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傳箋》

《毛詩傳箋》,《詩經》研究著作。23卷。東漢鄭玄(127~200)撰,簡稱《鄭箋》。

《毛詩傳箋》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生當經學家鄭眾之後,故世稱“後鄭”。曾入太學學今文《易》和公羊學,後從馬融學古文經。學成歸里以後,聚徒講學。因黨錮事被禁,潛心著述,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經說,遍注群經。平生著述凡百餘萬言。其中以《毛詩傳箋》、《毛詩譜》、《儀禮注》、《禮記注》、《周禮注》影響最大。
《鄭箋》“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毛詩正義》引鄭玄《六藝論》)。所謂“己意”,就是指以己意改易毛傳的說法,或者依照三家詩的觀點釋詩。如《陳風·衡門》“可以樂飢”,改“樂”為“”;《大雅·思齊》“古之人無斁”,改“斁”為“擇”;《魯頌·泮水》“狄彼東南”,改“狄”為“剔”,都是《鄭箋》改易《毛傳》的例證。再如對《大雅·生民》姜嫄感天而生后稷的說法,對《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解釋,鄭玄都從三家而不宗毛。另外,鄭玄給《詩》作箋在他給《禮》作注之後,所以往往以《禮》注《詩》,也與《毛傳》不盡相同。不過《鄭箋》在論《詩》的主旨方面,把《詩》當作聖賢垂教的經典,比附義理,作出一些牽強附會的解釋,還是與《毛傳》大體上相同的。在文字訓詁方面,《毛傳》、《鄭箋》互有得失。《鄭箋》除文字訓詁外,偶然也有借題發揮、感傷時事之語。清代陳奐撰《鄭氏箋考證》,對《鄭箋》來源考證頗詳。
《鄭箋》通行版本有《四部叢刊》影宋本、《十三經註疏》本。明嘉靖間刻本附有鄭玄《詩譜》 1卷、陸德明《音義》3卷。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