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學與愛情心理學》

《性學與愛情心理學》

《性學與愛情心理學》是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為(奧)弗洛伊德,由羅生翻譯。其中對男人戀愛的畸形心理,性無能的原因,以及處女的謎樣的含意,都有極精闢的分析,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性學與愛情心理學》性學與愛情心理學
《性學三論》是弗洛伊德對人性了解最具創意、最永恆的貢獻之一,其革命性與重要性足與《夢的解析》等量齊觀。在本書中弗氏道出了對人性與人類行為動機的主要看法。第一篇《性變態》詳論同性戀、性錯亂、及心理症患者的性衝動。第二篇詳細分析幼兒性慾的來源、目的及其表達方式。第三篇《青春期的改變》飲食弗氏著名的原欲理論。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是獨一無二的性學理論的經典。它不但是變態心理學學者們的瑰寶,而且,由於它對人性發展作了有系統和完整的探討,也是心理學家、人類家、社會學家以及一般知識分子所不可不讀的名著。
《愛情心理學》包含三篇文章,其中對男人戀愛的畸形心理,性無能的原因,以及處女的謎樣的含意,都有極精闢的分析,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編輯推薦

《性學與愛情心理學》是對於性和愛情以及兩者關係的最系統科學的分析和研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它與《性學三論》、《文明的性道德與現代人的不安》三者構成了“泛性論”的核心。所謂“泛性論”就是一切從性談起,一切歸結於性。但是,當我們把弗氏的大部分著作閱讀之後,就不難得到一個印象,他所指的“性”,除狹義的男女之事外,實具有更深遠的含義。

精彩片段

插圖插圖
性變態
對於人類或動物的性需求現象,生物學中常以“性本能”這一術語表達。性行動與飢餓時的覓食行動是一樣的。然而,在我們現行語言中還找不到一個適當的字眼去表達這種相當於飢餓行動的性行動。在學術研究中我暫以“原欲”(即利比多或性力)一詞來稱呼它。
對於性行動的本質和真相,人們常常以為自己知道得很清楚。在一般人看來,它並不存在於人的童年,只有當人發育到青春期之後,才隨著人的成熟而出現。人們相信,它僅出現在兩性之間那種壓倒一切的相互吸引力里,其目的在於達到兩性之交合,或者至少也在於導致性交合的行為。
但是,許多事實使我們相信,上述想法已遠離了事情的真相,仔細思索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這些想法中其實充滿了錯誤和偏見,它得出的結論是極為草率的。
在這裡,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引進兩個名詞:對那些發出性的誘惑力的人物,我們稱之為“性對象”;對性衝動竭力追求的東西,我們稱之為“性目的”。我們的科學研究,主要是弄清各種與性對象和性目的有關的變態現象,這些變態現象與正常現象之間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關係,這是很值得探討的。

評論

目的論

——評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

不得不說,弗洛伊德把我引入了全新的領域,我的進化觀因他而更細緻起來。再高屋建瓴也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
弗洛伊德多少是受了達爾文的影響,然而這種影響是達爾文原先構想的么?不盡然。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神經不得不說是時時緊繃的,總覺得每處都貌似有漏洞,卻每處都不能反駁。直到讀到最後一章才豁然開朗!
想來想去弗洛伊德是陷入了一種“目的論”之中。他引導我更重視繁殖之於生命的重要性,卻又試圖把我引入認為生命的唯一(或者是最大)目的就是繁殖上去。宇宙是沒有目的的,有的只是存在,消失,再存在,再消失。
因此從頭再來一遍,
首先,宇宙里的能量不平衡,因此較為高級的耗散結構被保留下來轉移能量(或者消耗能量),所以有了生命(這是我的宇宙觀,再往外,時空的不絕對,我不想思考了),
而生命因為也是能量流轉中的一環,所以不是永恆存在的,有著壽命的限制,
因此能夠繁殖的生命又被淤積著的能量選擇保留了下來,以便更快速的轉換能量而無需從頭做起,
所以生物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是搬運能量的工人或者能量的消費者。只有當能源源源不斷的時候,生命才需要繁衍,而這種繁殖模式就被保留了下來,直到能量減少的時候生命消失,或者是生命突破壽命的限制在一代內無限更新。
所以,相對於繁殖,生存的過程才是本真。不過這么說也不確切,確切的說是如果能源減少,繁殖和生命都將消失。又不過,如果真的到達無限壽命的時候,繁殖也就消失了。
由此就可以重新審視一些問題了——
性道德——現在越來越可以看到繁殖即將與性交解體的苗頭,因此性交如果不能對適應環境有更大的用處(比如情感交流),那么必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甚至兩性消失。而在當下,由於性交對於繁殖還是相當必要的,因此“性道德”的枷鎖將會有改觀的希望,給大家更多的選擇的機會,而現下婚姻的貶值正是這種束縛瀕臨解體的體現,這不得不要感謝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使大家不必過分介意家庭給生活成本帶來的節約的好處。
精神追求——人為什麼會有精神追求?根本來說是消耗能量。詳細分解一下,有三種原因,前兩種側重於個體,第三種側重於群體,第一種主要是繁殖的原因,後兩種主要是生存的原因:
第一是因為物競天擇而導致的而導致的為爭奪繁殖權力而進行的軍備競賽,精神追求無疑是武力的升級版本,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往往能消耗更多的能量並使後代也傾向於具有這種能力,因此在這裡繁殖是主要矛盾;
第二則是以生存為主要矛盾的。除了腦力勞動可以獲得更多的財富使個體生活得更好(但也並非所有的人都行,因為這也存在競爭和社會認同)這個求生的原因之外,我們也知道很多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並非為了追求利益。這是因為,目前的社會已經發展出高級的社會結構,由於繁殖權力的競爭不再是人類的心頭大患,人類的個體繁殖能力也不是很高,精神方面的成就又很難遺傳,農村裡的孩子一樣可以通過教育而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高智商的人也會生出白痴來,因此,誰來繁殖已經不再像先前那么重要了。由此,一部分人就與繁殖這個重要“目的”脫離了,這種普遍性相信不用我詳述,看看已開發國家的人口增長率就可以了,對於這部分人,生存的過程就顯得非常重要。當繁殖與生存的關係變得鬆散時,生存方式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而當繁殖方式發生改變的時候,生存方式的轉變也會隨之而來。伴隨這現在這種繁殖與生存若即若離的狀況,加上物質的豐富,生活方式隨之多元化了起來(即使某些生活方式對繁育後代無益)。而蜜蜂的社會為什麼一部分蜜蜂與生殖脫離了關係,生活方式雖然奇特卻依然單調呢?大約是它們獲取物質能力的低下引起的,而人類社會如果也遭遇到物質的貧乏再加上生殖和生存的脫離,那么必將也會導致精神追求的降級。所以為什麼當我去地里勞作的時候,只想著吃飽穿暖,什麼思想和追求都不會去想~
第三,對於動物來說,形成社會的本就很少,能夠形成遺產的就更少了,人類可以遺傳的不僅是DNA,還有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而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包含了人類的智慧,因此對於整個群體,會給予這些人榮譽和地位或者單純的自豪感、滿足感。因此在這種力量的驅使下,很多人都會不為自己繁衍的目的而從事文化事業(每個人進行精神追求的時候並不會去想自己是否要生育後代,這也體現了生存與繁殖的解離),創造精神財富。而在不形成群體的動物中,誰又會在意自己擁有多少不能用來獲取食物的追求呢?
對動物而言,求知慾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生存,而繁殖這樣東西的意義他們本生並不明白,只是設定好了的程式找做就是了。而人類明白繁殖的意義,那么這樣的意義是否有一天也會失去它的重要性,換個說法就是人類是否會“絕子絕孫”?我並不清楚。生為生命,總是會有本能的欲望在其中,可是到了人類這裡,精神會不會打倒肉體,我不知道。
心理疾病和性錯亂的增多——這些都體現了人腦發展的新高度。當思想先於生活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非常規的問題,這其中的少數將預示著未來的發展方向;當物質充足的時候,無論生活方式本身還是精神生活都會容許多樣性的存在;當生殖不是每個個體的必須的時候,個體的行為和思想也就出現了新選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