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旅》

《印度之旅》

《印度之旅》為愛德華·摩根·福斯特最重要的一部小說。 d,1910)、《印度之旅》(APassagetoIn d,1910)和《印度之旅》(APassagetoIn

本詞條為消歧義詞條。本詞條介紹兩個《印度之旅》。
1·書籍 《印度之旅》
2·電影 《印度之旅》

書籍《印度之旅》

《印度之旅》書籍《印度之旅》

《印度之旅》為愛德華·摩根·福斯特最重要的一部小說。本書涉及的是殖民情境小說,全書分為三部分:寺院(西方的教會)、洞穴廟宇,講述的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些英國人去印度旅途中的種種曲折故事。

本書講述了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少女阿黛拉與未來的婆婆穆爾夫人一起來到印度錢德拉布爾城,探望當法官的未婚夫隆尼·希斯洛普。伊斯蘭教醫生阿齊茲得知兩位剛來印度的英國婦女渴望了解“真正的印度”,便邀請她們遊覽馬拉巴石洞。陰森可怕的山洞傳出巨大的聲響,神秘莫測。神經受了刺激的阿黛拉飛快地跑下山來,歇斯底里地喊叫,說阿齊茲企圖強姦她。阿齊茲立即被捕。在法庭沙鍋內,阿黛拉宣布撤銷控告,說那件事只不過是她的幻覺。阿齊茲無罪開釋。穆爾夫人沒有去法庭作證,她在兒子的勸說下,乘輪船返回英國。途中,她因心力交瘁而合上了雙眼。人們在甲板上為她舉行了葬禮,她的屍體被投入大海之中。阿黛拉因撤銷了對阿齊茲的控告而受到未婚夫隆尼的鄙視,雙方解除了婚約。阿黛拉回到倫敦,孑然一身。阿齊茲給她寫了一封信,告訴她他已遷到偏遠的山區行醫。

作品解析

《印度之旅》電影《印度之旅》
本書涉及的是殖民情境小說。全書分為三部分:寺院(西方的教會)、洞穴、廟宇。佛氏宣稱這三者代表印度一年的三季:冷季熱季濕季,批評家認為這正是黑格爾的正反合的篇章結構。寺院代表正命題,提出東/西、英/印之間協商及溝通之可能性。但實際上英國人從未有想搞懂印度的風俗民情。因進入洞穴後而產生的恐懼隨之而來,於是各種問題不斷發生。而在從中找到一種和諧穩定因子,建立彼此的人及關係。最後到達廟宇的幾年裡,讓人認識印度的神聖不可侵犯,隱含著印度必須獨立,以健全印度自身的印度性,由此才能與不協調的英國性區分起來,惟有如此英印之間在各自獨立,打開心扉才能彼此認識,再做朋友。

本故事以一位英國女子在印度的訂婚旅行為故事線索,將20世紀前葉英國殖民者與廣大印度民眾之間深刻的社會矛盾,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英國統治者的冷酷與虛偽溢於言表,而被控強暴罪名,遭到英國法庭不公正審判的印度醫生,則成為民眾反抗運動的精神偶像

《印度之旅》書籍《印度之旅》
佛斯特利用山洞內的回音以及其古老神秘的特質對於女主角摩爾夫人與何德蕾小姐所造成的影響,來象徵被邊緣化知識亦或被殖民地本土知識的回歸以及對西方主流知識系統同一性哲學的反擊。

法律原本是殖民者在殖民地用以伸張殖民權威的論述依據與實際手段,但在《印度之旅》中,卻相反的成了殖民統治障礙和印度人民抗爭示威的藉口與舞台。藉由對審判過程的詳細描述以及安排何吉茲在審判中獲判無罪,佛斯特不僅點出了殖民法律本身內在邏輯的矛盾性,更讓審判的結果演變成為被殖民者反殖抗爭的一大勝利

作者介紹

《印度之旅》書籍《印度之旅》作者:愛德華·摩根·福斯特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EdwardMorganForster,1879年—1970年),英國小說家散文家。1879年1月1日生於倫敦。父親是建築師福音派信徒,強調一個人應有道德責任感。母親則比較隨和、寬容。幼年時父親去世。少年時,入肯特郡坦布里奇學校。這是一座“公學”,在這裡的經歷使他以對英國“公學”十分反感,因為這種學校訓練出來的學生“體格發育好,頭腦也比較發達,但心靈全不發達”。

1897年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與新實在論哲學家穆爾和古典學者狄金遜交往,生活在一種自由主義、懷疑論、崇拜南歐古代文明的文化氣氛中。

開始創作後,他成為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布盧姆茨伯里派的一員,強調愛、同情、敏感、美的創造和享受、追求知識的勇氣,實際上是流行在上層知識分子中間的人文主義精神。他反對基督教,但不反對宗教精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派往埃及亞歷山大城,在部隊中任文職。1912和1922年先後兩次遊歷印度。1946年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聘他為榮譽研究員。1970年在考文垂逝世。

他著有《霍華茲莊園》 (HowardsEnd,1910)、《印度之旅》(APassagetoIndia,1924)、《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RoomwithaView)、《莫瑞斯》(Maurice)等小說,而非小說作品有《小說的幾個方面》(AspectsoftheNovel),並曾經榮獲英國最古老的文學獎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JamesTaitBlackMemorialPrize)。現在美國文藝學院(AmericanAcademyofArtsandLetters)設立有E.M.福斯特獎(E.M.ForsterAward)。

《印度之旅》書籍《印度之旅》
福斯特的主要成就是五部小說和一部演說集。此外還有一部雜文集(《阿賓哲收穫集》,1936)、兩部短篇小說集和兩部傳記。他的第一部小說是《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1905),書名是蒲柏的一句詩的後半句,前半句是“蠢人們卻闖進了”。小說寫英國中產階級的宗教道德觀念,故事曲折,人物性格複雜。《最長的旅行》(1907)的主題是現象與實在(實際的存在)的矛盾。書名引自雪萊《靈魂上的靈魂》一詩,意指不自由的結合是“最令人厭倦、最長的一次旅行”。故事寫的是想像中的愛情與現實生活的矛盾。作者本人和一般評論都認為這部小說並不成功。《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RoomwithaView,1908)以義大利為背景,用喜劇手法寫虛偽與真實,自由、愛、音樂、義大利下層人民、自然風景等與假道學、虛情假意、傳統陋習、英國市民階層、窒息的環境之間的矛盾。

福斯特最主要的小說是《霍華茲莊園》(HowardsEnd,1910)和《印度之旅》(APassagetoIndia,1924)。《霍華茲莊園》寫代表英國中產階級上層的精神和文化的施萊格爾姐妹和同一階層代表實幹、缺乏想像和傲慢的威爾科克斯一家之間,以及英國中產階級上層和下層之間的複雜關係。《印度之旅》是作者最後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小說。作者在這部作品裡把“聯接起來”的思想擴大到不同的民族。福斯特的小說屬於英國風俗小說的傳統。它的思想內容是人文主義在20世紀的反映。他以此為武器,諷刺、批評英國社會,並相信實現了“愛的原則”,社會矛盾就可以和解。作者善於描寫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往往幽默而微帶諷刺。文字優美精練,常用一些象徵手法,耐人尋味。

譯者介紹

《印度之旅》書籍《印度之旅》的譯者:施寄青
施寄青(1947年-),陝西省華縣人,台灣作家與女權運動人士。父施友仁為中國國民黨將領。1949年隨父母到台灣,現居於苗栗縣南莊。中華民國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創辦人。曾任教於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並曾任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理事長、台北市婦女新知基金會顧問、董事。精通英文,譯有《印度之旅》、 《南與北》 、《反敗為勝》、《紫色姐妹花》等。早期著作與譯著主題以女權運動與性別教育為主,近期創作方向則轉往鬼神占卜方面。

主要著作有:《嬈嬌美麗是阮的山》、《通靈者說》、《高校生的7堂性別課》、《看神聽鬼:施寄青的通靈偵察事件簿》、《女生愛男生兩性平等教育》、《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兒子看招》、《跟我談性》、《女人治國》、《婚姻終結者》、《走過婚姻》等。

電影《印度之旅》

基本資料

《印度之旅》電影《印度之旅》海報
導演:大衛·里恩DavidLean
編劇:大衛·里恩DavidLean 福斯特E.M.Forster
演員:Peggy AshcroftVictor Banerjee
製作人:John Brabourne Richard B.Goodwin
更多中文片名:印度之行
影片類型:冒險歷史

國家/地區:美國 英國
劇情簡介
兩個傳統的英國貴族女子,摩爾太太和桂斯特決定展開印度之旅,希望借著旅程,了解這個神秘的地方,從而廣闊眼光。但到達後才發現當地的種族歧視十分嚴重,一切並非心中所想。幸運地,她們遇上熱心的亞薛思醫生,更請纓帶領她們參觀神秘的馬拉巴古洞,直到滿身傷痕的桂斯特突然惶恐地從洞內逃跑出來,將這個愉快的旅程完全扭轉。而他們身上的膚色,會否是牽起一場種族間鬥爭的關鍵?

相關詞條

參考資源

1·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279
2·http://forum.lorein.cn/viewthread.php?tid=8345
3·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english/1/85055.shtml
4·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D%E5%AF%84%E9%9D%92&variant=zh-hans
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b47a3010082kg.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