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醫》

"新中醫"是相對於古代、經典-傳統祖國醫學的一種廣義稱謂。其特點是遵循中醫幾千年積攢的理論基礎,按照診斷,藥物,治療等板塊分布,在當代的醫療活動當中不斷摸索、開拓與創新,從而驗證,完善,添補祖國醫學的精粹寶庫。

基本信息

"新中醫"是相對於古代、經典-傳統祖國醫學的一種廣義稱謂。其特點是遵循中醫幾千年積攢的理論基礎,按照診斷,藥物,治療等板塊分布,在當代的醫療活動當中不斷摸索、開拓與創新,從而驗證,完善,添補祖國醫學的精粹寶庫。目前,以西方科學原則為指導的對中醫寶庫發撅的工作也是與主流實驗醫學實現對接的過程。該過程也是新中醫的重要開拓領域。就是以該目標為己任的學術研究機構,致力於探索通過新的診療途徑來攻克疑難病症.但是中醫新理論的創新、現代化更是《新中醫》的根本,改變幾千年的不變的面貌,發展中醫理論基礎是中醫革命的關鍵。

現代化中醫

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起),古典中醫基礎理論有了創造性的發展,一系列全方位的,中醫科學化、現代化的中醫概念的革命和突破。如氣概念混合統一的氣集合,分形經絡,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中醫哲學觀的新創造,藏象分形五系統的開創等。
現代化中醫又指較不發達社會或學科通過社會改革,獲得較發達社會共有特徵的一個社會變革過程。這個社會變革過程是由國際之間或社會之間的交流所促使的。
現代化中醫的一個方面是技術的、思想的、理論的大爆炸,它使人類思想以驚人的速度和數量增長和傳遞。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在縮小,中醫與西醫的距離拉近,而專業技術領域上的差別卻在擴大
中醫現代化從歷史上來講,它主要指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一種傾向以西歐及北美地區等地國家許多,近現代以來形成的價值為目標,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因此常與西方化的內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中醫學術知識上的科學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社會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領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技術上的科學化等。
中醫現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在中醫界的社會、科技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科學、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中醫現代化的核心是中醫“人性的解放”和“生產力(效率)的解放”,因從歐美等西方社會開始,有時也被稱為“西方化”,但不專屬於西方社會,或西醫。
現代化可以理解為四個亞過程:
技術的發展。 理論的革新、思想的變革,學科的進步
然而,戰後年代很快表明,就連“西方化”這個擴大了涵義的字眼也無法充分表達戰後世界的交流方式,為了適應這種實際情況的需要,“現代化”這個新詞便應運而生。因為它可以簡明地表達所有建設現代化的社會的相似願望而不論其地域和傳統如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醫的研究創新方向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方向

中醫理論是中醫藥學術領域中的核心內容,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原理和法則。中醫理論研究已經成為中醫學發展的突破口[1],成為中醫現代化研究的瓶頸。當前,對中醫理論研究現狀的評價,基本上是這樣的模式:中醫理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上來說,對中醫的理論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與進展,值得我們很好的深思。
其實,每一個熱衷於中醫學研究工作者們都在認真思考:中醫理論應如何研究?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與進展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與進展?因此,筆者擬從“突破性成果”入手,逐步闡述中醫理論研究的方向。

1 什麼是中醫理論研究的“突破性成果”?

從上述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評價中不難看出,“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是當前人們對中醫理論研究寄予的最為迫切,並且不甚明了的美好願望。之所以說“不甚明了”,是因為“突破性成果”就象小孩子常要的“好吃的東西”,個體差異非常大,針對其對症下藥之難不說,其結果也如同中醫的療效難以得到公認。目標決定戰略,因此在確立中醫理論的研究方向之前,首先應該明確中醫理論研究的目標,由此確立公認的“突破性成果”。
關於中醫理論研究的目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而有一項研究結果不能不提。1999年國家科技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開展了《中醫現代化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軟課題研究,全國百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十餘次研討會,分析了目前醫學領域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了21世紀中葉,中醫現代化的課題發展戰略指導思想和目標。其中,2001年-2015年,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有兩個階段目標:(1)2001—2005年的階段目標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繼承與創新。對證候、藏象、經絡、治則、方劑及中藥基礎理論進行系統整理,深入挖掘和研究,抓住其理論精髓,揭示其深刻內涵,加強其在防病治病中的指導作用。在專業術語統一、概念內涵清楚、理論層次明確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探索其科學基礎,創立新的學說,使中醫學基礎理論得到發展和創新,豐富現代生命科學的內容和研究領域。”(2)2006-2015年階段目標是“初步完善現代中醫理論體系。中醫學必須突破原有構架,通過繼承、移植與創新,充分闡明理論的科學內涵,使其在理論和實踐上獲得更新與提高,從經典中初步完善為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並使中醫學隨著社會醫療保健的需求和疾病譜、醫學模式及生態環境的變化,從大量新事實、新經驗的積累中進行理論的總結與升華,產生新理論,實現對傳統的超越”。此項研究的初稿經過數十位兩院院士、名老中醫及重點中醫院校、院所的專家、學者審閱、修改、數易其稿。在2001年5月通過了專家組的驗收,給予了較高的評價[2]。可見其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權威性是不容質疑的。
簡而言之,創立新的學說,使中醫學基礎理論得到創新,突破原有構架,使其完善為現代中醫基礎理論體系是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近階段目標。換句話說,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可以說是中醫理論具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最終體現形式。

2 如何實現中醫理論研究的“突破”? 

2.1 明確什麼是“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

”的特徵
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特徵是決定當前中醫理論研究是否為“突破”的衡量標準。當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將會是什麼樣還在爭論不休,人人衡量標準不統一的時候,盲目追求“突破”是急功近利的表現,浪費財力而毫無意義。只有我們確定了明確的方向,並向此方向進行扎紮實實的工作,才會取得真正的“突破”。
傳統中醫學理論體系(與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相對而言)比較全面的得以闡述,其現存最早的中醫學文獻典籍是《黃帝內經》。《內經》反映出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內經》理論體系包括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病證、診法、治則治法、養生、運氣學說。中醫學發展史上所出現的許多著名醫家和醫學流派,從其學術思想和繼承性來看,基本上都是從《內經》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把《內經》尊之為“醫家之宗”。那么什麼是“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從字面上來看,對“現代”的認識是理解“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一把鑰匙。《漢語辭典》中“現代”指的是“現在這個時代(中國多指 1919 年至現在)”,既然中醫理論體系研究迄今無突破性成果,當前的中醫理論體系是稱不上“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因此這肯定不是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現代”的涵義。以“現代醫學”泛指西醫學相比較,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較為接近的涵義應當是現代化的中醫學理論體系,因為“現代化”的涵義為“使具有現代先進科技水平”,也就是要建立一個具有現代先進科技水平的中醫學理論體系。這樣的理論體系將具有什麼樣的特點,與現今的中醫理論體系將有何區別與聯繫,其理論將用什麼術語闡述,其科技水平的先進性將用何衡量標準……等等,有關“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其刻畫、描述得越詳細,宏偉藍圖展現在眼前,中醫理論的發展就會有明確的奮鬥目標,中醫理論的研究工作也不會失去重心,同時也會更有動力。

2.2 怎樣才能堅持“中醫特色”?

“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要在“突破原有構架”中建立起來,那么什麼是中醫學“原有構架”,這也是要研究的課題之一。舊的框框、死的框框在哪裡都不清楚,就不會有的放矢,更談不上突破,也就是在“認識自我”之後,方可達到“突破自我”。而建國以來,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古典中醫學文獻中的學說和觀點的整理研究,基本處於分散、自髮狀態,未能統一規劃;缺乏對中醫基礎理論學術內涵和內在科學規律的深入探索和系統研究,未能按科學範式進行學科建設,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規範化整理,以致在相當程度上存在著內涵模糊、概念不清、其說不一等缺欠,因此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首要任務是深化中醫基礎理論學術內涵,由此促進中醫基礎理論總體學術水平的提高。[3]
另外,還需要研究的是,中醫學的原有構架中保留什麼?保留到什麼程度,建立起來的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還稱得上是中醫學理論?也就是繼承什麼的問題。關於這一點,當前的認識是只要堅持了中醫特色,不管採用什麼理論、方法和技術來進行中醫研究、發展中醫,都是推動中醫學術的發展。換句話說,中醫學的繼承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保留“中醫特色”。“中醫特色”是什麼?“中醫理論體系的特色”是什麼?在中醫理論研究中,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對中醫理論體系的認識與評價問題。只有在全面、深刻認識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礎之上,進行客觀的、非學術價值觀導向性的評價,才能準確概括出中醫理論體系的特徵。
而更棘手的問題是,對於與現代科學格格不入的某些中醫理論體系的特色,我們將進行怎樣的處理?比如,有學者指出:中醫原有的理論體系已經在許多方面暴露出缺陷和不足,甚至嚴重滯後了中醫的發展。其表現之一是哲學指導思想和認識方法上存在的缺陷。來源於古代哲學的陰陽和五行學說構成了中醫基礎理論的框架的指導意義隨著其自身缺陷的暴露而受到置疑。[4]而另有學者指出:“中醫特色在基礎理論方面,是以陰陽五行體系為指導的臟腑經絡學說、精氣神學說和天人相應學說為依據”。[5]總之,“當前中基理論面臨的危機,與中基理論自身的某些特點是密切關聯的,當然也與人類科學的發展,尤其是現代醫學對中醫的影響和滲透有關。但後者起到的僅是一種對危機的觸發作用”。[6]因此建立一個具有中醫特色的與現代科學相統一的新的理論體系,在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的本質基礎之上,研究如何正確處理中醫特色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課題。

2.3 反思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現狀

目前中醫理論的研究總體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論繼承,其又有兩大範圍:(1)校勘訓釋,解決“是什麼”的問題:(2)“闡發經旨”,解決“為什麼”的問題,二者相輔相成。它仍然保持著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神氣血、三因病機、四性五味等原有狀態,發展和充實了中醫基礎理論。二是理論驗證,主要是以實驗方法。現代醫學和現代科學的技術、方法與理論被大量移植到中醫理論研究當中,不斷揭示了中醫理論的科學性,為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提出了許多嶄新的課題。如對血瘀證的研究,在建立血瘀證診斷標準的基礎上,從理、法、方、藥等各層次進行了系統研究,形成了理-法-方-藥的科研模式。[7]然而,迄今諸如腎本質研究,脾本質研究,經絡實質(包括生理實質、生化實質)研究,氣血實質研究等等,並未取得公認的重大成果。根本原因在於:屬於文化哲學概念、範疇、命題等理論,是不能直接在實驗室驗證的。然而,目前所謂的中醫理論現代研究往往過分強調實驗研究,認為只有通過理化分析或動物實驗證明了中醫的某一理論,或從現代生理解剖學的角度上找出了某一中醫理論的“實質”等,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中醫理論現代研究。這是中醫理論現代研究的誤區之一。由於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蒙上文化遮蔽,導致其基礎理論科研工作面臨文化隔離的困難。可以說,缺少對中醫理論的文化覺醒,是不能做出任何中醫基礎理論課題立項之合理論證的。當然,作者並非是要否定中醫理論實驗研究的必要性,而是主張應在由中醫專家組充分論證、弄清內涵的基礎上,確立專題,選擇要點,積極利用當代科學的新成就、新技術、新設備,大力開展實驗研究,從微觀上揭示中醫理論的本質。另外還要說明的是:雖然現代科技革命迄今已有100年的歷史,但其方法論體系的成熟尚需假以時日。同時,中醫學研究對象的高度複雜性決定了其對現代科學成熟程度的高度依賴,因此,在現代科學方法論體系成熟到足以套用於中醫學之前,中醫理論研究的突破是非常艱巨的。
參考文獻
[1]李如輝.別失去自我-關於基礎理論發展的思考.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9,23(3):1
[2]中醫現代化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中醫現代化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36~37
[3]潘桂娟.關於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若干思考.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8,4(10):3
[4]嚴燦,王劍,高敏.“中醫現代化”探討.上海中醫藥雜誌,2000年,34(7):9~12
[5]賁長恩.醫學科研基本思路方法與科研程式.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4
[6]蔣永光.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危機的思考.醫學與哲學,1998,19(10),534
[7]陳可冀.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理性思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6~20,31~34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革命

概念的革命:
 
氣="信息,能量,物質"流。三元-多元論
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1996年,鄧宇等)
是"信息,能量,物質"多元混合流、統一體.
經絡觀念的革命:1996年
分形經絡解剖結構,粗糙,非管,不平滑,細胞充填的"自身調節-體液-神經調節"的"細胞群(細胞社會學)"經絡.
陰陽概念的現代化 1998年
陰陽的現代定義;陰陽分形集,陰陽分形維數,陰陽五行分形集(鄧宇等)
五行概念現代化科學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數維數
藏象分形五系統
心繫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
中醫哲學觀的新發現
第三中醫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觀)".
(第二中醫哲學觀--辯證觀
第一哲學觀---整體觀)
中醫分形集
陰陽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經絡分形維數

經絡近代探索簡史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 (出錯)
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85年,法國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 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點陣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導了循經感傳現象

現代氣概念的原始創新英雄榜

1996年,鄧宇等:氣是“‘信息-能量-物質’統一體”。既是“‘物質-能量-信息’多元混合體”統一物。“‘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物質、能量、信息’混合統一體”中醫氣的本質。氣的三元-多元論
李德新:氣是物質與功能的統一說
1962年,危北海:,‘氣的兩義說’。
羅石標:在六十年代初期‘氣的功能說’(1962年)。
秦伯未:五十年代末期‘氣的物質說’1959年?。
氣是統一場說
坤儀等:人體氣場說
李梢等:氣與熵流說
吳邦惠:氣的序參量說
 

陰陽現代發展簡史表

陰陽現代發展史簡表
play中醫
現代探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有了革命性的進展、新意頗多。數學物理化,即“數理陰陽”成為現代陰陽的標誌。將陰陽用世界三要素“物質、能量、信息”測度,用數學模型表述是現代化、科學化陰陽的特點。
1995年,李榮興,陰陽定義析疑,遼寧中醫藥雜誌,1995,6期。陰陽定義偏向中醫臨證。
1997年,趙喜新,中醫陰陽學的數學模型,河南中醫,1997,5期。
1998年,鄧宇等,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8,2:59-61.
數理陰陽,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1期。
1999年,鄧宇 等,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v12,3期.創建“陰陽分形集”等概念。陰陽的分形維數=1.
2003年,林劍鳴,中醫現代化與數學,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1期。
2004年,齊鳳軍,論陰陽的數理權衡,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4,7期。
2005年,趙致鏞,趙威,中醫陰陽理論的數學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積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醫,2005,11期。
2007年,孟凱韜,陰陽五行數學及其在中醫學中的套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6期。
1998年,陰陽的哲學和邏輯學現代定義
定義1: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下的兩個種概念"陰和陽"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係.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與陽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的定量測量:用“狀態函式u”指標來描述,該性態或狀態可用‘物質-能量-信息’整體描述,
u=EP。
E是運動學或動力學指標能量;P是系統混亂度(有序度)指標,與熵密切相關。
 

藏象近代革命簡史表

(引子: 序幕 1994年,肖烈鋼.
革命
藏象五系統:心繫統,肝系統,肺系統,脾系統,腎系統。分形藏象五系統。
1999年,鄧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統的新英譯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9年09期
鄧宇 等,1999年,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
拓展
2002年,《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現代研究:基礎與臨床》,鄧中炎主編,鄧鐵濤主審。
 

內外交流及現代進展

中醫學在各個歷史時期也不斷地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學術成就。早在秦漢時期,漢族就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得到西域各民族大量常用的藥材。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從西域各民族那裡學會種植諸如胡桃、葡萄等既是果蔬又是藥物的植物。聞名世界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汲取了亞洲等一些民族的醫藥經驗。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的民族藥物就更多了。各個國家醫學在臨床技術上、理論上也是相互滲透的,中醫眼科的金針撥白內障是唐代僧人由印度傳入的,經過吸收豐富以後,賡續創新,燦然豐富,延傳至今,已經成為中醫眼科的一項絕技。歷史上,中國各民族都對醫學做出了貢獻,如元代蒙古人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是蒙古族的醫學傑作。正是民族間廣泛的文化交流,使中國各民族醫學具有了一定的共性。學術交流是雙向的。在中國近鄰之中,中醫學傳入越南、朝鮮和日本,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而經陸上絲綢之路,中醫學在中世紀便已遠傳西亞和歐洲。阿維森納的《醫典》是當時西方醫學的經典著作,其中便吸收了中國脈診的內容。《本草綱目》在17世紀就曾被翻譯成多國文字。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針灸更為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國,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承認其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加以推廣,並制定了統一規範的經穴標準。綜上所述,中醫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體系,其精深的理論、豐富的實踐、對異域文化的擇優吸收和不斷的自我更新,使它永葆青春。在世界幾大傳統醫學中,中醫學至今仍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重視繼承發揚中醫藥學文化遺產,1982年將發展傳統醫藥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後成立專司傳統醫學管理的政府機構,大力發展中醫學。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就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中醫醫院、中醫院校和科研機構相繼建立。1978年,中醫教育開始招收研究生,並實施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制,近年來在一些中醫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還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中醫藥學術著作和刊物大量出版。在對醫史、古籍文獻的發掘、整理方面,以現代科學方法進行中醫理論、中藥和臨床研究方面等,均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
中醫藥科學研究,主要是從中醫藥學的理論和實踐出發,探索人體生命和疾病過程的規律,提高中醫藥防治疾病的療效。一方面要對傳統的中醫藥學理論和實踐進行系統整理,另一方面要在研究探索中獲得創新和突破。目前,它已從古代散在的、自發的研究,發展為設有眾多專門研究機構,集中大批科研人員,採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科研體系。當代中醫藥科學研究具有以下特徵:一是以中醫藥學體系為對象,例如臨床研究以探討辨證論治規律為主,從理、法、方、藥的不同層面或單獨、或綜合地進行;藥物研究則著重於藥性、功效、機理、炮製、配伍等。二是研究模式多元化,大致包括傳統內容的挖掘和深化、中醫現代化研究、中西醫結合三種類型。三是採用多學科、多途徑的方法,既用傳統研究方法,也套用現代科學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臨床觀察方法、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動物模型及實驗方法、細胞學方法、病理學方法、免疫學方法、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方法、超微結構及影像學技術、文獻學方法、邏輯學方法、數理統計學方法、電子計算機方法以及科學抽象和建立假說方法等。四是新興的中醫藥學科相繼萌生,如中醫實驗動物學、中醫科研方法學、中醫護理學、中醫康復醫學、中醫急症學、中藥藥理學、中醫文獻學、中醫心理學、中醫腦病學以及中醫藥管理學等。
50年來,在醫史文獻、基礎理論、臨床、中藥等方面的科學研究,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1963年在內蒙古多倫頭道窪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磨製石針,為確定砭石起源時代提供了有力證據;以後,又相繼在河南鄭州和新鄭、山東日照、江蘇徐州高皇廟等地出土6枚砭石,驗證了《漢書•藝文志》等書中關於砭石的記載。1978年在內蒙古達拉特旗出土青銅針。骨針和竹針的發現也屢見不鮮。1978年河北滿城漢墓還曾出土了九針。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多種早於《黃帝內經》的古醫書——《脈法》、《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等,這些都為中醫理論的起源、經絡學說的演變提供了新認識。在文獻研究方面,40年來完成1萬餘種中醫文獻編目整理,出版了《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並對《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針灸甲乙經》、《脈經》、《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台秘要》、《針灸大成》等名著進行校勘評註,大型醫史專著《中國醫學通史》的撰著也已經完成。在基礎理論方面,藏象學說與“證”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的重點,50年代以來從對腎陰虛、腎陽虛、脾氣虛、心氣虛、肺氣虛、肝鬱症、瘀血症等證發生機理和證候特徵的研究,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實驗資料。60年代開始了治則治法研究,在對活血化瘀、通里攻下、清熱解毒、扶正培本等的研究中,不僅通過實驗闡明了機理,還把理論用於臨床,擴大了治療適應症。在經絡研究方面,肯定了循經感傳現象的存在,總結出了感傳規律。1958年發現針刺麻醉,針刺用於抗休克、抗炎症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並從神經和內分泌等方面探索針刺鎮痛的原理,得到了有力的科學論證。在舌診和脈診研究方面,除進行機理探討外,還研製了多種舌象儀、脈診儀等,向定量化、客觀化發展。辨證分型的方法較普遍地套用於臨床。1991年中國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了《經穴部位》的國家標準,這一規範,使針灸學的學習、研究、臨床使用有了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7年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了《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的國家標準。在臨床治療方面,中醫藥治療急重症和難治病的能力不斷提高,並總結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和經驗,如用中藥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心腦血管病、脈管炎、糖尿病、肝炎等都取得較好的療效。根據“動靜結合”的原則,運用手法復位和小夾板固定配合中藥治療某些骨折,使骨折癒合時間較單純西醫療法縮短三分之一,全療程縮短二分之一。運用“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以通里攻下方法治療急性闌尾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和異位妊娠等,提高了非手術率,降低了復發率;並可以調整過度的炎症反應和異常免疫反應,治療急腹症中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徵。在中藥和方劑研究方面,從藥物資源調查到炮製、製劑、藥理、藥化等全面展開。1997年出版了載藥12 807種的中藥學巨著《中華本草》。在製劑方面,除丸、散、膏、丹、酒、露、茶等傳統劑型外,新發展了膠囊劑、口服液劑、袋泡劑、氣霧劑、注射劑、含服劑、藥膜、滴丸、栓劑等40餘種劑型。中藥新藥的開發研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從1985年至1996年間,獲得國家批准生產的中藥新藥近800種,如青蒿素、白血寧、醒腦靜、消痔靈等,為中醫藥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藥、針灸和氣功現已遠傳海外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益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重視。
中醫學既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寶庫,又是在歷史和現實社會中以其特質和活力不斷發展的醫學體系,它將繼續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1996年,有了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革命:如分形經絡,三元氣,數理陰陽,分形藏象五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中醫分形集等。

雜誌《新中醫》的簡介

《新中醫》雜誌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廣州中醫藥大學主辦的一份國家級綜合性中醫藥科技期刊
創辦於1969年10月,1972年經衛生部批准,正式向全國公開發行,當時為雙月刊,1981年改為月刊,並正式向國外公開發行,為全國最早向國外發行的中醫期刊。

相關條目

中醫 醫療 雜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