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詞語釋義]

《大門》[詞語釋義]

《大門》劇情是1949年中的新墨西哥,路中他們眼見了一場車禍,主人公默默地注視著一位死去的印地安老人,但是他的父親卻告訴他這只是一個夢。

基本信息

影片概述

《大門》 中文片名:大門
外文片名:TheDoors
導演:
奧利弗·斯通OliverStone
編劇
RandallJahnson.....(writtenby)(asJ.RandalJohnson)and
奧利弗·斯通OliverStone.....(writtenby)
演員:
凱薩琳·奎南KathleenQuinlan.....PatriciaKennealy
凱爾·麥克拉克倫KyleMacLachlan.....RayManzarek
梅格·瑞安MegRyan.....PamelaCourson
瓦爾·基爾默ValKilmer.....JimMorrison
類型:文藝
首映日期:1991-01-01
所屬分類:歐美文藝

影片簡介

1949年的新墨西哥,荒涼、寂寞的平原上行駛著一輛汽車,車上坐著6歲的莫里森和他的父母,途中他們目擊了一場車禍,莫里森默默地注視著一位死去的印地安老人,可是他的父親卻告訴他:這只是一個夢。

導演介紹

《大門》《大門》
奧利弗·斯通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活躍於世界影壇的傑出人物。在這個複雜的圈子裡,他曾做過各種嘗試:製片人、編劇、攝影、導演,甚至是演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仍舊是他在導演方面展露出的獨特才華。從1986年被譽為“越戰三部曲”之一的《野戰排》開始,到1995年的影片《尼克森》為止,斯通拍攝了多部反映政治題材的作品,使得人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他在處理戰爭、混亂與陰謀的特殊技巧上;但斯通本人卻並不完全贊同這一點。在他看來,他更像是一個戲劇藝術家,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刻劃著名各種掙扎於困境中的不同人生。

1946年9月15日,奧利弗·斯通出生在紐約。少年時期,他就對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的他,像多數電影人一樣,受到了來自布努埃爾和戈達爾的影響與感染。青年時期的斯通,曾在耶魯大學就讀一年,而後他輟學搬到了越南居住,並在那裡教了一年的英文。後來,他又去過墨西哥,有過一次很不愉快的經歷。1967年,斯通像那個年代的許多青年人一樣應徵入伍,在越戰中獲得了榮譽與洗禮。

戰爭結束以後,斯通進入了紐約州立大學,跟隨馬丁·斯科西斯學習電影創作。作為一名學生,他在1970年的影片“Street Scenes 1970”中擔當攝影師一職,邁出了走向電影圈的第一步。四年後,在“Seizure”里,他又出任了編劇和剪輯。這些難得的經驗,都為斯通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1978年,他憑藉《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一片,贏得了畢生的第一個獎項“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1年,斯通的導演處女作《手》“The Hand”問世;接下來的幾年中,他又先後創作了三部影片的劇本。1986年可以算是斯通實現夢想的一年。隨著《野戰排》一片的上映,斯通的名字被世界影壇所熟知,他終於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承認。不可否認地,《野戰排》確實給斯通帶來了輝煌,它不僅是當年全美票房的第三名,而且因為片中觸及戰爭問題的新鮮視角,它也使斯通成了政治題材創作的佼佼者。

《薩爾瓦多》(1986)、《華爾街》(1987)、《脫口秀》(1988)之後,斯通於1989年完成了“越戰三部曲”的第二部《生於七月四日》。雖然像第一部《野戰排》一樣仍然受到好評,但是此時,他在戰爭歷史特定方面的表達傾向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與批評。

在第三部曲之前,斯通做了風格截然不同的嘗試,導演了兩部影片《大門》“The Doors” 和《刺殺甘迺迪》 “JFK”,反響只是平平而已。1993年,三部曲的終結篇《天與地》上映,儘管這一次斯通從一個越南婦女的眼中重新詮釋了這場戰爭,但卻沒能重新贏得票房與稱讚,觀眾開始對越戰喪失了興趣。1994年,斯通發行了他最收爭議的電影《天生殺人狂》。這部意在嘲諷現代媒體如何變相地讚頌暴力、大眾如何在不知覺中將殺人罪犯英雄化的影片因為對暴力的露骨刻畫遭到了許多人的抨擊。

1995年,斯通試圖通過影片《尼克森》“Nixon” 恢復從前的成績,但沒有成功。此後,他沉寂了兩年。直到1997年,他以《不準掉頭》“U-Turn”一片重返影壇,除了票房上的小小回報以外,斯通沒有獲得更多的東西。1999年,斯通重執導筒,推出了由阿爾·帕西諾和卡梅隆·迪亞茲主演的最新作品《挑戰星期天》“Any Given Sunday”。影片因其緊湊的結構、細緻的刻畫和深入幕後剖析商業體育的視角,在美國獲得了相當的好評。同年,斯通因為酒後駕駛及攜帶大麻被逮捕,為他精彩的人生又添上了戲劇性的一筆。

演員介紹

《大門》《大門》
凱爾·麥克拉克倫1959年生長於華盛頓區亞基瑪市一中產家庭,高中普參加劇團演出。念華盛頓大學時學的是美術專業,大學期間接受了三年校外職業表演訓練,之後輟學加入奧勒岡莎士比亞劇團。不久便被星探發掘,推薦給大衛·林奇,在1984年主演了電影《沙丘魔堡》,而在第二部片《藍絲絨》後星運漸開,1990年雙方又繼續合作了電視劇《雙峰》,片中的警探或許算是他最著名的角色,他為此得到了金球獎與艾美獎。

他雖然一直沒有大紅大紫,但演出機會頗多,戲路也漸趨廣泛。1991年他出演了奧利弗·斯通的電影《大門》。1995年他出演了情色片《艷舞女郎》,他在片中的火爆場面讓觀眾記憶深刻。1998年他又在大紅的電視劇集《欲望都市》中覓得一角,2004年他又在《桃色接觸》中演出了經典角色的神韻。

穿幫鏡頭

·事實錯誤:就像是大多數的傳記性影片,很多電影中描述的事件實際上並沒有發生,或者很多事情

《大門》《大門》
發生在不同的時間。有些根本就沒有發生或者為了強化戲劇效果而放在了一起。

·時代錯誤:1971年莫里森正在窗戶邊的時候,可以在另一邊看到一個廣告牌是48 Hrs.(1990)。

·時代錯誤:在電影學院中,吉姆·莫里森正在閱讀的一本書“The Portable Nietzsche”(海盜/企鵝),這個版本最早發行的時間是在1982年,遠在吉姆·莫里森去世之後。

·混雜:莫里森(瓦爾·基爾默)的記者朋友稱呼他為“瓦爾”。

·莫里森跟隨帕姆在木板路上走著的時候,可以在一家商店的窗戶上看到一大夥工作人員和一個話筒竿子。

·在舊金山演唱會場景中,可以在吉姆的襯衫上看到一個攝影師的影子。

·時代錯誤:大門使用的家庭移動攝影機super-8 聲音型號,是在1970年代晚期生產製造的,這是場景發生的十年之後。

·時代錯誤:吉姆正在酒吧喝著Miller Genuine Draft,這種酒要到1980年代末才出現

幕後製作

這部由大導演奧利弗·斯通執導的傳記片忠實地記述了這位風雲一時的搖滾歌星從成名到自我毀滅的經歷,尤其值得崇拜搖滾歌星的迷哥迷姐們一看。酗酒和吸毒是搖滾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莫里森的歌曲在西方影響了一代人,但他那種頗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從對現實社會的叛逆演變為對成熟理性的摧殘。

幕後花絮

《大門》《大門》
·莫里森真實生活中的女友帕特麗夏,在影片中扮演了莫里森和金妮麗婚禮上的主婚人。

·扮演童年莫里森的演員肖恩·斯通是影片導演奧利弗·斯通的兒子。

·在試鏡之前,瓦爾·基爾默背下了所有吉姆·莫里森創作的歌詞。他還寄給導演奧利弗·斯通一盒磁帶,是他自己演唱幾首大門的歌曲,斯通說這完全破壞了他對扮演莫里森的基爾默的好感。

·瑞·曼薩克多次拒絕斯通協助電影拍攝的邀請。曼薩克曾經說過這部電影是對這個偉大樂隊的恐怖記錄。

·基爾默戴上了特別的隱形眼鏡,這就使得他在莫里森醉生夢死的場景中,雙瞳顯得擴大了。

·拍攝近鏡頭採用基爾默的聲音,大遠景鏡頭用的是莫里森的聲音

·“Mr Mojo Risin(默久·利辛先生)”字母順序顛倒過來就是“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

·約翰·丹斯摩爾(大門鼓手)扮演莫里森個人演唱會上的錄音師。

·導演客串:(奧利弗·斯通)莫里森就讀UCLA電影學院時的教授。

·電影開始時,吉姆·莫里森正在讀著的詩,正是他自己的一本詩集“一個美國人的祈禱”:“喚醒魔鬼之歌”和“覺醒”。和在片尾吉姆交給他的樂隊的是同一本書。一個美國人的祈禱的音樂版本,是由大門其餘在世的成員在莫里森逝世多年之後,才錄製的。

·籌備電影期間,瓦爾·基爾默幾乎用了一年的時間按照莫里森的方式生活,穿著他的衣服、出沒於他過去經常去的地方。吉姆·莫里森的傳記作者傑瑞·霍普金斯說,有一天看見他在一家餐館打電話給奧利弗·斯通,和他約好吃午飯的時候會面,眼前這一切是如此真實可信,最先湧進他腦海中的念頭就是:“我已經想不起吉姆身高多少了。”

·在電影開始籌備之前,已經被踢來踢去將近二十年。其他曾好幾次考慮過出演這個角色的演員有,湯姆·克魯斯、賈森·帕徹克和約翰·特拉沃爾塔。就在特拉沃爾塔考慮期間,據說他見過了樂隊(他們將是最先退出這個如果有可能實施的拍片計畫),並且他們商量想重組樂隊並舉行巡迴演出,由特拉沃爾塔主唱。最終樂隊沒有選擇這么做,因為他們認為約翰·特拉沃爾塔太好了,根本不可能達到莫里森的境界。

·Ian Astbury(The Cult樂隊的主唱),奧利弗·斯通曾經考慮過由他出演吉姆·莫里森。為了討論這個角色他們還在好萊塢共進了午餐。在2002年,他作為主唱,和大門樂隊一起巡迴演出。

·在吉姆正在拍照的場景中,他站在中間,看著照相機,同時可以看到新聞和雜誌在飛揚,上面顯示的是如日中天的大門樂隊,在吉姆上面還有一個希臘人的雕像。這尊雕像是亞歷山大帝的。吉姆·莫里森在有生之年,好幾次把他自己比作是亞歷山大帝。導演奧利弗·斯通也將導演關於亞歷山大帝的一部電影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2004),主演基爾默扮演亞歷山大帝的父親。

·在倫敦霧的場景中,當他們正在走廊上說話的時候,可以短暫看見真實的大門吉他手盧比·克瑞格從樂隊身邊走過。

·電影中的很多場景,都可以看到大門樂隊的表演。

·影片結尾展示的是吉米·莫里森真正的墳墓,拍攝於法國巴黎的Père Lachaise公墓。在他墓碑上的莫里森雕像就在電影發行後,不久就被盜走。

·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問到關於花費更多的金錢在酒精和菸草而不是訓練上,吉姆·莫里森的那番話來自於奧爾多斯·赫敘利的文章“The Doors of Perception”。

·瓦爾·基爾默扮演吉姆·莫里森非常令人信服,大多數人都沒有注意到兩者之間的身高差異,吉姆·莫里森是5尺9寸,瓦爾·基爾默是6尺3寸。

·雷·曼薩克說莫里森在錄音室憤怒地把電視機摔壞這段場景在真實生活中從來沒有發生過,按照他的話來說,“吉姆·莫里森從來不會那么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