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黍離》

《王風·黍離》

《王風·黍離》出自《詩經·國風·王風》,為《王風》中的第一首。“王風”之“王”指王都,周平王遷都洛邑後,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國諸侯,其地產生的詩歌便被稱為“王風”。“王風”多亂離之作,特別是《黍離》一詩,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毛詩序》說周人東遷後行役到故都,見宗廟宮室,平為田地,遍種黍稷。他憂傷彷徨,“閔周室之顛覆”,因而作了這首詩。此說在舊說中最為通行,但從詩的本身體味,倒是看到一個四處漂泊的浪子形象,聽到他因流離失所而發出的憤怒吶喊。是否有關周室播遷的事卻很難說。

原文

《王風·黍離》黍子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今譯

黍子長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兒來。離家遠行難邁步,心中煩悶方寸亂。了解我的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

《王風·黍離》詩經

當我有所求。悠悠蒼天啊,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

那黍子長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兒來。離家遠行難邁步,心

中昏亂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悠悠蒼天啊,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

那黍子長得一排排,那高梁結出粒兒來。離家遠行難邁步,心

中鬱悶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悠悠蒼天啊,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

注釋

1、黍:小米。離離:行列貌。2、稷:高粱。頭兩句是說黍稷離離成行,正在長苗的時候。“離離”和“苗”雖

《王風·黍離》黍圖

然分在兩句實際是兼寫黍稷。下二章仿此。

3、邁:行遠。行邁:等於說“行行”。靡靡:腳步緩慢的樣子。4、中心:就是心中。搖搖:又作“愮愮”,是心憂不能自主的感覺。

5、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兩句說,了解我的人見我在這裡徘徊,曉得我心裡憂愁,不了解我的人還當我在尋找什麼呢。6、悠悠:猶“遙遙”。

7、此:指蒼天。人:即“仁”(人、仁古字通),問蒼天何仁,等於說“昊天不惠”。8、第二、三章的頭兩句是說黍稷成穗結實。從抽苗到結實要經過六七個月。不過苗、穗、實等字的變換也可能是為了分章換韻,不必呆看作寫時序的變遷。9、噎(椰yē):氣逆不能呼吸。

名家鑑賞

詩序曰:“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毛傳:“彼,彼宗廟宮室。邁,行也。靡靡,猶遲遲也。搖搖,憂無所想。”錢澄之曰:“毛雲靡靡猶遲遲也,蓋意懶而足不前之貌。”李塨曰:“離離,散垂之貌。稷即今之小米也。黍秀,即散垂,稷則苗穗挺直,實乃垂而不散,故黍但見其離離,而稷則見其苗、其穗、其實也。”焦琳曰:“搖搖者,神魂之無主也;如醉者,意緒之俱迷也;如噎者,憤氣之填滿胸臆也。”沈青崖曰:“述其所見,既非托物,因所見而行為之靡靡,心為之搖搖,亦是實寫其憂,而非由於黍稷引起,直是賦體,不兼有興。”鄧翔曰:“章首二句詠物,後六句寫情,惟三、四句自肖形神,覺此時此身茫無著落處,深心國事,尚有斯人。”

關於《黍離》,似乎不必再說太多的話,停留在詩人心弦上的哀傷早已作為一個象徵而成為永恆的悲愴。牛運震

《王風·黍離》《王風·黍離》

曰:“此詩純以意勝,其沉痛處不當於文詞求之。後人詩如‘山川滿目淚霑衣,六朝如夢鳥空啼’之類,徒傷代謝而已,固無此懷古深情也。‘謂我何求’四字,說盡人世淺薄,一‘求’字誤人,直到君國之義漠不相關,可懼哉。謝疊山先生云:文武成康之宗廟盡為禾黍,而能為憫周之詩者一行役大夫外無人也。吾讀《書》至《文侯之命》,觀所以訓誡文侯者,惟自保其邦而已。王室之盛衰,故都之興廢,悉置不言,吾於《黍離》之詩,重有感也夫。按此數語委婉盡致,而出自疊山先生,尤足發此詩幽情。”所引謝氏語,出自謝枋得所著《詩傳註疏》。論《黍離》一節原很長,引者乃撮述其要。謝氏於宋亡之後,以死拒絕元朝的徵聘,可算全了名節的忠烈之士,其讀《黍離》,自當別有懷抱,不僅僅為詩而發也。如牛氏所論,後世的懷古詩,多半指點江山,月旦古人,作局外人言,雖然不乏興廢存亡之慨,卻很少有切膚的傷痛。《黍離》之悲,則是把整個兒的自己放在一葉痛史裡邊,故戴君恩曰:“反覆重說,不是詠嘆,須會無限深情。”以一個孤獨的個人來哀悼沉重的歷史,他不能為這個歷史負責任,他本來也不在“佛時仔肩”之列,而卻明明把喪亡的哀慟全部來擔負。“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與其說是以天下為己憂者的悲哀,不如說,更是“不知”者的悲哀。

關於黍稷,范處義曰:“稷之苗、稷之穗、稷之實,非必謂前後所見,蓋其憂思既亂於中,謂我所見宗周故都盡為禾黍,豈真黍邪,抑稷之苗、稷之穗、稷之實邪。既不能辨其為黍為稷,豈復計其成之蚤晚,為苗、為穗、為實哉。”但也有另一種意見,李樗曰:“箕子閔商之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既曰麥秀,又曰禾黍,則亦與此同意。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實,以見盡為禾黍之意。”兩說各有理據,不妨並存。

“悠悠蒼天”,毛傳:“悠悠,遠意。蒼天以體言之,尊而君之則稱皇天,元氣廣大則稱吳天,仁覆閔下則稱曼天,自上降鑒則稱上天,據遠視之蒼蒼然,則稱蒼天。”說本《爾雅》。初看似是贅文,細繹則不然。且讀《周頌·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是天去人也近。而《黍離》之天,則不同於皇天,吳天,曼天,上天,是再沒有《敬之》時代的監臨與護佑,而悠悠也,蒼蒼也,去人也遠。可知與“悠悠蒼天”對應的乃國之敗亡,卻並不僅僅是“遠而無可告訴”的迷惘,下接“此何人哉”,揭出人天兩造,既是無所歸咎,又是有所歸咎,所謂“通篇不指一實事實地實人,而故國淪廢之況,觸目傷心之感與夫敗國基禍之恨,一一於言表托出”(王心敬),是也。

黍離之悲

宋代的的姜夔寫了一首《揚州慢》,被千岩老人蕭德藻評價為“有黍離之悲也”,也就是說它們必有異曲同工之妙。“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這樣的場景,不是和“彼黍離離”的情景頗為相似么?“自胡馬窺江去後,廢

《王風·黍離》詩經

池喬木,猶厭言兵心”被嚴重毀壞的城池,被戰火燒鎝乾枯的大樹,這些原本應該沒有思維的事物,在這裡作為戰爭的受害者,聲淚俱下地控訴著戰爭的罪惡。慘烈的戰爭過後,當初繁華的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這樣蕭條悲涼的景色在詩人的心中該是怎樣一種感覺?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杜牧若是今天再次來到揚州,也定會感到萬分吃驚。縱然有無比高超的作詩技巧和過人的才情,也難以表達出此時此刻的心情吧!是啊,經歷戰火的洗禮早已面目全非的揚州,無論是誰看到了都會啞口失言。這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情恰恰能引起讀者巨大的共鳴。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之為誰生!”二十四橋,月影,紅藥,無聲地訴說著山河殘破的淒涼。《黍離》和《揚州慢》同是抒發家國之悲的作品,兩者都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悠悠情思,把這種傷今懷古的悲涼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使讀者能夠深切地體味到作者當時的無限哀傷,因此兩首作品至今廣為流傳,為人津津樂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一般欣賞

這篇選自《詩經》的《黍離》,用了詩經慣用的重章疊句的表現方法。正好適合表現全詩沉重的悲憤情緒,而語

《王風·黍離》《王風·黍離》

言中的微小變化,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實,小米的三種生長狀態共同構成了時光的流逝過程,從春到秋,只有轉眼的功夫。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則與小米的生長狀態相應,表現詩人痛苦越來越深的變化。剛看時覺得詩人傷時,後來有看到備註中說相傳周人東遷以後,有位大夫路過以前的都城,見舊都的廢墟上長滿了莊稼,感傷王室的滅亡寫了這首詩,這是不是事實已經無法考證,但後世的人都把這首詩看作詩人的亡國之悲,並且影響深遠,從而使這首詩有更為深厚的意味。詩人反覆吟詠,強化了“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悲憤情緒,讓人易讀,耐讀。

讀到此,我試著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裡狀態,那種對祖國的熱愛,對國家滅亡的悲涼之情,更有一種恨,恨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和懦弱,而導致國家的衰落,滅亡。也有對自己的恨,恨自己對一切的無能為力。

記得最早接觸到的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在電視劇《大法官》上,很喜歡這句話,它讓我更加懂得一個真正的法官的內心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那份責任,對事業的那份熱愛,當別人的嘲笑,諷刺,曲解,甚至辱罵時的包容,當收到別人恐嚇時的無畏,還有當身邊人都不支持自己時仍能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的執著,一切的一切,只因為心中的那桿秤,那桿衡量天下事情公平與否的秤。它能賦予人們平等的權力,並懲罰所有試圖破壞它的人和行為。它是社會正義的保證,社會穩定的基石,神聖不可侵犯。正是明白了這些,大法官們才清楚自己要做的,能做的,和不該做的,就象心裡有面明鏡,有把尺子,有個警鐘,並且一如既往的,任勞任怨,鞠躬盡瘁。

這樣的法官才無愧“大法官”的稱號,如果說要給他們一份榮譽,一個“大”字,足矣!

它涵蓋了許多的東西,大,有說他們氣魄之“大”,能夠排除一切阻力去維持社會的公平的大義;有說他們心胸之“大”,能夠包容異己之事;有說他們靈魂之“大”,崇高的精神力量,讓人感動,他們吃的苦,也許我們一生都難以體會的到。後來聽到片尾曲中唱到,“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不知怎的,心裡一陣觸動,知我者謂我心憂,“知我者”才理解“我”的憂,社會有太多的不公,法律有許多的不完善,個人的能力的有限,無法改變的一些現實,所以有時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一些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發生,甚至有些事情根本預想不到,更不用說阻止,其實對大法官來說,這才是他們心中最大的憂愁和痛楚,能理解到這點的人才能稱作知己。那些“謂我何求”的人是“不知我者”。他們無法理解大法官們的無所求,納悶他們到底圖個啥,不為名,不為利,又辛苦,又煩悶,還容易得罪人,工作不保,有時小命都得玩完。他們怎知法官是無所求的,又有所求的,不求的就是那些世人所求的,求得乃是心中的那盞燈。

《王風·黍離》《王風·黍離》

其實不止這些大法官們,世上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們,他們中有為共和國的國防事業而奉獻自己一生而無怨無悔的科學家,有為治理沙漠化土地而傾家蕩產但仍想盡一切辦法籌集資金治沙的農民,有為祖國的利益和尊嚴而犧牲自己事業去自學法律,數十年不斷同外國交涉,以爭取應得的賠償的公司職員,有主動到危險環境去找問題根源而付出自己生命的記者,還有無數的老師醫生……無論他們從事什麼工作,他們有著共同的東西,一份責任感,一顆奉獻的心,一個主人翁的心態。科學家們求的是共和國自己的衛星核子彈,憂的是國防技術的落後;治沙英雄求得是環境的改善,憂的是資金的不足,社會的不重視;那位公司職員求得是國家利益不受侵犯,憂的是存在很多當國家利益受損時卻沒人在意或不敢提出賠償要求,最後不了了之的情況;那位犧牲了自己生命的記者生前求得是社會問題的解決,憂的是社會很多問題找不到根源而難以徹底解決;老師,求得是培養學生,憂的是還有很多無法上學的兒童;醫生求得是醫治好病人,憂的是還有很多人生病但因為沒錢而得不到醫治。也許他們求得還有其他事,所憂之物也另有所在,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理解,我正試圖去讀懂他們,理解他們。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相關詞條

參考目錄

【1】、《詩經別裁》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出版
【2】、《中華文學鑑賞寶庫》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3】、http://club.book.sohu.com/bookmain.php?b=history&c=153&a=574255
【4】、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hust/2006-02-17/566976.html

《詩經》名篇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其中的名篇經典更是膾炙人口,澤被深遠,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光輝典範之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