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Pi的奇幻漂流》[書籍]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書籍]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書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書獲2002年度英國布克獎;被評為亞馬遜網站2002年度最佳圖書、《紐約時報》年度傑出圖書、《出版家周刊》年度最佳圖書、《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小說;2004年又獲德國圖書獎。無論從什麼方面來看,本書都是一部奇特的小說,它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歷險故事,一個關於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寓言,一部引人入勝的超小說……機智使它更有活力,恐怖為它增添了趣味,它是一位不同尋常的天才的作品。

基本信息

簡介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本書作者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系2002年英國布克獎得主,2004年德國圖書獎得主。書中講述了一個能讓你產生信仰的故事。亞馬遜網站2002年度最佳圖書、《紐約時報》年度傑出圖書、《出版家周刊》年度最佳圖書、《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小說
開始Pi想了6種置老虎於死地的方法。可最後,他才明白,在這孤獨的海上,他們誰也離不開誰。理察是令人畏懼,又逼迫人活下去的伴侶。只要理察不餓,他就沒有危險;讓理察知道誰是老大,Pi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男人!
Pi和老虎成了患難與共的好朋友,可是分別的這一天,卻悄悄來臨……

作者簡介

揚•馬特爾,加拿大作家,1963年出生於西班牙,父母是加拿大人。他要哥斯大黎加、法國墨西哥和加拿大長大。大學哲學系畢業後,他做過洗碗工、植樹工和保全。之後他開始寫作。當他不住在別處的時候,就住在蒙特婁。

編輯推薦

Pi,在太平洋里的一艘救生艇上漂流,惟一的伴侶是一頭450磅重的孟加拉虎。首當其衝的是如何對付這隻叫理察·帕克的老虎。
一號方案:把他推下救生艇。那有什麼好處呢?老虎可是游泳健將,他會爬回船上……
二號方案:用6支嗎啡注射器殺死他。他會乖乖地接受6支嗎啡……
三號方案:用所有能找得到的武器襲擊他。荒唐。這可能嗎……
四號方案:勒死他。一個聰明的自殺計畫……
五號方案:毒死他,燒死他,電死他。如何實施?用什麼實施?……
六號方案:發動一場消耗戰。只要順從無情的自然規律就能得救。而老虎卻不能。等他漸漸衰弱,死亡。但是……
七號方案:讓他活著!!!

特色

本書獲2002年度英國布克獎;被評為亞馬遜網站2002年度最佳圖書、《紐約時報》年度傑出圖書、《出版家周刊》年度最佳圖書、《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小說;2004年又獲德國圖書獎。無論從什麼方面來看,本書都是一部奇特的小說。它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歷險故事,一個關於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寓言,一部引人入勝的超小說……機智使它更有活力,恐怖為它增添了趣味,它是一位不同尋常的天才的作品。

我不能說這部小說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馬特爾也稱不上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但他卻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小說的開篇序言亦真亦假,以第一人稱敘述,講述的基本上是馬特爾自己的經歷:第一本小說出版後如石牛入水,只賣出幾百本後就無人問津;第二部小說剛剛開頭就文思枯竭,於是,作者離開加拿大前往印度尋找靈感。他在喜馬拉雅山下的咖啡館中遇到一人,此位印度智者說:“我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可以讓你相信上帝。”接著此人介紹了一位他們家的世交,現住加拿大的帕特爾。作者回到加拿大,找到帕特爾,聽帕特爾講述他一生的故事,於是,形成此書。

小說第一部分寫的是“作者”在加拿大採訪帕特爾,帕特爾對於他少年時代在印度生活的回憶,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叔伯親戚,他的學校老師以及家庭的朋友,他們家的動物園中的各種動物。在加拿大,每次書中的“我“去採訪他,總是逐漸發現帕特爾的一些私人生活,先是發現他並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位妻子;然後又發現他還有一個十來歲的兒子,採訪將近結束時,人們意識到帕特爾還有一位可愛的四歲的女兒。“我”頗為感慨:“至少,這個故事有一個幸福的結局。”但是這第一部分中很大一部分文字,都讓人覺得冗長乏味。值得一提的是帕特爾的名字,他大號派西尼·莫利托·帕特爾(PiscineMolitorPatel),是取法國巴黎一家游泳池之名,但是Piscine與英文小便同音,於是帕特爾從小在學校中就常常遭到同學取笑,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名字簡化成Pi,自以為是酷名字。

閱讀這部小說的最好忠告,是耐心,等到小說的第一部分收了尾,帕特爾的父親決定全家帶著動物移民加拿大,他們所乘坐的日本貨船漂蕩在太平洋上時,馬特爾的敘述就充滿了你無法拒絕不能釋手的魅力。

日本貨輪失事,帕特爾被兩名水手當做誘餌扔到救生艇中去餵鬣狗,他僥倖落在救生艇的艙蓋布上得以生存,於是,他開始了在海上漂泊227天的歷程,與他同時處在救生艇中的,除了那隻鬣狗外,還有一隻斷了一條腿的斑馬、一隻猩猩以及一隻成年孟加拉虎,由於海關官員的失誤,這隻孟加拉虎註冊了一個正兒八經的紳士的名字:理察·帕克。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馬,理察·帕克咬死了鬣狗。接著,16歲的少年帕特爾海上生存的故事,就是如何對付理察·帕克的故事。

一開始,帕特爾滿腦子想的是如何把老虎置於死地,奪回他在救生艇上的生存空間,他想了六種對付老虎的計策,第一,把它推下救生艇;第二,用救生艇儲藏室中的六針嗎啡把它置於死地;第三,用所有能弄到手的武器來攻擊它;第四,用東西把它噎死;第五,給它下毒,在它身上放火,電死它;第六,與它打消耗戰。然而,仔細考慮後,這六點都沒有用。帕特爾意識到,如果和理察·帕克鬥爭,輸的只是他自己;他注意到,老虎在海浪平靜吃飽了救生艇上的動物殘骸之後,竟然如同一隻可愛的大貓一樣向他表示友善。最後,帕特爾得出結論,他的生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要保證理察·帕克的食物和飲水,只要老虎不餓,他就沒有危險。帕特爾從救生艇儲藏室中找出釣竿,取出海水淡化器,這位生來素食長大的少年開始成為海上垂釣解剖海龜和大小魚類的能手。此外,帕特爾還根據他從小在動物園中長大所積累的經驗,開始了馴虎的過程,他一是利用老虎暈船的短處,二是讓老虎明白,他是食物和水的來源,他甚至通過把玩理察·帕克的糞便來打敗老虎耀武揚威的士氣,逐漸,理察·帕克終於明白了在救生艇中帕特爾是老大,他是老二。馬特爾關於馴虎的描繪經過最細緻的調查研究,讀後讓你油然而生想當馬戲團馴獸員的欲望。更重要的是,這馴虎的過程也是少年帕特爾演變成成年男人的過程。

故事簡介

作者(Yann_Martel)在印度掙扎著尋找寫作靈感的時候,有人告訴他可以去多倫多找一個叫皮辛·墨利多·帕帖爾的人,因為他有一個精彩的故事。皮辛(後來改名Pi)的父親是印度朋迪榭里動物園的園長,所以皮辛有很多機會跟動物接觸,他對動物的習性深感興趣;而一家四口之中,沒有人對宗教感到興趣,除了皮辛之外。由於甘地夫人執政之後採取高壓統治政策,造成國家局勢動盪,於是皮辛一家人決定賣掉動物園,移民到加拿大。他們隨著轉賣到國外的動物搭乘油輪,沒想到發生船難,只有皮辛他一個人被拋在救生艇上,跟著鬣狗、紅毛猩猩、受傷的斑馬和孟加拉國虎---理察.帕克在海上漂流著。可是,在一望無際的海洋中,到底要怎么樣才能讓一隻大老虎聽話呢?三個宗教的神會如何解決他的困境?

特點

遇見少年Pi

打開序言的部分,作者先自述這本書是怎么寫出來的。就像是毛線球的線頭,它可以告訴你這團毛線球是什麼顏色,材質是合成纖維或是純羊毛。序言帶出了幾個線索,故事的主人翁Pi原先生長在印度,跟動物園有關係,後來居留在加拿大的多倫多。而且故事會“讓你相信上帝真的存在”---胡蘿蔔已經吊在眼前,就等著讀者用一般的專注往前走,看看最後是否會吃到“遇見神”這根通往永生的胡蘿蔔。

序言生動地寫出志在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在創作時靈感便秘、作品乏人問津的無奈,“書店裡的展示架上一排排的書籍整齊羅列,就像排隊準備參加棒球賽或足球賽的小孩,而我的書就是那種沒有運動細胞笨手笨腳的小孩,誰也不想選他當隊友。”這是我讀過關於作品滯銷時最生動有趣的形容詞。

雖說是“自序”,但故事裡的敘事者是否就是YannMartel本人,我們無法得知。YannMartel在此用了一個高明的技巧,序言中提到作者第一本出版的書籍銷量慘澹,二次跑去印度尋找寫作靈感,這都是YannMartel本人的親身經歷,因此讓書中後來傳奇故事顯得似真似假,Pi到底是出於YannMartel的想像,還是真有其人其事?

真實的故事有時比小說還要來得傳奇,而傳奇故事中也時常脫胎自真實生活中的荒謬處,讀者願意相信哪一個呢?關於何謂真實的議論,在故事的第三部有極精彩的對照,成為這個故事貫串前後的重要主題之一。

進入故事本文之後,很快的主角Pi就以第一人稱成為主要的敘事者,作者則退居為紀錄的人,偶爾出現插個話,為讀者形容他眼前的Pi是什麼樣子,會煮哪些菜,家庭生活如何等等。
成年的Pi進入大學選修動物學與宗教研究,這樣的選擇與他少年時代的生活、那次海難劫後餘生的經驗習習相關。沒有浪費多餘的口舌,作者讓我們雱皉a就進入Pi在印度的生活當中,像是Pi的名字由來---涉及到他為什麼後來要改名為Pi,學習游泳---日後他在海上漂流時必備的本領,在自家動物園觀察動物的心得---在救生艇上馴服理察.帕克的理論基礎,宗教經驗的啟蒙和天馬行空的探索---海難中生存下去的動力,還有,理察.帕克到底是誰?為什麼Pi要想念他?

YannMartel對於人物設定和時空背景十分留意,所寫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為後面的故事仔細鋪路,力求不讓傳奇的海上求生全然變成天外飛來一筆。YannMartel把Pi的武器都添足了之後,才讓他上戰場。Pi的性格調性以及人生所關注的話題一直就是動物和宗教,此二者形成了Pi的獨特宇宙,船難帶給他生命的逆轉,誠如他自己所言:“我是個相信形式、相信秩序的人”YannMartel沒有讓Pi最後成為研究船隻安全的科學家、或是始終無法撫平傷痛過正常日子的生還者,因為他所塑造的Pi是個有信念的人(無論其信念是否獲得讀者的認同),他沒有背叛筆下的人物,緊抓住前面所鋪陳的脈絡,個人以為這是值得嘉許的地方。小說家的惡夢之一就是人物逐漸變形,最後完全脫離掌控,變成完全的陌生人。

從皮辛到Pi
Pi的原名是PiscineMolitorPartel,直接音譯為皮辛·墨利多·帕帖爾,Piscine是法文中游泳池的意思,不過由於發音近似於英文Pissing(Piss原意是“小便”),所以他常常被同學取笑,繁體中文版的譯者翻成“屁腥”,不但音近於原名,而且也翻譯出之所以會被取笑的那種尷尬。後來,皮辛在一次自我介紹中,他決定替自己改名為Pi,原來名字的前兩個字母,也是希臘字π的拼音。

π,有無法整除的小數點,宇宙中一個神秘而無盡的數字,無可避免的不完美。

Pi說:“我最討厭我的綽號的地方就是無法整除的小數點。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個妥當的了結,這是生命中的大事,唯有如此你才能鬆手,否則你就會永遠都有該說卻未說出口的話,你的心會充滿懊悔。”

生命中不是每一次都有機會做個完美的了結,就像π這個數字一樣。Pi的生命不也是遺憾重重嗎?對於完美的期待或是幻想,是人類沉重的負擔,如同夸父追日的神話,以死亡做為追逐的代價,之後,由夸父的血肉化育的山水生靈,頂多只能讓后羿射掉十一個多餘的太陽,頂多只能讓美國人到月球的廣寒宮插面國旗以示到此一游。

因為除不盡,所以不完美;然而就是因為無盡,也象徵生命以不完美形式延續下去,一如Pi的信仰讓他從船難中生存下來。奇蹟無法任人予取予求,所以顯得格外稀有,難以解釋,Pi不是用信仰去換取奇蹟,只是剛好奇跡響應他的信仰。

看點

2002年布克獎(BookerPrize)得主揚.馬特爾(YannMartel)名不見經傳,但是,他的書《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ofPi)一出來,去書店看到,沒有猶豫就買了兩本作為給親戚朋友的聖誕節禮物,原因有三:一是此書出版的就是大方漂亮的平裝本,加上南非書稅和蘭盾貶值仍能讓人消費得起;二是它的封面設計討人喜歡,藍色的大海,一條小船,船上懶洋洋躺著一隻金光燦燦的老虎,船頭是一個黑黑的男孩的影子,順流而上的是一群鯊魚、海龜;三是聽到不少關於此書的介紹,實在是很想知道一個16歲的印度少年和一個重達450磅的孟加拉虎如何在一隻救生艇上共同生活七個多月。所以雖說是買給別人的禮物,但是還是忍不住要先睹為快,我與F人手一冊,比賽看誰進展快。當然,讀時要格外小心,不能有任何皺褶,但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因為看過最初的一百頁後,整個故事就飛了起來,讓你放不下手,兩天的工夫,還沒有來得及在白白的書葉上打上灰色的手指印,整本書已經讀完。得布克獎的小說如此流暢好讀,這很少見。
其實,我不能說這部小說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馬特爾也稱不上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但是他確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小說的開篇序言亦真亦假,以第一人稱敘述,講述的基本上是馬特爾自己的經歷:第一本小說出版後如石牛入水,只賣出幾百本後就無人問津;第二部小說剛剛開頭就文思枯竭,於是,作者離開加拿大前往印度尋找靈感,然而,每天坐在咖啡館中看著熱鬧的世界過往,靈感卻總如長長的細線那一頭的風箏,剛剛要抓到手,遊絲斷了,風箏飛了,頭腦中又是一片乾枯,於是,正打算要收拾行囊打道回加拿大,他在喜馬拉雅山下的咖啡館中遇到一人。當然,此時,小說的虛構就出來了,此位印度智者說:“我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可以讓你相信上帝。”接著此人介紹了一位他們家的世交,現住加拿大的帕特爾。作者回到加拿大,找到帕特爾,聽帕特爾講述他一生的故事,於是,形成此書。
小說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總共93頁,寫的是“作者”在加拿大採訪帕特爾,帕特爾對於他少年時代在印度生活的回憶,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叔伯親戚,他的學校老師以及家庭的朋友,他們家的動物園中的各種動物,最重要的,是出身印度教的他如何發現基督教與回教都很有道理,如何在教堂中接受了洗禮,在清真寺中皈依回教,如何同時信仰這三種宗教。這一部分中,有一些至關重要的細節,例如帕特爾對於三教的皈依,別人對他不解,他說:“我只想熱愛上帝!”還有在加拿大,每次書中的“我”。

閱讀指南

上帝,生存,還有老虎行為。很難有比這些更加令人振奮的話題了。我們希望,在你閱讀Pi的奇特經歷時,下面的問題能夠豐富你的閱讀體驗。畢竟,Pi不必獨自走完那段旅程;你也不應如此。但願本指南能夠成為令你快樂的夥伴。

揚.馬特爾在作者序中寫道:“這本書是在我飢餓的時候誕生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會給作者提供什麼樣的情感營養?
本地治里被描寫成一處不同尋常的地方,過去法屬印度的首都。你認為這座城市在Pi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嗎?
在作者序中,阿迪魯巴薩米先生大膽地宣稱,這個故事“會讓你相信上帝”,而作者在經過調查和創作之後,也同意了這一說法。Pi的故事是否改變了你對上帝的信念?
第21章和第22章的篇幅很短,然而作者卻說這兩章是小說的核心。你知道為什麼嗎?
在小說剛開始,我們發現Pi學的是宗教和動物學專業,尤其對16世紀猶太教神秘哲學家和令人欽佩的三趾樹懶感興趣。在接下來的幾章里,他指出宗教學和動物學都充滿了幻象。請討論這兩個領域在其他方面似乎不大可能會有的相似之處。
在作者序中,馬特爾不知道小說是否就是“有選擇地改變真實,不是嗎?不就是通過扭曲真實而揭示其本質嗎”。如果是,Pi和他的故事的本質是什麼?
這本宗教小說中有很多故事。宗教和講故事之間有關係嗎?宗教是不是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否包含神學的成分?
Pi的全名派西尼.莫利托.帕特爾是根據一座“神仙也會喜歡在裡面游泳的”游泳池起的。Pi指的是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比率,即3.1415926……這個數字,這個數字無限延伸,沒有任何規律,在數學上叫做無限不循環小數。請思考Pi這個不同尋常的名字的意義。
一位評論家說這本小說讓我們聯想到《老人與海》,而Pi也將自己的經歷與歷史上最有名的乘船失事者相比。請將《少年Pi的奇幻漂流》與其他描寫海上生活的小說和電影相比較。
如果惟一存活下來的動物是那匹斷了一條腿的斑馬,這部小說的風格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如果惟一存活的是“橘子汁”呢?或者是鬣狗?
如果和Pi在一起的是一隻不會對人造成傷害的動物或是一隻醜陋的動物,比如說一隻羊或是一隻火雞,Pi會活下來嗎?如果你在救生艇上,你願意和什麼動物在一起?
在第23章,當Pi的三位精神上的導師都宣稱他是信仰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的時候,他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Pi堅持不接受排他的印度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信仰;他必須同時信仰三種宗教。Pi在尋求的是什麼,只能通過這顯而易見的矛盾才能得到?所有的宗教都存在某種共同之處嗎?它們“都是一樣”的嗎?如果不是,它們有什麼不同?信仰和相信有什麼不同嗎?
Pi在第16章開頭說,我們全都“身處地獄邊緣,沒有宗教信仰,直到某個人把我們引到了上帝面前”,你如何理解這句話?你認為Pi的信仰是對他父親的不可知論的反應嗎?
善於色彩描寫是揚.馬特爾的一種天賦。在宗教方面,他觀察到代表伊斯蘭教的是綠色,而印度教的色調是橙色。在Pi看來,基督教會是什麼顏色?
在你周圍的人是如何表現出Pi所觀察到的動物行為

讀後感

看小說猶如獨自旅行。在這本獲2002年布克獎的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你將化身為一名印度男孩,展開一段奇異的旅程。很遺憾,旅行中沒有任何艷遇,甚至連女孩都沒有半個。相反,死亡的威脅始終天空般橫亘其上。
Pi的童年時代在父親經營著的動物園中度過,他為各種宗教著迷,竟然同時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回憶構成了小說第一部分的主體,作者本身則作為記錄者在多年後完成他的採訪手記,成為第二條線索。借著這些記錄,我們隱約能窺見那場海難的輪廓,感受死亡那無限拉長的陰影,即使“這個故事有個幸福的結局”。而在Pi的童年回憶里,死亡以更精神性的方式隱匿其中。他選擇了虔誠的宗教信仰作為自己的生活哲學,因為“選擇懷疑作為生活哲學就像選擇靜止作為交通方式”。
第二部分從Pi的角度描述了他與家人以及各種動物搭乘的日本貨輪失事沉沒,直到他最終被海浪衝上墨西哥海灘獲救的全過程。在長達227天的海上漂流中,陪伴少年Pi的,只有大海、上帝、一艘備有急救物資的救生艇和一頭450磅重的孟加拉虎。在這裡,孟加拉虎就是“死亡”的化身,但正是這巨大的生存障礙轉化成繼續生存的動力。我們發現,假如沒有死亡,也就無所謂什麼生存。
死亡。生存。大海。談到類似的主題,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就像經典案例一樣跳了出來。如果小說到此為止,那么我們只能聳聳肩說,這是部不錯的小說,然後把它丟到腦後。但由於小說最後部分的五個章節,我們不得不說,這也許是部偉大的小說。一段錄音記錄構成了這部分的主體。
當日本調查員質疑Pi的海上漂流經歷時,Pi說了這樣一段話:我知道你想要什麼。你想要一個不會讓你吃驚的故事。將會證實你已經知道的東西。不會讓你看得更高更遠或者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的東西。你想要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一個靜止的故事。你想要乾巴巴的,不令人興奮的真實。
於是,想像力的死亡,這一小說的核心,在最後的一刻以極其自然、簡潔有力的方式呈現,徹底顛覆了整個故事。本已微弱的火焰突然再次熊熊燃起,而在火的熱量里,空氣中的現實逐漸變得模糊、虛幻。

書評

以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如Pi所說的,7個月的海上漂流生活,變化不外乎就是天氣、食物、生存危機,但是YannMartel仔細挑選適當的素材與火候,為讀者端上一盤盤妙菜。可是就故事提及的各個重大議題而言,例如“相信神”,多半迷失在他插科打諢的文字當中,只有點到而沒有深入發展,故事說服我的是,除非你有一些求生和對於動物的基本知識,要不然光憑信仰是不可能熬過那7個月的。

不一定要把這本書當作隱喻十足、涵義深遠的小說來看待。儘量放鬆心情,讓自己潛進Pi與理察·帕克的海洋里,就算看到最後一頁你覺得這根本是一本荒謬搞笑版的《老人與海》,或是《魯賓遜漂流記》等等,那也無妨,故事情節本身已經帶給讀者純粹的探險趣味,隨時隨地拿來抵抗無聊,熱熱地喝,效果快,不嗜睡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