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了,愛情》

《又來了,愛情》

本書寫於1995年,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講述了女主人公青鳥劇團團長兼編劇薩拉,將19世紀傳奇人物朱麗的古書改\n\n《又來了,愛情》編上演的,期間同導演與男主角之間的感情糾葛,主體開掘深刻,技法運用嫻熟,絲絲入扣地展示出當代女性深層次的內心世界和對愛情的強烈渴望。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本書寫於1995年,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講述了女主人公青鳥劇團團長兼編劇薩拉,將19世紀傳奇人物朱麗的古書改

《又來了,愛情》《又來了,愛情》
編上演的,期間同導演與男主角之間的感情糾葛,主體開掘深刻,技法運用嫻熟,絲絲入扣地展示出當代女性深層次的內心世界和對愛情的強烈渴望。

整部小說中有兩條敘事線索相互滲透,互相烘托:朱麗美若天仙,性格告捷,才藝卓絕,使美和愛的化身。然而她的出身門第注定了她難以感受愛情的幸福,從而被殘酷地剝奪了愛和被愛的權利;而反觀薩拉,她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個性堅強,富有魅力。雖然他仍然像年輕人一樣有著強烈的愛情渴望,但是由於年齡的原因,她也被剝奪了愛和被愛的權利。在作者的心目中,男女之間的愛情和結合,是一種追求自我幸福的人生基本權利,但是這種最基本的人權卻被粗暴地剝奪了。為了維護者最基本的權利,作者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發出了痛切的呼籲,,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其實在作者各個時期的作品中,她都在不斷地為處於邊緣地位的有色人種,女性,老人,弱者的權利而呼籲,這一中心始終貫穿於他整個的創作生涯中。同時,在本部書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繪了女主人公對所愛之人慾愛不能,棄之難捨的矛盾心情,反映出了女主人公對於愛情可望而不可及,萬般無奈的心情,書中作者對於主題的開掘,激發的運用,都日臻成熟,標誌著其寫作已經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作者簡介

多麗絲﹒萊辛(1919--)是一位在英國極負盛名的當代女作家。她的《金色筆記》《野草在唱歌》等作品曾多次獲獎,廣受好評,在西方文壇,尤其是女性文學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

作品賞析

當時她是什麼模樣?她如何估量自己的前途?她給她那些學生們善良的父母親留下怎樣的印象?他們又給她以怎樣的印象?我們都知道。我們都一清二楚。她終身都在給自己畫肖像,並非因為她沒有別的模特兒,而是因為她熱衷於發掘她那真實的、潛在的本性:對於這樣追根究底的尋求,我們有一種簡潔的描述。自從她到法國以來,她不斷地寫日記。還有她的音樂,即使沒有日記,音樂也會向我們透霹關於她的一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畫像,不僅僅是一位有才華、有魅力的婦女,而且是一位身不由己地令人困惑和帶來挑戰的人物,一位終身使人議論紛紛
的人物,”—位雖然並不試圖吸引男性而男人們總是要愛上她的人物。當她被這些良好的家庭聘用為家庭教師時,她行為檢點,堪稱典範,她知道,只要犯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使這些人家對她關上大門。她好比在刀刃上走路,因為最重要的是她富於魅力,這種天賦是一把雙刃劍,它所喚起的期望比它所能實現的更多。她顯然使那些受業於她的年輕女士們失望,她們在滿懷疑慮之心的父母面前對她讚不絕口,然而暗中卻希望能夠從她那兒得到更多的指點。她卻小心謹慎地提出忠告:“你真的想要像我這樣嗎?”當一些受到父母親過度防範的閨女在一些小小的叛逆行為中尋求她的幫助,她就會甜蜜地提出上面那個疑問。“遵從你父母的教導,當你結了婚,你就可以隨心所欲。”她從司湯達寫給他妹妹的信中學到了這條經驗。
她在日記中寫道,她寧可像她自己那樣當“一名無家可歸者”,也不願去當這種得天獨厚的名門閨秀。
當她二十五歲時,她在社會的階梯上大大地上升了一級。她擔任孔德·羅斯唐先生兩位於金的家庭教師。羅斯唐家族是這個地區的名門望族。他們住在一所龐大而古老的別墅里,每周兩次派馬車來接她。此時她可以日夜出門授課了。在有馬車接送之前,她堅持只能在白天到鎮上來授課,因為步行到她的小屋,來回有好幾里路。這種態度遭到人們的譏諷。人人都知道,她深夜獨自在樹林中散步。然而她又是如此嬌嫩,竟然不能在晚上從小鎮走回家去?還有下面的行為,又當如何解釋:她在岩峰之間獨自跳舞,手中擊打著鈴鼓,或者看上去像鈴鼓的東西——一件看上去很原始的樂器,或者是她從那未開化的故鄉帶來的。甚至有人聲稱,曾經看到她——光著身子跳舞。

“我想我不喜歡她在我面前表現出來的冷冰凍的智慧。”
“可是當一個人在戀愛之中時,會顯露出驚人的聰明才智,不是嗎?談談——”
“談什麼?”他插話道,“不,如果她很快 ……

作品評價

人道主義者萊辛(代序)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生於波斯(現稱伊朗)卡曼沙,其父阿爾弗雷德·庫克·泰勒原任銀行職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了英國軍官,負傷後失去一條腿。照看他的護士莫德·希斯特·麥克維與他相愛而結婚,多麗絲是他們的長女。她五歲時,全家遷居非洲南羅德西亞(現稱辛巴威),弟弟哈里至今仍在當地生活。戰爭毀滅了泰勒的前途和信念,使他沉溺於幻想之中,他的農場嚴重虧損,把全家引向厄運。這一切在多麗絲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由於患眼疾,她十四歲輟學,回家自修。十六歲時,她到電話公司擔任接線員,此後又當過保姆和打字員。童年的困苦生活,為她的文學生涯提供了某種準備。據她自述:“我所熟悉的那些作家,或者我曾讀到過他們生平事跡的作家,都有一個共同點:一個緊張壓抑的童年。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這必然是一種不幸福的童年生活,而是指那些孩子們很早就被迫獲得了自我意識,不得不學會如何去觀察成年人,去估量他們,去理解他們心中的真實想法,而這些想法與他們嘴裡所說的顯然有所不同。那些不斷注意觀察每一個人的孩子——他們已經獲得了最佳的初步訓練。”這種來自生活的自我意識和觀察能力,又由於刻苦自學而得到了強化。在孤獨而早熟的童年,她閱讀了大量19世紀歐洲文學名著,這使她不僅敏於觀察,而且獲得了一種清晰的批判眼光,善於透過表象抓住本質。多麗絲自學了打字和速記,成為羅得西亞議會秘書,在1947年又當了南非《衛報》記者,這些工作拓寬了她的視野,並且加深了她對於各種社會問題的了解。1939年,多麗絲與弗蘭克·威士頓(Frank Wisdom)結婚,他後來升任沙士伯里(Salisbury)高等法院法官。他們生了兩個孩子,於四年後離婚。多麗絲同情被壓迫的人們,痛恨社會的不公正,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參加了共產黨。1945年,她與帶有猶太血統的德國共產主義者戈特弗里德結婚。兩年之後,婚姻破裂。戈特弗里德去了東德,後來當了駐烏干達大使。多麗絲帶著他們倆所生的孩子彼得和她第一部小說的手稿,回到了英國。雖然已經離異,她的姓氏仍冠以夫姓——萊辛。
萊辛在英國成了專業作家,她的小說創作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以反對殖民主義和爭取自由平等的社會政治鬥爭為題材,採用傳統現實主義敘事手法。這個時期的作品
包括長篇小說《野草在歌唱》(1950)和一系列以非洲為背景的短篇小說。第二個時期以現代婦女所面臨的困境和她們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為題材,在藝術形式技巧上進行了大膽實驗,並且試圖揭示人物心理活動更深層次。這個時期的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兒女們》(1952—1969,卷一:瑪莎·奎斯特;卷二:恰當的婚姻;卷三:風暴餘波;卷四:死胡同;卷五:四門之城)以及膾炙人口的《金色筆記》(1962),《黑暗之前的夏天》(1973)。第三個時期包括《倖存者的回憶》(1974)和系列小說《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1979—1983),這些作品用寓言、幻想的形式,來顯示人類所面臨的危機,並且預言世界的未來。最後一個時期又回到現實主義敘事風格,然而文風更為簡潔,題材也相對地比較狹窄。這個時期的作品包括《簡·索默斯日記》(1984),《好恐怖分子》(1985),《第五個孩子》(1988),以及您正在閱讀的這部小說《又來了,愛情》(1995)。以上分期,不過是標出一個大致上的發展過程。由於她的小說風格和題材有時出現前後相互穿插的情況,分期年代難以具體界定。萊辛著作等身,在這篇序言中不能一一詳細論述,只能簡單介紹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借一斑而窺全豹,使讀者了解萊辛小說創作的概貌。
……

基本信息

· 開本: 32
· 出版日期: 1999-12
· 版次: 2001年2月第2版
· 頁數: 367
· ISBN: 753272302X
· 國別: United Kingdom/英國
·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 精簡裝: 精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