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麼》

《人是什麼》

作者積十年時間寫就了這部探索人格心理學的理論專著,從心理學途徑深入人性,力圖由此了解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根源,這一具有哲學高度的命題決定了此書是採用各種不同方法,力求得到關於人性各側面的知識,並以此作為線索,引導拼出一個完整的人性圖像。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由作者開創的我國本土的心理治療技術——意象對話心理療法,在我國心理諮詢與治療界傳播廣泛、影響很大,奠定了作者作為我國心理學領軍人物的顯著地位。作者積十年時間寫就了這部探索人格心理學的理論專著,從心理學途徑深入人性,力圖由此了解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根源,這一具有哲學高度的命題決定了此書是採用各種不同方法,力求得到關於人性各側面的知識,並以此作為線索,引導拼出一個完整的人性圖像。《人是什麼》要解決的問題很清楚就是“人是什麼”。

書中對人格心理學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主要研究了人的不同認知形式問題、需要的層次問題、“自我”的結構問題、人格的層次問題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如人的認知有三種不同的形式:邏輯思維、用形象化的完形去認知,以及用領悟的方式去認知。對人類需要進行新的總結,提出人類需要可以分層次並按照原發和整合的方法分類。提出自我是認知的產物,人有三種認知就有三種自我,而人格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這些思想對心理學原有的人格思想有一定的發展,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價值。全書文筆流暢,通俗易懂,適宜心理學研究者和對人文問題有興趣的一般讀者。

作者簡介

朱建軍:著名心理學家。北京林業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心理學會常務理事。

自1987年開始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是我國心理諮詢與治療領域的領軍人物。熟練掌握精神分析心理治療、榮格心理治療、格式塔治療等多種心理治療方法,擅長對神經症、心身疾病以及各種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以出色的治療效果聞名於心理諮詢與治療界。20世紀90年代開始劍立我國本土的心理治療方法——意象對話心理療法。意象對話心理療法是中國本土創立的少數幾種心理治療方法之一,對多種心理問題和障礙有顯著的療效,在我國心理諮詢與治療界傳播廣泛、影響很大。目前積極致力於心理諮詢和治療工作者的督導工作,培養了一批實際操作能力強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師。

主要著述有《意象對話心理治療》、《心靈的年輪:中國文化的心理分析與救贖》、《你有幾個靈魂:心理諮詢與人格意象分解》、《我是誰:心理諮詢與意象對話技術》等10餘部專著。曾任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多家媒體的特邀心理專家,參加過《心理訪談》等許多電視節目,並在各種雜誌發表過數以百萬字計的科普文章。

目錄

第一部分問題與方法第一章人性理論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一節文獻分析一、心理學文獻二、人類學、生物學等相關科學的文獻三、哲學著作和宗教經典四、文學藝術品五、歷史和神話等文獻材料第二節內省法一、內省法的發展史二、內省法的優點三、內省法的局限和克服局限的策略(一)本質的局限干擾有些心理活動不能進入意識自我欺騙(二)對象的局限難於重複難於言說與控制(三)科學方法的局限(四)具體內省法的局限四、新的內省方法(一)自然內省法(二)內省印證法(三)控制內省法五、結論第二部分認識與了解第三章知情完形系統第一節問題的提出第二節知情完形系統的特點一、知情完形系統活動主要在潛意識中二、知情完形系統活動不直接受意志控制三、知情完形系統活動與情緒直接相聯繫四、知情完形系統活動運用具體形象的符號五、知情完形系統的活動遵循原始邏輯六、我們對知情完形系統活動有異己感七、知情完形系統活動的其他特點第三節知情完形系統活動占優勢的各種狀態一、夢與神話、童話和小說二、夢與原始人的認識方式三、精神分裂症患者與夢者、兒童、原始人和朦朧狀態者四、使用麻醉品後的體驗與藝術家體驗的宗教體驗五、變態心理與藝術創作第四節知情完形系統的獨立性一、轉譯問題二、記憶的獨立性第四章知情完形系統的動作第一節信息的儲存一、表象形式的語言二、非表象形式的信息三、大量的信息儲存四、信息的模糊性五、信息的具體性第二節信息的加工一、發現事物的本質二、聯結不同事物三、完成整體結構第五章感知一行動系統第一節感知覺是主動信息加工第二節行動中的智力第六章論悟:直接的經驗第一節悟的特徵一、悟是直接的洞見二、悟是完滿的知三、悟是不容懷疑的知四、悟是純淨的知五、悟與時空感喪失六、悟中的自我感喪失七、悟的被動性和流動性第二節悟的本質一、悟是一種感應二、悟套用於占卜術三、獲得悟的方法第三部分人格問題第七章人格的層次結構第一節心理學中的人格理論一、人格特質理論二、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人格理論三、人格自我理論四、精神分析人格理論五、羅得克、萊虛的人格分層理論第二節從生物進化角度看人格結構一、社會生物學理論二、進化中的異化三、人格各層的基本關係第三節本初層第四節原始層第五節現代層第八章人類的基本需要第一節問題與方法第二節人類基本需要第三節從第一個基本需要中衍生的各種需要第四節從第二個基本需要中衍生的需要一、情緒體驗的需要二、知情完形的需要三、個性意志的需要和消除個性意志的需要第五節從第三個基本需要中衍生的需要第六節需要的層次第九章自我第一節“我是什麼䲁”第二節思維所認識的我第三節知情完形所認識的我第四節自我的擴大第十章人格的整合第一節不同層的同構第二節同層的一致化第三節異層的一致化第四節整合程度不同的各種類型人格一、三層各自不同的人格二、中下層一致的人格三、上下層一致的人格四、中上層一致的人格五、三層都一致的人格第十一章知情完形系統中的自我建構過程後記主要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人是什麼》:發現人性的過程像拼圖遊戲。用各種不同方法,我們得到了關於人性的各側面的知識。它作為線索,引導我們拼出一個完整的人性圖像。

◇正常意識中占優勢的認識系統稱為,“邏輯系統”,另一種在潛意識中占優勢的,在靈感、夢等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系統稱為“知情完形系統”。

◇知情完形系統的最高成就是完成一個複雜的整體認識結構。這種複雜的整體認識結構可以是一種宗教思想體系,可以是一部小說、一首詩、一首交響樂或一幅畫,也可以是一種新的機械裝置,甚至是一種科學理論。當然,知情完形系統大多是和邏輯系統合作共同獲得這些成就的。

◇這種人格三層都和諧一致的人格,是最健康的。

著名心理學家朱建軍積十年時間寫就人、人性、人格心理學探索最新力作。從心理學途徑深入人性、力圖由此了解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根源。

文摘

人是複雜的。不可能用幾句話定義人性。有個哲學家定義人是無毛兩腿的動物,就有人提著撥了毛的公雞去問他這是不是人。其實,用不著這隻雞就可以駁倒這個定義。人是有毛的,不說頭髮和鬍鬚什麼的,汗毛就是滿身都長的。就算把人定義為頭和腋下等處有長毛、身上有細毛的兩腿動物,並且加一句說毛不是撥成這樣而是天生如此的,我們也不能認為這個定義能說明人。如果蘇格拉底把人定義為“人是一個對理性問題能給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1這個定義也並不能讓我們滿意,它和前一個定義一樣,都只不過指出了人的一方面的特性。我們也許找不到一隻有理性的猴子來反駁蘇格拉底,但是我們可以反問他:“人是僅僅是這么一個存在物嗎?”

無論多少話也說不清人性。其實,用語言描敘人性本身就是個錯誤。人性是不可言說的。禪宗大師媯山和尚問徒弟御山:佛經里有多少是佛說的,多少是魔說的。御山回答:“統統是魔說的。”在我理解,這個回答的真實含義是:語言是種固定的東西,是用來分別各種事物時所用的東西,而心理經驗卻是一種無分別地溶合的東西。說出一句話,就是把流變的東西固定起來,就是失真。象這本書一開始就反覆提到人性,使人覺得好象世界上真存在著某個確定不變的、和別的事物有所不同的叫“人性”的東西似的。有沒有這樣一個人人都具有的、永恆的人性?這還是個問題。

那么我們先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有沒有普遍的、永恆的人性。如果有一場辨論賽用這個題目,我料想反方即說沒有的那一方更容易獲勝。因為否定性的證據太多了。我們看到,世上有些人極為善良,也有些人愚味無知到了極點了。超脫的僧人、聰明的學者、精明的商人、勤勞的農民、狡猾的騙子……,這種種人之間的差別太大了,甚至大過了馬和驢這樣兩種物種間差別。在漢族,看到配偶和別人有性關係,絕大數人會很氣憤。而在摩梭族,這種事卻根本算不了什麼。普遍的人性看起來完全是子虛烏有。隨著朝代的變遷,社會環境的改變,同一民族的人也表現出明顯的差別。古代中國女性軟弱順從,而現代中國很多女性卻堅強有支配性。永恆的人性看起來也是象個神話傳說中的東西。

這場辨論正方即說有的那一方只能這么說:人性本質上是普遍的,永恆的。而人在表面上的種種差異只是這同一個人性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表現。也許人都是善良的,邪惡只是人性被外界原因損害的結果。也許人都是惡的,善良只是為獲得利益而用的手段。就好比松子都是一樣的,但松樹卻有直的有歪的。那些歪的松樹不是松性的正常表現,而是松樹成長過程中風吹、石頭砸、野獸啃咬等原因造成的。我們或可以把天然的人性稱為天性,把這種受環境影響而形成的人性稱為習性。但是,我們要注意,天性或習性也不兩個獨立的事物。沒有習性,天性就無從顯現。沒有天性,習性就無從生成。如果在這補充一下姑妄受天性與習性的劃分的話,大致可以這么說:人的天性是相對普遍的和永恆的。而這個命題中普遍和永恆這兩個詞也只是大體上正確。因為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現在也仍舊緩慢地變化著。

至於我,我相信人性在本質上基本上是普遍的和永恆的,

在我開始分析人性問題時,首先遇到的問題是:人的哪些特性可以稱為人性。現代有些工廠中的已經異化成機器。他們按準確性好的時間表上班,用最科學最有效率的方式工作,甚至在工作時走路的步幅都是經過計算的。這是人性嗎?我認為,如果一個人僅僅偶爾這么做,卻沒有養成習慣,那么這些表現和人性無關。但是,如果這種生活方式已經成了一個人的習慣,成了他的需要,那么它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了。有這樣的科學家,他們為研究醫學,解剖活人或用病菌感染健康人。(兩戰時日本和納粹德國都有這種科學家)人們說這些科學家是滅絕人性的。其實不盡然。從邏輯的原則上看,用人作實驗和用豚鼠沒什麼質的區別。如果說有區別,只是用人作醫學實驗更可靠而已。那些科學家已接受了這些原則,他們思想、行為都遵循這些原則。這些原則已溶成他們的血肉里。我們有什麼理由說這些原則不是他們人性的一部分呢?這部分人性,雖然可說成習性,但也是更普遍的更本質的人性即好奇心在這種環境中的具體體現,因此這些殺人的科學家的人性並沒有絕根,否則他們就不會殺人。當然,說他們滅絕人性也不錯,因為他們的同情心滅絕了,而同情心是人性的另外一個重要部分。

另外人與動物共有的特性是否可以稱為人性。在西方,人們傾向於回答否。例如,馬可奧勒留說“不能使他成為一個人的那些東西,根本就不能稱為人的東西。”2而在東方,人們並不認為人和動物之間有不可越的鴻溝,因而也能坦然承認人與動物共有的特點是人性的一部分。孟軻說:“食色䲁也。”吃飯和尋求異性,這不僅是人性,也是任何動物都有的特性。我接受東方人的這種回答。這不是因為我是東方人,而是因為東方人的回答更好。試想,如果我們把人與動物同有的那些特性,吃飯交配、逃避危險、尋求舒適等等都不算人性。那些我們就不能從人性中了解到人為什麼要種糧食,無法理解人的絕大多數行為。

為了充分理解人,只能說:凡是人所具有的特性,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另一個問題就是這本書的中心問題,具體分析人性。為了說清楚,我們必須把渾然一體的人性分成幾個方面講。我們分析汽車時,要先弄清它的構造,找到動力源,還要講清動力如何通過這些構造傳導,如何使汽車運轉以及汽車運轉方式等。我們分析人性,也同樣要講清這幾個問題。構造問題在本書里就是人格的結構問題,動力問題就是人的需要和動機問題,另外還有的就是人格的發展、整合以及如何具體體現的問題。

後記

我下筆寫這本書時,本來是充滿自信的。我覺得我對人性的理解已經是如此深入,而且新的發現又是這么多。雖然不希望能立刻獲得別人的承認和理解,至少把自己表達清楚,把思想傳遞出去應該是太容易了,只要寫下來就行了。

但是這種自信現在無影無蹤了。書寫完的時刻,正是這種自信徹底消失的時刻。我發現我低估了構造理論的困難,表達的困難和交流的困難。當我用別人的眼睛閱讀這本書時,我發現這本書中存在著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我還發現那些已解決的問題表達得也不好:簡單化、缺少說明、實例少……這些都給閱讀帶來了困難。只有理解力很高的人才能從這些零亂的鋼筋和水泥塊中看出那座未來的漂亮大樓的輪廓。我能說出來的,只是我想明白的問題中的百分之一。而我能寫出來的,又只是我能說出來的百分之一。我感到十分遺憾,因為我不能把我發現的快樂送給大家分享。可是我想,就算能把我想到的東西的萬分之一奉獻給大家,此生也不算虛度了。

這本書是座橋,是座簡陋不堪的橋。也許它更像扔到小河裡的一行石頭,但是我感到欣慰的是:這座橋通往一個風景絕美的地方,而有些精美漂亮的橋也許通往的不過是髒亂的市場。在我發現的這條路上,能有座簡陋不堪的橋總比沒有橋好。

序言

以《論人性》、《論人的天性》、《人心》之類題目出的書有過多少本,我是搞不清楚的。我只知道其數目決不會少。原因很簡單,因為人人都關心人性問題。原始民族的神話有兩件事不能不講:第一是天地宇宙是怎么來的,第二個就是人是什麼。綜觀古今中外各種思想體系,前一個事還真有不關心的。比如孔子的儒家就不提這些,可是卻沒有一個思想體系不關心後一件事。古希臘哲學家、中國諸子百家、印度的宗教領袖、基督教的傳教者,以及近代當代的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甚至科學家,有哪一個不曾關心過並試圖回答“人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們是人。假如馬中也有思想家的話,這匹會思想的馬可能不關心人性,但是它決不會不盡心竭力地探討馬性。一個不探討人性的思想家就不是思想家。如果把古今思想家寫的題目不帶人性兩字而內容是談人性的書也加上,其數目一定很驚人。

已經有了這么多本書,難道還沒有寫完人性嗎?已經有了這么多思想家,難道還沒有說透人性嗎?那些思想家中還有那么多偉人,他們智慧的光輝甚至使日月失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