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中國傳統戲曲]

《梁祝》[中國傳統戲曲]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川劇《柳蔭記》也1952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榮獲劇本獎,陳書舫獲演一等獎,袁玉昆和劉成基獲演員二等獎。京劇關於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馬彥祥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梁祝》《梁祝》

袁雪芬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柳蔭記》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全劇分10場,重要場次有“英台別家”、“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莊訪友”、“祭墳化蝶”。此劇最大的特色在唱詞方面,典雅華麗,優美雋永,許多語句打破京劇傳統的七字、十字句,給人以清新脫俗的藝術美感,同時在唱腔設計上很是精緻,無論是曲調的選擇,還是板式的變換,即保持了傳統韻味,又出新求變。被公認為是建國初期戲曲推陳出新的代表作。

美麗傳說

《梁祝》《梁祝》

這一個美麗、淒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

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鄮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悽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令。然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鄮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複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歷史淵源

《梁祝》《梁祝》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鄞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

有關梁祝的主要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

(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莊、祝莊、馬莊、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2)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發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誌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 、《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鹹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誌》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梁祝》《梁祝》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兩個傳說分別在兩地找到了考古證據。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莊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曆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曆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蹟,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戲劇發展

《梁祝》《梁祝》

1954年,京劇大師程硯秋參考其它劇種的相關劇目編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劇《英台抗婚》,此劇是程硯秋解放後編演的唯一一部大戲,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作品。此劇劇情無變,包括“別家”、“結拜”、“書館”、“相送”、“驚聘”、“拒婚”、“祭墳”、“化蝶”等場次,後來,因覺前部結構較散,便從“驚聘”開始了。這齣戲的唱詞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創造。以唱詞看:“望爹爹退婚禮隨我願,使我嫁梁君,你是我親愛的老嚴親”,“卻為何你執意要把女兒我嫁與一個陌生生不識之人”……這樣幾乎等同於散文詩的句子竟然被大師“裝”進唱腔,且嚴絲合縫,感人至深,不能不讓人嘆服大師的功力。李世濟曾在建國10周年獻禮演出時上演此劇。

薌劇傳統劇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編劇,源出“錦歌”唱本。劇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幾乎每一場都有大段獨唱或對唱。其中“英台哭靈二十四拜”最為突出,一百多句唱詞纏綿悱惻,曲牌使用了薌劇的所有哭調,一拜一調,連線緊密和諧,組成了類似曲牌聯綴體的成套唱腔。在“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盤”等出中,從菜名、菜譜到俗例、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民情風俗。“討藥”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絲、割褲帶寄贈,也屬閩南風俗。

全劇情節不同於其他劇種。如英台無父而有母張氏,馬俊也同在杭城求學,無“十八相送’,而有遊春見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著重表現英台奔喪哭靈。幕表戲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獄見證前身”、“還魂生子征番”等情節,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盡情傾吐了梁山伯愛、恨、戀、怨的複雜心情。1978年歲陳德根根據邵江海本、台灣歌仔戲和越劇演出本綜合整理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在一個劇場曾連續上演三百場。1979年,錢天真洪彩蓮分別扮演祝英台、梁山伯,獲得福建省優秀青年演員的稱號。另外,豫劇、評劇等幾乎所有的大小劇種都有該劇的整本或折子戲傳世。

樂曲賞析

《梁祝》小提琴曲《梁祝》小提琴曲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鐘,首先五分鐘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分鐘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樓台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大約十一分鐘。最後一段則是化蝶,是主題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弦聲接著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複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鏇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鏇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捨。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第二段發展部裡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湧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衝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湧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台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悽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鏇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戲曲總匯

《梁祝》《梁祝》

全國《梁祝》戲曲劇種現有目錄總匯

元戲文輯本:祝英台

明傳奇《同窗記》 河梁分袂、山伯賽槐蔭分別、訪友

明徽池調《還魂記》英伯相別回家

崑曲吹腔:訪友

越調:梁山伯下山、馬文才迎親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京劇:英台抗婚、送行、逼婚、園會、祭墳

京劇:驚聘

定縣秧歌劇:金磚記

東北二人轉:梁山伯相思、拉鞠(拉君)

秦腔:雙蝴蝶、結拜、踏青、遠行

《梁祝》《梁祝》

河北梆子:祭墳

河南梆子:梁山伯下山、祝九紅出嫁

豫劇:樓台會

河南曲劇:梁山伯上學、梁山伯送友

五調腔:竇二毛添箱、祝英台哭墳

晉劇:十八里相送

洪洞戲:梁山杯(伯)全本

洪洞戲:梁山杯(伯)探朋

楚劇:東樓會

楚劇:梁山伯訪友

川劇: 柳蔭記、英台罵媒、祝莊訪友

滇劇:柳蔭記

呂劇:梁山伯下山

淮劇:園會

江淮劇:梁山伯

揚劇:梁山伯下山

錫劇:十八里相送

滬劇:藍橋十送

紹興文戲:梁山伯藕池

寧波戲(四明戲):梁山伯祝英台回文送友

寧波灘簧:梁山伯與祝英台

睦劇梁母求藥方

贛劇:梁祝

《梁祝》《梁祝》

粵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樓台相會、山伯臨終

閩劇:相送

宜黃腔:兩世緣

羅卷戲:梁山伯

湘劇:同窗記

四股弦:大隔簾

落子腔:紅羅山攻書、勸九紅

彩調劇:山伯臨終戀英台

瓊劇:樓台會

梨園戲:四九弄

迷糊:要嫁妝

豫南花鼓:東樓會、西窗會、討藥引、討硯水

豫劇:梁祝情

影視作品

少年梁祝少年梁祝

版本一

劇名:少年梁祝

又名:新梁山伯祝英台

發行時間:2000年

導演:徐進良片長:全42集

地區:台灣

語言:國語

演 員:

羅志祥 飾 梁山伯

梁小冰 飾 祝英台

吳孟達 飾 丁老師

李 璇 飾 丁師母

六 月 飾 丁 香

沈海蓉 飾 梁 母

歐漢聲 飾 四 九

江祖平 飾 吟 心

陳家輝 飾 馬文才

何雨雯 飾 如 意

霍正奇 飾 路秉章

劉瑞琪 飾 祝 母

勾 峰 飾 祝公遠

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山伯與祝英台

版本二

名稱:梁山伯與祝英台 (07版)

總策劃、出品人、總製片人:曹珩

總策劃、總監製、文學編審:迎高

總導演:陳俊良

編 劇:英俊 李或知

音樂顧問:何占豪

總發行:湖南時代明星傳媒有限公司

演 員:

何潤東飾 梁山伯

董 潔 飾 祝英台

陳冠霖 飾 馬文才

寇振海 飾 王世玉

岳躍利 飾 祝員外

鄔倩倩 飾 祝夫人

劉 芳 飾 梁 母

詹小楠 飾 謝道韞

賈兆冀 飾 陳子俊

車永莉 飾 師 母

卡通片

導演:蔡明欽

編劇:鄧亞宴蔡明欽

卡通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卡通片-梁山伯與祝英台

片長:中國台灣95分鐘

攝製格式:35毫米

配音指導徐健春

梁山伯—蕭亞軒

祝英台—劉若英

馬文才—吳宗憲

銀心—傅其惠

四九—李映淑

老師—徐健春

師母—李映淑

祝父—王希華

祝母—於潤蘭

馬父—趙明哲

狐群狗黨—趙明哲、陳進益

劇情簡介

好動活潑的女孩祝英台,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女扮男裝到學校去上課。在前往學校的途中,英台遇到了新同學梁山伯,英台對清秀斯文又富正義感的梁山伯一見鍾情,兩人結伴同行。英台與山伯在學校認真辛勤的讀書,下課後,也經常一起出遊。每日的相處,讓兩人的感情越來越好。對英台而言,這是段最甜蜜的時光,而她對山伯的心意也越來越堅定。三年後,英台家裡不斷催促她返家,掛念家裡的英台在臨行前晚,對山伯表白了自己的身份與情感,兩人私下互許終身。但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紈絝子弟馬文才偷看到了。回到家中的英台卻發現自己將被許配給馬文才,英台不從,卻是無法抵抗強勢的馬太守,為了父親與母親,英台只能在內心默默祈禱山伯快快來訪。憨直的山伯原意要修習完課程再到英台家中拜訪,在師母點醒之下,他決定提早結束學業,先行前往英台家中拜訪。一到英台家,山伯才知道英台已經許配馬文才,黯然憔悴離開祝家,虛弱的山伯終因不堪悲傷而死去。山伯的死訊傳來,英台內心哀痛不已,她穿戴成美麗的新嫁娘,偷偷離家來到了山伯的墓前。就在此時,墓碑崩裂,山伯溫柔微笑牽引著她,緩緩走入墓中,兩人化成翩翩彩蝶,雙雙飛向天際……

主題曲

《蝴蝶》劉若英

人為什麼憑感動生死相許

擁抱前離別後是否魂夢就此相系

人為什麼有勇氣一見鍾情

人海里這一步走向另一段長旅

給你承諾一句如果生命在這秒化灰燼

可還我原來天地在相愛那一季

夢裡蝴蝶翩然舞起

我也願意因感動生死相許

擁抱前離別後與你魂夢就此相系

我也可以憑勇氣一見鍾情

人海里這一步走向另一段長旅

給我承諾一句就算生命在這秒化灰燼

可還我原來天地我們相愛那一季

夢裡蝴蝶翩然舞起

繼續我要我們的愛在明天

繼續就算流淚也在所不惜

有多少四季能浪費在

思念和猶豫後來此恨綿綿無盡期

給我承諾一句就算生命在這秒化灰燼

可還我原來天地我們相愛那一季

夢裡不只蝴蝶翩然舞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