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巴黎查理周刊槍擊事故

1·7巴黎查理周刊槍擊事故

1·7巴黎查理周刊槍擊事故是2015年1月7日在巴黎查理周刊發生的槍擊事故。

事故簡介

當地時間2015年1月7日,一夥武裝人員闖入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 周刊》(Charlie Hebdo)位於巴黎的總部。襲擊者攜帶AK47以及火箭彈發射器行兇,致12人死亡,另有5人重傷。

目擊者稱:"大約一個半小時前,兩名蒙著黑紗的男子持卡拉什尼科夫衝鋒鎗進入建築。""之後幾分鐘,我們便聽到了很多聲槍聲。"目擊者還看到有人從建築中逃走。襲擊者逃跑時劫持了一輛汽車,並撞倒一名行人。

傷亡情況

包括2名警察、10名雜誌社工作人員在內的12人死亡,另有5人重傷,傷亡人數還在上升。

嫌疑人員

3名嫌疑人的身份和年齡目前已經確定,嫌犯其中之一生活在法國東北部城市蘭斯,三人年齡分別為18歲、32歲、34歲。

其中,30多歲的兩名嫌犯為兄弟,18歲的嫌犯在案件發生時負責放風,兩名兄弟負責襲擊。兩兄弟其中一人數年前曾因犯罪行為被判處監禁。

危情三日

從2015年1月7日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編輯部遇襲開始,法蘭西連日來陷入多起襲擊劫持案的風暴之中,

當地時間2015年1月8日,有槍手在巴黎南部近郊蒙魯日的沙蒂永門處槍擊了一名女警察和一名公務員,女警在送醫後因傷情過重不治(詞條:1·8巴黎蒙魯日槍擊事故)。

2015年1月9日,就在數千警力將《查理周刊》恐襲嫌犯圍困在達馬丁-高爾時,巴黎東部的一家猶太食品店內再發一起槍擊事件,並對警喊話要求釋放前述兩名嫌犯,顯示兩伙人之間關聯緊密。法國當局9日隨即公布了兩名嫌犯的通緝令,嫌犯一男一女,分別名為阿米蒂·庫利巴利(Amedy Coulibaly)和哈亞特·布邁丁(Hayat Boumeddiene)。

隨後,警方強力進攻,兩起武裝劫持案中的三名嫌犯被擊斃,一女性嫌犯下落不明。但事件中,有四名人質遇難。

事故處理

德新社2015年1月8日報導,警方已在位於巴黎東北部的法國城市蘭斯(REIMS)展開追捕行動,法國特別反恐部隊已經投入追捕行動。

製造《查理周刊》12人死亡的血案後,開火的庫瓦奇兄弟成為法國通緝犯。兩兄弟之一、34歲的賽義德·庫瓦奇2011年曾前往葉門,並在返回法國前接受了那裡的基地組織分支的恐怖分子訓練。曾做過比薩餅送餐員和魚販的弟弟謝里夫·庫瓦奇曾在2008年因參與一個巴黎恐怖主義組織被拘留,其後被逮捕。嫌犯兩兄弟“自數年前”便在美國的監控名單上,他們被視為恐怖嫌疑人,並且被列入禁飛名單中,不得飛往美國。

9日,警方在巴黎東北部的小鎮達馬丁-高爾發現了嫌犯的蹤跡。兄弟二人於9日早晨盜竊一輛汽車,並與警方多次交火。最終,警方展開強攻,現場爆炸、槍聲等持續20秒,兄弟2人最終均被擊斃。

各方表態

英國首相卡梅倫在社交網站上對襲擊事件表示譴責,表示英 國人民將和法國人民並肩作戰,對抗恐怖主義。

這起事件發生後,法國總統奧朗德趕往事件現場,並宣布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在位於巴黎16區的襲擊現場奧朗德

說:“這無疑是一起恐怖攻擊。”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安理會、教科文組織、人權高專和言論自由特別報告員2015年1月7日分別予以強調譴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降半旗致哀。

潘基文當天本該對聯合國記者協會致新年賀辭,但他首先對發生在法國的恐怖攻擊表示了強烈憤慨,稱之為“駭人聽聞、不可辯解的冷血罪行”,並認為這是對民主基石——媒體和言論自由的直接威脅。

查理周刊

據新華社此前報導,《查理周刊》2012年9月曾在刊物上發表了數幅影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引起法國穆斯林團體強烈不滿。作為防範措施,法國關閉駐20多個伊斯蘭國家的大使館、領事館、文化中心和法國學校。

《查理周刊》在案發周出版的一期中刊登了以“法國還未遇襲”為題的漫畫,內容是一名極端組織戰士配上對白:“等一等,我們還有整個一月可以送上新年祝福。”執筆者正是知名漫畫家沙博尼耶。

社會影響

案發後,社群網路上泛起張貼“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圖片的運動,藉此表達對媒體及言論自由的支持。

當地時間2015年1月7日,美國民眾在紐約舉行“我是查理”遊行活動,譴責恐怖暴行,支持言論自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