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太原》

《決戰太原》

為隆重紀念太原解放60周年,在山西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由省委宣傳部、市委宣傳部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創作拍攝了大型文獻電影《決戰太原》。該片運用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結合尋訪當年戰爭親歷者,全方位多視角地追述了戰爭雙方從謀劃到對決的歷史事實,擷取了戰爭雙方決策者的心路歷程,也捕捉到許多普通戰士動人心弦的戰爭經歷,以及後人尋找陣亡烈士親人那一幕幕催人淚下、發人深思的人文情懷,高度讚揚了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重要貢獻和英勇犧牲的革命前輩,表現了解放太原對於華北全境解放、全國解放所具有的重大的政治意義和深刻的歷史內涵。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決戰太原》決戰太原

文獻電影《決戰太原》,一部真實再現六十年前解放太原戰役的大型文獻電影,此片由山西省委宣傳部、太原市委宣傳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影片以全國解放戰爭為歷史大背景,運用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結合尋訪當年戰爭的親歷者,全方位多視角地描述和記錄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閻錫山部展開的異常激烈的太原戰役。
影片中首次公開了六十年前隨軍記者拍攝到的許多珍貴鏡頭,有許多鮮活事例首次講述、許多難忘記憶首度啟開、許多風塵史實首度亮相,影片客觀真實地追述了戰爭雙方從謀劃到對決的歷史事實,截取了戰爭雙方決策者的心路歷程,也捕捉到許多戰士動人心弦的戰爭經歷,以及後人一直都在尋找陣亡烈士親人那一幕幕催人淚下、發人深思的人文情懷,表現了解放太原對於華北全境解放、全國解放和建立新中國所具有的重大政治意義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影片看點

史料的翔實豐富是文獻片最大的看點。而其中的真實性則是文獻片的靈魂與生命。《決戰太原》的真實性,一是體現在戰爭場面上。30分鐘的原始資料是戰地記者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而其中有的戰地記者永遠倒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
二是體現在戰爭遺址遺物上。從影片中既可看到太原戰役對決的山頭、要塞,看到當年的碉堡、主攻戰場,甚至民工提供攻克要塞山頭的羊腸小道,又可看到攻克太原城後的復工復業、供電供水布告,黃樵松將軍寫給愛妻的遺囑,甚至閻錫山的錄音講話等。
三是體現在戰爭親歷者生動敘述上:如處理烈士後事工作隊副隊長杜明學的痛心疾首,霍桂花冒死送達太原城防圖而終身殘疾的動情往事,很多鏡頭畫面,使觀眾如同身臨其境,很多鮮活事例令人潸然淚下。

背景資料

導演是太原人

《決戰太原》,《決戰太原》導演郝蘊

郝蘊是《決戰太原》的導演兼製片人。當年輕、知性、看起來非常柔弱的她偕她的創作團隊亮相於首映式時,引起了人們的嘖嘖稱奇,而當主持人介紹她是地道的太原人時觀眾則更引以為傲。據該片的副導演孫莉介紹,郝蘊畢業於太原三中,曾任山西長城廣播電台的主持人,曾執導過央視精品紀錄片《紫禁城》,現任職於央視新聞電影製作中心。郝蘊坦言這部影片曾讓她心存忐忑:“我從始至終都存有非常大的壓力,我甚至想,如果拍不好這部片子,我就不能回太原了,更沒法去見家鄉的父老。”

參考資料一麻包

《決戰太原》的創作過程充滿了艱難與艱辛,郝蘊感言:“太原解放60周年,拍攝這樣一部重大文獻影片的重任落在我的身上,在備感榮幸的同時我也深感使命之艱巨。從籌備開始,創作的近兩年時間裡我至少瘦了10斤,用兢兢業業和嘔心瀝血來形容真的一點也不為過。製作這部影片特別地辛苦,僅參考書就看了一麻包。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所藏關於太原解放30分鐘的資料,基本上我們都用到了。我終於有機會走近真實的太原,將太原的震撼與驚世講給人們,這是一次感動的過程,這也是一份榮幸的使命。在創作的日日夜夜裡,一次又一次欲說還休、欲哭無淚、欲罷不能,跌倒了爬起來,否定了再肯定,直至堅強、自信地走到觀眾面前,捧出了這部《決戰太原》。”

太原戰役

太原解放時動用了1300餘門大炮,數以十萬計的炮彈帶著刺耳的呼嘯傾瀉於城垣,密集的爆炸聲有如天崩地裂。太原戰役成為解放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炮戰之一,一場城市攻堅戰的彈藥消耗量,直逼淮海戰役這樣的戰略決戰。太原戰役前後歷時6個余月,總計殲滅閻軍13.5萬餘人,解放軍為攻取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犧牲,總計傷亡4.5萬餘人。太原戰役,成為解放戰爭期間歷時最長、戰鬥最慘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太原的解放,使華北成為鞏固的後方,為進軍大西北奠定了基礎,有力地支援了全國解放戰爭。

閻錫山原聲首度呈現

郝蘊《決戰太原》

這部影片的生產過程中體現了山西人的智慧。央視編導時間說:“本來閻錫山的原聲是不允許出現在影片中的,為了保留這段非常珍貴的原聲,製作方絞盡腦汁,做了非常艱難的努力,最終說服了有關領導,使得閻錫山的聲音得以在片中呈現。我非常羨慕郝蘊,她家鄉的領導非常有眼光,同時也充滿了熱情與責任。”片中有閻錫山在上海得知太原解放後說的一段話,讓觀眾感到歷史人物更加立體真實。時間評價道:“閻錫山在人們傳統的概念中是一個反面的、臉譜化的人物,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一個客觀存在的閻錫山。”

列為重大文獻片

紀錄片的審片原則是非常嚴格的,這部影片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客觀,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副廠長郭本敏評價:“紀錄片的特點是真實,而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就是真實,而且表現手法很平實。片中運用了大量的紀實鏡頭,還有在戰場原址上拍攝的鏡頭,非常珍貴。”因此,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部普通的紀錄片,它得到“中央重大理論文獻影片創作小組辦公室”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局的充分肯定,並被列為發行全國的重大文獻電影片。而文獻電影高於一般的紀錄片,並高於一般的真實,能夠進入檔案館收藏。郭廠長還透露,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牞全國30多家製片公司拍攝的獻禮片達50多部,而 《決戰太原》則為全國首部上映的獻禮影片。

意義

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也是太原解放60周年。解放太原是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役。為隆重紀念太原解放60周年,在山西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由省委宣傳部、市委宣傳部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創作拍攝了大型文獻電影《決戰太原》。該片得到了 “中央重大理論文獻影片創作小組辦公室”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局的充分肯定,並被列入發行全國的重大文獻電影片。該片對於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影片評價

《決戰太原》歷史資料《決戰太原》歷史資料

《決戰太原》不僅僅只是一部電影作品,或者紀實性文獻作品,它背後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民族記憶,永恆不朽的崇高精神。從戰爭本身來看,它是國共雙方的激烈對抗,但從其延伸意義看,更是當年每個人都無法迴避必然面對的人生航向的最終選擇,是對兩種不同前途命運、不同道路方向的抉擇。徐向前薄一波與閻錫山,這三位隔河相望的五台老鄉,雖然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曾走到一起,共赴國難。但卻最終因為思想和信仰的差異而作出了各自的選擇,在兩條不同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決戰太原》講述了解放戰爭史上那段歷時最長、戰鬥最激烈、雙方投入兵力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但並沒有過多記錄其慘烈和血腥,而是客觀記載雙方決策者對歷史潮流和形勢發展的把握與決斷;著力分析每一位戰爭經歷者的思想認識、心路過程和深切感受;著力展現戰爭對人的思維觀念和精神世界的強烈衝擊。《決戰太原》讓人看到了當年真實的戰爭場面,儘管是有限的,儘管並不全面,但那一個個珍貴鏡頭都是當年戰地記者冒著槍林彈雨,用鮮血和生命記錄下的。因為選材的獨具匠心、視角的新穎別致、豐富的史料記載,使我們了解到這場城市攻堅戰雙方的巨大付出。

影片榮譽

2009年9月8日天下午,第1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組委會舉行新聞發布會,現場揭曉了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評審會提名名單。《決戰太原》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評審會提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