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郵大辭典》

《中國集郵大辭典》

《中國集郵大辭典》的第一位的目標追求,就是它的權威性。權威,首先表現在它的科學性,即定義、釋義的可信度與統一、規範,以及相對的穩定性,而不是朝令夕改、昨是今非,令人無所適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國集郵大辭典中國集郵大辭典

作者:中華全國集郵聯 主編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4-1
版次:1

頁數:561

字數:1400000

印刷時間:2009-4-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500080794

包裝:精裝

內容簡介

一、本書辭目按分類排列。
二、辭文正文前有辭目分類目錄。包括12個部分。
三、辭目一般以全稱或較為常見的名稱作為主條,有相應的釋文。其他又稱、習稱、簡稱酌列參見條。
四、辭目標題附有相應的英文,個別專有名詞附有其他外文。
五、辭目釋文使用規範化的現代漢語,釋文開始一般不重複標題。
六、為便於理解釋文,部分辭目附有圖片。
七、本書編有《中國郵政與集郵大事年表》和附錄。附錄收入了與郵票和集郵活動有關的資料表9個,供讀者查閱。
八、辭目正文後有辭目漢語拼音索引。
九、本書所用資料截止時間一般為2008年年底。

編輯推薦

《中國集郵大辭典》,是百年來中國集郵界的智慧集成,是一項寶貴財富。這塊基石不容動搖。同時必須看到,1999年修訂版出版之後的十年中,國內國際集郵活動發展很快,集郵領域內的新事物不斷增多,文獻著作空前繁榮,因而集郵專業的新辭彙與流行術語大量湧現。

修訂問題

由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編輯的《中國集郵大辭典》(以下簡稱《大辭典》)於1996年出版,1999年7月修訂再版。《大辭典》的出版發行為集郵者提供了一部重要的集郵工具書,但修訂後的《大辭典》仍然還有很多問題。
將原來正確的內容改錯。現以中國集郵人物辭目為例說明,修訂版中有7處錯誤修訂(見表1)。
表 1:對中國集郵人物辭目的錯誤修訂

序號

辭目

原版 內 容(正確)

修訂版內容(錯誤)

1

周今覺

生於1879年

生於1878年

2

鄭汝純

1948年6月任北平郵票會理事長

1946年任北平郵票會理事長

3

趙翔雲

1943年為重慶郵票研究會研究部主任
1947年應聘為首都集郵學會顧問

1943年為重慶集郵研究會研究部主任
1947年應聘為首都集郵會顧問

4

張包子俊

1925年冬改建新光郵票會

1926年1月改建新光郵票會

5

姜治方

1966年全部郵品捐給國家

1966年將所藏交郵電部保管,1979年捐給國家。

6

施秉章

1926年組建北平郵票交換會

1926年創辦北平郵票會

概念混淆。現以“郵票印製版別”與“郵票印製工藝”兩類辭目為例說明,《大辭典》混淆了“印刷用版”、“印刷方法”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如“照相凹版”辭目的釋文為“用照相腐蝕方法製成的凹版印版”,可見“照相凹版”是一種印版;但“版別”辭目的釋文中又有“印刷方法類別,如雕刻凹版、照相凹版、膠版等”這樣的內容,“照相凹版”又成了一種印刷方法。《大辭典》中如下的內容是正確的:“雕影版”辭目的釋文為“雕刻凹版與照相凹版(影寫版)混合套印的各種郵票印版。”“膠雕套印”辭目的釋文為“膠版和雕刻凹版兩種印版套印。”但是《大辭典》中又有以下錯誤的內容:“影寫雕刻套印版”辭目的釋文為“照相凹版和雕刻凹版套印的印刷方法。”“影雕套印”辭目的釋文為“影寫版(照相凹版)與雕刻凹版套印版的簡稱。”由於“印版”與“印刷方法”概念的混淆,還造成“辭目分類目錄”中“郵票印製版別”與“郵票印製工藝”兩類辭目歸類不當,如“石印”、“膠印”、“膠雕套印”等辭目歸在“郵票印製版別”之中。
同類別辭目定義基準混亂。《大辭典》的第五部分為“郵票分類”,之三是“按專題分類”,現以這部分辭目予以說明。“按專題分類”共收錄了33個辭目,竟有多種不同的定義基準。“人物郵票”為“以人物肖像為主圖的郵票”,其定義基準是“郵票主圖”;“繪畫郵票”為“郵票圖案主題是以世界名畫及畫家為內容的郵票”,其定義基準是“郵票圖案主題”;“自然風光名勝郵票”為“以自然景觀和風景名勝為題材的郵票”,其定義基準是“郵票題材”;“紅十字郵票”為“是以救死扶傷的紅十字精神與其活動為主題的郵票”,其定義基準是“郵票主題”。由於辭目定義基準的混亂,造成這部分辭目的釋文存在很多問題。
內部矛盾。《大辭典》存在對同一個內容有不同說法的問題,現舉數例(見表2)。
表 2 :《大辭典》內容不一致對照表

序號

辭目

相關釋文摘錄

1

改值郵票
加蓋郵票

專指更改面值的加蓋郵票。
專指改變原面值的加蓋票為加字改值郵票

2

夾印郵票
反印郵票

由於夾印造成墊版(紙)上未乾的油墨印到郵票背面而形成的郵票。
由於“打空版”而使油墨印在平版印刷機底版的襯紙上,沒有按規定處理又再次印刷,使郵票背面印上清晰的反印圖案郵票。

3

錯體票
錯體票收集

錯版郵票的簡稱。
錯體票包括錯版票和印刷變體票。

4

錯志號
改正同售

特45其中面值8分的順序號為228,有部分印成229。
特45其中10分票的志號誤為“288”,經改正為“229”。

5

上海集郵
大事年表

1981年4月創刊。
1981年1月《上海集郵》創刊。

6

姜治方
大事年表

1966年將所有集郵藏品交郵電部保存,並於1979年捐獻。
1966年6月姜治方將其收藏的珍貴郵票和郵品文物全部獻給國家。

7

套號
熊貓郵票

如“紀1”“特2”“普5”“J45”“T50”等均為套號。
志號分別為特59、編57-62、T.106。

集郵史料錯誤。現以新中國集郵報刊類辭目為例說明,《大辭典》僅收錄17種新中國集郵報刊,竟有以下多處錯誤(見表3)。
表 3 :新中國集郵報刊辭目釋文補正

序號

辭目

失誤或不確切的內容

補 正 內 容

1

《集郵》

第一次停刊時間:1960年

時間應為1960年8月

2

《中國集郵》

出版北美版時間:1983年1月

時間應為1983年6月

3

中國少年集郵

1992年發行試刊號1期

時間應為1992年9月

4

集郵博覽

1982年7月創刊,初名“北京集郵”,季刊。

當年僅出1期

5

天津集郵

1983年6月創刊,季刊。

不定期,1985年改季刊。

6

《中國集郵報》

1992年5月出試刊2期

1992年5月、6月各出1期。

7

《集郵報》

1992年7月社址遷太原

時間應為1992年6月1日

8

《湖北集郵報》

1990年10月創刊,半月報,8開4版。

月報,4開4版。1993年改半月報。

9

《陝西集郵》

原版面16開8版,1993年更名《集郵天地》

8開8版,1992年更名。

對郵票之最的認定多有失誤,現舉數例說明。“植物郵票”的釋文中有“中國第1套有植物圖案的郵票是1931年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赤色郵政總局發行的主圖為嘉禾的郵票。”早在1894年發行的“慈禧壽辰紀念郵票”中就有靈芝、長春花、牡丹、萬年青等植物圖案。“兒童郵票”的釋文中有“1963年6月1日發行了第1套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特種郵票,全套12枚。”此前在1958年6月1日就發行了特18《兒童》特種郵票。“自然風光名勝郵票”的釋文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套名勝郵票是於1956年發行的‘首都名勝’特種郵票。”此前在1950年2月10日發行的普1《天安門圖案(第一版)普通郵票》就是名勝郵票。
辭目及釋文不嚴謹。如更改刊名的集郵報刊,有的用更改後的刊名——《集郵博覽》、《上海集郵》,也有的用原刊名——《陝西集郵》。又如在“辭目分類目錄”中有“江西東北赤色郵政花卉圖郵票”、“背面沾”等辭目,但是正文中卻沒有收錄這些辭目。某些分3次發行的一套郵票,其說明很不確切,如“勝利完成第四個五年計畫郵票”(1976.2.20、4.9、6.12分3次發行)辭目中說明:“1976年2月20日發行的紀念郵票。全套16枚,分別於1976年4月9日和6月12日發行。”
多主條及主條不一致問題。《大辭典》的“凡例”之三說明:“辭目一般以全稱或較為常見的稱謂作為主條,有相應的釋文。其他又稱、習稱、簡稱酌列參見條。”但實際上某些互為又稱的辭目卻有相應的釋文,如“吻印”與“沾印”、“步傳”與“步遞”、“五十周年郵票”與“慶典郵票”、“福州對剖票”與“颶風郵票”、“浮動計值郵票”與“金屬貨幣郵票”、“慈善郵票”與“附捐郵票”等。從《大辭典》的規範性和方便閱讀方面考慮,相應辭目的主條應該一致,但《大辭典》中也有主條不一致的問題,如“照相凹版”和“影寫版”互為又稱,“照相凹版”為主條,而相關的辭目卻以“影寫版郵票”、“影寫雕刻套印版”、“影雕套印”等為主條。
《大辭典》中的附圖也存在種種問題,現舉數例說明。“偽造變體”辭目的附圖,誤置於“偽造加蓋”辭目中。“原畫”辭目的附圖錯誤,因為附圖不是設計特48《丹頂鶴》郵票的原畫,而是特約陳之佛先生設計的郵票圖稿。“《中國郵票目錄》(1878-1986)”辭目的附圖誤為“《中國郵票目錄》(1878-1991)”一書封面。另外,“電報稿紙”、“信箋封面紙”、“郵政單式紙”等辭目的附圖僅有郵票的正面圖,沒有附更重要的郵票背面圖。
缺少某些重要辭目。《大辭典》中沒有收錄諸如“膠版”、“雕刻版”、“印刷方法”、“系列郵票”、“副票”、“郵票印製”、“連印”等重要辭目。《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僅收錄了1991年及以後版本的目錄,遺漏了1957年、1980年、1985年、1989年版本的目錄。收錄的新中國集郵報刊過少,很多有影響的省級郵協會刊沒有收錄,如《浙江集郵》、《貴州集郵》、《江蘇集郵》、《江西集郵》、《新疆集郵》、《遼寧集郵》、《四川集郵》等。
《大辭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應該引起集郵界的廣泛重視,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要組織力量全面審查《大辭典》,廣泛徵求意見,認真核對,為再次修訂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使《中國集郵大辭典》真正具有權威性。

書評

很專業,很全面,很強大是一本集郵的百科全書。
與舊版本的集郵大辭典相比,與時俱進,更新很多,是本集郵愛好者值得收藏的專業工具書!

書摘

集郵是隨著郵票的誕生而出現的活動。1140年5月6曰,世界上首套郵票在英國正式發行。在5月1日出售的當天。英國不列顛博物館的J.E.格雷博士就購買了郵票作為紀念品保存。1862年,他又編寫了英國的郵票目錄,因此他被稱之為世界上第一個集郵者。1841年,一位英國婦人曾在《泰晤士報》上刊登廣告,徵集郵票來裝飾梳妝室。19世紀50年代之後,隨著發行郵票國家和地區的增多,郵票開始被人們重視,成為競相收集的收藏品。1852年,比利時集郵愛好者溫地美倫首次舉辦個人集郵展覽。1861年,法國出版第一本郵票目錄《郵票》,收錄郵票約500種。與此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出現了大量的集郵愛好者,促進了國際性集郵活動的發展。1869年4月10曰成立的倫敦集郵學會是世界上的第一個集郵組織。1878年,在法國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國際集郵會議,有20多個國家的集郵者參加。1926年,國際集郵聯合會在巴黎成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集郵活動在世界範圍內迅速發展.集郵者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對象最初僅是郵票,以後逐步擴展到與郵票和郵政有關的實寄封、首日封、郵資片封簡、郵政曰戳、郵票發行史前的郵政用品、集郵文獻等。中國集郵中國的集郵活動大約始於19世紀末葉,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中國的集郵活動源於外國在華人員從事集郵活動的影響。在清朝末期,隨著中國近代郵政的建立和中國郵票的發行使用,中國出現了最早的集郵者,還出現了專營郵票買賣的郵商。從20世紀20年代起,中國的集郵活動逐漸普及,並由沿海城市向內地發展,1922年,中國第一個集郵組織上海神州郵票研究會成立。1925年成立了中華郵票會。1926年1月,新光郵票會也在杭州成立。1934年,甲戌郵票會在鄭州成立。在此前後,各地也相繼成立了各類集郵組織,推動了中國集郵活動的開展。集郵者舉辦郵展、研究郵學、出版郵刊、進行郵票的交流和拍賣,由此孕育出一大批收藏豐富、郵識精深的集郵家,造就了一些精通郵品、誠信服務的郵商,編寫出一些具有相當研究水平的集郵圖鑑和集郵刊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集郵被看作是有意義的文化活動得到迅速發展.1955年中國集郵公司開業,以後又在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集郵分公司或集郵門市部,成為向集郵愛好者供應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郵票的主要渠道。同年,《集郵》雜誌創刊,成為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集郵雜誌之一.一些介紹郵票和集郵的圖書、目錄相繼問世。一代新的集郵者成長了起來。“文化大革命”時期,集郵活動被中止。改革開放後,撥亂反正、……

集郵百科知識之集郵文獻

集郵是人們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十九世紀中葉,郵票的誕生,集郵活動、研究開展,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隨之各類的集郵期刊、著作也應運而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