的基因上,這一在1976年顯得頗為激進的觀點,現在已經逐漸成為進化生物學界的主流。道金斯在本書中,將自達爾文以來所創建的進化的生命觀,打磨成一件鋒利的武器,以前所未有的膽略揭示生命世界中隱藏極深的秘密,使我們能夠穿越千變萬化的具體生命形式而直指核心。他不僅顛覆了我們對自然界的幻覺,同時也開啟了另一道完全不同且更加壯麗、精彩的生命畫卷。

作者簡介

理察·道金斯理察·道金斯
理察·道金斯,1941年3月26日生,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科普作家,生物學家。200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05年英國《前景》雜誌會同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路調查,評選出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

目錄

1978年初版序
1989年新版序
第一章為什麼會是人類呢?
第二章複製基因
第三章不朽的雙螺鏇
第四章基因發動機
第五章攻擊行為:穩定性和自私的機器
第六章基因種族
第七章家庭規劃
第八章代際之戰
第九章性別戰爭
第十章欺軟怕硬
第十一章自私的擬予
第十二章善有善報
第十三章基因苦旅

內容簡介

《自私的基因》《自私的基因》
雖然黑猩猩和人類的進化史大約有99.5%是共同的,但人類的大多數思想家把黑猩猩視為畸形異狀、與人類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們自己看成是上升為萬物之主的階梯。對一個進化論者來說,情況絕非如此。認為某一物種比另一物種高尚是毫無客觀依據的。不論是黑猩猩和人類,還是蜥蜴和真菌,他們都是經過長達約三十億年之久的所謂自然選擇這一過程進化而來。每一物種之內,某些個體比另一些個體留下更多的生存後代,因此,這些得以繁殖的幸運者的可遺傳特性(基因),在其下一代中的數量就變得更加可觀。基因的非隨機性的區分繁殖就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造就了我們,因此,要想了解我們的自身特性,就必須懂得自然選擇。

儘管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進化學說是研究社會行為的關鍵所系(特別是同孟德爾的遺傳學相結合時),但卻一直為許多人所忽視。社會科學領域內一系列研究部門相繼興起,致力於建立一種達爾文前和孟德爾前派的社會和心理世界的觀點。甚至在生物學領域中,忽視和濫用達爾文學說的情況一直令人詫異。無論造成這種異常發展的原因究竟何在。有跡象表明,這種狀況即將告終。達爾文和孟德爾所進行的偉大工作已為日漸增多的科學工作者所發展,其中著名者主要有菲希爾(R.A.Fisher),漢密爾頓(w.D.Hamilton),威廉斯(G.C.Williams)和史密斯(J.Maynard Smith)。現在,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介紹給大家,這是第一次。

道金斯對社會學說中這一嶄新工作的主要論題逐一作了介紹:利他和利己行為的概念,遺傳學上的自私的定義,進犯行為的進化,親族學說(包括親子關係和群居昆蟲的進化),性比率學說;相互利他主義,欺騙行為和性差別的自然選擇。道金斯精通這一基本理論,他胸有成竹,以令人欽佩的清晰文體展示了這一嶄新的工作。由於他在生物學方面的造詣頗深,他能夠使讀者領略生物學文獻中的豐富多彩和引人人勝之處。凡遇他的觀點同已發表的著作的論點有分歧時,他的評論,就象他在指出我的一處謬誤時一樣,無不一箭中的。同時,道金斯不遺餘力地把據以論證的邏輯推理交待清楚,俾使讀者能夠運用這種邏輯推理再去擴展這些論據(甚至可以和道金斯本人展開爭論)。這些論據可以向許多方面擴展。例如,如果(按道金斯的論證)欺騙行為是動物間交往的基本活動的話,就一定存在有對欺騙行為的強烈的選擇性,而動物也轉而必須選擇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騙,使某些行為和動機變成無意識的,從而不致因蛛絲馬跡的自覺跡象,把正在進行的欺騙行為敗露。因此,說自然選擇有利於神經系統是更準確地反映了世界的形象這種傳統觀點,肯定是一種關於智力進化的非常幼稚的觀點。

近年來社會學說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由此引起了一股小小的逆流。例如,有人斷言,近年來社會學說方面的這種進展,事實上是為了阻止社會前進的周期性陰謀的一部分,其方式是把這種社會的前進說成在遺傳上似乎是不可能的。還有,把一些相似而又不堪一駁的觀點羅致在一起,使人產生這樣一種印象,即達爾文的社會學說,其政治含義是反動的。這種講法同事實情況大有逕庭。菲希爾和漢密爾頓首次清楚地證明了遺傳上性別的均等性。從群居昆蟲得到的理論和大量數據表明,親代沒有主宰其子代的固有趨勢(反之亦然)。而且親代投資和雌性選擇的概念,為觀察性別差異奠定了客觀的和公正的基礎,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進展,超越了一般把婦女的力量和權利歸根於毫無實際意義的生物學上的特性這一泥潭中所作的努力。總之,達爾文主義的社會學說使我們窺見了社會關係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我們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後,我們的政治見解當會重新獲得活力,並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必將對我們受苦受難的許多根源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圖書評論

隨著人類基因組工程完工,基因一詞也被廣大媒體以極大的熱情四處傳播,已經從教科書上走入大眾的生活領域。確實我們是父母基因的產物,長期以來我們僅僅是把基因看成是構建我們機體的一份藍圖,而有意或無意的忽視了它對我們的行為的影響。

畢竟我們自認是萬物之靈,有著自由意志,可以判斷是非善惡。並且我們有著強烈的願望將人類社會的價值觀強加給自然界,諸如勤勞的蜜蜂等幼讀故事,將我們身邊的自然界塑造成天堂的模樣,除了讓人尷尬的食肉動物。所以我們完全理解大灰狼注定了得不到好名聲,甚至到今天我們已經對生態系統的認識有了長足的進步之後,也是如此。

錯誤的觀念甚至比無知更糟糕,伴隨著現代生物學的迅猛發展,我們終於有了正確認識自然乃至我們自身的機會和可能。雖然真相總是讓人難堪,然而鴕鳥政策決不是明智的舉動。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將事物是怎樣和事物應該怎樣混為一談,人生沒有意義,不等於我們不能去追求意義。事實上,現代生物學最重要的教益就是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仰賴於我們自己。

不過要將艱深的專業知識以通俗易懂並且正確的方式表述出來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而英國生物學家裡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書可以稱為此類科普書籍的典範。在這本傑出的以現代新綜合進化生物學為理論基礎的書中,道金斯對生命本質——自私的基因——的全新闡述,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人本身的重新思考,徹底顛覆了我們夢想中的伊甸園。足以使任何一個對自然以及渴望了解我們自己的讀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太古以來,聚集在海洋、或某個冒著強烈硫磺氣息的接近於沸騰的池塘里一些尋常的有機小分子,在純粹的物理化學原理作用下發生各種隨機的聚合。一定有某個剎那,這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有機分子,它具有非凡的能力能夠利用基本的原料製造自己,當然複製並非完美。它的後代子孫在這星球上繁衍不絕,穿越四十億年的時光長河將這世界改造得面目全非。如今它的後代子孫遍布這星球的天空、陸地、海洋,不過它已經將自己深深的藏匿,直到1953年人們才真正明白了它們的地位,今天我們把這些分子中的某些片斷稱為——基因。而我們眼中的形形色色的生命形式都是由它們所創造用來延續它們自己的生存、繁衍的機器,包括我們自己。

雖然將自私這樣一個純粹人類道德領域中的詞,用來修飾一種分子,有些荒唐,然而這確實有助於我們的理解。在深受大家喜歡的動物世界中各種動物在求偶期間的各種儀式、戰鬥,都只是由隱藏在這些漂亮而傑出機體中的自私基因的驅使下完成它們的終極使命,將這些自私的基因延續下去。在這裡確實沒有什麼美德,這些穿越了難以想像的漫長歲月的分子,都注定了是自私的。

或許有些讀者會提出異議,畢竟我們在這自然界中看到了大量的利它主義,看到了偉大的母愛。這些難道是可以用自私的基因來解釋的嗎?這裡面涉及到稍微複雜的算計,如果犧牲自己可以拯救更多的自己,那么具有這樣行為的動物,將會更加成功。這就是我們在自然界中觀察到的無數具有親緣關係的動物中,所表現出動人的利它主義乃至自我犧牲行為,也是我們常說的血濃於水的生物學含義。實際上生命延續到今天,早已進化出各種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的複雜行為模式,不過歸根到底它們都不能違背自私這一基本的原則。這就是在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所全力闡述的內容。

道金斯在本書中,將自達爾文以來所創建的進化的生命觀,打磨成一件鋒利的武器,以前所未有的膽略揭示生命世界中隱藏極深的秘密,使我們能夠穿越千變萬化的具體生命形式而直指核心。他不僅顛覆了我們對自然界的幻覺,同時也開啟了另一道完全不同且更加壯麗、精彩的生命畫卷。

《自私的基因》一書首版於1976年發行,作者於1989年重新修訂。在這本受到無數讚譽和攻擊的書中,作者將進化的選擇單位從個體定位到創造個體的基因上,這一在76年顯得頗為激進的觀點,現在已經逐漸成為進化生物學界的主流。隨著本書的中譯本的出版,很多人認為進化的故事讓人絕望,他們假想的世界被生物學進展粉碎而過分傷心,完全忽視了人類社會和動物世界的重大區別。這就是,我們擁有文明和教育,事實上我們的命運並非完全由基因決定,我們所擁有的由自私的基因所賦予的神經系統完全可以幫助我們逃離困境。只要我們能夠知己知彼,而不是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基因的工具。畢竟基因不關心道德,我們本來就只是它們的工具。我們所要警惕的正是創造我們並不可或缺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不會思想,但由這些基因所創造的我們不僅可以理解我們自身,同時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擺脫它們無聲無息的控制。正如作者所言:“讓我們設法通過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義灌輸到人們頭腦中去吧!因為我們生來是自私的。讓我們懂得我們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因為這樣我們至少可以有機會去打亂它們的計畫,而這是其他物種從來未能希望做到的。”

在這本讓某些人絕望的書中,作者對人類文明的詮釋,可能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道金斯在書中玩笑式的用meme(中文譯為擬子或迷米)這個生造的詞描述人類頭腦中的觀念,對於這些觀念的傳播和存亡,道金斯認為可以用達爾文的進化論加以探討,現在已經開始有了初步成果。這個生造的詞已經被牛津英語字典收錄,已經廣泛進入到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哲學等領域,由英國心理學家蘇珊·布萊克爾所著的《迷米機器》一書,正是這種觀念的進展。

《自私的基因》一書,自誕生以來已經產生了許多迴響,喚起了無數人對認識自身的渴望,甚至改變了一些人的命運,它將遠離尋常人生的科學和我們自己密切相聯。當我們依賴智慧而不是蠻力從自然界中脫穎而出的時候,自私的基因的地位或許該被人類社會中的觀念所取代。現代生物學告訴我們,即便是我們的子孫後代,事實上也無法真正延續我們自己。我們的身體只是一群彼此協同也勾心鬥角的基因組所暫時構建以延續它們自己的機器,在生物界不朽的甚至不是構成我們自己的基因組而僅僅是基因,按照有性生殖的模式,我們的子代事實上只能繼承我們基因組的一半,數代的傳遞之後,我們同子孫之間的親緣關係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可能就已經相差無幾。而在人類社會中,代代相傳的更重要的東西是文化傳統和觀念,是它們將人群凝聚在一起。而我們擁有什麼樣的未來,從根本上來說取決於我們相信什麼。

作品影響

該書是為外行人寫的,但由於書中提出了很多新的見解,因此同樣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對該書的書評達100多次。該書出版後,全球銷量超過100萬冊,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自私的基因”成了英語中的一個固定詞組。

作品評價

聽完道金斯講述基因的故事,人類應該感到絕望。生存是偶然的,也是荒謬的。生命的意義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在人性的世界裡那么崇高和輝煌的捨生取義、視死如歸,在一個所謂的客觀世界裡完全是不合情理的。近代科學製造的這種人與世界的分裂,在今天由於更加精緻化、合理化,而顯得更難彌合。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
道金斯創造的覓母(meme)與基因相對。如果說生物基因能決定我們的行為,但還是會有一種文化基因影響生物,也許能解釋文化傳播的過程。
——作家梁文道
《自私的基因》最大的特點就是冷,比冷靜更冷的冷,不動聲色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質,儘管這種結論不一定正確,卻告訴了我們一種可能:生命和人生以及世界與文明的最終目的,可能是我們根本想不到的東西。——作家劉慈欣

作品爭議

《自私的基因》一書從基因的角度更深層的解釋了達爾文的進化論,但該書也引起了一些爭議。據說該書的出版商讀過此書之後三天沒有睡好覺,還有學校老師寫信給作者,責問他怎么能寫出這樣一部書,因為他的學生覺得人生空虛渺茫而失去生活的勇氣,善良的人們的內心世界遭到一次毀滅性的轟炸。出於科學家的負責精神,在該書出版二十年後,道金斯在《解析彩虹——科學、虛幻和玄妙的誘惑》一書中,針對《自私的基因》的讀者反應而撰寫“自私的合作者”一章,告訴人們:基因儘管是自私的,卻也需要合作,他們只是經過選擇而能相互合作的“自私的合作者”。

出版信息

《自私的基因》首版於1976年發行,作者理察·道金斯於1989年對其重新修訂。中國直至《自私的基因》出版20多年後,才在1998年10月翻譯出版這部科普作品。

成功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牛津大學出版社和責任編輯慧眼識珠。道金斯當時只是牛津大學動物行為學方面的一名年輕講師,以前沒出過書。牛津大學出版社出面與道金斯接洽的是科學編輯麥可·羅傑斯,他對面向大眾的科普書情有獨鍾。道金斯擬起的書名“自私的基因”從一開始就迷住了羅傑斯。他對一位同事說,“目前我只有一個標題,但這個標題太棒了:自私的基因。”全書計畫寫11章,一拿到頭8章,羅傑斯就連夜讀完。他在給出版社紐約分部的一位同事的信中說,“我相信這是一本能掀起軒然大波的書,會賣得很好……我急切地要拿到它。”那時,人們對牛津大學出版社出此類書的能力還是持懷疑態度的,羅傑斯很想改變人家的這一看法。道金斯對出版社提出的計畫出版時間不太滿意,認為會貽誤商機。經商量,道金斯在1975年下半年最終同意與牛津大學出版社簽約,出版社決定創紀錄地在半年內推出此書。在此前的接洽談判過程中,羅傑斯功不可沒。

第二個因素,是出版社精心準備和造勢,各種媒體推波助瀾。比如,在封面設計上,出版社決定採用藝術家兼生物學家德斯蒙德·莫里斯(著名暢銷書《裸猿》的作者)創作的一幅油畫的四色印版。在20世紀60年代,這就屬於高成本投入了。該書的宣傳廣告語將它說成是一本“科學驚險作品”,還有意識地說它必將引起爭議,因為它粉碎了人們過去的動物行為和人類行為觀。此書原計畫寫200頁左右,實際上大大超出,但出版社堅持原來擬定的3英鎊以下的定價。他們認為,3英鎊是購書者可以承受的心理極限。

1976年3月,《自私的基因》問世。在出版前,英國廣播公司就策劃了一期“視野”節目,名字就叫“自私的基因”,邀請道金斯作為訪談嘉賓之一。該節目在圖書上市的那一季節播出。英國著名科普周刊《新科學家》發表了該書最後一章的節選,一周后又發表了劍橋大學哲學家伯納德·威廉士的書評。《星期日泰晤士報》則發表了動物學家安東尼·斯托爾的書評。這兩則書評都是表揚性質的。道金斯還覺得書評量太少,他自己在《時尚》(Vogue)雜誌又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此書,還接受了一家女性雜誌的相關採訪。

第三個因素,是與社會生物學思潮因緣際會。愛德華·威爾遜的《社會生物學》於1975年出版,在學術界和媒體都激起了熱烈的辯論。牛津大學動物學家約翰·克雷伯斯和羅伯特·梅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對《社會生物學》的書評。英國廣播3台做了兩集訪談節目,邀請的幾位都是學術大腕:讓《自然》雜誌主編約翰·梅多斯對帝國學院的進化生物學家威廉·漢米爾頓和蘇塞克斯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約翰·梅納德·史密斯進行採訪。羅傑斯高興地對同事說,社會生物學領域已經被炒到“紅熱”的地步,一定會推動《自私的基因》的銷售。事實表明,羅傑斯有先見之明。

牛津大學出版社《自私的基因》第1版的檔案夾里有一張未署名的檔案,第一段說的是,“要想使一本書真正成功,需要三條:高質量的原材料、編輯的識見和編輯的熱情。只有好創意是不夠的,擁有優秀的作者也是不夠的。”

30部必讀的科普經典

那些具有極高的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科普經典,濃縮了幾個世紀以來科學發展的歷程,涉及了當今科學的基本問題和最新進展,凝聚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智力成果,回答了我們普遍關注的科學命題,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