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談美國》

《美國人談美國》

《美國人談美國》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特克爾的第三部著作,選本的篇幅為原書的三分之一,所選各篇基本上保留了原作的面貌,只是對編輯體例和個別字句做了一些改變和刪節。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美國人談美國》描述北大清華復旦這三所中國著名的高校,以其雄渾的歷史底蘊,完善了教學體系,先進的科教設備,培養了無數高素質的人才;更以其各自獨特的魅力,凝聚著無數蜚聲中外的名家大師的傾情奉獻,吸引著無數莘莘學子的嚮往和崇拜本叢書收錄在的名家,不少是一代宗師,為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巨大貢獻,有的是著名的學者教授、詩人作家,在自己從事的領域裡碩果纍纍,成就非凡。本書引用了240多幅關於各位總統的真實而有趣的插圖,就好像捧讀這個國家的“家庭相冊”,讓您對美國歷史上這些重要人物的生活和政績有更為全面的了它來自現實,卻又蒸餾了現實;它思考了人生,卻又超越了入生,從而使人獲得一種離開匍匐的大地向星空長考的尊嚴與力量。本書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特克爾的第三部著作,選本的篇幅為原書的三分之一,所選各篇基本上保留了原作的面貌,只是對編輯體例和個別字句做了一些改變和刪節。

作者簡介

斯特茲·特克爾斯特茲·特克爾

一生中十八部著作,為美國建立起一部持續、寬廣、自下而上的平民史;四十五年來從不停歇的廣播節目,成為芝加哥城的顯著標誌和幾代人的集體記憶;他被批評者稱為”脆弱易感的平民主義者”,亦被更多學界人士推崇為口述史類別的重要推動者;他喜歡穿著紅白細格子襯衣,熱愛站在街頭聽普通百姓講他們的人生、感觸、恐慌與希望。
斯特茲·特克爾(StudsTerkel),是一個社會學、歷史學領域和廣播行業必不能忘卻的名字。10月31日,特克爾因心臟病併發症離開人世,享年96歲。
他一輩子做了無數採訪,其中不乏馬丁*路德*金、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巴斯特*基頓、馬龍*白蘭度和鮑勃*迪倫這樣的名人,但更多的是那些本來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普通市民。”我們在歷史書上知道了大蕭條,我們聽到過富蘭克林*羅斯福的聲音,我們也可能讀過一戰退伍老兵在街頭賣蘋果的故事。但是對於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來說,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對此一無所知。我們的歷史是關於將軍總統、明星和名流的,可那些底層的無名人士呢?這就是我感興趣的東西,這就是我所謂’自下而上’的意義。”特克爾曾這樣闡述他的想法,並用了一生去實踐。
1966年,特克爾的第一本口述史著作並第一本暢銷書出版,題為《斷街:美國都市採風錄》(DivisionStreet:ReportfromAnAmericanCity)。書中以芝加哥市民為走訪對象,七十位不同階級、民族、膚色、性別、年齡、職業、收入、文化、政見的人—-中下層為主,作者故意不找宗教、教育、新聞、寫作界,說他們平日饒舌已足—-對著錄音機傾吐胸中的喜怒哀樂。編寫時每人的故事各自成篇,不做褒貶,讀來如與鄰人絮語,生動親切。
《斷街》的成功作法一直貫穿到特克爾之後的著作中。1970年的《艱難時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口述史》(HardTimes:AnOralHistoryoftheGreatDePression),共有一百五十人篇,從新政官員、商業巨子和藝術家到農夫、工人均有涉及。一個商人回憶道:”連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都遭受了巨額財產損失。簡直無人能夠倖免。”一個特克爾的同事則指出:”害怕失去,尤其是害怕財產損失,是迄今猶存的三十年代後遺症之一。”
無論政客、囚犯、民權人士還是三K黨成員,都肯在他的小錄音機面前侃侃而談。特克爾說其實自己在採訪上並無過人技巧,只是”相信人人都有精彩的故事可以講述”。
”採訪不是質問,而是探索,通常是一種對過去的探索。所以我覺得最溫和的問題就是最好的問題。”特克爾曾說,”而溫和的問題就是:接著發生了什麼?”
此後,特克爾一部部推出人們頗為關心的討論話題,每部都在當時引起巨大反響。1972年的《工作》(Working:PeopleTalkaboutWhatTheyDoAllDayandHowTheyFeelaboutWhatTheyDo),講述從銀行經理到販夫走卒的職業甘苦;1975年的《正義的戰爭:二戰口述史》(TheGoodWar’:AnOralHistoryofWorldWarII),討論戰爭究竟有無正義非正義之分,以及它最終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此書獲得當年非小說類普利茲文學獎。
1980年,《美國夢:失與得》(AmericanDreams:LostandFound)出版,又一次在社會上引起轟動。在經歷了1960、70年代的越南戰爭、氫彈飛彈、古巴危機、甘迺迪遇刺、反戰、民權、性解放、學生運動、水門事件……之後,特克爾逢人便劈頭直問:”你的美國夢如何?”儘管人們的回答毀譽不一,但特克爾還是在書中流露出對美國人民的信心與寬容。《紐約時報》當年曾有書評說:”讀之希望油然而生。”
但到了1988年的《大分裂:對美國夢的重新思索》(TheGreatDivide:SecondThoughtsontheAmericanDream),不足十年的時間,情形卻大為不同。被採訪對象中,約一百名持有大學文憑的人當中,有一半不知道蘇聯在二戰中是美國的盟友。當聽說蘇聯也曾參加過二戰,有幾個人竟為之愕然。一位政治活動家則回憶道,他在大學校園裡演講時居然發現,台下沒有人知道美國還有過一個胡佛總統。

同樣是對美國夢的探討,此次特克爾則顯示出無盡的憂慮:”這是一種’全國性的老年痴呆症’,好像所有人都得了歷史健忘症。”
從某種意義而言,特克爾的著作正是對美國民眾歷史記憶的挽救,儘管它們並不是嚴謹的歷史學著作,但”在描述當時社會生活的實況方面,其他學術著作實難望其項背”(《時代》雜誌評語)
特克爾此後還陸續出版《種族》(Race:WhatBlacksandWhitesThinkandFeelAbouttheAmericanObsession)、《老齡化》(ComingofAge:TheStoryofOurCenturybyThoseWho’veLivedIt)、《觀眾》(TheSpectator:TalkAboutMoviesandPlaysWithThoseWhoMakeThem)等等,一生筆耕不輟。去世那天,他的床頭還擺放著一本《又及:一生傾聽的深層思考》(P.S.FurtherThoughtsFromaLifetimeofListening),這是他的最新一部著作,將在本月內出版。
斯特茲*特克爾出生在1912年,泰坦尼克沉沒的一個月後。他的父親是多年重病纏身的裁縫,母親曾是馬戲團演員。1923年全家自紐約遷至芝加哥後,家裡開了個低廉的小旅店,主要提供給藍領工人們居住,年幼的特克爾在這些租客身上開始了對這個社會的了解。
另一個供他學習的地方是家附近的華盛頓廣場公園,當地人戲稱之為”精神病院廣場”(BughouseSquare),那裡每天都有平民的街頭演說。”很多演說都沒有實際意義,除了一種:人生的意義。”特克爾回憶說。
1932年從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畢業之後,碰上經濟大蕭條,他沒機會當過一天的律師、法官,而是先後做了一些諸如工會聯絡、音樂評介、廣播肥皂劇劇本創作等工作,有時則在廣播劇中扮演不得善終的反派角色。
1945年前後,特克爾終於在芝加哥一家廣播電台有了自己的節目,主要介紹爵士樂。他的認真和熱情從這時現出端倪,除了爵士,特克爾常常主動推薦一些當時不為人知的鄉村音樂、民謠、歌劇和聖歌,還會請曲作者或演唱者到節目裡做訪談。1957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爵士巨人》(GiantsofJazz),是爵士樂領域的名人傳記合集。
當1950年代初期電視行業出現時,特克爾又被請到電視台主持一檔名為”斯特茲地盤”(Studs’sPlace)的節目。在這個背景設定在一家小酒館的節目中,特克爾展現出他過人的採訪和主持天賦,他常常揮舞著手臂,身體向談話對象微微傾斜,快速而流利地吐出一連串得體而幽默的話語。觀眾們感覺他不是在做一個採訪,而是在做某種平等的對話,無論談話對象是什麼身份,他總是顯示出對其本人和談話內容的真正關注。
然而他的電視生涯並不長久。特克爾熱愛在各種他支持的請願書上籤名,又曾在節目中公開反對麥卡錫,在那個動盪的時代這無疑是自丟飯碗,他很快因拒絕”悔改”而被開除,還被當時的政府列入了黑名單。
失業狀態又一次開始。直到1952年10月的一天,特克爾偶爾聽到一家電台在播伍迪*古斯瑞(WoodyGuthrie,美國偉大的左翼民謠歌手),他好奇除了他之外還有誰知道並播放伍迪的音樂,於是打電話去電台問。這家芝加哥新成立的文藝電台WFMT很高興找到了這個此前很出名的音樂DJ,完全不顧黑名單的禁忌,立即將他雇傭下來。
此後,特克爾在WFMT忠實工作了四十五年。周一到周五他每天做一個小時的評論和採訪節目,電台還允諾他不加廣告,不限定內容,不干涉政見。這個每天上午十一點開播的欄目(1980年代後期移到每天下午五點半)逐漸成為芝加哥的標誌欄目,節目片尾語更成為芝加哥人的名言警句:”放輕鬆,但別放下(Takeiteasy,buttakeit.)。”1980年,特克爾憑此廣播秀贏得皮博迪獎(PeabodyAward,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
1960年代中期,特克爾已年過五十。旁人在此年紀都想著怎么退休,他的事業卻在此時迎來新的機遇。

當時瑞典人楊*米爾達(JanMyrdal)以陝西柳林為背景寫的《來自中國鄉村的報導》(ReportFromaChineseVillage)一書反響很好,內容是對毛澤東治下的普通民眾的採訪集。出版商急於尋找一本美國的同類書,後來潘塞恩圖書出版公司(PantheonBooks)的編輯和經營者安德烈*希夫林(AndréSchiffrin)找到了以採訪聞名的特克爾,並說服他利用職業的優勢做一些有特定主題的採訪。
儘管特克爾的第一反應是”他瘋了”,但還是依照策劃做了一次嘗試。這些訪談後來結集成書,即為《斷街》。
從此,特克爾和希夫林的經典合作開始了,後者負責想出一個個點子,前者將這些想法一個個實施。後來希夫林被排擠出潘塞恩,自創新新出版社(TheNewPress),特克爾也毫不猶豫跟著把自己的作品出著作權轉給剛剛起步的新新出版社。他一生總共出版了十八部書,其中十七部都交由希夫林負責出版。
1997年,特克爾獲得美國全國圖書獎,以表彰他為美國文學所做出的貢獻。去白宮領獎時,他被門衛攔在外面查驗身份。這個一輩子不會開車、不懂電腦甚至用錄音機採訪也會按錯鍵的人—-他曾因此誤刪掉許多採訪錄音,包括對哲學家羅素的採訪—-拿不出駕照或其他有效證件,最後掏出一張芝加哥捷運局老年卡才得以過關。
2004年,特克爾在家裡被自己的一堆書絆倒,從此健康情形每況愈下。他對生命早已看開,在一次複雜的心臟搭橋手術後,醫生說他應該能活到99歲,特克爾笑笑:”我覺得到95歲就可以了。”
他已為自己寫好墓志銘:”好奇心沒有殺死這隻貓。”因他一生的工作動力全源於好奇心三字,至死也未停歇。他又在今年早些時候留下遺願,要求把自己與老伴的骨灰一起撒在芝加哥的”精神病院廣場”上,”我知道這是違法的,但—-讓他們來告我們吧。”

目錄

contents
terrypickensnewsboy
carlmurraybatesstonemason
robertoacunafarmworker
sharonatkinsreceptionist
jackhuntercollegeprofessor
terrymasonairlinestewardess
berylsimpsonformerairlinereservationist
jilltorrancemodel
……

《財富》推薦的75本必讀書

你不可能總是隨身攜帶你想要的書。但是,你手邊卻可以有一份完美的閱讀書目。正因為如此,《財富》調動一切資源,選出了75本書,這些書將激發你的思考,甚至是行動。
《美國人談美國》
《時間困擾:工作家庭一鍋粥》
《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
《美國生存體驗實錄》
《房間裡最精明的人》
《沉靜領導》
《出類拔萃之輩》
《華爾街之子摩根》
《與天為敵:風險探索傳奇》
《維多利亞時代的網際網路》
《安那普爾那:女人的地方》
《他們造就了美國》
《美國大眾行銷史話》
《最後的孤獨發明家》
《引爆流行》
《誰說大象不會跳舞?》
《鏈鋸》
《黑鷹墜落:現代戰爭記》
《有趣的錢財》
《核子彈誕生記》
《卡迪拉克沙漠》
《價值連城的分子:製藥艱辛路》
《美國鋼鐵:鋼鐵工人和傳統製造地區的復興》
《影響力:你為什麼會說“是”?》
《大曝光:好萊塢與華爾街之間的鬥爭》
《一切待售:市場的好處和限度》
《煩惱無窮》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民眾性癲狂》
《忠誠的代價》
《來自紐約現場:周六晚間直播節目野史》
《好女不過問:談判和性別鴻溝》
《久分必合:戴姆勒·賓士與克萊斯勒合併內幕》
《你還記得我嗎?》
《十三天:古巴飛彈危機回憶錄》
《漫長的訴訟》
《工商巨子》
《沸騰歲月:華爾街60年代牛市興衰記》
《馬丁路德金時代的美國》
《論領導力》
《永不退縮:溫斯頓·邱吉爾講演精選》
《錢與球:在不公平比賽中獲勝的藝術》
《大洋深處:埃塞克斯捕鯨船的悲劇》
《隨機漫步的傻瓜》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工人:工業時代考古學》
《石油、金錢、權力》
《非零時代:人類命運的邏輯》
《資本的神秘性》
《自由:發展的目的和手段》
《北京吉普:美國企業在中國的短暫而不幸的婚姻》
《有效的管理者》
《成功人士戰勝疲勞的秘密》
《小沃森自傳》
《信息規則:網路經濟的策略指導》
《流行的國際主義》
《富甲美國》
《客戶的遊艇在哪裡》
《營救華爾街》
《告密者》[書籍]
《個人歷史》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
《殺手天使》
《1929年大崩盤》
《股票作手回憶錄》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孫子兵法》
《君主論》
《聰明的投資者》
《賊巢》
《國富論》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基業長青》
《門口的野蠻人》[書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