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報》

《民生報》

2006年歲末,台灣又一家名報《民生報》停刊了。《民生報》本為台灣聯合報系的主力報紙之一,素以民生、體育、影劇訊息為報導主體,俗稱“吃喝玩樂”報。

基本信息

簡介

《民生報》屬聯合報系旗下,於1978年2月18日創刊。也就是說,《民生報》創刊至今已走過28個年頭,是一份以社會新聞和娛樂新聞為主要內容的報紙。2006年12月1日起停刊。

特色及定位

具體而言,該報的特色與定位為:

(圖)《民生報》《民生報》

1、關注民生與娛樂。其報導內容主要是以民生、體育、影劇訊息為主,俗稱“吃喝玩樂”報。
2、注重自采新聞和言論。據悉,《民生報》90%以上是自采新聞。該報有5-6人專門從事言論,非常注重對新聞的分析和評論。同時,該報還注重大陸新聞。有報導說,聯合報系的《民生報》、《經濟日報》努力開掘大陸新聞,派記者常駐北京,常跑江蘇、廣東及上海等地。
3、屬於傳統的辦報風格,走的是“正派辦報”的傳統路子。時下,台灣報紙風格發生變異,逐步形成兩種不同辦報風格。一種就是這類傳統型辦報風格,即注重政治、經濟或娛樂新聞,同時加強新聞評論。還有一種則是八卦式風格,即八卦新聞滿天下,以揭醜獵奇煽情為己任,充斥自然主義,不僅量大,衝擊力也強。這種八卦式風格,並非台灣報刊本土生產,而是源於外報如香港報刊搶灘而成。原來,近年島內報刊競爭激烈,不久前香港報刊不斷搶灘,尤其是2003年的蘋果日報入台,更加劇了這種八卦式新聞對傳統報刊的挑戰。
4、《民生報》早就開始了其跨媒體操作的項目,主要有: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末期,《民生報》與電視媒體合作制播兒童節目《兒童天地》;1990年代,《民生報》與電子媒體合作舉辦“金曲龍虎榜”;2000年以後,每年的春

(圖)《民生報》《民生報》

節假期,《民生報》又合作制播出《歡樂民生》系列特別節目。可見,該報雖然時有與電子媒體合作的現象,卻仍然以遵循傳統辦報模式為主。
由此觀之,民生報作為台灣一張娛樂類的大報,倘若生存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應該是前途無憂的。但是在如今的媒介市場競爭中,它卻恰恰因為其傳統而失缺了籌碼,難改其停刊命運。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對《民生報》形成嚴重挑戰:一是,近年因台灣島內經濟不景氣,廣告歉收;二是,網路等新媒體衝擊日甚,導致紙質媒體讀者數量日益減少;三是,傳統的紙質媒體間競爭也十分激烈,外報、免費報挑戰傳統,迫使部分傳統報紙生存艱難。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導致《民生報》連連虧損,最終無法支撐,終於在年末加入了台灣停刊報紙的行列。不管如何,《民生報》也曾叱吒風雲,它的停刊,只能說明台灣島內傳統媒體生存之不易。

生存不易

《民生報》社長兼聯合報系發言人項國寧在宣布該報停刊決定時稱:基於外在環境變化迅速,《民生報》的階段性任

(圖)《民生報》《民生報》

務結束,在(2006年)11月30日畫下句號,自12月1日起停刊。

《民生報》屬聯合報系旗下,於1978年2月18日創刊。28年來,該報的特色與定位為:1.關注民生與娛樂。其報導內容主要是以民生、體育、影劇訊息為主,俗稱之為“吃喝玩樂”。2.注重自采新聞和言論。《民生報》90%以上是自采新聞。該報有五六人專門從事言論,非常注重對新聞的分析和評論。同時,該報還注重大陸新聞。有報導說,聯合報系的《民生報》、《經濟日報》努力開掘大陸新聞,派記者常駐北京,常跑江蘇、廣東及上海等地採訪①。3.屬於傳統的辦報風格,走的是“正派辦報”的傳統路子。時下,台灣報紙風格發生變異,逐步形成兩種不同辦報風格。一種就是這類傳統型辦報風格,即注重政治、經濟或娛樂新聞,同時加強新聞評論。還有一種則是八卦式風格,以揭醜獵奇煽情為己任,不僅量大,衝擊力也強。這種八卦式風格,並非台灣報刊本土生產,而是源於外報如香港報刊搶灘而形成。尤其是2003年的《蘋果日報》入台,更加劇了這種八卦式新聞對傳統報刊的挑戰。4.《民生報》早就開始了其跨媒體操作的項目,主要有:1980年末期至1990年末期,《民生報》與電視媒體合作制播兒童節目《兒童天地》;1990年,《民生報》與電子媒體合作舉辦“金曲龍虎榜”;2000年以後,每年的春節假期,《民生報》又合作制播出《歡樂民生》系列特別節目。該報雖然時有與電子媒體合作的現象,卻仍然以遵循傳統辦報模式為主。

在如今的傳媒市場競爭中,《民生報》恰恰因為其傳統作派而喪失了籌碼,難逃其停刊命運。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對《民生報》形成嚴重挑戰:一是,近年因台灣島內經濟不景氣,廣告歉收;二是,網路等新媒體衝擊日甚,導致紙質媒體讀者數量日益減少;三是,傳統的紙質媒體間競爭也十分激烈,外來報紙、免費報挑戰傳統,迫使部分傳統報紙生存艱難。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導致《民生報》連連虧損,最終無法支撐。

停刊的背景分析

《民生報》所代表的台灣報業停刊現象,對傳統報業不能不說是一種警醒。

(圖)《民生報》《民生報》

首先,台灣媒體密度太大,競爭激烈。
據2002年《台灣年鑑》:台灣媒體解禁前的80年代,只有報紙31家,其中國民黨黨營、官方及軍方辦的15家,占了將近一半,民營16家。1987年“解嚴”後,台灣媒體迅猛發展,截止到2001年,台灣已有451種報紙、7220種雜誌、7816家出版社、2606家有聲出版企業,267家通訊社,146家廣播電台、37家有線電視台、5家無線電視台。雖然進入21世紀之後,媒體競爭更加激烈,且有一批媒體競爭倒下,但是台灣島面積3.6萬平方公里,客群僅2300萬之眾,媒體密度仍嫌眾多,其競爭激烈程度也可想而知。另據資料,僅台北市就有衛星電視現場轉播車十多輛,全島有87輛,以至到了每15分鐘就有收視情況統計的程度;而在各種刑事、民事的事故現場,新聞車竟比警車還多還快,可見其競爭激烈程度。台灣彈丸之地,如此高密度的媒體掙扎在此吃飯,實屬不易。
2、外報登入
九十年代初,台灣島內出現了外報搶灘的現象,更加速了台灣島內媒體競爭的激烈程度。據悉,香港《壹周刊》在1993年進入台灣,《蘋果日報》則在2003年登入台灣,由此打破島內媒體平衡。《壹周刊》與《蘋果日報》的辦報方式與台灣本地媒體迥然不同。這兩家媒體市場化程度更強,以服務市民為宗旨。它們的辦報方式,常以社會新聞作頭條,輔以衝擊力很強的照片,直接挑戰台灣傳統報刊。在內容上,入台的香港報紙專事揭露名人隱私,低俗獵奇,十分騸情,風格迥異。尤其是《蘋果日報》對政治議題報導更加詳細,且評論尖銳,更為吸引人。雖然入島才幾年,據AC尼爾森的資料,該報發行量卻已占台灣第一。外報登入,給台灣本土報紙以嚴重的挑戰,台灣幾大報系的報紙不得不全力應對,以至邯鄲學步,在頭版頭條放置社會新聞、甚至廣告,一時加劇了島內報刊的競爭強度。
3、報紙利潤變薄

(圖)《民生報》《民生報》

台灣報紙在其80年代至90年代經歷過輝煌,但是隨著媒體增多,尤其是以網路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參與競爭,導致其利潤相對越來越薄。最明顯的一種媒體現象,就是媒介分流導致報刊發行量下跌。據資料表明:《聯合晚報》在上世紀80年代曾最高發行達50萬份,現在也只有30萬,其他報刊發行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報刊的發行量下滑,主要是因讀者分流,即讀者流向多媒體,以至平面媒體閱讀率下降所致。比如,已有調查表明:聯合、中時兩大報的閱讀率目前已降至10%以下;來自香港的《蘋果日報》雖然目前在台灣發行量號稱第一,其發行量也處下降趨勢,已由原先的15.2%下滑至13.5%。廣告更是如此。據台灣潤利調查公司統計,2002年台灣報紙總體廣告量,比2001年衰退了21.84%,衰退幅度排在雜誌、廣播和電視之前;而2002年報紙總體廣告營收,只有121億,是1998年收入的57%,由此可見近年台灣的報紙廣告大致情狀。目前,台灣所謂的''四大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也已出現虧損;其中《蘋果日報》雖然生猛,也屬虧損之列,這兩年來已虧損人民幣達十五六億。由此觀之,台灣報刊已經進入利潤變薄時代,報紙的利潤降低乃至虧損,是目前類似《民生報》之類報紙停刊的主要原因。
4、報刊接二連三停刊
台灣媒體競爭的結果,是導致媒體接二連三地停刊。台灣自解嚴後,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報刊間的激烈競爭已經導致部分報刊停刊。其停刊的報刊包括:《大眾報》(1987年停刊)、《台灣晚報》(台灣日報社)、《大華晚報》、《民族晚報》、《首都早報》(1990年8月停刊)、《環球日報》(1990年停刊)和《自立早報》(1999年停刊)等。
進入21世紀後,由於電子媒介的競爭,尤其是網路媒體的興起導致客群分流,以及外報搶灘,傳統報紙受到嚴重挑戰,報刊停刊現象愈演愈烈。進入21世紀停刊的報刊都包括:《自立晚報》、《勁報》(2002年停刊)、《大成體育報》、《麗台運動報》、《中時晚報》(2005年11月停刊)、《大成報》(2006年3月停刊)、星報》(2006年10月31日停刊)、《台灣日報》(2006年6月停刊)、《中央日報》(2006年6月1日停刊)以及《民生報》(2006年12月日停刊)等。

分析近年台灣停刊的報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傳統的大報名報停刊。比如,有著40多年歷史的台獨報紙《台灣日報》,曾經是島內鼓吹“台獨”立場影響最大的兩家報紙之一,其觀點向來支持民進黨;後因其不得民意,再加之經營不善,以至拖欠報社員工薪金長達6個月,最終於2006年6月6日停刊。再如,有著79年歷史的國民黨黨營報紙《中央日報》,自1987年報禁解除時,與《中國時報》、《聯合報》號稱“三足鼎立”。當時,《中國時報》發90萬份左右;《中央日報》雖不及這個數字,在1982年的發行量卻也近50萬份。進入21世紀後,台灣報業競爭更加嚴酷,該報難以應付,近年其發行量已銳減到不足10萬份。該報雖也做過數位化的努力諸如開辦網路版等,但難改頹局,不得不裁減人員,壓縮版面。1987年該報減至28版,近年壓縮至20版,從2006年6月1日起最終“暫停發行”。二是,晚報停刊。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有觀點以為晚報將亡。其時島內《台灣晚報》(台灣日報社)、《大華晚報》、《民族晚報》也早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消亡。進入21世紀,新媒體加入競爭,晚報競爭也更加艱難。此時,停刊者有《自立晚報》、《中時晚報》等。島內的名報《自立晚報》為台灣第一份晚報,創刊於1947年10月10日,一向以“無黨無派、獨立經營”為辦刊宗旨,並於1988年在此基礎上創《自立早報》,以此形成報系。但自從台灣解嚴後,《自立晚報》虧損連連,2000年金融危機後幕後財團退出,導致報紙無法維持,不得不停刊。而《中時晚報》隸屬於中時報系,創刊於1988年,有18年的歷史,發行量曾高達40餘萬。台灣有線電視興起後,該報廣告吸納不夠,於2005年11月1日起停刊。三是,停刊速度加快。比如,進入2006年以來,報刊競爭更見風霜刀劍,停刊的報刊就達5家之眾,分別為《大成報》(2006年3月停刊)、《台灣日報》(2006年6月停刊)、《中央日報》(2006年6月1日停刊)、《星報》(2006年10月31日停刊)以及《民生報》(2006年12月1日停刊)。

台灣報紙面臨轉型

《民生報》停刊,揭示了台灣報紙如今所面臨的困境,也揭示出傳統報紙由於環境所迫不得不尋求新出路、面臨轉型

(圖)《民生報》《民生報》

的趨勢。迄今,台灣報紙已經面臨轉向多媒體的改革,並出現了如下的轉型態勢:

1、免費報盛行
由於競爭激烈,廣播電視及網路的興起導致資訊付費方式發生變化,電子類媒體免費獲取資訊影響到報界,免費報在台灣盛行開來。免費報一般針對捷運上班一族。台北捷運從1997年通車後,就湧現出以“捷運族”為主要發行對象的免費報,如《捷運周報》、《捷運快報》、《Life生活新聞報》、《交叉路》等。這些免費報紙因內容與編排水平一般,經濟效益也不好,甚至弄出了有經營者因負債累累而自殺的悲劇,所以這些早期的捷運免費報影響並不大。目前,台灣最早的免費報當屬1995年台灣《立報》副刊所獨立出的《破報》(POTS)。該報效仿美國紐約市的《村聲雜誌》,專事提供文藝節目,且附有社會新聞,初始發行2000多份,中間經歷過停刊,一直保持到現在,已經發行8萬份左右。進入21世紀後,免費報概念才真正被樹立起來。2004年,聯合報業推出了一份編排精美的免費報紙《可樂報》,該報4開24版,以年輕讀者為閱讀對象,內容以知識性、生活百科、消費訊息等民生新聞為主,每天在捷運送出10萬份,其發行量之大,影響之廣,使台灣報界對免費報關注起來。不久,台灣《蘋果日報》又發行了免費的《爽報》,搶攻台北免費報市場。據悉,《爽報》是《蘋果日報》的濃縮版,依然用《蘋果》現有的印刷設施以及現有編制人員,以此降低成本;其內容則以娛樂、社會、八卦新聞和醜聞為主要賣點,其發行量每日高達15萬份。目前,台灣彈丸之地,免費報卻興起成風。類似的還有免費《捷運報》,每周發行3次,每次發行1萬多份;以及2006年9月中時報系將贈閱的《中國時報》濃縮版,也改為捷運報,內容不再是副刊,而改為重大焦點新聞。這些免費報興起,是傳統報刊面臨困境之後所尋求的最新出路之一。

2、報業數位化
與全球趨勢相一致,台灣年輕人對讀報興趣日淡,閱報人口逐漸出現老化現象。根據近年AC尼爾森的媒體調查,台灣總體閱報率首季只得50.4%,換言之,台灣有近一半以上人口不再讀報了,30歲以下的人群則降幅最大。另有數據表明,聯合、中時兩大報的閱讀率目前都已降至10%以下,來至台灣搶灘的蘋果日報也由15.2%下滑至13.5%,報業市場的整體規模日益縮小。相反,青少年愛看網路免費新聞的趨勢愈強,以至於有數字表明,彈丸之地的台灣迄今每天有300多萬人上網。

不管怎么說,《民生報》的停刊有著廣泛的媒體發展背景。它的停刊,只是台灣接二連三停刊報紙中的一家,卻折射了媒介時代的變遷。確乎,《民生報》雖然是拿台灣說事,卻遇到的是全球課題;《民生報》是台灣2006年最後一家停刊的報紙,想來卻不是終結者。這些問題,對我們大陸的報紙,以至對全球報紙,可謂不無啟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