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家話山水》

《地質學家話山水》

登泰山的經典旅遊步道,是從泰山腳下的岱廟開始,直至岱頂。 過中天門後,有一段路較平坦,行二里許,便到五松亭。 在玉皇頂西北不遠處,有一巨石聳立,狀似老人,人稱“丈人峰”。

作者: 季紹新 主編
《地質學家話山水》地質學家話山水

出 版 社: 南京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8-1
字數: 400000
版次: 1
頁數: 312
印刷時間: 2008/08/0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7184065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旅遊 >> 旅遊隨筆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由國內資深地質學專家合作編寫的地質旅遊類美文集。它融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歷史文脈之美於一身,頗具當代《徐霞客遊記》的風采。
全書共分名山、秀水、勝跡、特別四篇,從地質學角度,對我國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名勝和地質景觀,進行了生動細緻的文學描述和準確精練的科學闡釋,特別是對於如何科學合理地開發旅遊資源、長期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積極主動地防範天災與人禍,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和發人深省的疑問……

目錄

名山篇
三重世界遺產——巍巍泰山
奇秀絕倫冠天下——黃山
避暑勝地——廬山
峨眉天下秀
寰中絕勝——雁盪山
武夷丹山甲東南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
雲封霧鎖的
萬山之宗——北嶽恆山
險峻的華山
少林的發祥地——中嶽嵩山
青山綠水話桂林
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
粵北丹霞三名山
河南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
最美的花崗岩峰林——三清山
皖中勝境天柱山
古樸自然、活靈活現的雲南石林
天下稱奇的五大連池天然火山博物館
長白山天池西側火山旅遊勝地
貢嘎山海螺溝冰川景觀
秀水篇
杭州西湖勝景
黃龍-九寨溝自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
黃果樹瀑布
德天瀑布
三峽覽勝
長江美名別稱與自然景觀
鹽城濕地與生態旅遊
勝跡篇
南京山水與十朝故都勝跡
金陵拾貝
璀璨的江南明珠——無錫
西藏南部地區旅遊資源
呼倫貝爾草原採風
梅嶺、梅關、古道與梅花
江蘇十大地質遺蹟
特別篇
汶川災後話地震
後記

書摘插圖

名山篇
 三重世界遺產——巍巍泰山
“名山大川,五嶽為先;五嶽之尊,首推泰山。”
矗立於齊魯平原之上的泰山,東望滄海,西襟黃河,宛若東天一柱,高峻挺拔,雄峙天外。泰山融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與悠久輝煌的人文景觀於一體,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華夏文化的縮影。
巍巍泰山,是一座天然的山嶽公園。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環繞主峰的知名山峰有12座、崖嶺98座、溪谷102條、名洞72處、名泉72眼、瀑潭64處、奇石36處,構成了群峰共峙、山水相連、氣勢恢弘的泰山山系。
泰山之美在於巧織麗、幽、妙、奧、曠於一景,精繪人、文、山、水、木子一圖;雲橋洞天,谷山勝景,松柏蒼勁,四季景色變化萬千。最著名的,當屬“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雲海玉盤”和“黃河玉帶”四大自然奇觀。
泰山是一部濃縮於大地之上的歷史畫卷,她生動記述了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的中國文化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寶庫。自古以來,泰山被認為是天地的分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高度尊崇和重視,以此為巡狩祭祀、封禪朝拜之地。他們在山上建廟、刻石、立碑、賦詩,遺蹟隨處可見。歷代文人學者,對泰山更是厚愛有加,紛紛慕名前來,留下了大量讚頌泰山的詩文、典籍和題字。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傳世佳話、千古絕唱,更是早已傳遍華夏大地。
丁亥年秋,筆者第四次登泰山時,有感而發,曾步楊辛先生原韻,吟詩一首贊之:
上接九天高可臨,下連萬仞雄可親。
青松覆體石為骨,澗溪如脈泉為心。
呼吸宇宙吞日月。吐納風雲化甘霖。
海天之懷容星斗,民之肝膽華夏魂。
登泰山的經典旅遊步道,是從泰山腳下的岱廟開始,直至岱頂。岱廟在原泰安城的西北角,是供奉泰山之神——東嶽大帝的地方。它始建於秦代,從唐代起,經宋、金、元、明、清各代直至近代,屢毀屢修,越修越壯觀。歷代帝王來泰山參拜,均要在此舉行正式大祭。岱廟的主殿名曰天貺殿,重檐八角,彩繪斗拱,它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並稱我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由此可知,泰山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莊重。
出岱廟北行一里,便是岱宗坊。由岱宗坊再向北便是一天門,登山由此開始。過一天門坊,有“孔子登臨處”石坊,上有對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再向上過天階坊,就是紅門宮。過紅門宮北行約一里,即達萬仙樓。萬仙樓是一座閣樓式建築,原祀王母列仙,後又祀碧霞元君。在萬仙樓北盤路西側石壁上,刻有著名的“(丿蟲)二”字謎,為清代名士劉廷桂所書。清光緒年間,劉氏陪同一位浙江來的友人登泰山至此,兩人談起杭州的“無邊風月之亭”,並說,泰山雖無此亭,卻有風月無邊之景,便寫下了“雖二”,請石匠刻於岩壁之上。漢字風月(繁體)把邊去掉,即為“(丿蟲)二”。
沿路繼續北行,便至斗母宮。斗母宮古稱龍泉觀,為一尼姑庵。宮外路西有株古槐,虬枝盤地如臥龍翹首,這便是著名的“臥龍槐”。
過斗母宮後,有一向東岔路,直通經石峪。經石峪又稱“曬經台”,在一方大約有一畝地面積的基岩露頭上,刻著佛教經文,字大50厘米,有1000多字。對這一大字石刻,歷代文人均給予極高評價,尊稱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等,說明了它獨一無二的人文價值。
從經石峪再回到登山主道,至歇馬崖北,為一盤道。因道兩旁盡為柏樹,人行其間猶入洞中,故名“柏洞”。從這裡往北約行半里,便至壺天閣(原閣已毀,現閣為1980年重建)。閣門兩旁對聯曰:“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閣北有元君殿、回馬嶺坊等。
回馬嶺向北即為中天門。中天門位於泰山半山難得有的一塊平坦台地上。上世紀80年代,在此修建了纜車站,乘高空纜車可由此直達南天門西側的月觀峰下。但筆者認為,登泰山之險和趣,恰在中天門至南天門這段山道上,若非體力不支,還是繼續步行登頂為佳。
過中天門後,有一段路較平坦,行二里許,便到五松亭。路西的大石上,刻有“斬雲劍”三字。這裡海拔高度約在1000米,天空行雲時,往往在此處以下成雨,以上則無雨,故稱“斬雲劍”。這也表明了,我們的老祖先對氣象的觀察是很細緻的。由此向上,過雲步橋、御帳坪、三磴崖,便到了五松亭,有名的五大夫松就在其南側。《史記》中曾明確記載:公元219年,“始皇之上泰山,中途遇雨休於大樹下”。因大樹“護駕”有功,被秦始皇封為“五大夫”爵位。“五大夫”系秦朝第九級官爵,並非指五株松樹。秦松早巳不復存在,現在登山看到的三株松樹,是清雍正年間栽植的,至今也有280多年歷史了。
從五大夫松北上半里,至朝陽洞,內祀元君神像。其東北為御風岩,刻有乾隆皇帝歌頌朝陽洞的詩,稱古丈碑。從朝陽洞再北上半里,即達對松山,又稱萬松山。此處兩峰對峙,蒼松茂密,雲出其間,風起時松濤轟鳴,似巨浪飛涌,堪稱奇觀。乾隆皇帝曾有詩讚曰:“岱宗最佳處,對松真絕奇。”
從對松山谷底至岱頂南天門的一段盤路,長約1000米,稱為十八盤。盤東為飛龍巖,西為翔鳳嶺,兩峰高聳入雲,峭壁直立,這是登頂最難行的一段路。共有石階1594級,垂直高度400餘米。在登十八盤至南天門途中,有登仙坊,此處懸崖峭壁,山勢陡峻且越上越陡,回視山下,常有騰身雲霄之感。乘纜車登頂之人則無緣身臨其境欣賞如此美景。
十八盤的終點便是南天門。南天門又名三天門,位子玉皇頂與月觀峰兩山的鞍部。門兩側有石刻楹聯一副:“門辟九霄伸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府臨千嶂奇觀。”此聯不僅工整,而且真實表達了登頂人的當時心境。讚賞之餘,頗覺慚愧,因筆者學淺,至今尚不知此聯的作者究竟為何許人也。門內原有關帝廟,1965年翻修後改稱”未了軒”,乃取杜甫《望岳》“齊魯青未了”之詩意。
從南天門向東北約有一里坦途,稱“天街”。它北依懸崖,南臨深谷,店鋪一字排開,頗有商業氣息。天街的東頭,便是大名鼎鼎的碧霞祠,即供奉碧霞元君的上廟。
碧霞祠是一組宏偉壯麗的古代高山建築群,以布局周密、結構嚴謹、銅鐵建築構件精巧、避雷防火措施完善而著稱。古人就曾用“天門遙指碧霞祠,雲霧衣裳日月旗”的優美詞句讚頌它。作為”天人合一”的典範,泰山集儒、釋、道各教於一山,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各方“神仙”都在這裡占有一席之地。但泰山最有名望的神,並非“泰山之主”東嶽大帝,而是碧霞元君,民間稱之為“泰山老母”。如同佛教中的觀音菩薩和沿海地區的媽祖一樣,她受到中國北方地區老百姓的尊崇。關於碧霞元君的來歷,至今尚無一個固定的說法,不過在民間流傳最廣的,是說她出生子普通農家,是一個不屈的形象,曾與玉皇抗爭,與龍王相鬥,“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她最同情女人的痛苦,保佑她們可以早生貴子……所有這些,大概就是她之所以如此受人崇拜、有雄厚牢固社會基礎的原因。隨著人們對碧霞元君崇拜的不斷升級,“與時俱進”的香火道人們也創造出了各種和婦女生育有關的娘娘神供奉在碧霞祠中。這些娘娘“團隊”的”神通”越來越大,分王也越來越細,神的“編制名額”不斷增加。送子的、催生的、哺乳的、治斑疹的、治青光眼的……真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這也是有更多普通百姓,特別是中老年婦女執著登山、虔誠朝拜碧霞元君的原因。看來,神威不威、靈不靈,香火旺不旺,主要是看這些神仙幹事能不能“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了!
過去,碧霞祠的廟祝往往在碧霞元君的坐像下放一些泥娃娃,供前來燒香的善男信女抱取。求子者燒香、叩頭後,就用紅線拴個泥娃娃回去,叫做“偷子”;生了孩子以後,還要為泥娃娃披紅掛彩,敲鑼打鼓送回原處,叫做”還子”。在上世紀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不許進碧霞祠燒香,更不許送泥娃娃,老百姓又創造出了新的風俗,那就是壓枝(諧音:壓子)和拴枝(諧音:拴子),即用石頭壓在樹枝上,再用紅布條拴住。此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看來,風俗並非一成不變,也是”與時俱進”的呢!
過碧霞祠,便可直上泰山極頂天柱峰。因為極頂石被包圍在玉皇廟院內,緊靠玉皇殿,故天柱峰又叫玉皇頂。有石欄桿將極頂石露頭包圍在其中,石上刻有“極頂”二字。
玉皇頂東有曰觀峰,著名的拱北石(俗稱探海石)即位於日觀峰東。日觀峰南還有捨身崖、瞻魯台、仙人橋等,都是獨具特色的絕佳景點。
在玉皇頂西北不遠處,有一巨石聳立,狀似老人,人稱“丈人峰”。
中國人素稱妻子的父親為老丈人,尊稱“岳父”或“泰山”。雄偉的東嶽泰山是我國名山之首,怎么會同“老丈人”一詞聯繫在一起的呢?這就要從1200多年前發生子泰山的一個真實故事說起了。
遠在公元725年,即唐開元十三年,處在鼎盛時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後稱唐明皇),為了宣揚他的國力和功績,在泰山組織了一次盛況空前的封禪大典。他委派時任宰相的張說為封禪使(即封禪籌委會主任),提前赴泰山做準備工作。
……

插圖

《地質學家話山水》插圖
《地質學家話山水》插圖
《地質學家話山水》插圖

相關詞條

書籍 小說 雜誌 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