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上的瑪戈特》

《婚禮上的瑪戈特》

《婚禮上的瑪戈特》 - 劇情梗概:姐妹之間的情感,微妙而且很難下定義,時而脆弱、時而荒誕,但大多時候都會複雜到讓人備受折磨……而這一切,都在隨著一些最為迫切的現實而改變著:孩子、丈夫和愛人。

《婚禮上的瑪戈特》海報

中文名稱:婚禮上的瑪戈特
英文名稱:Margot at the Wedding
發行時間:2007年
類別:喜劇/劇情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字幕:N/A
片長:92 min
檔案大小:698.97 MB
導演:諾亞·鮑姆巴赫 Noah Baumbach
主演: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Margot
 傑克·布萊克 Jack Black .....Malcolm
 詹妮弗·傑森·李 Jennifer Jason Leigh .....Pauline
 約翰·特托羅 John Turturro .....Jim
 塞倫·希德 Ciarán Hinds
 Flora Cross .....Ingrid
 Ashlie Atkinson .....Becky
 Barbara Turner .....Aunt Becky
 Halley Feiffer .....Maisy
 Sophie Nyweide .....Vogler Daughter
 麥可·麥迪羅斯 Michael Medeiros .....Karaoke Singer
 Justin Roth .....Vogler Son
 Zane Pais .....Claude

劇情梗概

姐妹之間的情感,微妙而且很難下定義,時而脆弱、時而荒誕,但大多時候都會複雜到讓人備受折磨……而這一切,都在隨著一些最為迫切的現實而改變著:孩子、丈夫和愛人。

《婚禮上的瑪戈特》《婚禮上的瑪戈特》

故事要從正坐在行駛的火車上的瑪戈特·蔡勒說起,她絕頂聰明、心思縝密,可能因為本身是一位短篇故事作家的關係,她對周遭的人有著非常獨到且尖刻的觀察,所以無論走到哪裡,她都能輕易掀起混亂的狂潮……瑪戈特之所以與兒子克勞德踏上了開往家鄉的火車,是因為她在前不久剛剛收到久未聯繫的姐姐波琳的信,獲悉姐姐即將步入婚姻的殿堂,瑪戈特突然感到無比的好奇,她想知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男人,能配上雖然灑脫卻異常謙遜的波琳?

隨著瑪戈特和明顯有點早熟的克勞德的到來,蔡勒家的老屋再次成為承載了所有矛盾的容器。當瑪戈特最終看到波琳的未婚夫馬爾科姆時,雖然她拚命忍住閉嘴不妄加評論,可是這個失業在家的藝術家卻讓瑪戈特百思不得其解,波琳怎么會找一個這種遊手好閒的人做丈夫?瑪戈特毫無意外地開始對波琳和馬爾科姆之間愛情的忠貞度產生了質疑。

隨著婚禮的日期一天天臨近,複雜、難以解釋的混亂也一個一個接踵而來,從報復心極重的鄰居到後院的一棵愛心樹……瑪戈特與波琳姐妹倆也正在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波琳即將嫁為人妻,瑪戈特卻正在考慮離開她的丈夫。當每一個正在經歷改變的人同在一個屋檐下互動作用的時候,就會加速推進事態的發展,最終來到那個即將崩潰的邊緣。然而,只有當你站在這樣一個生活的懸崖邊上的時候,才會發現,惟一能夠給你安慰和依靠的人,仍然是那個帶給你無限的壓力卻血濃於水的家人。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2005年,一部涉及了情感方面最隱私、最動盪的悲傷與失望的《魷魚和鯨》,講述的全部是一個正在四分五裂的婚姻的故事,卻讓影片的編劇兼導演諾亞·鮑姆巴赫獲得了難以想像的榮譽--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提名。兩年後,這部名叫《婚禮上的瑪戈特》的作品再次以一種高姿態襲來,鮑姆巴赫重複使用他那折磨人的智慧和尖銳的觀察能力,將目光對準在一個與眾不同的家庭關係中,裡面所講述的家庭成員,無論是在性格還是生活目標的追求上,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都想和自己的家人更加親密一些,可是卻總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整個故事充滿了未經加工過、最為原始的誠摯和炙手可熱的幽默,鮑姆巴赫藉助影片打開了一扇通往一個家庭所有秘密的最為隱蔽的視窗

諾亞·鮑姆巴赫表示,這個描述了蔡勒家的兩個姐妹非常現實的婚姻狀況的故事,靈感來自於一個簡單卻像謎一樣神秘的畫面,幾乎就像夢境一般突然跳進了鮑姆巴赫的腦海當中:一位母親和她的兒子坐在一輛行駛的火車當中……在這個一閃即逝、幾乎是無意識的靈光乍現中,一個逐漸清晰的角色--瑪戈特卻以一種無法擦拭的堅定出現在鮑姆巴赫的想像中,然後是她的姐姐波琳,還有進入青春期的兒子克勞德,最終,那個對這個家庭來說有點多餘的未來姐夫馬爾科姆也加入進來。

《婚禮上的瑪戈特》《婚禮上的瑪戈特》

這樣的故事演變,正好符合諾亞·鮑姆巴赫工作的時候傾向的典型方式--他創作的劇本通常情況下都是由內而外的,從最基礎的骨架結構開始,既而是血肉的填充,最後是來自於周圍環境的感情和動容的影響。鮑姆巴赫就像是一名偵探,專門研究人類關係之間所蘊藏的所有秘密幽默,他解釋說:“製作完《魷魚和鯨》之後,我開始著手於其他類型作品的想法和故事內容,但一直沒什麼進展。然而,當我的腦子裡突然想起這個有關‘媽媽和她的兒子坐在火車上’的畫面時--其實我已經記不起具體在哪裡看過這樣的景象了,也許是夢中?我只知道它確實給了我很多故事靈感,因為它保持住了那種我一直非常感興趣的神秘氣息,我在記憶的黑暗中慢慢摸索,直到將所有的碎片拼湊到了一起,全部調整好,然後從中挑出值得進一步解析的部分。”

當諾亞·鮑姆巴赫開始創造瑪戈特這個角色時,他是從母子關係入手的,所有的一切都來源於一對同時在面對生活的改變的母親和兒子--母親正要結束她的婚姻;兒子則要甩開輕率,提前進入青春期。鮑姆巴赫說:“瑪戈特和克勞德的相處模式是非常具有變化性的,我們看到他們的時候,克勞德的成熟程度甚至超越了他的母親,而瑪戈特則開始將眼光看到婚姻以外的世界。這些個人化的變化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是一種威脅,最終卻幫助他們更緊密地連線在一起。”

瑪戈特和克勞德這一次火車之旅的目的地是一個家人的婚禮,隨即波琳走進了畫面,諾亞·鮑姆巴赫意識到自己正在鑽研的是所有家庭關係中,最神秘、也是最難分析的一種:成年的姐妹情,尤其是那類曾經度過了一段不太平靜的家庭生活的人……可以說,維繫瑪戈特與波琳的紐帶異常脆弱、尖刻,充滿了交感作用,鮑姆巴赫發現他正身處在一個嫉妒、需求、愛慕、秘密、憤怒、怨恨、冷靜、希望、恐懼和愛情交織而成的漩渦之中,而這恰好是他最為拿手的領域。

【關於角色】

在瑪戈特和波琳可愛、充滿智慧的表相之下,洶湧澎湃的情感時時衝擊著她們,尤其是當過於苛求、喜歡吹毛求疵的瑪戈特毀滅性地將波琳的未婚夫認成是不值得的人選時,這迫使著姐妹倆不得不將以前一直忽視的問題重新拿出來解決,並最終讓她們獲得了一直想從彼此身上得到的那種和諧的家庭關係。諾亞·鮑姆巴赫說:“瑪戈特和波琳都堅持著一點:她們是最好的朋友、最親密的知己,但是她們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的一切,都將在這部影片中得到全新的考驗。”

《婚禮上的瑪戈特》擁有一種諾亞·鮑姆巴赫作品中極為普遍的特性,來自於他探討如何讓日漸疏遠的家人重新聚首在一起的那種熟悉的感覺的技能,鮑姆巴赫繼續說:“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在經歷著改變,因為未來的不確定,他們感受到了恐懼:克勞德正在經歷青春期;瑪戈特正在離婚;波琳和馬爾科姆則打算結婚……當所有的一切都在同一時間發生的時候,你會感覺每一件事都失去了控制。”

《婚禮上的瑪戈特》《婚禮上的瑪戈特》

創造出了擁有如此犀利尖刻的幽默和雖然有缺陷卻讓人感動的角色之後,諾亞·鮑姆巴赫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尋找能夠完美地詮釋這一切的優秀演員。他表示,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他的心裡並沒有以某個特定的演員作為參照物,因為在他的想像中,他更喜歡讓角色擁有專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構架,然而一旦劇本完成,鮑姆巴赫也就不得不將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員的選擇上了,他希望自己能夠找到在表演上存在著細微差別的氣魄、神韻和活力的天才演員,讓每一個角色都在影像中得到重生。

影片的中心角色自然就是瑪戈特了,這是一個兼具了狂熱與冷漠的女人,她有一個像鞭子一樣的舌頭,就像患了強迫症一樣不停地對身邊的人進行著攻擊,對任何事都有著近乎於苛刻但也很真誠的觀點。雖然瑪戈特無心用她的這種能力來破壞波琳的婚禮慶典,可她連自己的生活都控制不了,又怎么能控制得住她那張嘴呢。為了將這個充滿矛盾的角色性格充分地體現在畫面中,諾亞·鮑姆巴赫知道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深入到這種情感危機的女演員,他表示:“瑪戈特必須得顯示出一種強硬、不妥協的倔強,她可以極具破壞性,同時又非常脆弱。我發現瑪戈特應該是個非常富有同情心的女人,即使她喜歡對人們指手畫腳,卻發現自己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我需要的是那種不害怕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完全敞開的女演員。”

隨即,諾亞·鮑姆巴赫從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身上發現了他需要的虔誠和靈魂……基德曼曾因在史蒂芬·戴德利的《時時刻刻》中飾演了一位女作家弗吉妮婭·伍爾芙而最終問鼎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除此之外,她還演過數不清的多變角色,經歷了從音樂劇《紅磨坊》到經典的心理驚悚片《小島驚魂》這樣巨大的表演跨度。而且對於那種有點惡作劇嫌疑的喜劇領域,基德曼也算是一個“常客”了,她在格斯·范·桑特的黑色喜劇《不惜一切》中的出色演繹,受到了最大範圍的肯定。

在片場,妮可·基德曼真的帶來了諾亞·鮑姆巴赫一直期望著的那種有點近乎於殘忍的真誠,讓瑪戈特這個角色擁有了醒目的現實主義品質,鮑姆巴赫對她的評價是:“基德曼在拍攝的過程中,總是將這個角色弄得非常有同情心,因為她更關心真相,而並非她自己的個人生活。基德曼真的非常理解瑪戈特這個角色,她不會讓你對她的表演產生哪怕一丁點的疑問--而她的高明之處也正在於此。瑪戈特走進這部影片的方式,就好像一個擁有毀滅性的雪球,所以我需要那種兼具了某種推動能力同時又有真實觸感的演員,就好像她真的曾經屬於蔡勒家,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成員,而不是半道殺進去的。基德曼做到了我要求的一切,而且她還帶來了超出我預期的幽默元素。”

拍攝花絮

為了嚮導演埃里克·侯麥表示敬意,影片最初的名字叫《沙灘上的妮可》(Nicole at the Beach),後來因為妮可·基德曼加盟進來,標題也只好做出相應的改變。

《婚禮上的瑪戈特》《婚禮上的瑪戈特》

在影片的拍攝期間,妮可·基德曼、傑克·布萊克和詹妮弗·傑森·李搬到了一起生活,只為了能夠找到"一家人"的那種親密感。

攝影師哈里斯·塞維德斯(Harris Savides)使用老式的鏡頭和拍攝風格,然後再加進自然光,營造出了畫面上的暗淡、模糊、老舊的感覺。

精彩對白

Malcolm: It's meant to be funny.
馬爾科姆:這是給大家找樂子的。

Malcolm: Make sure you can handle rejection. I can't.
馬爾科姆:你要做好被拒絕的打算,反正我是接受不了。

Margot: Stop picking on me.
瑪戈特:不要再對我過多挑剔了。

Pauline: What was it about Dad that had us fucking so many guys?
波琳:如果知道我們曾該死地和那么多男人好過,爸爸會怎么想?

一句話評論

影片雖然充滿智慧,卻過於真誠、甚至坦白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再加上對強迫性的神經質進行了非常精確的定位,算是一部剖析人性的上乘作品。

——《國際電影雜誌》

繼《魷魚和鯨》之後,編導諾亞•鮑姆巴赫竟然不幸地製作了這樣一部自命不凡、對白過多的作品,有一種天上、地下的強烈反差。

——《紐約客》

《婚禮上的瑪戈特》《婚禮上的瑪戈特》

這部紐約味道很重的影片,還帶有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拍攝風格。

——《每周新聞》

影片似乎失去了平衡和方向,從頭到尾都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壓在心頭。

——《紐約每日新聞》

影片評論

《婚禮上的瑪戈特》嚴格延續編劇兼導演Noah Baumbach上一部作品《The Squid and the Whale》低調諷刺的風格和討論家人之間複雜關係的主題,描述了發生在兩姐妹之間的故事。同時讓人聯想起今年另一部描述發生在手足之間的作品《 The Savages》,但後者是兄妹之間,重點在於他們對待父母的故事上,不過兩片都描述的是一對很久不聯繫、雖有血緣關係卻形同陌路的親人,而且他們之間都明顯存在攀比競爭、互相嫉妒的關係,這也確實常常發生在兄弟姐妹之間,很容易得到共鳴。兩片都說明血緣上的聯繫不一定能塑造彼此之間的信任與扶持,特別是在忙碌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追求自己的理想,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都可能因為利益衝突而發生矛盾甚至決裂,人和人的心變得很疏遠。但更重要的,它們要展現的是一種樂觀的態度,即在經歷風風雨雨之後,也許最後發現,誰也不如自己的親人親。

整個影片的速度格調顏色和人物造型都與《The Squid and the Whale》非常相似。人物亂蓬蓬的頭髮和邋遢的衣著表現出他們個人生活的一團糟,而且每個人物雖然表面爭強好勝,私地下卻要面臨一堆煩惱,但死也不願意展示出脆弱的一面。而且兩姐妹之間喜歡彼此冷嘲熱諷,互相揭短兒,其中姐姐Margot(Nicole Kidman)更是說話尖酸刻薄,口無遮攔,對妹妹的私生活大加干涉,毫不掩飾對妹妹未婚夫的厭惡。妹妹Pauline (Jennifer Jason Leigh)也不示弱進行反擊,雖然時常心軟,希望姐姐成為最好的朋友,卻一次次失望。

《婚禮上的瑪戈特》《婚禮上的瑪戈特》

影片吸引人的地方是幽默風趣又機智犀利的對白,以及兩位女主角的精彩表演。但缺點是沒有《The Squid and the Whale》那么深刻、打動人心,看過之後絲毫沒有產生髮自內心的感動,只是開始對這兩姐妹表示同情和可憐。特別是Margot與她兒子之間的情節表現很失敗,不但沒有產生應有的感人效果,反而感覺有種變態的反胃。結局雖然編導並不刻意煽情,想要讓人們在平靜中感到角色內心的變化,被親情所感染,但卻結束得太倉促,轉變得很生硬,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不過Nicole Kidman與Jennifer Jason Leigh的表演是絕對值得稱讚的,特別是前者,觀眾對她很熟悉,然而本片中的Nicole 卻是反常的,收起燦爛的外表和高雅的氣質,她用懶散、放鬆又低調壓抑的表演方式塑造了一個冷漠尖刻的Margot,即使跟她以往的形象相差很多,卻令人信服,終於改善“爛片女影后”的命運。

相對於《The Savages》,本片比較淺顯和平淡,而前者則有更多的“催淚”炸彈和酸甜苦辣各種味道在其中翻滾,題材方面設計到樣老,也更敏感具有爭議性,最重要的是劇本設計更精緻全面。個人覺得《The Savages》比《Margot at the Wedding》在奧斯卡等評獎中更有作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