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明錄》

《幽明錄》

《幽明錄》,南朝宋劉義慶所著,是中國小說史上的重要著作。通過鬼怪故事的描寫,生動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潮,它也反映了人世間的現實和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作者簡介

《幽明錄》劉義慶
劉義慶(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荊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等職。寡嗜欲,喜文學,招納文士,撰集著述多種。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雖歷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願意捲入劉宋皇室的權力鬥爭。義慶為人恬淡寡慾,愛好文史,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門下,其中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是當時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幽明錄》則是志怪小說的代表作。

基本概述

《幽明錄》《世說新語》
《幽明錄》,志怪小說集。南朝宋劉義慶(403~444)撰。《隋書•經籍志》雜傳類著錄,20卷(兩《唐志》作30卷),是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篇幅較大的一種。原書久已失傳。魯迅《古小說鉤沉》輯集佚文 260多條。所記都是神鬼怪異故事,與《搜神記》同為志怪小說的代表作。書中如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曾廣為流傳,龐阿與石氏女魂相遇故事和唐人《離魂記》的情節相似,廣平太守徐玄方女復活故事即《牡丹亭》本事的雛型。《幽明錄》與作者所編《世說新語》相似,也是根據前人舊說纂輯而成,不是個人創作,所以有不少與《列異傳》、《搜神記》、《搜神後記》相同的故事。唐人編纂《晉書》時亦曾採取其中的資料。

《幽明錄》大約在代已亡佚,後人只能從《世說新語》的劉孝標註和一些類書中輯集它的佚文。魯迅在本心說初從大量文獻輯得本書佚文,收入《古小說鉤沉》,堪稱該備。今即以此本為底本,作分段標點。底本有誤者,則據其它版本、有關類書或正史予以校正,不出校記。

創作背景

《幽明錄》創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所謂的“六朝”,指的是三國以來,迄至晉、宋、齊、梁、陳,這三百多年來分合動盪的時期。政治局勢的不安定,讓百姓生活困窘,於是把心靈寄託於宗教信仰之中,冀求以鬼神之力祈福解禍,透過各種光怪陸離的情節,表達他們對統治階層的抗議、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文人開始寫一些志怪小說,冥府遊歷故事充斥於各種文獻,在志怪小說里,有人類與神鬼的交鋒,有現實與虛幻的交媾,有善惡的因果循環,也有真情的激動流露;此處不僅是情感的宣洩管道,更是願望的寄發視窗。

創作特色

《幽明錄》《幽明錄》
志怪小說開始於魏晉。在這兩代,受方士思想和道迷信的影響,一部分文人編寫鬼神志怪故事,其中不乏想像豐富,文字秀麗之作。到南北朝時期,寫志怪小說的風氣並沒有衰減。志怪小說《幽明錄》雖然文字質樸、篇章短小,卻飽含實實在在的深刻情感,令人感動萬分。許多為人熟知的故事,都是從這裡取材,而且持續流傳,成為一潭靈感之泉,供後世文學取用不絕。在志怪小說里,人雖身為主角,卻常常被神鬼精怪搶盡風頭。

儘管也有死後受譴服役的情節,但他與生前的行事並無多大關聯,只是與冥界官吏的關係不甚親近融洽而已,如果與主事者的關係有所改善,其境遇馬上就能得到改善,因此,這樣的情節顯然並不是為了宣傳因果報應而設定,只不過是對地上世界的直觀反映,幽冥世界同樣是一個缺乏公正、正義的社會。

在《幽明錄》中,遊歷幽冥世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是生人受請,如胡母班是受泰山府君的請託而來到冥府,與生死無關。第二是死者託夢,如蔣濟之兒託夢給其母親,講述冥間近況。在這兩種情況下,講述者都是生者,成為歷代幽冥故事中最常用的模式。死後復生這一模式的建立,鬼吏枉索人命,再由府君改正往往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情節。

書名淵源

《幽明錄》《幽明錄》
書名“幽”、“明”二字,分別代表鬼神和人間世果,本書力求探索二者之間的關係,因而帶有明顯的因果輪迴的消極成分。但在客觀上,它也反映了人世間的現實和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寫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嚮往,愛情的力量可以衝破人與神、生與死的界限。書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潮,如漢代重儒尊經,老狸也能化為人與董仲舒論五經;魏晉尚清談,公雞也會和人談玄理。不少情節奇幻的故事,則是佛教對中國本土文學產生巨大影響的折射。很多故事,成為唐代傳奇代小說取資的素材。

故事賞析

晉昇平元年,任懷仁年十三,為台書佐。鄉里有王祖,復為令史,恆寵之。懷仁已十五六矣,頗有異意,祖銜恨,至嘉興,殺懷仁,以棺殯埋於徐祚田頭。祚後宿息田上,忽見有,至朝、中、暮三時食,輒分以祭之,呼云:“田頭鬼,來就我食。”至暝眠時,亦云“來伴我宿”。如此積時,後夜忽見形,云:“我家明當除服作祭,祭甚豐厚。君明隨去。”祚云:“我是生人,不當相見。”云:“我自隱君形。”祚便隨鬼去。計行食頃,便到其家。家大有客,鬼將祚上靈座,大食減,合家號泣,不能自勝,謂其兒還。見王祖來,便曰:“此是殺我人。”猶畏之,走出,祚即形露,家中人大驚。具問,祚因敘本末,遂隨祚迎喪。既去,鬼便斷絕。

歷史意義

《幽明錄》南朝生活圖
南朝宋劉義慶的志怪小說集《幽明錄》,是中國小說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的許多作品篇幅明顯增長,有的已多達一千多字;許多作品情節曲折,神怪形象多具人情,和易可親,極富現實性;許多作品敘事具有抒情寫意的詩化特徵,有的穿插文人化的詩歌,使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可見《幽明錄》已開有意為小說之先河。

長期以來,《幽明錄》的思想價值被人們忽視,作為古代志怪小說的優秀代表作之一,《幽明錄》以神怪的內容,犀利的筆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變遷中思想文化流派的衝突與融合,以獨特的角度展示出文學的真實性與典型性。

這類故事利用了冥府想像,在此基礎上,結合佛教地獄觀念,以宣揚因果報應思想為其主要目的。由於其新奇的構思方式、神異的情節效應和深人人心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傳統小說中一個重要的范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