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爾戈王后》

《瑪爾戈王后》

《瑪爾戈王后》,小說,法國作家大仲馬作品,小說取材於法國歷史上重要的時期——宗教戰爭。

基本信息

簡介

《瑪爾戈王后》瑪爾戈王后

《瑪爾戈王后》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傑作之一,取材於法國歷史上重要的時期——宗教戰爭。可以說它是大仲馬為聖巴托繆節慘案撰寫的一部精彩無比的史詩,為讀者提供的法國宮廷的政治風俗畫同樣是罕見的佳作。而瑪爾戈王后和拉莫爾的戀愛故事尤其被後世傳為趣談。

讀過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的讀者都記得,書中的拉莫爾侯爵小姐頗以死在斷頭台上的祖先拉莫爾伯爵而驕傲,那位伯爵死後,他的情婦瑪爾戈竟然將他的頭顱珍藏起來作為紀念。而拉莫爾小姐就是仿效瑪爾戈,保存了於連的首級。

影響

《瑪爾戈王后》《瑪爾戈王后》

《瑪爾戈王后》自從出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多次再版,並被搬上銀幕,在著名的國際影星伊莎貝拉·阿加妮的演繹下,增強了該作品的受讀者喜愛程度。該部電影還獲得第20屆凱撒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第47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前言

長篇歷史小說《瑪爾戈王后》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傑作之一。“什麼是歷史?就是釘子。用來掛我的小說。”作為歷史小說家,大仲馬常常是不注重表現歷史本身的,,他的許多歷史小說,熱衷渲染的是主人公個人的奇遇,歷史只是與之稍微掛鈎的背景,若即若離。連他的代表作《三個火槍手》也是如此。不過他有少量歷史小說作品,與歷史的框架貼合比較緊密,歷史的依據比較堅實,歷史的內涵比較豐富。《瑪爾戈王后》便是突出的一例。

《瑪爾戈王后》取材於法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宗教戰爭。那是約四百年前的事了。十六世紀下半葉,宗教戰爭的幽靈時隱時現地在法國的土地上肆虐了八次,蹂躪法國近四十年,給法蘭西民族造成深重的災難。追溯這場戰爭的根源,至少可以說到該世紀初葉的宗教紛爭。那時,天主教會腐敗已極,宗教改革之風興起。改革思潮最初在少數教士中傳播,逐漸擴及下層民眾和資產者,產生了所謂“革新了的宗教”即新教。十六世紀五十年代,法國人加爾文在瑞士創立的教派傳到法國。加爾文教否定了在《聖經》中“查無依據”的一部分天主教教義和陳規謬習,廢除了教士等級制而代之以信徒選舉的長老制,有力地動搖了天主教會的權威,很快就成為法國新教中最主要的一宗。許多地方,特別是南部,加爾文教團體如雨後春筍,連貴族也紛紛加入。到五十年代末,以南部為基地的新教派最終形成,其領袖為法國西南部屬國納瓦爾的波旁王室。而北部則是天主教派的勢力範圍,以洛林地區的大權貴吉茲公爵家族為首。在巴黎掌握中央政權的瓦盧瓦王室信奉天主教,但它對兩派的態度並不取決於宗教信仰,而是按自身的政治需要時有變化。自從封建統治階級的不同集團的代表人物成為各派的宗教領袖同時又是政治領袖,這場宗教改革引起的紛爭就具有了封建統治階級內訌的性質。

十六世紀下半葉,法國經濟嚴重衰退,中央集權削弱.加上接連擔任國王的卡特琳娜太后的三個兒子軟弱無能,使分裂主義乘機抬頭,是宗教戰爭得以爆發並且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南部新教派首先發難。他們於一五六。年策劃綁架幼主弗朗索瓦:二世,遭到鎮壓,矛盾平息未幾,一五六二年天主教派襲擊正在祈禱的新教徒,重開戰端。一五七二年卡特琳娜太后製造聖巴托羅繆節慘案,大批新教徒遇害。一五七六年,新教派索性在南部成立“胡格諾共和國”,推舉在聖巴托羅繆節慘案中死裡逃生的納瓦爾國王為領袖。同一年,北部天主教派也成立了“天主教同盟”,意欲操縱王權,從此,王權與“同盟”的鬥爭躍居首位。一五八八年“同盟”在巴黎組織起義,國王亨利三世出逃。次年,亨利三世被“同盟”的刺客所殺,由於瓦盧瓦王室沒有後嗣,納瓦爾的亨利繼承法國王位。他繼續與“同盟”作戰多年;直到一五九四年,他公開改宗天主教,得到天主教派的承認,曠日持久的宗教戰爭才告結束。

……

上文提到,《瑪爾戈王后》是一部與歷史的框架貼合得比較緊密、歷史的依據比較堅實的作品。但是,創作歷史小說,在尊重基本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不但少不了對細節的虛構,也允許對某些次要事件和人物加以適當的變動。《瑪爾戈王后》的作者在這方面的經驗是值得借鑑的。例如,真實生活中的拉莫爾同科科納一樣,本來就是阿朗松公爵的屬下,作家根據自己的藝術構思,為了塑造出兩個“不打不相識”的莫逆之交,把初到巴黎的拉莫爾和科科納分別改為納瓦爾國王和吉茲公爵的屬下。又如,在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中逃到瑪格麗特公主臥室里的實是萊維子爵,作家把這一插曲安排在拉莫爾身上,因為萊維子爵此人與瑪格麗特並無關係,而拉莫爾卻在瑪格麗特的生活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再如,查理九世死在一五七四年五月三十日,安儒公爵趕回巴黎在同年七月十八日夜間,而納瓦爾的亨利逃出巴黎在一五七六年二月四日,作家把這三件事集中到差不多同一時刻:查理九世任命納瓦爾的亨利為攝政以後剛剛駕崩,亨利三世即從波蘭趕回繼承王位,納瓦爾的亨利連忙趁亂而逃。這三處改動不會造成歷史的混亂,卻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或者使人物更為鮮明,或者使故事更加集中,或者使結尾更富有戲劇性。

《瑪爾戈王后》也有缺陷。其中最突出的、也是大仲馬的歷史小說所共有的缺陷,就是對歷史進程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無法闡釋歷史事變的真實原因。在《瑪爾戈王后》里,瓦盧瓦家族的衰亡、波旁家族的取而代之,即幾十年法國政局的變化、歷史的運動,全為“天意”所決定;這“天意”就顯示在卡特琳娜的占卜中,無論用何種方法占卜,結果總是預言瓦盧瓦家族將有三代國王接連死去,納瓦爾的亨利終將為王。我們知道,卡特琳娜太后原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家族的一位公主,她嫁到法國宮廷來以後,在她的影響下,當時義大利的一些風尚,例如占星術和毒藥的使用,也輸入了法國。她本人就是占星術的迷信者和下毒的老手。但是問題不在於大仲馬寫了卡特琳娜對占星術的迷信,而在於大仲馬自己深深地陷於占星術的迷信。這是必須鄭重指出的,儘管就全書來說依然是瑕不掩瑜。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這部《瑪爾戈王后》的創作,包含著奧古斯特·馬凱的一份功勞。馬凱是大仲馬的最主要的合作者。大仲馬的許多作品,包括小說《三個火槍手》和《基度山伯爵》在內,都是與馬凱合作寫成的。由於大仲馬當初和馬凱有約在先,這些著作歷來只署大仲馬的名字。,雖然未必公道,但正如大仲馬的合作者們一致承認的:畢竟是大仲馬對作品的成功做出決定性的貢獻。

張英倫
一九八一年八月於北京

作者

大仲馬大仲馬

大仲馬,法國作家。1802年7月24日生於巴黎附近的維萊科特雷縣城。其父是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著名將領。他繼承父志,曾參加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王朝的戰鬥。主要靠自學成才,1829年以浪漫主義歷史劇《亨利第三及其宮廷》一舉成名。話劇以16世紀宗教戰爭為背影,反映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陰謀傾軋,藉以影射復辟王朝的現實,在法蘭西喜劇院上演獲極大成功,給偽古典主義戲劇一次猛烈的衝擊。繼而上演的《克里斯蒂娜》(1830)和《安東尼》(1831)等劇作,皆轟動一時。

大仲馬作品

亞歷山大·仲馬,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由於他是黑白混血人的身份,其一生都受種族主義的困擾。 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終於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