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走著瞧》

《印度走著瞧》是許崧所著的遊記圖書,講述了作者許崧的印度之行。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這種場面總讓我想起“前男友俱樂部”之類的場景來,仿佛大家都是被同一個姑娘甩掉的倒霉男人,要靠相互哭訴來彼此安慰。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印度走著瞧》《印度走著瞧》

《印度走著瞧》內容簡介:我在跟一眾喜歡旅行的朋友聊天時,不論是以前多時不見的舊雨,還是路上萍水相逢的新知,話題往往都會說到以前走過的地方。我因此發現,印度是最能引發劇烈情緒反應的國家。談論泰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或者美國時,大家大多都還能保持著見多識廣的旅行者的那種一貫平常心,唯有當話題轉到印度時,你會感覺到談話的氣場都為之一變——不知怎的,這種場面總讓我想起“前男友俱樂部”之類的場景來,仿佛大家都是被同一個姑娘甩掉的倒霉男人,要靠相互哭訴來彼此安慰。當然,回憶裡間或也帶著點甜蜜。“真混亂啊!真骯髒啊!可真是太棒了,不是嗎?這是我覺得對印度最好的總結了。

作者簡介

許崧杭州人。1969年11月19日出生。國小很優秀,中學很普通,大學沒念過。自立以後乾過零散雜工無數,在咖啡館做服務生,在音像店賣磁帶,在電視劇組做雜役,在電台做播音,等等等等,不一而足。1995年起在上海某電視廣告製作公司服務,做了六年AE。2001年起自己做一間小小的工作室,成為SOHO一族。2004年起,向自己的吉普賽內心徹底投降,開始到處流浪。
2007年起為《旅行者》雜誌撰寫“走著瞧”專欄。流浪過的地方除了國內,還有泰國、高棉馬來西亞新加坡寮國緬甸尼泊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伊拉克希臘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奧地利瑞士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沒去過的地方都想去,去過的也還想再去。只活一次,不去會死

媒體推薦

我們需要一些人來告訴自己未完成的世界還有多大,這本書會是個好的開始。
——安小羽
這是我看到目前為止最有趣的旅遊筆記。買回來時從第一頁開始就放不下,不顧對眼睛的傷害還是忍不佳在一天之內看完。(因為腦部做過手術,用眼稍微時間一長就腫痛不已。)一邊看,一邊暴笑。一邊看,-邊想…終於明白,原來也有人和自己的想法是那么相像。
——流光
文字和文化如同一張窗戶紙,不是那么容易捅破的。雖然我們的笑點越來越接近國際化,但述是有些外國入難以捅到的癢處,被徐崧捅到了。閱讀的過程很愉快。這種愉快並不僅僅限於插科打諢和風趣幽默。這本書律小里說縣一國遊記.往大里說絕對是人生觀點。
——朱小蓉
這本書跟林達《掃起落葉好過冬》有相似之處,不過老許當然更好玩。小調侃,小詼諧,小故事,小感悟,歷史常識,地方人情,是您居家旅行必備之良品。當然各位在品鑑此書的時候,別忘了再一次鄙視一下自己,怎么還坐在自己的大屁股上。
——Ariel
不知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我們很不一樣,從頭到腳充滿了趣味,和他們在一起,心情再糟糕也會轉到晴天。許崧就應該是這樣一個人吧,他那骨子裡透出來的幽默,讓我忍俊不禁,手不釋捲地看完,想想今日多少“有意義”的書能做到呢?
我就欣賞他那個我就知道自己無聊,但就是忍不住這樣表達的邪乎勁。好像他那些個小幽默一不小心就冒一串,一不小心又冒一串。
——袋袋熊

書籍文摘

印度絕對不是什麼意外。確切地講,我和小鄭同學四個月前就確定了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印度,然後花了好幾個月時間做計畫做準備。然而,在被她一路領著拿了簽證、買好車票、經過西藏和尼泊爾,最後終於站在了印度的國門前時,我才如夢方醒地發現——啊?這就到了啊?這就是印度了啊?我還沒準備好弛,我還什麼都不知道吔!
作為一個智商和見識都在平均線附近的中國人,我對印度的了解也基本處於咱們國人的平均水準,也就是說基本上沒有了解。所知道的無非就這么幾件事:他們是個形狀像舌苔一樣的南亞國家,氣候很炎熱;他們的十億人民民眾長相跟歐洲人差不多,膚色跟非洲人差不多;他們打招呼的問候語跟尼泊爾人民一樣,叫“奶媽四代”(這是我剛從尼泊爾學來的);他們講英語;他們的女人額頭上喜歡點顆紅痣,鼻子上喜歡掛個環環,穿的衣服是一塊把自己裹起來的大花布;他們的男人腦袋上都包著塊床單;他們不論男女都喜歡載歌載舞,而且天生就會扭脖子;他們現在做軟體很厲害;他們的土產叫印度神油;他們的運動是瑜伽和板球;他們製作的電影數量全球第一,我看過其中的兩部:《流浪者》《大篷車》 ;他們點頭搖頭表達的意思跟咱們正相反;他們有個偉大詩人叫泰戈爾;他們有個偉大領袖叫甘地;他們現在的總理叫辛格。喔,還有,以前他們還跟我們乾過一仗,最後他們吃了虧。喔,還有還有,好多中國人習慣上是管他們叫“阿三”的。
要是把所有的細枝末節都算進去,我大概可以“喔還有還有”個幾分鐘。不過,對於人口數量占世界六分之一僅次於我們、並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超越我們成為人口第一大國的這個鄰居,我所知道的那么一點點實在不算太多。
現在,我帶著這么“一點點”和一本Lonely Planet《印度》,走到了印度門口,心裡惴惴不安。在下面的一個月里,我將在這個國家進行一次匆忙的旅行。

作者後記

後來……
後來這次印度之行還有一個漂亮的尾聲。我們回到尼泊爾大勇的旅店裡,與如火如荼的尼泊爾內亂撞了個滿懷,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戒嚴歲月(我因此第一次嘗到了催淚彈的滋味)。五月份,我們和大勇結伴回國,一路搭車從加德滿都到樟木到拉薩,走滇藏線去了雲南,經中甸、麗江大理到昆明,坐成昆線到訪成都,最後在重慶上船順長江而下到武漢,回到上海時已經是一片酷暑的七月。
在那段西南邊陲的長途旅行中,我時時會想起印度。我們走過的那一路,有些地方堪稱中國最偏遠落後的地區,也許還是最貧寒的,許多小鎮小城裡到處可見失修的道路、簡陋的房舍和隨處棄置的垃圾。但是憑良心說,哪怕是在那樣的地方,跟印度相比也透著現代化的氣息,人民的生活品質也明顯更高些,常常能激起我的自豪感。
不過,至少有兩個部分印度是強過我們的。第一是廁所。令人不能忍受的廁所我在印度一次都沒遇到過,在西南區倒是著實見識了幾次。甚至像我這樣大牲口屬性的人,在滇藏線上的若干極品公廁里也覺得難以忍受,一路上講了不少能引發噁心反應的笑話。
其次是,頗為遺憾的,中國的新城鎮建設者們大概對“多快好省”太過關心,相應地就對保留傳統文化太不在意。所謂“傳統”文化是否值得保留,在他們眼裡可能只有一個標準——“能否圈起來收門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