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時間》

《存在與時間》

《存在與時間》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代表著作,1926年寫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不僅影響了此後多種重要哲學流派和重要哲學家,而且在文學批評、社會學、神學、心理學、政治學、法學等多種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存在與時間》《存在與時間》

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是20世紀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存在與時間》是其代表著作,它不僅對20世紀的哲學,而且對本世紀的神學、心理學、文學批評、政治學、法學、人類學以及音樂、繪畫等藝術領域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1923年,海德格爾到馬堡大學任教。這期間,他開始了《存在與時間》的寫作。他在托特瑙堡自築的小屋中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前兩篇。1927年,此書正式發表,很快便為他帶來廣泛聲譽。

基本概念

《存在與時間》一書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存在”(Sein, das Sein), “Sein”是德語的系詞,相當於英語的“be”。“das Sein”是把“Sein”名詞化。與“存在”相對的一個名詞是“存在者”(das Seiende)。這是由“Sein”的現在分詞形式“Seiend”轉化而來,它用來指具體存在的東西。海德格爾認為,對於“存在”是不能通過科學的、邏輯的方式去把握的,只能在“存在者”的存在中去體驗它,可以用現象學方法描述它。“存在”會顯現在追問存在意義的人的意識中。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此在”(DASEIN),又譯作“親在”、“定在”。海德格爾用這一概念來指人的存在。因為哲學要研究存在,而存在又是存在者的存在,要抓住存在,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種本質上不斷地“去存在”的存在者。在海德格爾看來,只有人才是這種對自己的存在能有所作為的存在者——此在。

“此在”生存就叫“在世”(In-der-Welt-Sein)。此在在世的本質就是“煩”(Sorge),其德文本意是擔心、憂慮之義,主要指人生在世與人與物打交道過程中面對繁雜多樣的可能性進行選擇時的狀態。

海德格爾稱某種平均化的、無個性的、一般的人為“常人”(Das Man),個人在常人的統治下失去自己的本真的在就是此在的“沉淪”(Verfallen)。這是個人丟失本我的一種“異化”狀態。

以上所列舉的一些屬於海德格爾的獨特的用語在其哲學表述中更帶有隱喻的色彩。今天,這樣的一些辭彙已被濫用,離開了海德格爾的哲學,這些詞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而僵化枯萎了。

主要內容

《存在與時間》《存在與時間》

海德格爾本來是計畫分兩個部分來寫《存在與時間》一書的。第一部分分三篇:(1)準備性的此在基礎分析;(2)此在與時間性;(3)時間與存在。第二部分包括:(1)康德關於時間性問題的圖式說;(2)笛卡爾“我思我在”的存在論基礎及在能思之物這一提法中對中世紀本體論的繼承;(3)亞里士多德論時間——從中揭示古代本體論的範圍和界限。但是,實際發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卻只有第一部分的第一、第二篇和放在前面的導論。

《存在與時間》一書的核心問題是對“存在”的探討。海德格爾認為,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都把“存在”的問題作為“存在者”的問題來處理了,就是在沒有弄清存在者如何存在前就先驗地肯定了它們的存在,從而導致對“存在”的遺忘。這樣建立起來的哲學本體論是“無根的本體論”。

那么,什麼是“存在”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看看不同類型的存在者。有些存在者不能發展與自身的關係,比如木頭、石子等非人的存在者莫不如此。但是,人不僅存在,而且能夠發展與自身的關係、與他人及其他非人的存在者的關係。所以人不是單純的存在者,而是有待實現的東西,按海德格爾的說法,就是人還肩負著存在的使命。

所謂“存在”是使存在者得以成為自身的那種過程和先決條件,一切存在者都必須先存在,才能成為現實的存在者。沒有存在,也就沒有存在者,所以只有先探討“存在”的意義,然後才能明白存在者的意義。而作為人的存在的“此在”恰好符合“存在”的這種條件。海德格爾聲稱其基本本體論就是建立在對“此在”存在的分析基礎之上的。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此在的存在,也就不存在如此這般的世界。

“此在”的存在即人的生存的最基本結構和意義就是此在“在世”,這是此在最根本的狀態。人生在世總是要不斷地與外部世界的人和物打交道,這種過程並非僅以認知為目的,更是以操作和利用為目的。正是這種目的決定了事物的存在。比如,一支筆之所以成為筆就在於人們用它來書寫,離開書寫這種活動,筆也不成其為筆了。由此可知,用具的存在是以此在對它們使用的活動為前提。此在的這種活動對此在本身和用具的存在都是一種揭示。當然,此在對用具的使用也會與相關的他人發生關係,比如製造筆的人。

海德格爾稱上述的此在在世的狀態為“煩”,與外物打交道是“煩忙”,與他人打交道是“煩神”。在煩中,此在不斷地籌劃著名、領會著自身,又不斷超出自身。所以,歸根到底,此在的“煩”,是為著此在自身的存在而煩。此在在世,就不可避免地被拋入這種狀態之中。此在既然籌劃著名自身,就必須作出選擇,成為本真的自我,還是非本真地存在下去。

非本真地存在就是成為無個性的“常人”中的一員,渾渾噩噩,“常人”怎樣,我就怎樣,個人無需對事情作出判斷,對行動作出選擇,一切依公共輿論為準則。這種狀況就是此在的“沉淪”。當然,沉淪不是指道德上的墮落,而是指對此在的本真的存在的偏離。個人在人群中生活,必然會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日常生活必然會帶來此在的沉淪。

但是此在的存在在時間上是有限的,人們一方面試圖擺脫制約,而任由自己選擇本真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會在自由狀態下茫然失措,這就是由煩展開的“畏”(Angst)的情緒。畏啟示著虛無,怯懦的人逃避它而沉淪。可是,此在的有限性卻使此在終究無法逃避生死大限。死是此在在世無法融入“常人”之中最本己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會使此在失去其他所有可能性,從而失去此在本身而永遠出局。死的可能性無時無處不在,又絕對無法代替,最大的畏就是畏死了。正是人有一死,對死的必然性的領悟又會使此在從沉淪中醒來。這就是所謂“先行到死中去”、“為死而存在”。此在一旦領悟了死的意義,畏就會變成無畏了,就會在內心產生一種良心的呼聲,它會使此在不執著於過去,也不畏懼死亡,而是積極地籌劃,實現此在的本真的存在。

作者介紹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出身於一個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會學校讀書。17歲時,從一個神父那裡借到布倫坦諾的《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存在的多重意義》一書,對存在意義的問題產生興趣。他在大學先學神學二年,後轉入哲學,1913年在弗萊堡大學在李凱爾特的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心理主義的判斷學說》,他的講師資格論文題目是《鄧·司各脫關於範疇的學說和意義的理論》。在弗萊堡大學任教期間,他參加胡塞爾主持的研究班。1922-1926年,在馬堡大學任副教授,講授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笛卡爾、康德等人的著作,把他們的問題轉變為關於存在的問題。1927年,為晉升教授職稱,發表未完手稿《存在與時間》。據說,當這本書送到教育部審查時,部長的評語是“不合格”。但就是這樣一本被官員判定為不合格的書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1928年,海德格爾接替胡塞爾,任弗萊堡哲學講座教授。

納粹運動興起後,他參加了納粹黨,並於1933年4月-1934年2月任弗萊堡大學校長。因為他與納粹的這段牽連,1945-1951年期間,法國占領軍當局禁止他授課。海德格爾對於他與納粹的關係,似乎也沒有多少反省,他在1952年出版的《形上學導論》一書中還說,國家社會主義“這個運動的內在真理與偉大之處”。海德格爾與納粹之間的聯繫,在西方哲學界和新聞界多次成為熱門話題。儘管海德格爾參與納粹運動是他的歷史污點,但不能因此說他的哲學就是納粹思想的反映。後來的反納粹的存在主義者也能從海德格爾的著作中受到啟發和鼓舞。這些事實表明,一個偉大的哲學家的思想往往要比他在某一階段的政治觀點有更遠的意義。

海德格爾後期講授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及萊布尼茨、尼采等人的著作,研究語言、藝術(詩)以及技術等問題。除了上面提到的著作和講稿之外,他的主要著作還有:《什麼是形上學》(1929年)、《現象學基本問題》(1923年講稿)、《真理的本質》(1943年)、《林中路》(1953年)、《演講與論文集》(1954年)、《走向語言之途》(1959年)、《技術與轉向》(1962年),還有一些從他的觀點研究哲學史的著作,對赫拉克利特、康德、尼采的研究最為精彩。

圖書目錄

寫在《存在與時間》中譯本前面

中譯本修訂版前言

1953年第七版序言

導論概述存在意義的問題

第一章存在問題的必要性、結構和優先地位

第一節突出地重提存在問題的必要性

第二節存在問題的形式結構

第三節存在問題在存在論上的優先地位

第四節存在問題在存在者層次上的優先地位

第二章釐清存在問題的雙重任務;本書的方法及構架

第五節此在的存在論分析——嶄露用以解釋一般存在意義的視野

第六節解構存在論歷史的任務

第七節探索工作的現象學方法

第八節本書綱目的構思

[第一部依時間性闡釋此在,解說時間之為存在問題的超越的視野]

第一篇準備性的此在基礎分析

第一章概說準備性的此在分析之任務

第九節此在分析的課題

第十節此在分析與人類學、心理學、生物學之間的界劃

第十一節生存論分析工作與原始此在的闡釋。獲得“自然的世界概念”之困難

第二章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構

第十二節依循“在之中”本身制訂方向,從而草描出“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三節以一種另有基礎的樣式為例說明“在之中”。對世界的認識

第三章世界之為世界

第十四節一般世界之為世界的觀念

第十五節在周圍世界中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

第十六節在世記憶體在者身上呈報出來的周圍世界的合世界性

第十七節指引與標誌

第十八節因緣與意蘊,世界之為世界

第十九節“世界”之被規定為resextensa

第二十節“世界”的這一存在論規定的基礎

第二十一節用詮釋學方法討論笛卡爾的“世界”存在論

第二十二節世內上到手頭的東西的空間性

第二十三節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空間性

第二十四節此在的空間性,空間

第四章在世作為共在與自己存在。“常人”

第二十五節此在為誰這一生存論問題的著手點

第二十六節他人的共同此在與日常的共同存在

第二十七節日常自己存在與常人

第五章“在之中”之為“在之中”.

第二十八節專題分析“在之中”的任務

第二十九節在此——作為現身情態

第三十節現身的樣式之——怕

第三十一節在此——作為領會

第三十二節領會與解釋

第三十三節命題——解釋的衍生樣式

……

第六章操心——此在的存在

第二篇在此與時間性

第一章此在之可能的整體存在,向死存在

第二章一種本真能在的此在式的見證,決心

第三章此在的本真整體能在與時間性之為操心的存在論意義

第四章時間性與日常性

第五章時間性與歷史性

第六章時間性以及作為流俗時間概念源頭的時間內狀態

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

《存在與時間》一書的主題就是探討作為此在的人的存在,但是實際上本書已出版的部分還只是為探索存在的意義問題所作的準備工作。況且海德格爾的基本本體論本來就不是要建立一個靜態的體系,而是在此在的存在過程中達到所謂“存在的澄明”,從而達到追問真理的目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並沒有最終完成,海德格爾在1927年以後也沒有再續寫,只是有些部分比如關於康德哲學的部分曾以《康德和形上學問題》為書名獨立出版過。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在這以後有了不小的轉變,但對“存在”問題的求索卻是一生都沒有改變的。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批判了西方哲學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來的把哲學變成知識、把“存在”當作“存在者”來研究的傳統。同時他拋棄了近代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哲學研究中以認識為起點的方法。其哲學是從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對“存在”的追問中達到存在的意義的澄明。他在對人的存在狀況的分析中為現代人的根本情緒提供了一種把非理性的東西理性化了的形上學的解釋。

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所奠基的存在哲學無論在研究宗旨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意味著西方哲學的一次重大轉變。但是,由於其行文與用語的晦澀與獨特性,使其對人的存在的研究有別於一般心理學、倫理學而成為一種哲學本體論,同時也造成人們理解的困難甚至導致對以往哲學的否定而造成思想上內在的狂妄。我們在閱讀原著時既要努力發現和領會其中對人的存在所闡述出來的一些不尋常的東西,也要努力避免某些辭彙如煩、畏、向死的存在等給我們頭腦中造成一種虛假情緒的幻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