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盜羅賓漢》

《俠盜羅賓漢》

《俠盜羅賓漢》30年代巨星埃洛·弗林最佳代表作,也是俠盜片的一座里程碑。導演用好萊塢的製作支持,將全片拍出了雄偉氣勢,動作場面的設計亦十分可觀。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十字軍東征時期,英國人羅賓被關押在了東方。在黑暗恐怖的牢中生活了五年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羅賓殺死了看守並解救了兩個難友,獲得了寶貴的自由。其間,一個難友遇敵死去,臨死前叫羅賓把遺物交給其妹瑪莉亞,而另一個倖存的難友摩爾人亞森則為了報答救命之恩,緊緊地跟隨在了羅賓身邊。回到英國故鄉的羅賓非常興奮,途中,為了解救一名被軍士追殺的窮孩子,羅賓殺死了鹹諾頓郡長的手下並得罪了郡長的表弟。其實,早在羅賓回家之前,殘忍的郡長已用信奉魔鬼的罪名治死了羅賓的父親洛士利。羅賓只能離開自家的莊園,他發誓要為父報仇。當他來到難友之妹李察王的親戚瑪利亞處時,瑪莉亞卻還把他當作少年惡少……

影片評價

《俠盜羅賓漢》《俠盜羅賓漢》

影片華美莊重,讓觀眾體驗到一種古老原始的活力。

—— 《鄉村之聲》

不可多得的傳神之作。

—— 《紐約時報》

30年代巨星埃洛·弗林最佳代表作,也是俠盜片的一座里程碑。導演用好萊塢的製作支持,將全片拍出了雄偉氣勢,動作場面的設計亦十分可觀。其他版本請參見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1991)等。

幕後花絮

最初扮演羅賓漢的人選是詹姆斯·卡格尼(James Cagney),但他退出了華納兄弟公司,因此影片的拍攝被推遲了3年。

片中奧利維亞·德哈維蘭所騎的巴洛米諾馬是日後成名的馬明星Trigger,它最初被註冊的名字為“Golden Cloud”,一直被用來出租給影片劇組。後來羅伊·羅傑斯用2500美元將它買下,並在朋友的建議下取名“Trigge”,喻意迅疾如風。此後,Trigge隨羅伊頻繁出現在大小銀幕中,被人譽為最聰明的馬。

《俠盜羅賓漢》《俠盜羅賓漢》

麥可·柯蒂斯接替了原導演William Keighley,因為製片方認為動作場面缺乏衝擊力。

片中扮作人體標靶的替身和演員每被職業射手Howard Hill擊中一次,就會得到150美元的報酬。Howard Hill親自完成了片中所有的箭術表演。

Eugene Pallette並非是扮演塔克的最初人選,Guy Kibbee是最先被看中的人選。

影院預告片中包括羅賓漢與瑪麗安在馬背上親吻的鏡頭,這段鏡頭最終在影片的正式版本中被刪掉。

在影片上映的年代,本片以200萬美元的投入成為華納投資最高的電影。

威爾·斯卡萊特的扮演者最初選定了大衛·尼溫(David Niven),但由於他在英國度假而只好作罷。

奧利維亞·德哈維蘭只在一個場景中沒戴帽子。

埃爾羅·弗林雖然在影片中化身羅賓漢風光無限,但他在私下裡稱這是個令人厭倦的角色。

埃爾羅·弗林對麥可·柯蒂斯接受本片頗為不滿,在拍攝中很不合作。

影片故事曾被構思為羅賓漢在片尾死去。

華納兄弟公司享有歌劇《羅賓漢》的著作權,米高梅公司曾宣稱即將拍攝一部從歌劇版改編的羅賓漢電影,華納公司雖然予以準許,但提出片名必須為“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和由詹姆斯·卡格尼扮演羅賓漢的條件,米高梅公司最後放棄。

影片結局並非源於劇本,由於拍攝劇本設計的結局耗資過高,所以不得不縮減成本、減小規模,雙方的對戰改在諾丁漢城堡內進行。

雖然影片在加州拍攝,但片場移植了很多英國植物,甚至草場都被染綠,看上去更有英國味。

華納公司邀請奧地利作曲家埃里希·沃爾夫岡·康科爾德到好萊塢為影片譜曲,但康科爾德最初拒絕了,因為他認為自己的音樂風格不適合本片。後來,在好萊塢的他得知納粹即將入侵奧地利,於是他決定接受,最後,他因本片而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在拍攝羅賓漢逃離城堡的場景中,演員巴茲爾·拉思伯恩被撞倒和踩踏,右腳被刺傷,傷口被縫了8針。

影片中的道具劍由硬鋁合金製成。

埃爾羅·弗林在一段搏鬥場景中被劍刺傷,他在質問對方時得知導演麥可·柯蒂斯為了追求驚險刺激有意不使用防護措施,勃然大怒的埃爾羅·弗林緊緊扼住麥可·柯蒂斯的喉嚨,問他是否覺得很刺激。

上映日期

加拿大

Canada

1991年6月14日

美國

USA

1991年6月14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1年6月20日

西班牙

Spain

1991年6月21日

芬蘭

Finland

1991年6月28日

韓國

SouthKorea

1991年6月28日

瑞典

Sweden

1991年6月28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1991年7月16日.....(Davao)

英國

UK

1991年7月19日

法國

France

俠盜羅賓漢圖片

俠盜羅賓漢圖片(14張)

1991年8月7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1年8月16日

丹麥

Denmark

1991年8月23日

德國

Germany

1991年9月5日

波蘭

Poland

1991年9月13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1年11月28日

大仲馬作品

亞歷山大·仲馬,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由於他是黑白混血人的身份,其一生都受種族主義的困擾。 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終於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