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學三論》

《性學三論》

《性學三論》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創作的分析作品,主要研究人類性慾的本質及其發展過程,是弗洛伊德繼《夢的解析》之後對人性探討中最富創見和最永恆的貢獻之一。弗洛伊德透過精神分析的技巧,運用治療病人的實際資料,對性的問題作了一番有系統的分析、研究,並闡明了他的性學學說。他把性的問題分為性的對象、性的目的、性的表現方法等幾個方向來探討,大膽開闢了性研究的新領域,並且強調在學校加強兒童性知識、性觀念的教育,提出了許多值得借鑑的精闢見解。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由此演變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出生在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今捷克)弗萊堡(Příbor,Czech Republic)一個猶太人家庭。他母親共生了三個兒子和五個女兒,他是長子;但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很少為人所知,因為他至少兩次銷毀他的個人紀錄,一次是1885年,第二次是1907年。弗洛伊德幾乎終生每天抽一盒雪茄;直到1939年9月23日死於口腔癌。著作《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原欲(Libido)等概念,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欲望和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參見伊底帕斯(Oedipus)),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嫁父的欲望和戀父情結(又叫伊賴克綴情結(Electre complex)),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文學等都有深刻的影響。Everything you and I do is out of sex urge or the desire to be great. ----Frend Sigmund 翻譯: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動機都來自性慾和虛榮心。

《性學三論》弗洛伊德著

《性學三論》主要研究人類性慾的本質及其發展過程,這是弗洛伊德繼《夢的解析》之後對人性探討中最富創見和最永恆的貢獻之一。

弗洛伊德透過精神分析的技巧,運用治療病人的實際資料,對性的問題作了一番有系統的分析、研究,並闡明了他的性學學說。他把性的問題分為性的對象、性的目的、性的表現方法等幾個方向來探討,大膽開闢了性研究的新領域,並且強調在學校加強兒童的性知識、性觀念的教育,提出了許多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鑑的精闢見解。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

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1938年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於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倫敦逝世。

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產生的,他們合作治療一名叫安娜·歐的21歲癔症患者,他先從布洛伊爾那裡學了宣洩療法,後又師從J·沙可學習催眠術,繼而他提出了自由聯想療法,1897年創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1922年生於維也納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與生俱來的懷疑、孤獨和好奇精神常常使自己不安,對世界的感知也就保持了一種特殊的知覺能力。這種知覺能力也就被帶入畫面,成為他獨樹一幟的鮮明標誌。1939年弗洛伊德進入英國聖工會繪畫學校,受業於校長莫里斯門下.這個時期他的繪畫題材寬泛,並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其繪畫較為精緻入微但卻開始具有某種後來的敏感。從40年代到80年代,他定居在倫敦,無論作為藝術家還是普通人,弗洛伊德都被認為是難以相處的。他將自己處於孤僻和封閉的狀態,遠離喧囂的國際藝術潮流,更多地向自己領域的縱深開掘。其繪畫對象從不敘述戲劇性的事件,基本上以室內肖像、裸體肖像為主。這也使他成為一個定型的畫家.而他也就在室內從親近的人身上不厭其煩地刻畫著某種近乎神經質的狀態,他喜歡畸形而病態的主題。其作品風格粗率、性感而注重繪畫性。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弗洛伊德的風格對“新生代”潮流的興起具有強烈的感召力。中國的藝術家們正是在表達人對現實的“異樣”感覺上,尋找到“弗洛伊德式切入”,這當然為弗洛伊德所始料未及,但這也正顯示了他作品跨越時空的魅力。

內容介紹

《性學三論》是弗洛伊德對人性了解最具創意、最永恆的貢獻之一,其革命性與重要性足與《夢的解析》等量齊觀。在本書中弗氏道出了對人性與人類行為動機的主要看法。

第一篇:《性變態》

詳論性錯亂、及心理症患者的性衝動。

第二篇:《幼兒性慾》

詳細分析幼年兒性的性慾來源、目的及其表達方式。

第三篇:《青春期的改變》

包含弗氏著名的原欲理論。

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是獨一無二的性學理論的經典。它不但是變態心理學學者們的瑰寶,而且,由於它對人性發展作了有系統和完整的探討,也是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以及一般知識分子所不可不讀的名著。《愛情心理學》包含三篇文章,其中對男人戀愛的畸形心理,性無能的原因,以及處女的謎樣的含意,都有極精闢的分析,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書籍解讀

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於1905年發表,該論文分三個階段,分別解釋人類“幼兒性行為、性本能、性變態。”該論文的發表後,獲得渾號:“泛性論者”。除“性學三論”外,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研究人生存在的意義,這比以往哲學中所見的任何有關精神理論是一項進步。

封面圖封面圖

《性學三論》之《少女杜拉的故事》通過治療一個患歇斯底里症的病歷,論證幼兒性行為觀點,闡述器官性行為與精神上的關係,得出潛意識中的幻想是歇斯底里症直接致病因素,而潛意識幻想多半內容是有關性方面的,就此進一步推論其產生演變過程追溯到童年時代的性動力。

《性學三論》之《性本能》論證潛意識與性動力之間存在重要聯繫,他“性學”概念集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病理學的綜合理論體系,而他的精神分析體系居於關鍵地位,因此與當時國際精神病分析協會專家阿德勒、榮格等人產生根本性分歧乃至決裂。

《性學三論》之《性變態》論證“性”心理的某一特定因素不協調、膨脹造成精神性疾病,“性”心理因素逃脫意識的控制而宣洩的結果,也是未經正常意識心理加工改造的最原始性動力暴露,並通過精神分析和強制治療中獲得各種“性變態”症狀。他闡述各種心理病的推動力量都以“性”本能為根基,強調這是他二十多年逐日累積出的歇斯底里症和其他心理症的經驗,就是他最佳的佐證。對於“同性戀”的論斷在3~5歲男女童各自羨慕對方的“性”器官,由於“性”狀態差異,則產生有不同的心理效果,男性產生“閹割情結”,而女性產生“陽具嫉妒”

這位大師的論斷富於想像力,對心理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書目錄

性學三論

引言

作者原序

第一篇:性變態

1、關於“性對象”的變異

2、性目的的方面的變異

3、所有性錯亂現象之通則

4 、心理症患者的性衝動

5 、部分衝動和快感區

6、何以在心理症里性錯亂現象如此盛行

7、幼兒期性慾之提示

第二篇:幼兒性慾

1、緒言

2、童年的性潛伏期及其中斷

3、幼兒性慾的表現

4、幼兒性慾的“性目的”

5、自慰(手淫)的性表現

6、幼兒性慾的研究

7、性體系的民展階段

8、幼兒性慾的來源

第三篇:青春期的改變

1、生殖區的首要性與前期快感

2、性興奮的問題

3、原欲理論

4、男女之間的分化

5、對象尋找

6、摘要

愛情心理學

第一篇:畸戀——男人的對象選擇之一異型

第二篇:性無能——情慾生活里最廣泛的一種墮落

第三篇:處女之謎——一種禁忌

文明的性道德與現代人的不安

附錄一:談性異常

附錄二:專門用語譯名對照

附錄三:弗氏有關性學之書書籍與文獻

後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