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薩爾王傳》說唱

《格薩爾王傳》說唱

格薩爾王傳》說唱,是流傳於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藏民族聚居地的一個曲藝品種,主要以“說唱”表演藏族民族英雄格薩爾的英雄故事而得名。

簡介

《格薩爾王傳》說唱《格薩爾王傳》說唱

藏族曲種。以專門說唱藏族民間史詩《格薩爾王傳》而得名。流傳於西藏自治區和四川、青海、甘肅等省的藏族聚居地區,尤以西藏的昌都、那曲兩地最為盛行。這部說唱史詩除有少數木刻本、手抄本流傳外,主要靠民間說唱藝人用說唱形式保存和流傳至今。
《格薩爾王傳》的故事,早在公元七世紀前就已經開始流傳,約在公元九世紀時,內容趨於完整。迄今已豐富為近百部、約170多萬行的篇幅。《格薩爾王傳》講述古代一位叫格薩爾王的英雄事跡。格薩爾王是大神白梵王之子,投生在一個小部落的頭人家裡,後來通過賽馬稱王,當了嶺國的君主,率領武士東征西討,滅敵降妖,扶弱濟貧,維護本民族利益,深得人們的愛戴。整個史詩表現的都是戰爭故事。全書篇幅浩瀚,西藏老藝人札巴曾用兩年的時間,說唱了其中的10部,共420萬字,據說還有21部沒有說到。一般藝人經常說的有《英雄誕生》、《賽馬稱王》、《霍嶺大戰》、《門嶺大戰》、《大食施財》、《卡切玉宗》等10多部。
說唱《格薩爾王傳》的藝人,藏語叫“仲克”。演唱時頭戴四方八角、插有13種鳥毛的帽子。有的用牛角琴伴奏,也有的邊說唱邊揮舞彩箭,大部分演唱者則只用眼神和手的動作配合說唱製造氣氛。說唱的文體為散韻結合,講述故事用說白,人物的對話或獨白用唱。故事中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基本調,有的剛健渾厚,有的纏綿委婉,各自適應於表現不同的人物性格,也渲染了故事的傳奇色彩。(見彩圖)

《格薩爾王傳》說唱《格薩爾王傳》說唱表演

表演形式及地位

《格薩爾王傳》本為藏民族篇幅宏大的民族英雄史詩,在這部英雄史詩的長期創作和流傳過程中,其口耳相傳的傳承方式,由實用而逐漸藝術化,形成了一種內容專一的口頭性曲藝“說唱”的表演形式。換言之,“說唱”《格薩爾王傳》的英雄史詩,不僅成為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文化傳承,更是藝術意義上的審美活動。藝術化了的傳承方式,不僅使英雄史詩得以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在歷史傳承中生髮出一枝曲藝表演的獨特的藝術之花。這種情形不獨藏民族的曲藝“說唱”有,蒙古族的史詩《江格爾》“說唱”和柯爾克孜族的史詩《瑪納斯》“說唱”,同是這種情形。從而構成了史詩“說唱”類曲藝的一個形成規律。
《格薩爾王傳》說唱,作為一個曲藝品種,即作為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其表演方式為:採用“一曲多變”式的專用曲調演唱,唱中穿插說白,有時還配以圖畫講解。用藏語表演,常採用牛角琴伴奏。由於史詩內容十分豐富,結構體制非常龐大,故一般的藝人通常只是截取某一部分或片斷表演。《格薩爾王傳》說唱的藝人,藏語稱作“仲肯”。他們的職能,早期主要是傳承民族歷史,活動方式很像歐洲古代的“行吟詩人”。
《格薩爾王傳》說唱的藝術傳授充滿了神秘色彩,除向前輩藝人學得即藏語稱此類藝人為“退仲”的情形外;一類藝人的表演故事多為自己心中想出來的,藏語稱作“釀夏”;最令人驚奇的是一種藏語稱作“包仲”的藝人,他們的藝術技能的獲得方式,為夢傳神授,亦即藝人在從藝之前根本未學過藝,突然有一天在睡夢中夢見有神人傳授,並且一做夢就昏迷多日,神志迷亂,甦醒後即能滔滔不絕地說唱表演《格薩爾王傳》的史詩故事。實在是不可思議。

名篇名家

《格薩爾王傳》說唱《格薩爾王傳》說唱
現在流傳於世經常演唱、比較重要的大約有30部左右,即《天嶺卜筮》、《英雄誕生》、《十三軼事》、《賽馬稱王》、《世界公桑》、《降服妖魔》、《霍嶺大戰》、《姜嶺大戰》、《丹馬青稞國》、《門嶺大戰》、《大食財國》、《蒙古馬國》、《阿乍瑪瑙國》、《珊瑚聚國》、《卡切玉國》、《香雄珍珠國》、《朱孤兵器國》、《雪山水晶國》、《白利山羊國》、《阿塞鎧甲國》、《米努綢緞國》、《中華與嶺國》、《松嶺大戰》、《提鳥讓玉國》、《打開阿里金窟》、《開啟藥城》、《地獄與嶺國》、《西寧馬國》、《射大鵬鳥》、《安置三界》等,分別敘述了天神降生人世、掃除一切暴虐勢力、拯救黎民百姓;格薩爾在賽馬會上奪魁,成為嶺國國王;格薩爾率領大軍降服霍爾、救回王妃珠牡;格薩爾降服姜國、保衛鹽海;格薩爾打開阿里金窟、救濟人民;格薩爾與周圍各國交戰,取得青稞、馬匹、牛羊、珊瑚、玉石、兵器、綢緞瑪瑙珍珠,壯大了嶺國;格薩爾老年將王位傳給侄子、自己重返天界的故事。史詩中的格薩爾有超人的智慧和本領,一生征戰,打敗了一切敵人,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它以幻想式的誇張手法把格薩爾神化,表達了人民的某些願望,也曲折地反映了歷史上複雜的部落、民族關係。
歷史上的“仲肯”代有才人。20世紀以來,著名的《格薩爾王傳》說唱藝人,已故的有藏族的扎巴和蒙古族的琶傑;另有藏族的才讓旺堆、桑珠、玉梅和蒙古族的羅布桑等享名民間。由於其藝術主要存留在他們的口頭,因而他們與他們所表演的故事一樣,都被視為本民族的瑰寶。

《格薩爾王傳》介紹


【簡介】

《格薩爾》是藏族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歷史悠久,結構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氣勢磅礴,流傳廣泛。《格薩爾》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原始社會的形態和豐富的資料,代表著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史詩從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斷演進,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核心,在不斷地演進中又融匯了不同時代藏民族關於歷史、社會、自然、科學、宗教、道德、風俗、文化、藝術的全部知識,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美學價值和欣賞價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被譽為“東方的荷馬史詩”。
《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詩,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間藝人,在中國的西藏、內蒙古、青海等地區傳唱著英雄格薩爾王的豐功偉績。
《格薩爾王傳》大約產生在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紀之間,在近千年的漫長時期內,民間藝人口耳相傳,不斷豐富史詩的情節和語言,到十二世紀初葉,《格薩爾王傳》日臻成熟和完善,在藏族地區得到廣泛流傳。
【年代及來歷】
《格薩爾王傳》文字大約產生在古代藏族氏族社會開始瓦解、奴隸制國家政權逐漸形成的歷史時期,即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紀之間;吐蕃王朝建立之後(公元七世紀初葉至九世紀)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吐著王朝崩潰、藏族社會處於大動盪、大變革時期,也就是藏族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農奴制過渡的歷史時期(十世紀至十二世紀初葉)得到廣泛流傳並日臻成熟和完善。在十一世紀前後,隨著佛教在藏族地區的復興,藏族僧侶開始介入《格薩爾王傳》的編纂、收藏和傳播。史詩《格薩爾》的基本框架開始形成,並出現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編纂者,收藏者和傳播者,主要是寧瑪派(俗稱紅教)的僧侶,一部分就是“掘藏大師”他們所編纂、傳抄的《格薩爾王》,初稱為“伏藏”的抄本。
【一個故事】

《格薩爾王傳》說唱《格薩爾王傳》說唱
《格薩爾王傳》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災人禍遍及藏區,妖魔鬼怪橫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了普渡眾生出苦海,向阿彌陀佛請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發願到藏區,做黑頭髮藏人的君王——即格薩爾王。為了讓格薩爾能夠完成降妖伏魔、抑強扶弱、造福百姓的神聖使命,史詩的作者們賦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龍、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種厲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薩爾降臨人間後,多次遭到陷害,但由於他本身的力量和諸天神的保護,不僅未遭毒手,反而將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殺死。格薩爾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為民除害,造福百姓。5歲時,格薩爾與母親移居黃河之畔,8歲時,嶺部落也遷移至此。12歲上,格薩爾在部落的賽馬大會上取得勝利,並獲得王位,同時娶森姜珠牡為妃。從此,格薩爾開始施展天威,東討西伐,征戰四方,降伏了入侵嶺國的北方妖魔,戰勝了霍爾國的白帳王、姜國的薩丹王、門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諾爾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後降伏了凡十個“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幫國家)在降伏了人間妖魔之後,格薩爾功德圓滿,與母親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規模宏偉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到此結束。
【格薩爾王】

格薩爾王,相傳是連花生大師的化身,一生戍馬,揚善抑惡,宏揚佛法,傳播文化,成為藏族人民引以為自豪的曠世英雄。
史詩英雄格薩爾王生於公元1038年,歿於公元1119年,享年81歲。格薩爾自幼家貧,於現阿須、打滾鄉放牧,由於叔父間離,母子泊外,相依為命。16歲賽馬選王並登位,遂進住嶺國都城森周達澤宗並娶珠姆為妻。格薩爾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戰,統一了大小150多個部落,嶺國領土始歸一統。格薩爾去世後,嶺蔥家族將都城森周達澤宗改為家廟;其顯威迭事和赫赫功績昭示後人不斷。嶺蔥土司翁青曲加於公元1790年在今阿須的熊壩協蘇雅給康多修建了“格薩爾王廟”。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原址處重建為“格薩爾王紀念堂”。格薩爾紀念堂64根樑柱、16根通天柱構成主體構架,四周以牆相圍,堂正中塑格薩爾王駿馬馳騁的巨像,背塑十三畏馬戰神,正牆左右方塑嶺國十二大佛,其左右兩邊分立將士如雲及烈女翩翩。整個紀念堂莊重典雅,雄奇壯觀,實乃憑弔覽古的盛殿。
格薩爾王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降魔驅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輝業績,早在十至十一世紀,就在我國有雪域之稱的西藏草原、風光綺麗的青海湖邊、巍峨的日月山下、絲綢古道的隴原大地、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美麗的孫雀之鄉雲南等省區民間廣泛流傳,至今人民依然懷念歌頌著這位民族英雄。
在很早以前,嶺國出了一個窮孩子,起名叫角如,這個孩子在奇異境界裡誕生和長大成人。在嶺國英雄雲集,賽馬爭奪王位時,力戰群雄,得勝稱王,尊號為格薩爾。藏語稱甲吾格薩爾納特或格薩爾阿種。格薩爾王一生,充滿著與邪惡勢力鬥爭的驚濤駭浪,為了剷除人間的禍患和弱肉強食的不合理現象,他受命降臨凡界,鎮伏了食人的妖魔,驅逐了擄掠百姓的侵略者,並和他的叔父晁同——叛國投敵的奸賊展開毫不妥協的鬥爭,贏得了部落的自由和平與幸福。
【內容來源】
《格薩爾王傳》源於社會生活,又有著極為豐厚的藏族古代文學,特別是古代民間文學的堅實基礎,在史詩《格薩爾王傳》產生之前,藏族的文學品類,特別是民間文學品類,諸如神話、傳說、故事、詩歌等已經齊全,且內容豐富,數量繁多。因此,《格薩爾王傳》無論是在作品主體、創作方面,作品素材,表現手法等方面;還是在思想內容、意識形態、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從以前的民間文學作品中汲取了充分的營養,繼承了優秀的傳統,各類民間文學作品及其素材均在史詩中有所表現。在語言修辭上,《格薩爾》引用了數不勝數的藏族諺語,全書所容納諺語的數量之多,令人驚嘆。有的原文引用,有的還經過加工,如:

春三月若不播種,
秋三月難收六穀;
冬三月若不餵牛,
春三月難擠牛奶;
駿馬若不常飼養,
臨戰逢敵難馳騁。
雖餓不食爛糠,
乃是白唇野馬本性;
雖渴不飲溝水,
乃是兇猛野牛本性;
雖苦不拋眼淚,
乃是英雄男兒本性;
《格薩爾王傳》中,還保留著各種各樣,為數眾多的讚詞,如:“酒贊”、“山贊”、茶贊”、“馬贊”、“刀劍贊”、“衣贊”、“盔甲贊”等等,著名的酒贊是這樣的:

我手中端的這碗酒。
要說歷史有來頭;
碧玉藍夭九霄中,
青色玉龍震天吼。
電光閃閃紅光耀,
絲絲細雨甘露流。
用這潔淨甘露精,
大地人間釀美酒。
要釀美酒先種糧,
五寶大地金盆敞。
大地金盆五穀長,
秋天開鐮割莊稼。
犏牛並排來打場,
拉起碌碡咕嚕嚕。
白楊木杴把谷揚,
風吹糠秕飄四方。
揚淨裝進四方庫,
滿庫滿侖青稞糧。
青稞煮酒滿心喜。
花花漢灶先搭起。
吉祥鏇的好銅鍋,
潔白毛巾擦鍋里。
倒上清水煮青棵,
灶堂紅火燒得急。
青稞煮好攤氈上,
拌上精華好酒麴。
要釀年酒需一年,
年酒名叫甘露甜。
釀一月的是月酒,
月酒名叫甘露寒。
釀一天的是日酒,
日酒就叫甘露鏇。
......
有權長官喝了它,
心胸開闊比天大。
膽小的喝了上戰場,
勇猛衝鋒把敵殺。
......
喝了這酒好處多,
這樣美酒藏地缺,
這是大王御用酒,
這是愁人舒心酒。
這是催人歌舞酒,
......
除此之外,《格薩爾王傳》還是民間文學素材的花籃,它的許多內容取自民歌、神話及故事,反過來,也成為後世文學,藝術創作採集素材、借取題材的豐盛園地。如後來發展變化的民間歌舞許多曲調均取自《格薩爾王傳》,有些歌調就是直接歌頌格薩爾夫婦的。再如題材豐富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也取材於《格薩爾王傳》,著名的《七兄弟的故事》就是將七兄弟為人們蓋樓房的故事與格薩爾王的故事交織在一處,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再如為數眾多、獨具特色的繪畫與雕塑也以《格薩爾王傳》的故事情節為依據,繪成壁畫,或將格薩爾當做護法神,雕塑其身加以供奉。《格薩爾王傳》採用散文與詩歌相結合的文體,其中的詩歌部分,在藏族文學發展史中的詩歌史上,起著承前啟後,溝通古今的作用,它表現在意識形態、修辭手法,特別突出地表現在詩歌格律上面。例如:

猛虎王斑爛好華美,
欲顯威漫遊到檀林.
顯不成斑文有何用?
野氂牛年幼好華美,
欲舞角登上黑岩山,
舞不成年青有何用?
野駿馬白唇好華美,
欲賓士倘徉草原上,
奔不成白唇有何用?
霍英雄唐澤好華美,
欲比武來到嶺戰場,
比不成玉龍有何用?
此類的詩歌在《格薩爾王傳》中隨處可見,比比皆是,它不僅繼承了吐蕃時代詩歌的多段迴環的格局,而且突破了吐蕃時期的六字音偈句,成為八字音偈句。這種多段迴環體的詩歌格律,在十一世紀前後基本形成並固定下來,直到現在也沒有大的變化。在藏族民歌、敘事詩、長歌、抒情故事中的詩歌、藏戲中的詩歌以及文人學者的詩作中被廣泛採用,成為藏族詩歌中最流行、最為重要的格律。

【史詩的藝術特色】
《格薩爾王傳》之所以家喻戶曉,經久不衰,除了具有積極的思想內容,代表了人民的願望之外,還由於它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

《格薩爾王傳》說唱《格薩爾王傳》說唱
史詩以其雄渾磅礴的氣勢,通過對幾十個邦國部落之間戰爭的有聲有色的敘述,表現手法起伏曲折,跌宕有致,反映了6至9世紀以及11世紀前後藏族地區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表達了藏族人民厭惡分裂動湯、渴望和平統一的美好理想,這是史詩現實主義的積極方面。同時,史詩又以綺麗的幻想賦予格薩爾以超凡的本領,把他塑造成天神的化身,能夠役使鬼神、支配自然的英雄人物,沒有不能戰勝的敵人,沒有辦不到的難事。其他如魔國的構想、地獄的描繪、鳥獸的特殊貢獻,也都充滿神奇色彩,象馬能忠諫、烏鴉能偵察等等,給史詩增加了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史詩刻畫人物極其生動形象,具有叩人心扉的藝術魅力。除了把格薩爾塑造得英武神奇、天下無雙之外,還塑造了一個美麗、堅貞、能幹、智慧的藏族婦女形像──珠牡。珠牡雖然生在富有之家,但富有正義感,不肯嫁給大食財國的王子,寧肯愛戀備受迫害、窮苦潦倒的格薩爾,即使受到父母的斥罵,也毫不動搖,集中顯示了藏族女性的美好的心靈。當格薩爾前往魔國征戰、霍爾尋隙進犯的緊急時刻,她能團結嶺國英雄和人民奮起抵抗,在被圍困的三年中,她巧施妙計,穩住敵人,等待格薩爾回師,在被俘之後,她忍辱負重,毫不喪失信心,這一切,都較深刻地表現了藏族婦女的聰明勇敢和頑強堅貞的性格。
史詩對總管王叉根老英雄的描繪,也十分感人。他深謀遠慮、洞察真偽、胸懷廣闊、顧全大局、忠心為國的崇高形像,通過一件一件的具體情節,令讀者由衷敬佩。其他英雄還有衝鋒陷陣、所向披靡、赤膽忠心、公正無私的賈擦,智勇雙全、百戰百勝,使敵人聞風喪膽的丹瑪,敢於衝殺、視死如歸的昂瓊等,在史詩中都描繪得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史詩對反面人物也刻畫得入木三分,使其凶相畢露,令人覺得可恨可惡。如超同對內傲慢狂妄、對敵卑躬屈膝的叛徒嘴臉;霍爾黃帳王的貪婪、殘暴、愚蠢、膽怯的醜惡本性,都寫得淋漓盡致,鞭撻了他們骯髒的靈魂。

史詩充分採用民眾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深深植根於藏族人民心中。唱詞大量吸收魯體民歌和自由體民歌的格律,使用了許多民間諺語和民間誦詞,因而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氣息。
與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史詩,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印度的《羅摩衍那》和《摩河婆羅多》相比,《格薩爾王傳》有幾個明顯特點:

1、《格薩爾王傳》是一部活形態的史詩。史詩至今活在人民民眾之中,在青藏高原廣泛流傳。被稱之為“奇人”的優秀民間說唱藝人,以不同的風格從遙遠的古代吟唱至今。

2、《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史詩。從目前已經蒐集到的資料看,《格薩爾王傳》有120多卷、100多萬詩行、2000多萬字。僅從字數來看,遠遠超過了世界幾大著名史詩的總和。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共24卷,15693行;《奧德修記》也是24卷12110行。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全書分為七篇。舊的本子約有24000頌,按照印度的計算法,一頌為兩行,共有48000行。最新的精校本已壓縮到18550頌,37000多行。《摩河婆羅多》是一部內容十分豐富的史詩。全書分成18篇,一般說有10萬頌,20多萬詩行,在《格薩爾王傳》被外界發現和認識之前,曾被看作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3、塑造了數以百計的人物形象。其中無論是正面的英雄還是反面的暴君,無論是男子還是婦女,無論是老人還是青年,都刻畫得個性鮮明,形象突出,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尤其是對以格薩爾為首的眾英雄形象描寫得最為出色,從而成為藏族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通過人物本身的語言、行動和故事情節來實現塑造人物形象,是《格薩爾》史詩的特色之一。因此人物雖然眾多,卻沒有給人雷同和概念化的感覺。同是寫英雄人物,但卻各不相同,寫格薩爾是高瞻遠矚,領袖氣派;寫總管王則是機智、仁厚,長者風度。嘉察被寫得勇猛剛烈,丹瑪則是智勇兼備。人人個性突出,個個形象鮮明:對婦女形象的塑造更是語言優美之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配圖

《格薩爾王傳》說唱《格薩爾王傳》說唱

相關連線

1.http://wustboy.51.net/chuanshuo/yingxiong/ygesaerwang.htm
2.http://wustboy.51.net/chuanshuo/ygesaer/000.htm
3.http://www.chinaepic.com/index.htm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077838.html?si=1

所屬分類

文化
曲藝
說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