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薩爾王》

《格薩爾王》

《格薩爾王傳》 作者:阿來,出版社:重慶出版社。格薩爾王,偉大的戰神,也是慈愛的化身。藏民族的精神,於斯可見。《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詩,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間藝人,在中國的西藏、內蒙古、青海等地區傳唱著他的豐功偉績。這部史詩大約產生在公元前兩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紀之間,被譽為“東方的荷馬史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格薩爾王》《格薩爾王》

彼時,神在天上,魔和人在地上;魔統治人,並且隱藏在人的心裡,使人變成魔。神子崔巴噶瓦不忍人間眾生的悲苦,發願剷除妖魔,在地上建立慈愛和正義之國,於是降生在一個叫“嶺”的地方,父母給他起名叫覺如。十二年後,覺如蕩平各路妖魔,帶領眾人來到應許之地,建立嶺國,是為萬世傳唱的格薩爾王。

格薩爾王天縱神武,所向披靡,魔國一個個破滅,嶺國盛極一時。可是,魔生在心中,人生生不息,魔亦源源不絕,如何才能降服人心中之魔?
一千多年後,一個說書人,牧羊人的後代晉美,踏遍格薩爾王的土地,傳唱格薩爾王史詩,並且追尋傳說中的格薩爾王遺留的寶藏。終於,格薩爾王與晉美在夢中相會,王告訴晉美,其實真正的寶藏在人的心中,叫做慈悲。晉美明白,無休止的征戰已經使王厭倦,故事應該儘早結束……
格薩爾王,偉大的戰神,也是慈愛的化身。藏民族的精神,於斯可見。

故事傳說

《格薩爾王》----傳說《格薩爾王》----傳說

傳說1

格薩爾王,相傳是連花生大師的化身,一生戍馬,揚善抑惡,宏揚佛法,傳播文化,成為藏族人民引以為自豪的曠世英雄。

史詩英雄格薩爾王生於公元1038年,歿於公元1119年,享年81歲。格薩爾自幼家貧,於現阿須、打滾鄉放牧,由於叔父間離,母子泊外,相依為命。16歲賽馬選王並登位,遂進住嶺國都城森周達澤宗並娶珠姆為妻。格薩爾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戰,統一了大小150多個部落,嶺國領土始歸一統。格薩爾去世後,嶺蔥家族將都城森周達澤宗改為家廟;其顯威迭事和赫赫功績昭示後人不斷。嶺蔥土司翁青曲加於公元1790年在今阿須的熊壩協蘇雅給康多修建了“格薩爾王廟”。

傳說2

《格薩爾王》傳說中戴銀盔身白袍,手持銀劍和銀鞭,騎著一匹白色神馬的王太子,十分英俊威武;卡格博左側數過來是包烏杜吉峰(一護神名)是秀氣一點的金字塔型,再數過來是吉瓦林安峰(一護神名,當地人稱無頭魔鬼峰),有5個禿禿的小峰頂,象人的拳頭,也象人的腳趾頭;再數過來就是麥茲模峰(大海神女之意,傳為玉龍雪山的大女兒,所以面朝東南方),傳說是卡格博的妻子,像一位穿著長長的白色紗裙,婷婷玉立於裊裊雲霧之上的仙女,如花似玉般美麗,清新脫俗地站在高過天頂的絕嶺,顧盼著左邊的瀾滄江和右邊的怒江,思念著遠在東南方的慈愛的父親……

寫作特點

與之前“重述神話”的幾部作品不同,孟姜女后羿和白蛇都是讀者耳熟能詳的故事,而“格薩爾王”是一個對於大多數讀者而言比較陌生的題材。所以,阿來的《格薩爾王》有著更為讓人期待的意義。

《格薩爾王》總字數24萬左右,全書故事由兩條線索交叉推進。一條線索以史詩《格薩爾王傳》的故事為底本,著重展示了藏族靈魂人物格薩爾王“降魔”的豐功偉績,這位“王者”也在其間成長。“彼時,神在天上,魔和人在地上;魔統治人,並且隱藏在人的心裡,使人變成魔。神子崔巴噶瓦不忍人間悲苦,發願剷除妖魔,建立慈愛和正義之國,降生於一個叫‘嶺’的地方,父母給他取名覺如。歷經十二年,覺如終於蕩平妖魔,建立嶺國,成為萬世傳唱的格薩爾王。”

另一條線索圍繞一位當代格薩爾藝人展開,作為神授的格薩爾藝人,他具有夢中通神的本領。“一千多年後,一個說書人,牧羊人的後代晉美,踏遍格薩爾王的土地,傳唱格薩爾王史詩,並且追尋傳說中的格薩爾王遺留的寶藏。終於,格薩爾王與晉美在夢中相會,王告訴晉美,其實真正的寶藏在人的心中,叫作慈悲。”

阿萊說,自己長期寫的就是藏族題材,60多萬字的《空山》是現代題材,而諸如《格薩爾王》這樣的深化題材,其想像空間大,是對想像力的考驗,重要的是要表達作家對歷史文化的看法。在這一點上,跳出“漢文化”的圈子,重述中國神話,放眼各個少數民族,本身的意義就是為了繪一卷“中華民族神話”。

阿萊說,目前國家對這部史詩的研究花了很大力氣。中國社科院有專門的部門研究,大學有研究所。100多年前,國外很多漢學家都在研究。這個重述神話工程是由100個國家,寫100個民族的神話,用現代小說的筆法來寫。目前別的國家作家已經出了4本書,都是由各國一流作家主筆。

跟寫現實題材不同,神話題材需要的準備工作更繁雜。阿來認為,重述和複述是兩個概念,前者可能會改變一些,即要把現代人的一些看法寫進去。

阿萊說,重述的本質是要把神話的東西具像化,主要考慮了3個方面,一是到藏民族腹地調查研究。《格薩爾王》反映的是藏民族從原始部落聯盟到國家產生,也就是從格薩爾稱王起。這段歷史涵蓋了藏民族獨特的文化精髓,過去雖掌握了一些,但很不夠,所以還得從案頭走向藏區。二是鑽研史詩。100多年來,《格薩爾王》一直都是口頭傳承,現在要用現代手法來表達,研究成果很多,也很雜,還得花費很大力氣去研讀、梳理。三是核實史料,國家由小到大擴張,牽涉到一些戰爭,時過境遷這么多年,需要重新核對。

《格薩爾王》是個很大的題材,它沒有很多鮮明的形象,是一個很遙遠的史詩,不像希臘神話,對它能具象成一部生動的小說表示擔心;格薩爾王是附著在藏族語境裡的一個故事,現在用漢語把它表現出來,也很難;如果成功的話,也許能給漢語帶來一些新鮮面目,因為它是一次成功的語境移植。

小說評價

《格薩爾王》《格薩爾王》

《格薩爾王》是個很大的題材,它沒有很多鮮明的形象,是一個很遙遠的史詩,不像希臘神話,對它能具象成一部生動的小說表示擔心;格薩爾王是附著在藏族語境裡的一個故事,現在用漢語把它表現出來,也很難;如果成功的話,也許能給漢語帶來一些新鮮面目,因為它是一次成功的語境移植。

如果說《藏地密碼》把西藏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那么阿萊老師“重述神話”的《格薩爾王》或許就是讀懂西藏人眼神的另一部宏篇巨著。

就像蘇童之於秀美江南一般,在我們眼中,阿萊是屬於西藏的狂野神秘般的欲罷不能。在蘇童把孟姜女重塑成《碧奴》 ,葉兆言把射日的后羿變成一個單純的部落首領,李銳把經典的白蛇傳重塑成為充滿哲思的《人間》之後,我們更有理由期待,阿萊是如何重塑那個擁有近千年歷史的西藏神話格薩爾王的傳說。

就像蘇童之於秀美江南一般,在我們眼中,阿萊是屬於西藏的狂野神秘般的欲罷不能。在蘇童把孟姜女重塑成《碧奴》,葉兆言把射日的后羿變成一個單純的部落首領,李銳把經典的白蛇傳重塑成為充滿哲思的《人間》之後,我們更有理由期待,阿萊是如何重塑那個擁有近千年歷史的西藏神話格薩爾王的傳說。

通過《塵埃落定》認識了阿萊,他那種與生俱來的藏族氣息是現在眾多“藏氏”圖書作者難以比擬的,期待阿萊的《格薩爾王》為讀者帶來清新的藏空氣和藏文化,祝願該書為重慶出版社塑造一個新的暢銷“神話”。

到了近現代的中國文壇,其實能夠寫點神話傳說的人已經不多了——神話傳說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就在於非常適合口口相傳,而近現代的作家多數都被文學語言所累,而忘記了文學作品也好。市井小說也好,歸根結底都是要給人看的,給人讀的,能夠拿來被人傳說才是上品呢。 《藏地密碼》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好。非常期待阿萊能夠給人帶來些驚喜,但願他的《格薩爾王》能夠成為可以傳說的神話,至少是《格薩爾王》傳說的一個版本。

編輯推薦

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阿來《塵埃落定》後最讓人期待的作品。享譽全球出版工程“重述神話”2009年最重磅作品。全球20個國家12種語言同步出版!《格薩爾王》:一次深入西藏文化腹地的尋根之旅!一部真正讓你讀懂西藏人眼神的小說!一部讓你讀懂西藏人眼神的小說,六種文字,二十餘國同步出版。

“雪山之上的雄獅王,
綠鬃盛時要顯示!
森林中的出山虎
漂亮的斑紋要顯示!
大海深處的金眼魚,
六鰭豐滿要顯示!
潛於人間的神降子,
機緣已到要顯示!”
——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

活佛說:“我開啟了那個人的智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故事在他胸中雍塞不堪,眾多有頭緒相互夾纏,但經他一捋,那些紛亂的線索就牽扯出了一個頭緒,那人就會像一個女人們紡線時的線軸一樣,滴溜溜地轉個不停了。就這樣,一個神授的格薩爾傳奇說唱者,又在草原上誕生了。他將歌唱,是因為受了英雄的託付,在一個日益庸常的世間,英雄的故事需要傳揚。
——阿來《格薩爾王·說唱人:病》

作者簡介

阿來藏族1959年出生於四川西北部阿壩藏區的馬爾康縣,畢業於馬爾康師範學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誌社社長、總編輯,現任四川省作協主席。主要作品有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散文集《大地的階梯》《就這樣日益在豐盈》,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有多部作品在國外翻譯出版。

圖書目錄

《格薩爾王》《格薩爾王》

第一部 神子降生

魔既然想變成什麼就能成為什麼,久而久之,就對種種變化本身感到厭倦了。如此一來,魔就想為什麼一定要變化成那些兇惡的形象呢?於是索性就變成了人的形象。魔變成了人自己。魔與人變成一體。

第二部 賽馬稱王

音樂喚起了覺如對於天界的朦朧記憶,想起這十多年在人間的遭際,他不禁心生幽怨,說:“如果你真是我天界的母親,怎么忍心兒子遭此磨難!”

第三部 雄獅歸天

格薩爾騎馬踏上回程的時候,心靈就被這種哀傷,而且無所措手的情緒給控制住了。他讓打著寶傘的人,端著茶壺杯盞的人,拿著增減衣服的人,遠遠跟在身後。珠牡一直都在哭泣,為了首席大臣說破了她也會死去,在死去之前美貌會凋零。

紀念館

嶺格薩爾王 格薩爾王

《格薩爾王》中央塑造了乘坐駿馬的巨幅大象;靠背圓圈內塑造十種戰馬戰神,即“大鵬、青龍、巨獅、紅虎狼、野驢、青野、灰鷹、花鶴、白胸羆、白肩熊、金蛇、野牛、長角鹿。

正中牆左右方塑有嶺國十二大佛,即:釋迦牟尼、大聖阿尼格宗、魯加朱郎仁青、普俄東兄嘎波、孫姆給切嘎姆、傑尊未拉日巴、蓮花生大士、白梵天王、白梵天母、魯俄陸珠俄窮、扎拉查打馬波、大成就者唐東傑波。

靠右方坐立的嶺團將士有:冬布比加查夏呷、大總管絨查察根、巴亞米孫刀阿當、協班努窮友刀、冬色益民布達亞、望布阿列巴孫、亞青生勒傑波、阿洛沖比俄魯、拉色扎拉折加、呷夏洛登比加稱、呷仁尼巴加稱、那布郎卡色夏、浪日它巴加稱、冬真魯歐阿巴、覺昂巴沙達阿、龔珠友拉通久、刀絨浪查阿登、翁覺翁波批批、地覺協巴麥日折、博珠麥窮卡德;靠左方坐立的嶺國將士有:叔伯錯通傑波、絨查格批馬乃、朱呷唐曲史北郎、東曲魯布益達批、巴查修鄭馬史查、絨查拉戈崩魯、麥史仁青達魯、協秋塔巴加稱、麥且加蓋魯珠、刀絨阿努色批、木楷協呷龔召、加本色吉阿崗、史阿達且益魯姆、莫馬古協提波、拉傑根呷尼馬、且久共阿措加、東史刀拉真呷、松且唉米拉達、絨藍阿努巴孫、且西布益故如。

正中右方站立的嶺國女士有:呷夏洛孫江珠姆、媽遠共薩拉姆、杜莫麥薩木西、東尼呷薩曲珍;正中左方站立的嶺國女士有:協本布莫友珍、卡旦絨薩格錯、錯通布莫錯莫錯、俄洛布莫烈窮。

館內左右兩處牆邊的神龕台上塑有:釋迦牟尼在世時,在印度傳播佛教聞名遐邇的八十位大成就者。

大殿第二層樓上設有護神堂,安排專門僧人不分晝夜地祈禱護法神。院壩內的兩邊設了文物陳列展覽室和招待室。

整個紀念館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給人一種威偉之感,把人們引向一個團結對敵,共為和平的嶄新場面。可以說充分體現了古代藏族人民不僅擁有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的能力,而且展現了改造社會、抑強扶弱、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為民除害的超人景象。

試閱

緣起之一
那時家馬與野馬剛剛分開。
歷史學家說,家馬與野馬未曾分開是前蒙昧時代,家馬與野馬分開不久是後蒙昧時代。
歷史學家還說,在絕大多數情形下,“後”時代的人們往往都比“前”時代的人們更感到自己處於恐怖與迷茫之中。
的確是這樣,後蒙昧時代,人與魔住在下界,神卻已經住在天上去了。儘管他們還常常以各種方式降臨人間,也只是偶一為之罷了。在人與魔的爭鬥中,人總是失敗的一方。神不忍心看人長久而悲慘的失敗。不忍的結果,也就是偶爾派個代表下界幫上一把。大多數時候,忙都能幫上。有時也會越幫越忙。據說,蒙昧時代結束後一百年或者兩百多年後,神就不經常下界了。說來也怪,神不下界,魔也就消失了。也許魔折騰人,只是為了向神挑釁,如果只是欺負軟弱的人,自己都覺得沒什麼勁頭。更通常的說法是,魔從來就沒有離開這個世界。所有人都知道,魔是富於變化的,想變成什麼就能變成什麼。可以變成一個漂亮無比的女人,也可以變成一根正在朽腐,散發著物質**時那種特殊氣息的木樁。
魔既然想變成什麼就能成為什麼,久而久之,就對種種變化本身感到厭倦了。如此一來,魔就想為什麼一定要變化成那些兇惡的形象呢?於是索性就變成了人的形象。魔變成了人自己。魔與人變成一體。當初,在人神合力的追擊下,魔差一點就無處可逃,就在這關鍵的時候,魔找到了一個好去處,那就是人的內心,藏在那暖烘烘的地方,人就沒有辦法了,魔卻隨時隨地可以拱出頭來作弄人一下。這時的人,就以為自己在跟自己鬥爭。迄今為止,歷史學家都對人跟自己鬥爭的結果與未來感到相當悲觀。他們已經寫的書,將要寫的書,如果並未說出什麼真相,至少持之以恆地傳達出來這么一種悲觀的態度。俗諺說,牲口跑得太遠,就會失去天賜給自己的牧場;話頭不能扯得太遠,否則就回不到故事出發的地方。
讓我們來到故事出發的地方。
一個叫做嶺的地方。
這個名叫嶺,或者叫做嶺噶的地方,如今叫做康巴。更準確地說,過去的“嶺”如今是被一片更為廣大的叫做康巴的大地所環繞。康巴,每一片草原都猶如一隻大鼓,四周平坦如砥,腹部微微隆起,那中央的裡面,仿佛涌動著鼓點的節奏,也仿佛有一顆巨大的心臟在咚咚跳動。而草原四周,被說唱人形容為柵欄的參差雪山,像猛獸列隊賓士在天邊。
格薩爾大王從上天下界就降臨在這樣一個適於駿馬驅馳的地方。
那時,後蒙昧時代已經持續好長時間了。那時,地球上還分成好多不同的世界——不是不同的國,而是不同的世界。那時不是現在,人們不會動不動就說地球是一個村落,到處宣講所有人都在同一個世界。那時的人覺得大地無比廣闊,可以容納下很多個不同的世界。人們並不確切知道除了自己的世界之外,還有沒有別的世界,但總是望著天邊猜想,是不是在天盡頭有另外的世界。這另外的世界要么更加邪惡,要么更加富庶。有很多傳說講述或者猜想著那些鄰近或者遙遠的世界。叫做嶺的那個世界在被人傳說,而嶺也在猜度著別的世界。那時的嶺是一個小小的世界,但人們還是願意把族人的聚集地叫做國。其實,那還不是真正的國。當智慧初啟的人們用石頭、木棒、繩索驅使家馬與野馬分開的時候,別的世界已經走出蒙昧世界很久很久了。在那些世界,哲人一邊教誨眾多弟子,一邊進行幽深抽象的思考。他們培育了很多種類的植物種子,他們冶鍊金、銀、銅、鐵,以及輕盈的汞和沉重的鉛。那些世界已經是真正的國。從低到高,自上而下,他們把人分出細緻的等級和相應的禮儀。他們樹起雕像,他們紡織麻和絲綢。他們已經把外部的魔都消滅了,也就是說,在另外世界的那些國度中,如果有魔,也已經都潛藏到人內心裡去了。它們讓人們自己跟自己搏鬥。那時,它們就在人的血液里奔竄,發出狺狺的笑聲。
但在嶺噶,一場人、神、魔大戰的序幕才要拉開。
也有人說,世界上本來沒有魔。群魔亂舞,魔都是從人內心裡跑出來的。上古之時,本來沒有魔。因為人們想要一個國,於是就要產生首領,首領的大權下還要分出很多小權,所以人有了尊卑;因為人們都想過上富足的日子,於是有了財富的追逐:田地、牧場、宮殿、金錢、珍寶,男人們還想要很多美女,於是就產生了爭鬥,更因為爭鬥的勝負而分出了貴賤。所有這些都是心魔所致。
嶺噶的情形也是這樣。河流想要溢出本來的河道,衝擊泥土與岩石混雜的河岸,結果是使自己渾濁了。這是一個比方,說嶺噶的人們內心被欲望燃燒時,他們明亮的眼睛就蒙上了不祥的陰影。
人們認為是一股風把魔鬼從什麼角落裡吹到世間來的,是這股妖風破壞了嶺噶的和平安寧。
那么,妖風又是誰吹出來的呢?誰如果提出這樣的問題,人們會感到奇怪。人不能提出那么多問題,你要是老這么提出問題,再智慧的聖賢也會變成一個傻瓜。可以問:魔是從哪裡來的?也可以答:妖風吹出來的。但不能再問妖風是誰吹出來的。也就是說,你要看清楚“果”,也可以問問“果”之“因”,但不能因此沒完沒了。總之,妖風一吹起來,晴朗的天空就布滿了陰雲,牧場上的青草在風中枯黃。更可怕的是,善良的人們露出邪惡的面目,再也不能平和友愛。於是,刀兵四起,呼喚征戰與死亡的角號響徹了草原與雪山。
緣起之二
某一天,眾神出了天宮在虛空里飄來飄去四處遊玩。看到嶺噶上空愁雲四起,神靈們的坐騎,無論獅虎龍馬,掀掀鼻翼都聞到下界湧來哀怨悲苦的味道,有神就嘆道:“有那么多法子可以對付那些妖魔鬼怪,他們怎么不懂得用上一個兩個?”
大神也嘆氣,說:“原來我想,被妖魔逼急了,人會自己想出法子來,但他們想不出來。”在天庭,所有的神都有著具體的形象,唯有這個大神,就是那一切“果”的最後的“因”,沒有形象。大神只是一片氣息,強弱隨意的一種氣息。天上的神都是有門派的,這個大神籠罩在一切門派之上。
“那就幫幫他們吧。”
“再等等。”大神說,“我總覺得他們不是想不出法子,而是他們不想法子。”
“他們為什麼不想……”
“不要打斷我,我以為他們不想法子是因為一心盼望我派手下去拯救他們。也許再等等,斷了這個念想,他們就會自己想法子了。”
“那就再等等?”
“等也是白等,但還是等等吧。”
他撥開一片雲霧,下界一個聖僧正在向焦慮的人眾宣示教法。這位高僧跋涉了幾千里路,翻越了陡峭雪山,越過了湍急的河流,來到這魔障之區宣示教法。高僧說,那些妖魔都是從人內心釋放出來的,所以,人只要清淨了自己的內心,那么,這些妖魔也就消遁無蹤了。但是,老百姓怎么會相信這樣的話呢?那么凶厲的妖魔怎么可能是從人內心裡跑到世上去的呢?人怎么可能從內心裡頭釋放這么厲害的妖魔來禍害自己呢?那些妖魔出現時,身後跟著黑色的鏇風。人的內心哪裡會有那么巨大的能量?於是,本來滿懷希望來聽高僧宣示鎮魔之法的眾人失望之極,紛紛轉身離去。
那位高僧也就只好打道回府了。
眾神在天上看到了這種情景,他們說:“人要神把妖魔消滅在外面。”
大神就說:“既然如此,只好讓一個懂得鎮妖之法的人先去巡視一番再作區處吧。”
於是,就從那個高僧返回的國度,另一個有**力的人出發了。前面那個高僧不要法術,要內心的修持,所以,他一步一步翻越雪山來這個地方,差不多走了整整三年。但這個懂法術的蓮花生大師就不一樣了。他能在光線上有種種幻變。他能把水一樣的光取下一束,像樹枝一樣在手中揮舞。需要快速行動時,他能御光飛翔。於是,轉瞬之間,他就來到了幾條巨大山脈環抱的雄壯高原。他發現自己喜歡這個地方的雄奇景觀。綿長山脈上起伏不絕的群峰像雄獅奔跑,穿插於高原中央的幾條大河清澈浩蕩,河流與山岡之間,湖泊星羅棋布,蔚藍靜謐,寶石一般閃閃發光。偏偏在這樣美麗的地方,人們卻生活得悲苦不堪。蓮花生大師仗著自己高超的法術,一路降妖除魔,在天神指示的嶺噶四水六崗間巡視了一番。他已經穿越了那么多地方,卻還有更多寬廣的地方未曾抵達;他已經降伏了許多的妖魔,但好像只是誘使了更多的妖魔來到世間,這自然讓他感到非常睏倦。妖魔的數量與法力都遠遠超乎於他的想像。更讓人感到睏倦的情形是,許多地方已經人魔不分了。初步聚集起來的兩三個部落就宣稱是一個國。這些大小不一的國,不是國王墮入了魔道,就是妖魔潛入宮中,成為權傾一時的王臣。大師可以與一個一個的魔鬥法作戰,卻沒有辦法與一個又一個的國作戰。好在,他只是接受了巡視的使命,而不是要他將所有的妖魔消除乾淨,於是,他也就準備轉身復命去了。

中國三大民間史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