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解》

《太極圖說解》古代書籍,南宋學者朱熹撰。

基本信息

南宋學者朱熹撰。朱熹通過對周敦頤《太極圖說》所作的說解,藉以闡發自己的哲學本體論,是其理學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此文成於乾道九年(1173),淳熙十五年(1188)才向弟子傳授,經過了反覆修改。朱熹之所以如此重視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是因為它所表述的宇宙生成學說構成了理學本體論的基本核心。他說:“《易》之為書,廣大悉備,然語其至極,則此圖盡之,其旨豈不深哉!抑嘗聞之,程子昆弟之學於周子也。周子手是圖以授之。程子言性與天道,多出於此”。
朱熹的《太極圖說解》並不是一般地訓釋註疏,而是借解釋《太極圖說》來表達自己對世界本體的認識,所以他的解釋未必符合周敦頤的願意。如果說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還帶有它所脫胎出來的道家的影子,那么朱熹的《太極圖說解》則是一種理論的再造,實際上他就是要將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說納入其本體論的思想體系,消除道家和道教學說的影響。比如,對“太極”的說解,朱熹說:“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觀之,則沖漠無朕,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於其中矣。”他實際上是把“太極”當作“理”的同一範疇來看待的,《朱子語類》說得更明白,“無極而太極,只是說無形而有理”,“太極者,如屋之有極,天之有極,到這裡更沒去處,理之極至者也”(《朱子語類》卷九十四)。而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尚未將“理”作為最高範疇。又如朱熹說解“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將氣稟之說和“理一分殊”的思想灌注了進去。他說:“天下豈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隨其氣質而所稟不同,所謂‘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則渾然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一物之中,而性之無所不在,又可見矣”。由於《太極圖說解》闡發了朱熹的本體論思想,所以給後人很大的影響。學者解說《太極圖說》,無不以朱熹的說解為津梁。
《太極圖說解》往往不單行,而是附於《太極圖說》後。後人所編《周濂溪集》、《周子全書》、《太極圖集解》等,均載朱熹的《太極圖說解》。各種的朱熹的文集中也都收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