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周刊》

《查理周刊》

《查理周刊》又稱沙爾利周刊(法語:Charlie Hebdo,法語發音:[ʃaʁli ɛbdo])是法國一本政治諷刺雜誌,弗朗索瓦·卡萬納為創辦人。

基本信息

創辦背景

《查理周刊》《查理周刊》

1970年,法國的兩大新聞是一家舞廳起火致100多人喪生以及法國前領導人戴高樂的逝世。法國一家名為《HARAKIRI》的雜誌以這兩件事映射,製作了頭版標題“在科隆布的悲劇一舞:一人喪生”。科隆布是戴高樂的故鄉。這一報導引起巨大爭議,《HARAKIRI》被禁。《HARAKIRI》的編輯和記者迅速創辦了新的刊物,即《查理周刊》。

《查理周刊》從創刊開始就沒有大賣過,1981年起甚至一度停刊。不過,得益於頭版漫畫以及“標題黨”風格,這家雜誌逐漸成為報刊亭以及火車站書亭的必備刊物。

特點

《查理周刊》的特點就是利用喜劇圖畫欄目、卡通漫畫等諷刺時政人物。它的目的就是要挑戰權威、諷刺時政。但《查理周刊》的手法被認為既粗俗又無情,還往往帶有惡意攻擊性。

BBC巴黎的記者說,法國新聞有諷刺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時期,《查理周刊》是繼承這一傳統。這一傳統包括左翼的激進主義與挑釁性的謾罵相結合,有時往往接近傷風敗俗的地步。早在18世紀,這種諷刺的對象往往是王室,比如王室的風流韻事等。而今天諷刺的對象可以是政客、警察、銀行家等等。

槍擊案

原因

《查理周刊》的“惡名聲”可以從2006年說起。當年2月,《查理周刊》轉載了一家丹麥報紙涉及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引起穆斯林世界震怒。
2011年,《查理周刊》又刊載了一幅涉及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引起巨大爭議。因為這幅漫畫,報紙辦公樓遭到汽油彈襲擊,這家雜誌社也因涉嫌種族歧視而被告上法庭。
不過,《查理周刊》並沒有就此收手,2012年9月,這家雜誌發表了數幅影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包括一幅裸體漫畫。《查理周刊》的漫畫也隨即在法國和一些伊斯蘭國家掀起抗議波瀾。法國一些重要的伊斯蘭教團體領導人表達了憤怒情緒,一些伊斯蘭國家爆發了反法示威。法國外交部擔心這一事件可能引發反法暴力事件,曾一度關閉了法國駐伊斯蘭國家的20多個使領館、文化中心和法國學校。

本周(2015年1月)上市的最後一期就主要聚焦今天上市的法國著名作家米歇爾·胡艾勒貝克(MichelHouellebecq)的新作《屈服》(Soumission),作者在書中想像了2022年被伊斯蘭化的法國。《查理周刊》頭版刊登的是胡艾勒貝克的漫畫頭像,畫中人物說“2015年,我開始掉牙,2022年,我就要過伊斯蘭齋月”,在另一幅漫畫上,這位作家說“2036年,伊斯蘭國組織將進入歐洲”。

事發一個小時前,該雜誌的推特賬號剛剛發布了“伊斯蘭國”組織頭目巴格達迪的漫畫,寫著“最重要的是,健康”。目前無法得知襲擊是否與該漫畫有關。

事件經歷

周查理刊總部槍擊案周查理刊總部槍擊案

襲擊發生在當地時間1月7日上午11時30分,事發現場像是經歷一次“大屠殺”。法國檢方和警方證實,事件造成12人死亡,另有不少於11人受傷,其中至少6人傷勢嚴重。 死者中包括周刊的多名記者漫畫家和2名警察,此外還有1名經濟學者。

事發當時,這三人是乘坐汽車來到現場,車上還有一人為司機,另外的三名身著“聖戰”服裝的蒙面的男子手持AK-47衝鋒鎗以及火箭炮等武器,闖入位於巴黎市中心的《查理周刊》的總部,他們徑直走向樓上,來到了雜誌社的會議室。當時周刊正在召開會議,三人就向在場的雜誌主編點名,而後精確地點殺了他和保護他的警察。隨後再要求工作人員打開電子門禁系統,他們並未照做,恐怖分子就將其餘工作人員統統殺害。大樓內的其餘人聽聞紛紛逃離,不少人逃亡樓頂而幸免於難。隨後,武裝人員與緊急趕來的警察交火,不少警察只是乘坐腳踏車趕來,裝備簡單。隨之而來的便是槍聲四座。有視頻和目擊者證實,武裝人員在發現受傷倒地的警察時,還上前補了槍。而包括警車和附近的大樓在內,窗戶以及外表面上都留有深深的彈痕。此後,這三人高聲呼喊“我們已經為先知復仇了!我們幹掉了查理周刊!”,才囂張地離開現場。目擊者聽聞這幾人說地道的法語。幾人乘坐的車輛向巴黎東北部方向的龐坦門逃離,在那附近丟棄原來的汽車,他們劫持了另一輛汽車。逃離整個過程中還撞倒了行人。法國和巴黎市政府已經部署大量警力和士兵,並在巴黎全城搜捕恐怖攻擊嫌疑人。

嫌犯

法國警方宣布襲擊巴黎《查理周刊》總部的三名嫌疑人身份。這三人當中,其中兩人為兄弟,出生在巴黎第10區,分別為34歲的Saïd和32歲CherifKouachi,兩人於2014年從敘利亞返回法國。另一位嫌疑人為18歲的HamydMourad,來自法國的蘭斯。其中最年輕的嫌犯,看到自己的名字在社交網站上流傳後,於當日晚上11時向警方自首。此外,7日晚,法國全境有超過10萬人為恐怖事件中的遇難者祈禱,他們高舉“別害怕”“我就是查理”等標語,以支持《查理周刊》。

法國哀悼日

法國總統奧朗德於事發之後就前往現場,並確認該次事件為恐怖攻擊。法國總統府及內政部都降半旗為遇難者致哀。奧朗德宣布8日為全國哀悼日,呼籲民眾在中午時分為遇難者默哀追思,並要求全法國連續三天降半旗致哀。

事件相關

法國政府已將巴黎的安全警戒提升至最高級別。媒體統計後得出,這是法國本土40年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恐怖攻擊事件。

國際關注

英國首相卡梅倫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德國總理默克爾美國白宮發言人、俄羅斯總統發言人等皆對此次事件的恐怖主義行為予以譴責。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人權高級專員扎伊德和言論表達自由特別報告員凱伊以及安理會等也對此作出譴責。此外教科文組織已降半旗致哀。

相關威脅

2011年11月,《查理周刊》曾遭到過燃燒彈襲擊。
《查理周刊》的編輯查波涅爾曾經收到過死亡威脅,因此有警察保護;主編斯特凡納·沙博尼耶多次收到死亡威脅,並因此生活在警方保護之下。
2012年9月19日,法國外交部宣布,鑒於法國刊物發表影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可能引發反法暴力事件,法國決定暫時關閉駐20多個伊斯蘭國家的大使館。法國一名男子此後在一家宗教極端網站留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