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女孩》

《工作室女孩》

《工作室女孩》是一部由George Hickenlooper執導,彼得·博格達諾維奇主演的劇情片。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工作室女孩

英文名稱:Factory Girl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類別:劇情

導演: George Hickenlooper

主演: Sally Kirkland .... Grandma Sedgwick

彼得·博格達諾維奇 Peter Bogdanovich .... James Townsend

伊里納·道格拉斯 Illeana Douglas .... Diana Vreeland

Edward Herrmann .... James Townsend

瑪麗·凱特·奧爾森 Mary-Kate Olsen .... Molly Spence

蓋·皮爾斯 Guy Pearce .... Andy Warhol

米娜·蘇瓦麗 Mena Suvari .... Richie Berlin

蕭恩·哈特西 Shawn Hatosy .... Syd Pepperman

考林·加普 Colleen Camp .... Mrs. Whitley

《工作室女孩》工作室女孩

海登·克里斯滕森 Hayden Christensen .... Billy Quinn

吉米·法隆Jimmy Fallon .... Chuck Wein

Jeff Galpin .... Horse Trainer

貝絲·格蘭特 Beth Grant .... Julia Warhola

George Hickenlooper .... Documentarian

Grant James .... Andy's Priest

內容簡介

《工廠女孩》講述的是一代前衛藝術大師安迪·沃霍、名噪一時的電影明星伊迪·塞奇威克以及民謠大師鮑勃·迪倫之間三角戀情的故事…… 安迪·沃霍的工作室名叫“工廠”,他大量著名的平版畫、電影劇本和表現性解放的短片就是在“工廠”誕生的。包括鮑勃·迪倫、杜魯門·卡波特和盧·里德等流行文化標誌性人物都曾是“工廠”的常客,這裡的派對狂野異常。作為成功的模特,塞奇威克有其噩夢般的過去——她曾被父親和兄長性騷擾,一直在與海洛因和精神疾病作戰。1965年,她遇見了沃霍,成了他的“超級巨星”。沃霍讓她主演了自己的許多電影,其中大多是諷刺好萊塢的。兩人在1966年分道揚鑣。塞奇威克後來因吸毒過量去世。《工廠女孩》回顧的正是兩人在一起的這段時間。

演員介紹

英文名:Mary Elizabeth winstead

《工作室女孩》《工作室女孩》

中文譯名:瑪麗·伊莉莎白·溫斯蒂;

瑪麗·伊莉莎白·溫斯泰德

出生日期:1984年11月29日

出生地: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洛基山

職業:女演員

身高:5英尺8英寸(約173公分)

主要作品/角色:

《刑房》 (2007)…………………………李 Lee (segment "Death Proof")

《黑色聖誕節》(2006)…………………………海瑟·李

《工作室女孩/工廠女孩 Factory Girl 》 (2006) ...Ingrid Superstar

《死神來了3/絕命終結站3 Final Destination 3 》 (2006) ...溫蒂·克里斯滕森 Wendy Christensen

《鮑比 Bobby 》(2006) ...Susan Taylor

《虎膽龍威4:虛擬危機 Die Hard 4.0 》 (2006) ...Lucy McClane

《超人高校》(2005)…………………………格溫·格雷森 Gwen Grayson

美版午夜凶鈴2/七夜怪談西洋篇2 :剎靈/鬼迷剎瑪莉 The Ring Two 》 (2005) ...伊夫林Young Evelyn

瑪麗·伊莉莎白·溫斯蒂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洛基山,在鹽湖城長大,家中有3個姐姐與1個哥哥。年紀輕輕的溫斯蒂氣質清純而獨特,在好萊塢也小有名氣,曾在《超人高校》、《午夜凶鈴2》中有過演出,並在恐怖片《死神來了3》中出任女主角,前途看好。

擁有一張東方人面孔的溫斯蒂目前正通過網路學院學習心理學與藝術史,以充實和提高自己對表演的理解與把握能力。

瑪麗愛好唱歌和跳舞,最喜歡的飲料是無色無味的水,最崇拜的“超級英雄”是神奇女郎Wonder Woman

幕後花絮

本片是瑪麗-凱特·奧森沒跟她姐姐合作的首部作品。奧森的鏡頭在最後的剪輯中被全刪掉了,不過在一個派對場面的背景中,能依稀看見她的身影。

西耶娜·米勒演了兩遍伊迪·塞奇威克。製片人拜訪了她,因為他們覺得需要一個“更知名人士”。米勒最終重新塑造了這個角色,這部分歸功於她與未婚夫裘德·洛的公開分手。

蓋文·麥奎格·羅斯戴爾(Gavin Rossdale)扮演的傑拉德·馬蘭加(Gerard Malanga)曾一度被人指責。傑拉德·馬蘭加是當年安迪.霍沃為自己的“藝術工廠”雇用的藝術家。

影片謹慎地沒有使用鮑勃·迪倫的名字,只是用海登·克里斯騰森出演的角色來暗示他,因為鮑勃·迪倫還在世,對於這個羅曼史,特別是明顯暗示最終是由於他而導致伊迪吸毒抑鬱早逝的推論,迪倫非常生氣,聲稱無論影片採用化名還是他的真名,他都會跟劇組大打名譽官司,甚至會考慮要求禁演此片。

精彩劇照

《工作室女孩》精彩劇照
《工作室女孩》《工作室女孩

評論

從《Un longDimanchede fiançailles》的懸念,還有課堂是老師給我們的電影中的信,到《Paris ,je t'aime》,不同arrondissement 的各類故事,到《黑點狂想曲》沒有時間背景的獨立文藝故事,法國電影總有它自己獨立浪漫和動人。

但既然熱愛電影,就不介意它的出處,而是它的意義。

《 factory girl 》是去年在雜誌上看到的,今年才真正看完,它講述了波普藝術女神Edie的故事。

她是迷人,一下打動了Andy,她在他的工作室里工作,他們在那個年代的美國,掀起了一場對性的解放。她有藝術家的氣質,表演家的脆弱,她曾是當下女孩模仿的對象。可是她的命運,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幕是,她在電梯口,Bob向她伸開手,她遲疑了,Bob走了,一回頭,電梯門也把她關在了外面。那一瞬間她的表情彷徨,恐懼。她愛Bob,但她也熱愛那些藝術,儘管很多人看來一文不值。或許她跟Bob走了,她的一生就改變了。

看下來心情有點低落,看著Edie拿著自己以前的照片,說,我不記得這個女孩了。覺得她是一個那么好的女孩,上天賦予她的美麗和氣質竟然最終是殺了她。

我們追求,我們痴狂,最後,inside,像Bob對Edie說的,is empty。

其它

【誰是最好的霍沃?】

《工廠女孩》在英國公映時,作為描寫墮落繆斯伊迪·塞奇威克的故事片,蓋·皮爾斯在其中飾演的安迪·霍沃偷走了觀眾很大一部分的注意力。在表現安迪·霍沃的長長的電影流水線上,蓋·皮爾斯是最新的一個。之前有十一個演員演出過這個角色,包括Jared Harris(《我槍殺了安迪.霍沃》)、Crispin Glover(《門》)。《門》是一部非常傑出的傳記電影。在網際網路電影百科上有個無關科學的排名,安迪·霍沃本人或許對自己的排名會感到有趣,我們來匆匆一瞥看看,關於這些名藝術家的電影作品究竟有多少:達·芬奇13部、梵谷13部、米開朗琪羅5部、土魯斯·亨利(Toulouse-Lautrec)4部、約翰·埃弗里·特密萊司爵士(Millais)1部、康斯太伯爾·約翰(Constable)的至今沒有。在這些不同時代的畫家當中,看來霍沃的12部的排名很是靠前。

蓋·皮爾斯有望成為歷史上最好的霍沃扮演者么?當然,他是個好演員,不過是個好演員似乎不是演好霍沃的先決條件。最好的霍沃塑造者也許應該是1996年的《輕狂歲月》(Basquiat)里的大衛·鮑伊(David Bowie)。鮑伊不是演員,他的演出雖然一次又一次被時間所證明,他可能更適合在安迪·霍沃某個不知名的地下電影裡扮演他自己——一個冷冰凍的展品。儘管如此,戴著眼鏡、銀色假髮的鮑伊,把平淡、冷酷的倫敦南部口音改為平淡、冷酷的美國口音是絕對必要的。

“安迪·霍沃”這個符號本身就是霍沃本人的一個創作:一成不變的眼鏡、銀色假髮、懶洋洋的口氣,這些招牌行頭在公眾面前大獲成功,因此,沒人能把他演的更好,或者更壞,或者更像他本人。就像他的可樂瓶子,他的湯罐頭,或者像他從藝術工廠生產出來的瑪麗蓮·夢露一樣,霍沃的商標無疑又明顯又容易複製,幾乎任何人都能去演他:喬治·克魯尼、理察·威爾遜(Richard Wilson),甚至麥當娜也行。

【關於安迪.霍沃

“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人生下來就像被綁架,然後被賣去當奴隸”,這些是安迪·霍沃的名言。他迴避情感表達,將現實社會圖像比如廣告、招貼、新聞、卡通畫等直接呈現給觀眾,排除任何情感,也不進行闡釋。1962年,他開始迷戀上絲網印刷,並做出了著名的湯罐頭(Campbell's soup cans),1963年11月,他將其在紐約東四十七街的大工作室命名為“工廠”,僱傭了藝術家傑拉德·馬蘭加(Gerard Malanga)做助手,批量“生產”藝術品,並打上自己的標籤。在工廠里,安迪完成了夢露等的名人肖像系列作品,同時也拍了《Grind House》等諸多電影。他在其工廠中拍的片子很多時候都是呆滯靜默的個人特寫,後來又買下電視頻道的某個時段,每天定時出現,隨便說話,或者乾脆什麼都不乾,只是呆著。安迪作為波普(Pop Art)的領軍人物將大眾文化拔高到藝術,模糊了庸俗與藝術的界限,化日常生活的腐朽為藝術的神奇,建立起商業、大眾文化、藝術的曖昧橋樑。他本人和伊迪·塞奇威克是影響整個60年代至80年代藝術與時尚永遠的偶像,甚至到今天為止,他的地位不僅沒有下降,而且更高了。很多評論家認為,後現代藝術就是由波普藝術開始的。

【關於伊迪·塞奇威克

有個英國影評雜誌說:“如果你知道有關伊迪·塞奇威克的事,你就知道這個電影將應該怎樣發展下去,如果不對頭,那這片子注定是失敗的。”

伊迪·塞奇威克1943年出生於加州Santa Barbara一個非常富有的新教徒家庭,家有農場和油田,但是家族有精神病史。童年時,父親曾企圖誘姦她,而兩個兄長都因為精神疾病困擾而分別在年輕時候就自殺和車禍身亡。她本人的青春期在厭食症和一次流產中度過。21歲,她離開劍橋去了紐約,搬進祖母的公寓,夜晚出沒於高級夜總會或迪斯科舞廳。後來,伊迪作為平面模特出現在《時尚》雜誌上,並被譽為60年代青年運動(Youthquake)風潮的代表人物“Youthquakers”。

在一次拜訪霍沃的工作室後,霍沃在他的電影Vinyl的最後一分鐘讓伊迪出了鏡。1965年,霍沃帶著伊迪參加了在巴黎的一次公開展覽。當霍沃回到紐約時,他對外宣布伊迪成為“工廠皇后”(the queen of The Factory),並讓助手開始為她創作電影劇本。為了他的墮落繆斯,霍沃決定拍攝影片《Beauty No. 2》,這部電影中伊迪第一次出演主角,便被人們拿來與瑪麗蓮·夢露相比,很快在獨立電影圈裡出了名。這一時期,伊迪和霍沃經常穿著相似的服裝,她甚至稱自己是“霍沃小姐”。但他們的友誼只維持了短短一兩年,當時由於伊迪的名氣迅速提升,很多人都建議她離開安迪和他的工廠,去做一名真正的演員。抑鬱的伊迪最終於1971年因吸毒過量去世,年僅28歲。她的剎那芳華和及時行樂,成為戰後年輕人的精神體現。她的穿著打扮方式:銀白短髮,描黑眼睛,長吊墜耳環,長下擺襯衫,古怪連身裙,要么赤腳赴宴,要么緊身衣加上全身掛滿首飾,要么裸身著貂皮,至今仍然在影響時尚界。隔一陣子,各大品牌出來的時裝秀里多少會用到她開創的元素以致敬六十年代,那個思潮泛濫,追求自由的年代。

【關於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美國著名民謠歌手,60年代以來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代表人物。生於1941年,出生地是美國明尼蘇達州,身兼歌手、作曲家和詩數職,擅長樂器有吉他、口琴和鍵盤。音樂風格包含了民謠、民謠搖滾、鄉村搖滾等。早期是“民謠詩人”,用鄉下人口音、木吉他和口琴演唱傳統鄉謠而聲名鵲起。60年代中期,迪倫將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民歌融於黑人“節奏布魯斯”同白人“鄉村音樂”相結合而產生的“搖滾樂”中,從而形成了“民謠搖滾”(folk rock)這一嶄新的樂種。70年代初,隨著美國青年的反思和重返“主流社會”潮流,迪倫的音樂呈現出極為消極的自我回歸狀態。晚年階段的迪倫音樂又呈現出濃厚的宗教色彩。儘管迪倫巨大且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屬於60年代,但他的存在仍在某種意義上影響著80年代乃至90年代的歐美流行樂壇。

他和伊迪·塞奇威克的戀情似乎是影片想極力影射的,為了怕冒犯迪倫,影片給他取了個化名“丹尼.奎恩”,並沒敢使用鮑勃的本名來描繪這段羅曼史。但這樣也沒能避免迪倫的憤怒及追究,名譽官司還是打起來了。一些電影評論家說到海登·克里斯騰森扮演“奎恩”的表演時說他是“半死不活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