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調》

《沂蒙山小調》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省的漢族民間歌曲。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採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 1953年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雲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後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從此沂蒙山小調正式版本誕生。 《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基本信息

《沂蒙山小調》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省的漢族民間歌曲。誕生於山東臨沂沂蒙山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採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
1953年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雲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後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從此沂蒙山小調正式版本誕生。
《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tt

歌曲內容

人人(那個)都說(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
風光(哎)

青山(那個)綠水(哎)
多(那個)好看
風吹(那個)草低(哎)
見牛羊(哎)

高梁(那個)紅來(哎)
稻花(那個)香
滿擔(那個)果蛋(哎)
堆滿倉(哎)

咱們的共產黨(哎)
領導的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哎)

人人(那個)都說(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哎)

創作背景

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多好看,風吹那個草地,見牛羊。走進沂蒙山區,這首沂蒙山小調在山裡,在田間,四處迴蕩,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經唱了60年,60年裡沂蒙山小調已經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詞,人們認識沂蒙山,就是從聽了這首沂蒙山小調開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歷史和文化,悠遠而古老。
在這片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土地上,二千多年裡孕育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在將近百年的時間裡,沂蒙山人用勤勞勇敢寫下過輝煌的篇章.千百年里,沂蒙山人用歌聲抒發著自己的情感,傳遞著古老的歷史和文化。從遠古一直延續到今天。
正月裡來什麼花,先開先敗,什麼人手挽手走下山來,正月裡來什麼花先開先敗,什麼人手挽手走下山來,正月裡來迎春花,先開先敗,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來,正月裡來迎春花先開先敗,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來。
在沂蒙山,老百姓個個都能唱上幾句民歌,姑娘們聚在一起,最快樂的事就

《沂蒙山小調》《沂蒙山小調》
沂蒙山小調是我在很小的時候聽過的歌曲,這首歌享譽國內外,是我們山東最出名的民歌了,至於它的由來這次我就來簡單的說一下吧。

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沂蒙抗日根據地建立不久,日寇經常‘掃蕩”,以國民黨臨沂專員張里元為首的頑固派也時常破壞抗日根據地。他們利用當地反動勢力——黃沙會,與我抗日軍民對抗。為掃除抗日障礙,我費東工委和行署,向黃沙會會員做下大量艱苦細緻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於反動派的嚴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終,我軍不得不決定使用武力解決。當時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的任務就是以文藝宣傳為武器,積極配合這一行動,全團一面在前線開展對敵人的政治攻勢,一面深入到黃沙會最盛行的沙溝峪、馬頭崖等地召開幹部民眾座談會,進行調查研究和宣傳教育,同時蒐集創作素材。《沂蒙山小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間筒陋的民房裡創作—出來的。歌曲一經傳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動的歌詞,美妙動聽的曲調,很快傳遍了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渤海各抗日根據地,受到了廣大軍民的普遍喜愛。以後又流傳到華北、東北各抗日根據地。
《沂蒙山小調》是帶有山歌風格的小調,選用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旋律,填上了《打黃沙會》的歌詞,很快在魯南地區傳播開來。建國後,來自渤海區的革命文藝戰士,為《沂蒙山小調》續詞定譜,使之定型。渤海人民文工團和渤海軍政文工團為代表的渤海革命文藝戰士,深入民眾,對包括民間歌曲、民間戲曲和民間器樂曲在內的渤海民間音樂,進行了廣泛蒐集,其中包括沂蒙山小調的前身在內的眾多民間小調。1950年5月,渤海區被撤銷以後,原渤海軍政文工團李廣宗、李銳雲、王印泉、王音璇等人,則被調山東軍區文工團工作。他們在新的崗位上繼續與民間音樂打交道,並對《沂蒙山小調》的定型傳唱與走紅,做出了重要貢獻。[1]
1953年秋天,山東軍區文工團要到青島、煙臺一帶巡迴演出。在準備演出曲目的時候,時任文工團副團長李廣宗,樂隊指揮李銳雲,研究組組長王印泉三個人商議,要給早在渤海軍政文工團時就以擅唱民歌出名的女高音演員王音璇,增加一首民歌風味濃郁的歌曲。他們對已經蒐集到的民歌進行了一番篩選,最後選中了一首山東民歌。認為它曲調優美,節奏明快,只是歌詞不夠完整,只有兩段,給人有頭無尾的感覺。於是由李銳雲、李廣宗、王印泉三個人在已有兩段歌詞的基礎上又補寫了下面兩段歌詞:
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
萬擔(那個)穀子(哎)堆滿倉。
咱們的共產黨領導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這樣以來,使四段歌詞融為一體,既完整妥帖,又充滿詩情畫意。王音璇在演唱時不僅聲音甜美,親切自然,而且極富鄉土氣息。尤其她根據山東人說話愛說小轍的特點,把第四句唱詞中的“草低”改為“草地”,用山東民歌中常見的“打得兒”的唱法加以強調,就非常生動地突顯了“山東味”,讓人聽起來十分過癮。
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的《山東民間歌曲集》中,收錄李廣宗、李銳雲、王印泉三人收集並創作改編的歌曲[1]《沂蒙山小調》。至此,經過來自渤海區革命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沂蒙山小調》被最終定型。

歌曲誕生地

沂蒙山小調誕生

地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沂蒙山小調誕生地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薛莊鎮(原屬馬頭崖鄉,後馬頭崖鄉併入薛莊鎮)白石屋。

tt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抗戰時期的1940年。當時抗大一分校由蒙陰縣的垛莊一帶遷駐費北,該校的文工團就住在下白石屋村。為配合八路軍一一五師打擊當地的反動地方武裝組織“黃沙會”,他們創作了民歌《反對黃沙會》。由團員李林(現為上海歌劇院顧問)譜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作詞。後來經過不斷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傳唱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調》。
1999年,費縣委、縣政府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建立了紀念碑、紀念亭,記載了《沂蒙山小調》誕生的過程,以及現今流傳的《沂蒙山小調》詞曲及作者,以啟後人,永誌不忘。並請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國家農業機械部副部長袁成隆同志題寫了“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紀念碑名,詞作者阮若珊同志題寫了“深深懷念沂蒙好地方”,分別鐫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崗石上。

作者簡介

阮若珊就讀過貝滿中學與育英中學,到抗大文工團後來到沂蒙山區。在一個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團,不到三年時間裡,在沒有一個音樂專業人才的條件下,她和李林創作出《跟著共產黨走》和《沂蒙山小調》兩首廣為流傳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李林的才氣再加上久鳴和沙河的激情,就是抗戰史上的文化奇蹟。
作為1953年沂蒙小調主要版本的編曲和詞作者,李銳雲、李廣宗、王印泉三人也都是抗戰時期投身革命的老音樂工作者。時任山東軍區文工團副團長的作曲家李廣宗,曾擔任南京軍區文化部長等職務,作品有獲建國十周年優秀作品獎的《車水號子》、《高舉毛澤東偉大旗幟》等。時任山東軍區文工團研究組長的詞曲作家王印泉,是革命史詩東方紅中,歌曲《情深意長》的詞作者,後任山東音協副主席,《山東歌聲》主編。李廣宗、王印泉等合著有《山東民歌集》。李銳雲時任山東軍區文工團音樂隊長。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