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故事》

《人類的故事》

《人類的故事》(TheStoryofMankind)是一部以通俗的手法描寫人類文明發展史的歷史巨著,由荷蘭裔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作家房龍著作而成。該書一度被美國中學選為歷史教科書,還曾獲得美國最著名的兒童文學獎“紐伯瑞獎”,在全世界有近百個版本,涉及多種語言,至今暢銷不衰,僅美國銷量就高達一千多萬冊。作者以輕鬆平易的風格及幽默風趣的語言,由人類的起源、史前人類、佛祖、孔子、古希臘。羅馬帝國、十字軍、文藝復興,一直到近代,為讀者展示了人類歷史的浩蕩長卷。

基本信息

一般人都是識得房龍先生的大名的,也都想看看他的代表作品,然而當他們看見那些厚厚的著作時,則不免有些為難。如果這種情況你正面臨的話,你很幸運,因為你遇見了本書。本書的可讀性、不偏專,有共性,能體現房龍寫作特色為標準。本書是房龍的成名作。它從人類的起源到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精闢凝練的論述,以深厚的人文關照和俏皮睿智的文筆,展示了人類歷史的浩蕩長卷。正如房龍他自己說的:“我寫此書只有一條原則,哪個國家或個人產生了一種新思想,或完成了一項創新,沒有了這些,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會不同?這不是個人嗜好的問題,這是一個冷靜得近似數學的判斷問題”。

作者簡介

《人類的故事》《人類的故事》封面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WillemVanLoon1882--1944),美國作家,1882年出生在荷蘭,代表作有:《人類的故事》(1921)、《聖經的故事》(1923)、《寬容》(1925)、《美洲的故事》(1927)、《製造奇蹟的人》(1928)、 《倫勃朗的生平與時代》 (1930)、《房龍地理》(1932)。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WillemVanLoon1882--1944),美國作家,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在歷史、文化、文明、科學等方面都有著作,而且讀者眾多,他是偉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師級的人物。1882房龍年出生於荷蘭的鹿特丹,1903年開始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早年混跡社會,作過教師,編輯,記者和播音員等等。這位體重兩百磅,粗壯結實的荷裔美國人於1921年出版了《人類的故事》一書,從此飲譽世界。

他一生中出版了30餘種書籍,以人文主義人立場,通俗易懂、俏皮睿智的文風,將人類各方而後歷史幾乎全部都複述了一遍。他的絕大部分著作均是風靡世界的暢銷書,歷經近一個世紀仍不失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房龍本人多才多藝,精通十種文字,善拉小提琴,為自己的絕大多數著作配畫了許多稚拙可愛的插圖。

代表作有:《人類的故事》(1921)、《聖經的故事》(1923)、《寬容》(1925)、《美洲的故事》(1927)、《製造奇蹟的人》(1928)、《倫勃朗的生平與時代》(1930)、《房龍地理》(1932)。

編輯推薦

《人類的故事》《人類的故事》
著名荷蘭裔美國作家房龍對於我國廣大讀者來說,已不能算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字。自本世紀20年代以來,房龍發表了一系列用輕巧俏皮的文字撰寫的通俗歷史著作,大多成為美國的暢銷書,並被譯成多種文字,尤為青年讀者們所鍾愛。房龍於1882年生於荷蘭的鹿特丹,父母的分居導致他從小“逃避的過去之中”,從10歲起就沉溺於史學。房龍後來曾在德國和美國求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他並沒有成為一個書齋里的學究。他當過教師、編輯、記者,屢經漂泊,同時苦練寫作,1921年寫出的《人類的故事》使他一舉成名,飲譽世界。對待學問和文字,房龍在堅持人文主義立場的同時,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方式,他認為:“凡學問一到穿上專家的拖鞋,躲進了它的‘精合’,而反它的鞋子上的泥土作肥料去的時候,它就宣布自己以預備死了。與人隔絕的知識生活是引到毀滅去的。”於是,深入淺出地將艱深枯燥的學問化作輕鬆風趣的精神食糧呈現給讀者,成了房龍作品的顯著特徵。房龍多才多藝,精通十種文字,拉得一手優美的小提琴,還親自將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配了稚拙可愛的插圖。這一切都注定房龍會是一個“人民”的作家,將對廣大讀者產生深刻的啟迪和影響。房龍的通俗歷史著作曾打動過老一輩的中國讀者,郁達夫在評價他的寫作藝術時說:“房龍的筆,有一種魔力……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用以講述科學……無論大人小孩,讀他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80年代以來,房龍作品的中譯本在中國再度走紅,而且十幾年來暢銷不衰,這是中國文化市場繁榮、國際交流正常化的結果,也證明房龍作品的不朽魅力。不言而喻,對於學習英語的廣大讀者來說,幽默、親切、通俗的房龍作品原著更是絕佳的閱讀文本。讀他的書,既可提高英語閱讀水平,又能豐富歷史、科學、文化知識。

書摘

《人類的故事》《人類的故事》
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兒來?

我們要去向哪裡?

憑著堅持不懈的勇氣與毅力,人類慢慢將這個問題推向越來越遠的邊界,朝著我們希望找到答案的天際步步逼近。

可迄今為止,我們還沒能走出多遠。

我們知道的依然少得可憐。但我們至少能以相當精確的程度,推測出許多事情來。

在這一章,我要告訴你們,人類歷史的舞台是如何被搭建起來的。如果我們以一定長度的直線來代表動物生命可能存在於地球上的時間,那么在它下面那條最短的線則表示人類(或多少類似人的生命)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時間。

人類是最後出現在地球上,卻最先學會用腦力征服大自然的。這就是我們打算研究人,而非研究貓、狗、馬或其它動物的原因。要知道,在這些動物身後,同樣也留下了許多就其自身來說非常有趣的歷史。

最初,我們居住的這顆行星(就目前所知),是燃燒著的一個巨大球體。可相對於浩瀚無邊的宇宙,它只不過是一塊微小的煙雲。幾百萬年過去了,它的表面漸漸地燃燒殆盡,並覆上了一層薄薄的岩石。在這片生機全無的岩石之上,暴雨無休無止地下著,雨水將堅硬的花崗岩慢慢地侵蝕掉,並把沖刷下來的泥土帶到了霧氣籠罩的高峰之間的峽谷。最後雨過天霽,太陽破雲而出。遍布這顆星球上的眾多小水窪逐漸擴展成了東西半球的巨大海洋

隨後的某一天,最美妙的奇蹟發生了:這個死氣沉沉的世界終於出現了生命。

第一個活著的細胞漂流在大海之上。

它毫無目標地隨波飄蕩了幾百萬年。在此過程中,它慢慢發展著自己的某些習性。這些習性使它在環境惡劣的地球上能更容易地生存下去。這些細胞中的部分成員覺得呆在黑沉沉的湖泊和池塘的底部最舒適不過,於是它們在從山頂沖刷到水底的淤泥間紮下根來,變成了植物。另一些細胞則情願四處遊蕩,它們長出了奇形怪狀的有節的腿,像蠍子一樣,在海底植物和狀似水母的淡綠色物體間爬行。還有一些身上覆著鱗片的細胞,它們憑藉游泳似的動作四處來去,尋找食物。慢慢地,它們變成了海洋里繁若晨星的魚類。

與此同時,植物的數量也在不斷滋長,海底的空間已經不夠容納它們了。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開闢新的棲息地,很不情願地在沼澤和山腳下的泥岸上安了新家。每天早晚的潮汐淹沒了它們,讓它們品嘗到故鄉的鹹味。除此之外的時間裡,它們不得不學習如何適應不舒適的環境,爭取在覆蓋地球表面的稀薄空氣里生存下來。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它們終於學會了如何自在地生活於空氣里,就像以前在水中一樣。它們的體形逐漸增大,變成了灌水和樹林。最後,它們還學會如何開出美麗的花朵,讓繁忙的大黃蜂和鳥兒將自己的種子帶到遠方,使整個陸地都布滿碧綠的原野和大樹的濃蔭。

此時一些魚類也開始遷離海洋。它們學會既用鰓,也用肺呼吸。我們叫它們兩棲動物,意思是,它們在水裡和陸上都能活得同樣悠遊自在。你在路邊看見的第一隻青蛙就能告訴你身為兩棲動物穿梭於水陸之間的樂趣。

《人類的故事》《人類的故事》
一旦離開了水,這些動物會變得越來越適應陸上生活。其中的一些成為了爬行動物(那些像蜥蜴一樣爬行的動物),他們與昆蟲們一起分享森林的寂靜。為便於更迅速地穿過鬆軟的土壤,它們逐漸發展自己的四肢,體形也相應地增大。最終,整個世界都被這些身高三十到四十英尺的龐然大物占領。若它們跟大象玩耍,就如同體形壯碩的成年貓逗弄自己的小惠子。這些龐然大物就是被生物學手冊稱為魚龍、斑龍、雷龍等等的恐龍家族。

後來,這些爬行動物家族中的一些成員開始到上百英尺高的樹頂會生活。它們不必再用腿來走路,可迅速地從一棵樹枝躍到另一棵樹枝,卻變成了樹上生活的必需技能。於是,它們身體兩側和腳趾間的部分皮膚逐漸變成一種類似降落傘的肉膜,這些薄薄的肉膜上又長出了羽毛,尾巴則成為了方向航。就這樣,它們開始在樹林間飛行,最終進化成真正的鳥類。

這時,一件神秘的事情發生了。所有這些龐大的爬行動物在短時間內悉數滅絕。我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也許是由於氣候的突然變化,也許是因為它們的身體長得過於龐大,以至行動困難,再不能游泳、奔走和爬行。它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肥美的厥類植物和樹葉近在咫尺,卻活活餓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統治地球數百萬年的古爬行動物帝國到此就覆滅了。

房龍與《人類的故事》

房龍寫此書只有一條原則:哪個國家或個人產生了一種新思想,或完成了一項創新,沒有了這些,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會不同?這不是個人嗜好的問題,這是一個冷靜得近似數學的判斷問題。本書是房龍的成名作。該書出版後銷量達1000萬冊以上,並被譯成20多種文字,暢銷全世界。本書從人類的起源到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精闢凝鍊的論述,以深厚的人文關照和俏皮睿智的文筆,展示了人類歷史的浩蕩長卷。其中有節奏明快的“大歷史”敘述,也不放過任何真正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事件和細節。無論是對歷史一無所知的人,還是通讀過浩繁巨著的專家,都可以在這本經典的通俗人類史中,獲得啟發和閱讀的快感。中英對照的體例安排,還可使讀者在閱讀流暢優美的中文譯文外,體認和享受房龍筆下雋永深刻的英文的魅力。為生動地再現歷史,喚起讀者對空間的感覺,書中採用了豐富的漫畫,其中詳盡而清晰的漫畫年表使讀者對整個人類的歷史一目了然。

品嘗房龍的人文主義盛宴

在美國作家中,像通俗歷史作家房龍那樣能使其名字在幾代中國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並不很多。
中國出版界對房龍作品的譯介始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房龍已因《人類的故事》而一舉成名。而最早房龍作品的中文譯本也正是《人類的故事》。商務印書館於1925年出版了沈性仁女士的譯本,分上下兩冊。曹家仁認定對他思想影響最大的即是房龍,而他讀的正是沈女士的這個譯本。1927年至1933年間《文明的開端》一書以《古代的人》、《遠古的人類》等為名至少出版了4種譯本。其中林微音的譯本頗受關注,該書由郁達夫作序,開明書店1927年出版。郁達夫在序中盛讚房龍的寫作手法。《奇蹟與人》的譯本由黎明書局於929年出版,書名叫《萬能的人類》,伍況甫譯。《人類的家園》(即《房龍地理》)1932年剛在美國成為暢銷書,次年國內就出現了3箇中文譯本,其中有傅東華譯的《我們的世界》(新生命書局版)及陳瘦石、胡淀鹹譯的《房龍世界地理》(世界出版合作社版),徐懋庸當時寫的雜感中稱自己將傅的譯本是當作小說讀的。後來因中國處於抗日戰爭時期,對房龍的熱情自然也就降到冰點。雖說《藝術》一書在美國再度暢銷,但照施蟄存先生的說法,當時“中外訊息不通,故無從見到”。直到1939年,世界書局從總廠的廢墟里找出先前未及印刷的《聖經的故事》的紙樣,為房龍的這部舊作出版了中文譯本,譯者是謝炳文。值得注意的是該譯本正文前刊有一封房龍寫於1936年11月30日的給譯者的回信(影印件和譯文),這可能也是老房龍惟一的一次直接面對中國讀者。
在這封信中,房龍回答了“為什麼寫作”的問題。他說:“主要是因為我痛恨虛度時光和徒勞無益的暴虐,由於這兩種令人不快的品性都產生於愚昧無知,我便試著寫書給普通男女讀者和孩子們,他們會從中學到有關他們所身處的世界的歷史、地理和藝術方面的知識。”他還希望中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留意書中談及“寬容” 的部分(“寬容”是貫穿房龍一生著述的重要觀念),因為“上帝知道,在如今的世界上對它(寬容)的需要超過了其他的一切”,而“最近兩年的各種訊息不足於表明理性、常識和彼此容忍的精神取得了勝利”。當時的歐洲正處於法西斯的威脅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已迫在眉睫,房龍不免對自己的使命能否完成產生了懷疑。他在信中“到底我做到了沒有呢”一句的後面連加了5個問號。
到了80年代,三聯版文化史譯著中房龍的作品占了3部(《寬容》、《人類的故事》和《漫話聖經》),多少表露了出版界老一輩的懷舊心理。可能是由於當時的中國人在不寬容的氛圍中生活得太久了,《寬容》所包含的悲劇性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它比房龍的其他作品更能打動中國的讀者。筆者曾聽友人動情地朗誦過該書散文詩一般的“序言”。三聯版的房龍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啟迪了90年代後期“房龍熱”的興起。在各出版社推出的眾多房龍作品譯本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北京出版社分別於1999年和2001年出版的兩批共14冊(收入17種著作)的《房龍文集》,這兩批書將房龍一生的重要著述都囊括在內,而且房龍自繪的插圖也都保留了下來。如今兩批書合在一起再版,給人以更加真切的整體感。這真像是在讀者面前擺下了一桌真正房龍風味的豐盛宴席。由於房龍作品所包含的思考和研究深深紮根於歐洲人文主義的傳統,我們不妨稱其為“人文主義的盛宴”。
房龍一生的著述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他開始寫作到成名,作品有《荷蘭共和國的衰亡》(1913)、《文明的開端》(1920)和《人類的故事》(1921),這也是他寫作風格的形成期,《人類的故事》使他成為暢銷書作家。第二階段是他與利弗奈特出版公司繼續合作的時期,他的寫作保持了很高的水平,卻再未取得《人類的故事》那樣的成功。這一階段的作品有《聖經的故事》(1923)、《人的解放》(即《寬容》)(1925)、《美國史事》(1927)、《奇蹟與人》(1929)、《倫勃朗的人生苦旅》(1930)。第三階段自他改投西蒙和舒斯特公司到去世,在此期間房龍的作品又三度上了暢銷書榜。這一階段的作品有《人類的家園》(即《房龍地理》)(1932)、《藝術》(1937)、《西方美術簡史》(1938)、《歐洲印刷史話》(1938)、《發現太平洋》(1940)、《天堂對話》(1942)、《托馬斯·傑斐遜傳》(1943)、《西蒙·玻利瓦爾傳》(1943)和死後出版的未完成自傳《致天堂守門人》(1947)。錢滿素女士在為北京出版社的《房龍文集》撰寫的總序中說得好:“房龍始終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在寫作”,他“不是深奧的理論家,但卻未必沒有自己的體系和思想”,他的著述“選擇的題目基本是圍繞人類生存發展最本質的問題,貫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寬容和進步”,“ 他的目標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挑戰,他採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識和真理,使它們成為人所皆知的常識。”

《人類的故事》導讀

本書作者站在整個人類的高度,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用詼諧輕鬆的風格,生動流暢的文字,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枯燥乏味的歷史事實和艱深難懂的歷史轉折。本書既有對“大歷史”的巨觀展示,也有對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微妙瞬間的精雕細琢,因而被很多國家和地區奉為“最好的通史類入門書”,房龍本人也被譽為“人文主義文學大師”。

《人類的故事》《人類的故事》

在房龍眾多的作品中,以其成名作《人類的故事》最為優秀,是其巔峰力作。本書以時間為序,從亞當、夏娃,講到人類最古老的祖先,再到埃及文明的發展與成熟,然後再到中世紀的歐洲,最後再到近代,儼然一幅人類歷史的漫長畫卷。在寫作手法上,本書既有“大而化之”的敘述,也有對關鍵時刻的精雕細琢。正基於此,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把本書奉為“最好的通史類入門書”,這是對本書以及房龍最好的讚譽。

《人類的故事》名字聽起來很象是一本歷史書。是的,它確確實實是一本介紹人類文明史(側重於西方文明史)的著作,並且曾經一度被美國的中學採用為歷史教科書。不過它獲得的最高榮譽獎並不是歷史學類的,而是美國最著名的兒童文學獎“紐伯瑞獎”!頒獎者顯然認為,它的文學成就甚至高於其他候選的文學作品。
《人類的故事》在中國也有一段奇緣。它1921年在美國出版,1925年被譯介到中國來,立刻引起了中國文化界的關注。著名歷史學家曹聚仁先生讀到這本書後愛不釋手,直到50多年後還認定這是一本對他影響最大的著作,並立下志向要寫一本《東方的人類故事》。更有趣的是,文學家郁達夫先生盛讚房龍的寫作手法,他說:"房龍的筆,有一種魔力,但這也不是他的特創,這不過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用以講述科學而已。"房龍的那支具有魔力的筆,曾經讓幾代的中國文人為之傾倒。
房龍本人也稱得上是一位非常奇特的人物。他出生在荷蘭一個有錢人的家庭,但自幼與父親不睦。他9歲時便處於舅舅的監護之下。他的舅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醫生,在他的鼓勵下,房龍對歷史、繪畫和音樂產生了興趣,並學拉小提琴。得益於與英語老師有共同音樂愛好的機緣,他在荷蘭就開始了英語寫作。1902年他隨舅舅移民到了美國。他畢生創作與編寫了40多部作品,其中不但有史地類作品,還有傳記類作品、藝術類作品和政論類作品等,可見其學識的廣博。他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插圖畫家,他的作品的插圖幾乎全部是由他自己創作的!最為有趣的是,他磨鍊寫作的技藝並不單在書齋中。他時常去聽“脫口秀”表演(相當於中國的單口相聲),學習那些能夠讓聽眾噴飯的幽默絕技。所以讀者在讀他的歷史著作時,有時會不經意地笑起來,這一點也不出奇。
如果你是一位對歷史有偏好的讀者,那么《人類的故事》將會是你的寶典。它的故事從遠古的時候講起,講述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源起,講述希臘與羅馬時代的輝煌,沿著宗教興起的線索講述到中世紀社會的發展和演變,從城市的興起、文藝復興、講述到世界性的變革和各國的革命。在追溯到一些主要國家的歷史線索時,也講述了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故事,評述他們的功過。在這本書中,房龍展開了一個非常宏大的歷史畫卷,請讀者站在一個高塔之上,俯瞰著奔騰不息的歷史之河。

如果你是一位聽到“歷史書”就發愁的讀者,《人類的故事》也同樣可能成為你的寶典。不止一位中國的作家學者曾經這樣評價過,讀房龍的書就像讀小說一樣有趣。而且這本奇特的書將有可能糾正許多人對"歷史書"的種種偏見。舉例如下:

偏見一:歷史書的敘述方式就是羅列一些時間和事件。至少《人類的故事》不是這樣,房龍始終站在全人類的高度上,他關注事件之間的關聯,關心歷史事件對現今世界的影響。

偏見二:歷史書的敘述語言是枯燥的、沒有想像力的。至少《人類的故事》不是這樣,房龍那支有魔力的筆,能讓枯燥的歷史事件變成娓娓動聽的故事。他從來不滿足於簡單直白的描述,往往會藉助想像之筆,引導讀者進入歷史的情境中,獲得"歷史的體驗"。更不用說,他的語言處處暗埋機鋒,常在不經意處引出你會心的微笑來。

偏見三:歷史書只是介紹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沒有也不應該有作者自己的觀點。這是不良的歷史書的特點,至少《人類的故事》不是這樣。任何一本歷史書都有作者的觀點,只是有的作者不願意承認而已。
《人類的故事》並不是一本單純的歷史書,它蘊含著房龍對人類過去和現在的深刻思考,和對人類美好未來富有詩意的期盼。正如著名學者錢滿素女士所言,房龍"不是深奧的理論家,但卻未必沒有自己的體系和思想",他的著述"選擇的題目基本是圍繞人類生存發展最本質的問題,貫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寬容和進步","他的目標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挑戰,他採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識和真理,使它們成為人所皆知的常識。"
有人把房龍譽為"向無知與偏執挑戰的騎士",這個比喻不但恰當而且形象。在房龍的多部最著名的作品如《人類的故事》《寬容》《聖經的故事》《人類的家園》中,始終貫穿著的一個主題可以歸結為"寬容"二字,這種寬容不是基於無知的無原則的避讓,而是一種智者的包容。在這個主題下,房龍先生一直保持著騎士般的風度和浪漫風格。 詩意和理想主義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幾乎無處不在。

科普讀物(八)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十萬個為什麼全知道》
《外星人與UFO懸疑奇案》
《地球懸疑奇案》
《植物世界》
《動物世界》[圖書]
《“鳥巢”焊接攻關紀實》
《震撼:影響人類生活的自然災害》
《數位化與人類未來》
《一日一篇科普速度:象科學家一樣思考》
《最新知識搶答大辭典》
《探秘館》
《低碳發展知識讀本》
《科學探索者:科學探究》
《藏羚羊的那些事兒》
《丹頂鶴的那些事兒》
《大熊貓的那些事兒》
《雙色它們是如何工作的》
《達爾文獎1:進化進行時》
《達爾文獎3:適者生存》
《大眼找不同:小天鵝》
《大眼找不同:青蛙王子》
《大眼找不同:美女與野獸》
《達爾文獎4:智慧型設計》
《達爾文獎2:非自然選擇》
《大眼找不同:睡美人》
《漫話安全》
《漫話隧道》
《漫話車輛》
《漫話線路》
《漫話橋樑》
《漫話運輸》
《漫話高速列車》
《漫話機車》
《心之書》
《瀕臨滅絕的植物》
《達爾文在路上看到了什麼》
《漫遊南北極》
《改變世界的121種神奇發明》
《細說趣說萬事萬物由來大全集》
《昆蟲的生存之道》
《山西地震等震線圖集》
《歐洲地震烈度表1998》
《植物進化歷程》
《植物的策略:智慧生存》
《植物的策略:詩意傳承》
《走進恐龍蛋世界》
《動物進化歷程》
《驚人的發現》
《阿波羅之火》
《智慧之光》
《秘境追蹤之禁止入內》
《真實再現》
《21世紀考古大發現》
《海盜與海》
《地球禁地之旅》
《進化!進化?達爾文背後的戰爭》
《事實:不為人知的世界》
《神的形象》
《海洋里的動物》
《不要害怕科學》
《存在之輕:質量、以太和力的統一性》
《科學探索手記:非洲動物》
《深度物理科學》
《科學探索手記:海洋動物》
《貪玩的人類:那些將我們帶進科學的人》
《2012:史上最神秘日期背後的神話、謬論和真相》
《科學探索手記:極地動物》
《探索機器人的世界》
《生命活動的搖籃:細胞》
《史前生命探索》
《生命的歷程》
《科學探索手記:恐龍》
《科學探索手記:雨林動物》
《品數學》
《鳥類的遷徙之旅》
《行星撞地球的傳說》
《奇妙的日食與月食現象》
《浩瀚無垠的宇宙》
《宇宙的起源》
《宇宙大發現》
《造物記:世博會的科學傳奇》
《行星與恆星》
《漫遊宇宙空間》
《探索太陽系》
《解碼宇宙:新信息科學看天地萬物》
《生活中的化學》
《有機化學世界大觀》
《人類對月球的開發》
《顯微鏡下的微生物世界》
《2的平方根》
《誰動了愛因斯坦的大腦》
《時間的故事》
《森林報》
《大熊貓的起源》
《大象的時間,老鼠的時間》
《終極時刻》
《連鎖反應》
《與動物對話》
《人類的故事》

30部必讀的科普經典

那些具有極高的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科普經典,濃縮了幾個世紀以來科學發展的歷程,涉及了當今科學的基本問題和最新進展,凝聚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智力成果,回答了我們普遍關注的科學命題,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