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嬰記》

《失嬰記》

《失嬰記》,又譯《羅斯瑪莉的嬰兒》,是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1968年作品。該影片由美國出品,米婭·法羅、約翰·卡薩維茲、魯斯·戈登主演,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基本信息

劇情梗概

《失嬰記》《失嬰記》

凱(約翰·卡薩維茲JohnCassavetes飾)有著一個外表單薄脆弱的妻子羅斯曼麗(米亞·法羅MiaFarrow飾),自從他們搬到新公寓後,凱就和鄰居一對老夫婦相談甚歡。而羅斯曼麗卻並不特別喜歡這對鄰居,令她感到不適的,還有接下來的一連串怪事。

羅斯曼麗看到了自殺的女人,在日漸詭異的生活氣氛下,她還做著毛骨悚然的夢。夢中,有一個長毛怪物侵犯自己,羅斯曼麗從噩夢中醒來不久,竟得知自己已有身孕的訊息。鄰居老太前來照顧羅斯曼麗和腹中嬰兒,然而,羅斯曼麗卻漸漸懷疑,一切的古怪事情,都來自於這個表面和善慈祥的鄰居,甚至還有自己的丈夫!他們正在合謀計算羅斯曼麗的嬰孩。到底是羅斯曼麗的幻覺還是確有其事?當她看到出生的嬰兒眼中竟無瞳孔時,羅斯曼麗知道,魔鬼的氣息近在眼前。

演職員表

導演

《失嬰記》劇照《失嬰記》劇照

羅曼·波蘭斯基RomanPolanski

編劇

(1)羅曼·波蘭斯基RomanPolanski....(screenplay)

(2)艾拉·萊文IraLevin....(novel)

演員

(1)米亞·法羅....RosemaryWoodhouse

(2)約翰·卡索維茨....GuyWoodhouse

(3)西德尼·布萊克默....RomanCastevet

(4)拉爾夫·貝拉米....Dr.AbrahamSapirstein

(5)維多利亞·沃特瑞....TerryGionoffrio(asAngelaDorian)

(6)帕茜·凱莉....Laura-LouiseMcBirney

製作人

(1)威廉姆·卡索WilliamCastle....producer

(2)DonaHolloway....associateproducer

原創音樂

克里斯托夫·柯梅達KrzysztofKomeda....(asChristopherKomeda)

攝影

威廉·弗蘭克WilliamA.Fraker....(directorofphotography)(asWilliamFraker)

剪輯

SamO'SteenBobWyman

藝術指導

RichardSylbert

美術設計

JoelSchiller

布景師

RobertNelson

服裝設計

AntheaSylbert

幕後花絮

·曼哈頓上西區的達科他大樓在本片中重新命名為布萊姆渡(TheBramford)。

·在拍攝該片期間,米婭o法洛收到了她當時的丈夫弗蘭克·西納塔的離婚協定。

·阿爾弗雷德·西區柯克原定是該片的導演。

·當時盛傳一個謠言,說撒旦教會的創始人安東·拉維為電影提供...

影片評價

《失嬰記》劇照《失嬰記》劇照

這是羅曼波蘭斯基在1968年的作品,是其代表作之一。基於艾拉-萊文(IraLevin)的同名女性題材恐怖小說改編。《失嬰記》被美國《娛樂周刊》評為“有史以來最恐怖的25部電影”第9名,堪稱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影片可以視為《諾斯費拉圖》nosferatu,德國1922年經典默片)母題的延伸變體,導演波蘭斯基以極高的技巧(很多地方頗具希區柯克的味道)將恐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的平凡場景,在看似平穩的敘事中不動聲色地渲染出驚悚的氛圍。

女主人公羅斯瑪莉成為不朽的銀幕形象,消瘦的面頰,細軟的短髮(出自維達·沙宣之手),寬鬆的淡色睡衣,閃亮的餐刀,都成為日後恐怖片競相模仿的經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男主角的扮演者約翰·卡薩維茲,儘管作為演員他的演技尚稱不上精湛,但在美國獨立製片界,身為導演的他卻絕對可以稱為開山鼻祖級的人物,他拍攝的《影子》(Shadows,1960)、《面孔》(Faces,1968)、《女煞星》(Gloria,1980)等影片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製作與發行

製作公司

WilliamCastleProductions[美國]

發行公司

(1)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1968)(USA)(theatrical)

(2)拉蒙家庭視頻公司[美國](2000)(USA)(DVD)/(19??)(USA)(video)(laserdisc)/(2006)(USA)(DVD)

(3)RCA/ColumbiaPicturesHomeVideo[美國](USA)(VHS)

(4)CIC-TaftHomeVideo[澳大利亞](199?)(Australia)(VHS)

獲獎情況

(1)1969年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魯思·戈登

(2)1969年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女配角魯思·戈登

(3)1968年桂冠獎FemaleDramaticPerformance米亞·法羅

導演介紹

1933年8月18日,波蘭斯基出生在僑居巴黎的一個波蘭籍猶太人家庭里。童年時代,他遇到先在德國發生緊接著又在法國興起的反猶排猶浪潮的迫害。身為畫家的父親在反猶浪潮的衝擊下徹底失去在法國生活下去的信心,帶著全家人遷回波蘭克拉科夫的老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克拉科夫被德軍占領,波蘭斯基的母親、父親和叔叔先後被德國人抓進集中營,父親和叔叔雖然幸免於難,但波蘭斯基的母親卻慘死於納粹建造的毒氣室內。

1960年3月,波蘭斯基從波蘭國家電影學校畢業,帶著一部新拍攝的短故事片。他來到了他的出生地--法國巴黎,在這裡,他的作品引起了歐洲電影界的注意。回國後,他拍攝了使他多次獲得電影節大獎併名噪世界影壇的影片《水中刀》。這部影片和他的婚姻竟然有些相似:兩個男人為了一個女人大動干戈,女人的丈夫卻是那個不得不善罷甘休、撒手而去的人。隨著影片的成功,波蘭斯基告別了自己第一場失敗的婚姻,他的妻子演員芭芭拉·拉斯另尋新歡離他而去。

1963年,波蘭斯基離開了相對閉塞的波蘭,開始了周遊列國般的創作生活,荷蘭、法國、英國都留下了他的蹤跡。這段時間,波蘭斯基接二連三地為英國、美國、法國和義大利拍攝了七、八部影片,波蘭斯基引人注目的導演才華在這些影片中表露無遺,《厭惡》、《天師捉妖》、《羅絲瑪麗的嬰兒》等影片中強烈的懸念、濃厚的神秘色彩和令人窒息的恐怖氣氛讓他本人的國際聲譽不斷提高,影片中的血腥氣味和浪漫情致也在世界電影名作中獨占鰲頭。《厭惡》和《卡特巴赫到來時》的成功不僅為他帶來了柏林電影節上的兩次榮耀,還為他贏得了第一份好萊塢契約和一個美艷的妻子。在《天師捉妖》的拍攝過程中他結識了女影星莎朗·塔特,兩人一見鍾情並於次年1月在倫敦正式舉行了婚禮。

隨著《羅絲瑪麗的嬰兒》的熱映和塔特的懷孕,波蘭斯基以重金在比弗利山的班奈迪克山谷購置了一套豪華住宅,這就是著名的茨埃羅大道10050號。但好景不長,命運女神再次與波蘭斯基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1969年8月9日的清晨,這座氣派的豪宅成為了屠戮與血腥的地獄。經警方證實,包括女主人塔特在內有五人被害,屍體上總共發現102處刀傷,且均中數槍,死者表現得極為痛苦。已有八個月身孕的塔特身中16刀,她和化妝師傑伊·斯普林被用繩子吊在起居室內,兇手用她的鮮血在牆上塗寫了“殺死豬玀”、“起義”等口號,而此時的波蘭斯基正在倫敦籌備新片的拍攝。由於沒有任何物品失竊,兇案顯得撲朔迷離,波蘭斯基本人也成為了警方懷疑的對象,甚至有人猜測這與《羅斯瑪麗的嬰兒》中的魔鬼家族有關。1969年12月1日,洛杉磯警察局長埃德·戴維斯宣布經過8750個小時的工作,塔特兇殺案終告偵破。兇手系邪教組織“曼森家族”的一男三女四名成員,而幕後主使者就是他們的領袖查理·曼森。關於兇殺動機,有說曼森希望以此懲罰統治階級的奢華墮落,也有說房子的前任主人曾與曼森有所過節,無論如何,塔特血案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兒時的喪母與如今的喪妻之痛使波蘭斯基的創作變得更為黑暗,《麥克白》和《唐人街》等影片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

波蘭斯基曾說過:“我喜歡電影中的陰影,但生命中的陰影則不然。”也許對抗魔鬼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也變成魔鬼,1977年,波蘭斯基因猥褻少女而遠逃歐洲,直到如今仍無法踏足美利堅的土地,但他對電影的痴迷卻依舊執著。1979年拍攝的《苔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隨後的《苦月亮》更是著魔似的將扭曲的情慾和暴力傾瀉在影片中,成了一部情色經典。暴力和色情已滲透于波蘭斯基的影片中,也是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

2003年,《鋼琴師》的上映讓波蘭斯基再一次成為了全世界觀眾和電影人矚目的焦點。關於戰爭,在如今這個風雲變幻的世界政局中顯得頗為醒目。影片的主旨不是對戰爭的反思,而是人類對生存的渴望。真實的屠殺,沒有誇張,也沒有淡化,卻更為殘酷。

演員介紹

米亞·法羅

性別:女

星座:水瓶座

出生日期:1945-02-09

出生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職業:演員

更多外文名:MariadeLourdesVilliers-Farrow(本名)

更多中文名:米婭·法羅

獲獎履歷

2003

PrismAwardsPerformanceinTVMovieorMiniseries(提名)少女上了癮(2002)

2000

金球獎(GoldenGlobe)BestPerformancebyanActressinaMini-SeriesorMotionPictureMadeforTV(提名)

金球獎(GoldenGlobe)BestPerformancebyanActressinaMini-SeriesorMotionPictureMadeforTV(提名)ForgetMeNever(1999)

1999

金衛星獎BestPerformancebyanActressinaMini-SeriesorMotionPictureMadeforTelevision(提名)午夜奇蹟(1998)

1991

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女主角(喜劇/音樂類)(提名)愛麗絲(1990)

1990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演員愛麗絲(1990)

1987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最佳女主角(提名)漢娜姐妹(1986)

1986

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女主角(喜劇/音樂類)(提名)開羅紫玫瑰(1985)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最佳女主角(提名)開羅紫玫瑰(1985)

土星獎最佳女演員(提名)開羅紫玫瑰(1985)

1985

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女主角(喜劇/音樂類)(提名)丹尼玫瑰(1984)

1984

KansasCityFilmCriticsCircleAwards最佳女配角西力傳(1983)

1983

金酸梅獎最差女主角(提名)仲夏夜性喜劇(1982)

1972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與我同行(1972)

1970

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女主角(音樂/喜劇類)(提名)相逢何必曾相識(1969)

金球獎(GoldenGlobe)HenriettaAward(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最佳女主角(提名)相逢何必曾相識(1969)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最佳女主角(提名)滄海孤女恨(1968)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最佳女主角(提名)魔鬼聖嬰(1968)

1969

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女主角(劇情類)(提名)魔鬼聖嬰(1968)

DaviddiDonatelloAwards(David)BestForeignActress(MiglioreAttriceStraniero)魔鬼聖嬰(1968)

1968

桂冠獎GoldenLaurel

桂冠獎GoldenLaurel

桂冠獎FemaleDramaticPerformance魔鬼聖嬰(1968)

1966

金球獎(GoldenGlobe)BestTVStar-Female(提名)

金球獎(GoldenGlobe)BestTVStar-Female(提名)PeytonPlace(1964)

1965

金球獎(GoldenGlobe)GoldenGlobe

羅曼·波蘭斯基的影視作品

2011年第36屆波蘭電影節將於6月6日在格丁尼亞舉行,波蘭裔法國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將被授予最佳導演終身成就獎外,而且還被任命為本屆波蘭電影節的形象大使。羅曼·波蘭斯基是個具有高超駕馭影片能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中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