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比我聰明》

基本信息

中文書名《我們比我聰明》

null《我們比我聰明》

台灣出版:我們比我聰明
 (We Are Smarter than Me)
 李伯特(Barry Libert)、
 史班特(Jon Spector)等人/著
 培生出版
 售價:280元

英文書名:We Are Smarter Than Me: How to Unleash the Power of Crowds in Your Business (Hardcover)
by Barry Libert (Author), Jon Spector (Author), Don Tapscott (Foreword)

Hardcover: 176 pages
Publisher: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1 edition (October 5, 2007)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132244799
ISBN-13: 978-0132244794

內容簡介

民眾智慧(wisdom of crowd)的代表作不只有維基百科(Wikipedia),本書是結合網路社群智慧型的第一本著作,由Barry Libert和Jon Spector透過架設網站,以網路「民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召集網路成員一起討論群體智慧可以如何協助企業、商業化「民眾外包」的案例,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並將所有信息匯整出書。如果你認為產品研發遇到瓶頸,找不到創新的方向,也許外部靈感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時間回到二○○二年夏天,人在澳洲的連恩.穆爾(Liam Mu lhall)正準備放棄壓力很大的高科技事業。穆爾在總部位於美國的開放原始碼解決方案供貨商紅帽(Red Hat)澳洲分公司,已服務好一陣子。

他與兩個好夥伴構思了新的A計畫,打算買下雪梨一家酒吧。問題在於,金額超出這幾個年輕人所能負擔。因此,他們退而構思另一個B計畫,稱為「釀酒計畫」(Brew Plan)。抱持著「錢是我們自己的,而且金額不大」的不怕輸精神,他們決定釀造啤酒。不過作法上略有不同,他們打算運用社群的力量。

獲獎榮譽

"Best Books of 2007, Top 10 Editors Pick: Business" - Amazon.com, 2007 #1 on 800-CEO-READ's "Top 25 Monthly" Bestseller List, August 2008 "10 Books to Inspire Your Business for 2008", The Street.com, November 15, 2007

"Best Books of 2007, Top 10 Editors Pick: Business" - Amazon.com, 2007

#1 on 800-CEO-READ's "Top 25 Monthly" Bestseller List, August 2008

"10 Books to Inspire Your Business for 2008", The Street.com, November 15, 2007

名人/媒體推薦

維基經濟學》作者 唐.戴普史考特(Don Tapscott)知名網路趨勢專家 劉威麟Mr.6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中譯計畫主持人;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執行長朱學恆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副教授黃俊堯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詹宏志

「這或許是你讀到的第一本集民眾之力完成的書,但這不會是最後一本這樣的書。我希望它能讓你想要參與此一大規模的合作革命,進而與他人相互合作、享受箇中的樂趣,最後獲得成功。」──《維基經濟學》作者唐.戴普史考特(Don Tapscott)「如果說《長尾理論》和《維基經濟學》是在討論Web 2.0時代的「Why and What」的話,《我們比我聰明》在討論的就是Web 2.0時代的「How」。」

編輯推薦

五年前,作者拜瑞.李伯特因為一家快速成長的新創公司的經驗,首度有了寫作本書的念頭,當時「社群的整體要比任何個體聰明」,依舊還是剛起步的全新觀念。他認為任何類型的企業,都能夠運用由志趣相投的人們組成的社群,無論是員工、顧客、夥伴或投資人,然後藉由其智慧與資源來獲利與節省成本。本書透過線上虛擬遊戲「第二人生」、專業音響設備經銷商「PMI音響集團」、萬事達卡等真實案例,詳細說明如何在不同的商業層面發揮民眾外包的強大威力。

內容簡介

null《我們比我聰明》
「我們」比「我」聰明?這是什麼怪書名?
為什麼能獲選Amazon 2007最佳商業書(Best Book in 2007)?

因為這本為所有想運用線上民眾力量的人所寫的書,本身就是一個成功運用民眾智慧型的最佳範例──它是第一本成功複製維基百科模式、集結了數千名企業社交網路達人共同撰寫的商業書。

儘管網路社群以及部落格行銷已蔚為風潮,但實際上很多行銷廣告人還是不知道怎么操作才能達到最大效益,面對眾多廠商的花言巧語,行銷人必須先了解才能挑選最有利的操作模式。本書透過線上虛擬遊戲「第二人生」、專業音響設備經銷商「PMI音響集團」、萬事達卡、創業資金贊助者社群CommonAngels等真實案例,詳細說明如何在不同的商業層面發揮民眾外包的強大威力。利用維基百科的模式,集結眾人的智慧型,從社會網路根本改變我們做生意的方式,套用包括:人力資源主管如可聘僱、訓練、留住員工;行銷主管如吸引顧客、銷售產品、提供顧客服務、市場研究等…精采案例包括:

‧加拿大黃金集團採取了業界聞所未聞的作法,把公司先前所有的機密地質資料張貼上網,舉辦比賽徵求能協助該公司在該地找出金礦的人。之後從全球各地傳來七十七件迴響,其中甚至使用了黃金集團前所未聞的方法與技術。黃金集團為這項競賽付出50萬美元的獎金,卻挖到了逾30億美元的金礦,公司市值也漲了好幾倍,股東們藉由開誠布公、徵求外界合作而大賺一筆。

‧ 寶僑家品推出新款洗碗精時,邀請「媽媽大軍」協助推廣這項產品。其作法是設計可供閒聊的幾個重點話題,讓媽媽大軍在與朋友或同事談天之際,聊到一些如何讓孩子多幫忙做家事的「有用秘訣」,然後巧妙地將該產品帶進話題中。而事實也顯示,這項新產品在試銷市場中的銷售量幾乎增加了一倍。
‧「釀托邦」由一萬多名社群成員投票決定出啤酒的種類、顏色、酒精濃度、瓶子的形狀以及卷標的色彩配置。幾個創辦人只要負責決定啤酒的名字,便擁有來自全球四十六國的五萬名顧客。

這個由《連線》雜誌於2006年提出的名詞「民眾外包」其定義為運用「(網上)民眾的潛在能力」,成為滲透到幾乎所有商業層面的一種新選擇。也就是說,民眾外包所能做到的不僅止於以上所述,舉凡製造、銷售、客服、甚至金融都可廣泛運用。本書將透過各種領域的真實案例,詳細說明如何在不同的商業層面發揮民眾外包的強大威力!

序:我們何以出版此書

五年前,我們首度有了促成本書的體驗時,「社群的整體要比任何個體聰明」,依舊還是剛起步的全新觀念。根據定義,群體思維只是取最大公因子而已;每個人都知道,「駱駝是委員會設計出來的馬」(譯按:指群體決策容易失敗)。如今拜許多暢銷書所賜,我們對此有了更多了解。不過即便現在「民眾外包」、「維基經濟學」以及「開放原始碼技術」等字眼已成商業行話,市面上依然缺少把這些概念轉換為可用工具與技術的具體指導手冊。本書就是要彌補這樣的落差,書中會細談各類型的企業如何把民眾智慧化為己用。它是為所有想運用線上民眾的力量與智慧,卻又不知從何著手的商業人士所寫的。

null《我們比我聰明》

我們之所以偶然發現這樣的想法,是來自於一家快速成長的新創公司里的幾個同業。在我們所找到的幾家公司中,有一家是專門管理客服中心的。該公司有一個由兩百名高階主管組成的團隊,每個成員都負責一家以上的客服中心。這些人會主動彼此協助,他們集體掌握的相關知識,都比任何一位成員要多。因此,只要其中一人碰到技術上或策略上的問題,都可以向群體的其它成員尋求建議、獲得解決。其效用在於,與其說每個人是個別存在的管理者,一有問題就找顧問幫忙,不如說他們已經學會了以社群型態工作,而且可以持續提供彼此遠較單一人士或顧問為佳的集體建議。

這樣的故事,觸發了拜瑞.李伯特(Barry Libert)撰寫本書的想法。依他之見,任何類型的企業,都能夠運用由志趣相投的人們組成的社群,無論是員工、顧客、夥伴或投資人,然後藉由其智慧與資源獲利與節省成本。於是他把那家客服中心的企業拓展為一家協助其它組織運用社群力量的公司,命名為「Shared Insights」。

拜瑞覺得,必須要有一本書,來讓他分享自己快速增長的體驗與知識給更多人知道。不過為堅持「民眾力量」的基本概念,他不打算自己來寫。這本書應該是由社群來撰寫,因為社群成員集體分享的點子與看法,肯定比任何一位作家的觀點來得好。

與此同時,瓊.斯別克特(Jon Spector)正著手於教育。二○○四年,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提名他為副學務長暨經理人教育主任。幾個月後,他得知拜瑞正找尋夥伴一起成立撰寫本書的社群,不久瓊就加入了項目。

時機很巧,詹姆士.索羅斯基(James Surowiecki)的暢銷著作《民眾的智慧──如何讓個人、團隊、企業與社會變得更聰明》(Wisdom of Crowds)提到,集體的智慧會超過傳統專家的智慧。另一本出自唐.戴普史考特(Don Tapscott)與安東尼.威廉斯(Anthony D. Williams)之手,更廣為人知的著作《維基經濟學》(wikinomics: 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s Everything)也延續這樣的話題,提到有些企業如何運用集體合作與開放原始碼技術贏得競爭。線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內容,就是完全由讀者自行編輯的,現在已成為網路大站。湯瑪士.佛里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告訴我們,民眾不但聰明,彼此也有很高的連結性,可以共同完成令人驚嘆的事情。但諷刺的是,除了維基百科外,還沒有任何地方真正動員民眾集體撰寫內容的。索羅斯基曾經無趣地表示,「這本書是我一個人寫的。」本書會是同類書籍中的第一本,是個具突破性的項目。瓊也剛好認識一家出版社,適於出版這本出自社群自手的著作。

前一年,華頓商學院剛與培生教育簽約撰寫與傳布商業書。雙方都對拜瑞的案子很有興趣,因此我們開始策畫與華頓商學院及培生間的合作關係,找他們擔任這個書籍撰寫社群的出版商與後援。

此時,我們碰到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一個由幾百甚至幾千位可能人士參與寫書的社群,要如何決定每個人該分到多少版稅?智慧財產權又是誰的?要安排哪些章節、選擇哪些內容,又該如何決定?

最後,我們在二○○六年秋天設立了www.wearesmarter.org網站。這網站說明了我們的目標,有近三千人馬上就有了回響。他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想法,談論社群可以如何協助企業,以及整本書該怎么構成。他們也合理地要求我們安排能主持社群的幹部做為支持。有一段時間,我們的項目充滿了加入社群的部落客、播客、潛在作者,以及志願編輯者。其中有很多也參與了在拉斯韋加斯舉辦的第一場「社群2.0」(Community 2.0)活動。最後,我們發現,書本的文字、話題的流程以及美術設計必須以傳統方式產生,而非仰賴民眾來發揮這些功能。不過,如果把本書當成是「社群透過這些活動所獲得的觀點」與「我們自己的研究」之結合,我們認為是很公平的。至於散見於本書的那些引用句,都是直接取自於我們社群成員的維基百科、播客、討論文章,以及在「社群2.0」活動中的個人評論。

困難的問題都解決了。整個社群同意,版稅要捐給慈善機構,而每個對項目有貢獻者,都可以平等發聲,選擇哪家機構可以得到這筆錢。

此外,這個線上社群目前仍十分活躍。在二○○七年春天,還有4,375位成員、737筆論壇文章,以及逾250位維基撰文者,撰寫1,600篇維基條目。目前,我們正在策畫另一本書,來介紹更多來自社群的個案研究以及貢獻。

雖然是馬後炮了,但我們由社群驅動的探索之旅,故事的內容相當刺激,包括許多在採取前所未見的突破性嘗試時,會碰到的曲折狀況。正如我們在接下來的幾頁中會提到的,很多公司都因為運用了集力量而大肆獲益。但並非所有嘗試都會成功。後面的內容中會詳細提到,在運用社群智慧時,還有多必須避免的陷阱與必須克服的障礙。

倘若你願意接受挑戰,將會有很高的機率獲得美好的報酬。社群有助於公司──你的公司──發明新產品與服務、改善顧客服務、沖高銷售、加快生產、利用新的融資管道,以及讓每個人都能當領導者。社群可以讓你的公司更有生產力、更賺錢,以及讓人們可以工作與生活在更好的環境中。

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如何做到這樣。來,我們開始吧!

別再低估民眾智慧的力量!

──知名網路趨勢專家;全台灣訂閱最高部落格http://mr6.cc作者劉威麟(Mr.6)

看到這本書我真的很高興。

我一直覺得,維基百科(wikipedia)、民眾外包(crowdsourcing)、民眾智慧(wisdom of crowd)的潛力一直尚未被完全挖掘出來,而《我們比我聰明》這本書,本身就是一部民眾力量的聖典,自己又示範了一場民眾外包的成功案例!

維基百科於2000年便創立,2001年已經突破2萬則文章,當時已一百年的「大英百科第11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leventh Edition)也只有區區4萬則而已。到了今年,維基百科一共收集了720萬篇各種語言的文章,其中的英語版本就有170萬文章,等於是40套《大英百科》的內容。

而維基百科又與網際網路上其它成功網站不同,其它網站的成功大多和「報酬」脫不了關係,才22歲的年輕人,從零到一百億;有的奇蹟則來自「會員數」,有的社群網站一年便達一億名會員。但維基百科,憑的是「內容」,也是目前憑內容唯一成功的案例。在Google搜尋任何字元串,維基百科的內容往往排在前五名,表示裡面的積分極高,這是眾人「貢獻」、眾人「投票」的結果。

維基百科創下的驚人記錄
但,或許維基發生在太久遠(公元2000年已算久遠),此外,維基被套用於企業,並不成功,而且其它領域希望複製出該領域的「百科」,包括WikiTravel、WikiNews,WikiQuote、WikiBook、WikiSource、WikiHow、Wiktionary、WikiTimeScale等「維基家族」,以及針對某議題而開發的如WoWWiki(遊戲)、MusicBrainz(音樂)、evangelism Encyclopedia(宗教)、Wookieepedia(電影)等等,總和起來,可能有一百種「新維基百科」,但無法重製維基的風光。因此,連創業最熱門的美國矽谷,近兩年來很少以「維基」做為創業點子了。

而且,據數據顯示,維基百科只有4%的人分享。也就是100個讀者中,只有4%的人真正的為這個網站改過文章,大家抨擊維基,主要是這些少數的「作者」們,是否能跳除偏見來寫維基?敝公司目前也在製作另一個針對北美市場的維基產品Numberoll,我們亦非常小心的處理可能讓維基出錯的種種相關的問題。
但,實在別低估眾人的力量!我們看到,有許多成功維基的新案例,默默的在世界的各角落出現了;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已經在企業的組織中看出了端倪了!有一個說法是,現代的變化是新詞的增加度已超過舊理論的改進(refinement),只有眾包趕得上潮流,它們做得很棒,它們需要被處理出來讓全世界看得到!

這么一本書,《我比我更聰明》,就是提出了這些被許多人默默忽略的案例,以及為它們作出精闢的解釋,並提出了給企業與給個人的明確建議。這本書大膽的提出「C-We-O」的概念,並且將「R&D」改成「R&WE」,讀了以後如醍醐灌頂,知識充滿。而這本書的「作者群」來頭本來就不小,從華頓商學院與史隆商學院二校的教授、學生開始,短短的一年開放時間,集結了這么精彩的一本書。它自己就從自己下手示範,如何以眾人智慧的功夫,來集結「眾人智慧」這個題目。妙哉。

究竟這群支持「眾包」的作者們,怎么看「眾包」的種種事件?他們怎么從全世界每個角落,找出每一個被遺忘在角落的「眾包」成功案例,將它們全部集結在這本輕鬆、簡單的書裡面?

這本小小的書,竟然有這么多東西!

「供賞比」壓低,有效集結民眾智慧
但維基的4%,怎么辦?為何其它維基都沒有成功?這些,目前仍是一個謎團。
去年,我是國區域網路絡界第一位率先為維基「解套」的,在網路上提出一嶄新概念──我將分享的比率稱為「供賞比」(SWR,Sharing-to-Watching Ratio),大家都覺得維基百科的「供賞比」才4%,偏低,而所有的Web 2.0網站也一直在探索,到底怎么讓更多人分享,怎么提高供賞比,我則提出了「降低供賞比」的建議,認為「供賞比」不必一直想辦法提高,反而要愈低愈好!後來,我們開始在美國看到了成功案例包括VideoJug、DailyCaption等,而我們正在製作的Numberoll也已設計了一套頗巧妙的「智慧收集策略」,希望以改良版維基的方式,快速收集質量更高的內容。

這也是當我看到這本書,感到特別驚艷之處。

人類的社會,至今依舊是由較聰明的一群,帶領著其它的人。企業亦是,再扁平化的組織,依舊是由少數的領導階層,帶領著一群員工;我們已經進入了專業分工、專業混工的時代,但我們依舊在每個領域,都有一小群主導者。而《我比我更聰明》,不斷的透露出這樣的概念。

《我比我更聰明》這本書所舉出有效的成功的維基、眾包的案例與概念,一再的呼應我的「降低供賞比」,雖然不斷的提到民眾智慧,但是也不斷的提出怎么有效的集結這個智慧。

這本書本身之所以可以成功製作,也是因為做到了「低供賞比」。維基絕不只是眾人一起烘一個「足球場大的蘋果派」,然後上新聞、進金氏世界記錄、搏得一時的囑目。它是很有用的!不要將維基看作只是「大家一起製作『一本書』」的噱頭,它是有用的東西。它是一群有想法者,跨國的作品,在有網際網路之前,這群人不可能被集結起來,但有了網路,他們從哪邊來,都可以各做各的事、各有各的專長,他們各有各的想法,全部都合在一起,一起來編修這么一本大集結,包括其中的照片與圖片,還有每一句充滿深度的話語。

輕輕的書,滿滿的智慧
所以說,這不只是一本輕輕的書,而是好幾本書的智慧型的濃縮精華,還用這么深入淺出的方式處理。

這是一本輕輕的書,但裡面的智慧及人類的奇蹟,卻讓它戴在我的包包里,非常的飽滿、富足。每個人都應該買一本,把這個智慧帶回家。

而這么淺出的書,我竟寫了如此一篇深奧難讀的序來啟頭,我想,這本書的製作過程及它存在的意義,值得每個讀者深度去了解,我猜想,這也是出版社邀序的原因。

此書背後的網站wearesmarter.org還在計畫下一本書!原文在今明年就會出版,除了期待下一本書之外,或許有機會,大家應該參與一下這場活動,讓智慧長長久久的延續下去。

目錄

推薦序──別再低估民眾智慧的力量! 劉威麟Mr.6

null《我們比我聰明》

推薦序──我們創造,所以我們來 朱學恆
推薦序──微達人到位,新商業模式起飛! 黃俊堯

前言──社交網路很有用 唐.戴普史考特

作者的話—-我們何以出版此書

第一章 「我們」能做什麼
第二章 由R&D到R&WE
第三章 「我們」可以如何幫助「我們」?
第四章 顧客,賣給你自己
第五章 出自我們之手,我們就會來
第六章 歡迎來到我們的世界銀行
第七章 人人來當C-We-O
第八章 從背後引導

後記──加入民眾

內文試閱

我們創造,所以我們來……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中譯計畫主持人;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執行長朱學恆

如果說《長尾理論》和《維基經濟學》是在討論Web 2.0時代的「Why and What」的話,《我們比我聰明》在討論的就是Web 2.0時代的「How」。

在Web 2.0的世代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的爭端和變化的趨勢,卻很少看到一本簡單、直覺的實作手冊。你看到了Facebook、Wikipedia的成功,但是它真正的關鍵在哪裡?如果你想要造成類似的結果,應該怎么作?

本書摒棄了太多的理論分析,而是直接從實務面角度切入,以麻省理工、華頓商學院、培生教育出版社的社群以及智慧,從各個現實世界的案例中找出蛛絲馬跡和脈絡來,這對於有心研究Web 2.0和實作Web 2.0的人來說,是一本真正有用的實戰手冊。

不過,這本書的寫作方法雖然是以作者主導的議題為骨幹,社群提供的意見為旁支,但真正好好利用這本書的方式其實是更網路時代的一個作法。如果你不能真的意識到網路世界的轉變,你就不能夠真正享受到Web 2.0革命所帶來的不同!

「實際連上網路去看看裡面的每一個例子!去辯證、去檢驗裡面的所有描述!」

當書中提到了由社群力量聯合貸款的Prosper.com的時候,你就應該連上這個網站,去看看它對於放款者所打出來的誘因是回報高達──9.49-12.81%,而借款利率低於7.7

作者介紹

李伯特(Barry Libert)

null《我們比我聰明》

美國Shared Insights執行長、前安達信Arther Anderson總裁

史班特(Jon Spector)

前華頓學院副校長,現任學校聯合會CEO

撰寫本書的構想是由李伯特(Barry Libert)及史班特(Jon Spector)所發起,在二○○六年秋天設立了www.wearesmarter.org網站。以維基百科為基本模式,集結網路上數千名部落客、播客、潛在作者,以及志願編輯者共同撰寫而成。這個計畫由培生教育出版集團(Pearson Education)、華頓商學院出版社(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華頓商學院SEI高階管理研究中心(SEI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Management)、麻省理工學院集體智慧與見解共享中心(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and Shared Insights)共同贊助的計畫,也是第一本集結社群智慧來創造並發行的書。

我們比我聰明:維基經濟學

誕生達十五年的網路,已經深深改變了人類社會,讓歷史學家開始把網路年代與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相提並論。
網路串起了全球近十億人口,有了這么多顆頭腦做為驅動力,網路所帶來的轉變,也從「量」轉為「質」。個體集合而成的「我們」,有其深不可測的力量存在。

每顆頭腦都有數百億個神經元,彼此間又藉由約莫一萬個突觸相連結。而現在,由於科技的力量,每個人的腦力得以相互結合,從而誕生潛力十足的「我們」,遠比每一個「我」要來得聰明許多。

這是人類首度能夠運用過去只有螞蟻或蜜蜂才有的集體智慧,以人類自己的智商實現大規模的合作。
全球的思考、創造、計算與連結能力,因而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結果會如何,我們現在才剛開始理解而已。
「我們比我聰明」這本為所有想運用線上民眾力量的人所寫的書,本身就是一個成功運用民眾智慧型的最佳範例---它是第一本成功複製維基百科模式、集結了數千名企業社交網路達人共同撰寫的商業書。

儘管網路社群以及部落格行銷已蔚為風潮,但實際上很多行銷廣告人還是不知道怎么操作才能達到最大效益,面對眾多廠商的花言巧語,行銷人必須先了解才能挑選最有利的操作模式。

本書透過線上虛擬遊戲「第二人生」、專業音響設備經銷商「PMI音響集團」、萬事達卡、創業資金贊助者社群CommonAngels等真實案例,詳細說明如何在不同的商業層面發揮民眾外包的強大威力!

這個由《連線》雜誌於2006年提出的名詞「民眾外包」其定義為運用「(網上)民眾的潛在能力」,成為滲透到幾乎所有商業層面的一種新選擇。也就是說,民眾外包所能做到的不僅止於以上所述,舉凡製造、銷售、客服、甚至金融都可廣泛運用……

參考文獻

http://blog.udn.com/fish8666/1988750
www.wearesmarterthanme.org
本書網站:http://www.wearesmarter.or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