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郵票雜誌》

《新光郵票雜誌》

新光郵票研究會是我國本世紀20至40年代歷史最長,會員最多的集郵團體。新光會刊成為中國集郵刊物的傑出代表參加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萬國郵學刊物展覽,榮獲獎狀,此後加入萬國郵學刊物聯盟。《新光郵票雜誌》,為24開書本式月刊。

圖書信息

書名:《新光郵票雜誌》文獻選編
..

作者:張包子俊等編
其他作者:
ISBN號:
價格: 260.00元
發行地:北京
出版社:中國集郵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5.10
頁數:187頁
開本:19cm
裝幀形式:

簡介

..
1938年3月19日張包子俊在上海福州路一家春西菜社召集會員聚餐,為在上海醞釀恢復會務的標誌3月拍賣部在上海恢復活動
..

1939年4月會刊第7卷第1期在上海恢復出版,刊名《新光》,第2期起改名《新光郵票雜誌》,為24開書本式月刊,本卷共8期7冊,第2期起張賡伯主編5月20日在一家春西菜社舉行擴大聚餐會,作會務報告,為正式召開會員大會的預演5月31日為救濟難胞,承辦古今柬帖展覽會的郵票展覽,首次公開展出解放區郵票(至6月9日)5月取消分和通訊處名義,在原址及福州、成都、漢口、西安、美洲、南洋等11個地方設代理處7月8日在孫君毅寓所召開郵學座談會7月25日在陳復祥寓所召開年度會員大會,會後舉行郵票拍賣等集郵活動8月27日理事會推舉張包子俊為會長,張承惠為理事長。設立總務、出版、拍賣、審查、交際各部及監察會10月24日設立基金保管委員會會員數為422人

張包子俊簡介

張包子俊(1902-1994)中國集郵家、集郵活動家、郵商。原籍安徽歙縣,安居杭州,畢業於浙江法政專科學校。1925年冬,在杭州發起籌組新光郵票會。1928-1945年先後任該會副會

《新光郵票雜誌》第七卷第二期《新光郵票雜誌》第七卷第二期
張包子俊張包子俊

長、會長、主席理事,並數度擔任該會會刊主編。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包子俊為維持新光郵票會的組織活動,1938年2月將該會從杭州遷至上海,從而保證了該會的繼續發展,成為40年代有重要影響的集郵社團之一。張包子俊9歲開始集郵。中國郵票是他收集研究的重點,發表的主要文章有《光復紀念票樣票談》、《新疆郵傳志》、《集郵不必信從變體》、《國寶之選擇》等。抗戰期間,大量藏品被日寇燒毀。1982年,發起成立杭州集郵協會,被推選為會長。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成立後,連任副會長,同時擔任浙江省集郵協會名譽會長。其組編的《“文革”郵資封片》郵集,在1983年中華全國郵展中獲榮譽獎。1985年,率中國集郵代表團訪問印度。1990年主持編輯出版《新光郵刊薈萃》。張包子俊晚年為推動中國集郵活動的發展,不顧高齡,經常奔走在工礦、機關、學校、漁港、鄉村的集郵組織中,為集郵愛好者進行集郵講學活動。他十分關心青少年和殘疾人的身心健康,並多次參加他們舉辦的集郵活動。1994年6月13日19點50分,中華郵壇的一顆巨星隕落,為中國集郵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張包子俊在杭州逝世。張包子俊先生是我國1925年冬在杭州成立的“新光郵票研究會”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生前曾任全國集郵聯副會長,我認識張包子俊先生,那還是20多年前的往事。張包子俊晚年為推動中國集郵活動的發展,不顧高齡,經常奔走在工礦、機關、學校、漁港、鄉村的集郵組織中,為集郵愛好者進行集郵講學活動。他十分關心青少年和殘疾人的身心健康,並多次參加他們舉辦的集郵活動。1933年12月,在重病中將其珍藏的部分郵票委託家人捐獻給浙江省集郵協會。

評價

1982年,我在縣城百貨公司華僑專櫃工作,我的主要任務是為廣大歸國僑民和僑屬提供緊俏商品的供應。那時候商品緊缺,像名煙、名酒、名牌腳踏車等都要憑外匯券、僑匯券購買,不象發革開放後的今天這么應有盡有,我們的貨源都是江蘇駐滬辦事處提供。因此我經常去上海出差進貨。我是一個集郵愛好者,每逢去上海,我都抽空到上海郵市或郵局看一看。有次出差的時候,這天,上海南京路一家郵局內,人員涌動,我迎面遇到一位老人問郵局營業員有沒有猴年生肖郵票賣,營業員告訴他:“已經脫售了。”這位老人面容祥和,聽到營業員說生肖猴票已脫銷的話後,面露難色,我想老人也集郵,就對他講:“您老也集郵?”他告訴我是受朋友之託來幫助購買的。這時,和老人起來的中年人對我介紹道:“他是張包子俊先生,是一位老集郵家。朋友委託他購買T46猴年生肖方連票,他不好拒絕,只好到郵局來看一看。”我聽後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集郵家,按理說他應該到哪裡都有熟人,能買到緊俏郵品才對呀,為什麼卻沒買到呢?我想他一定是個正直之人,不願走“後門”,才到市場上尋找的!了解到他的高尚品質,我很感動。隨即,我從包里取出自已的集郵冊,裡面是我從家裡帶出來準備送給上海的一位親友的T46生肖四方連。我用央子夾出來遞到張包老先生的手中說:“送給您。”張包老先生再三推讓,堅決不收。我再三遞讓,他終於收下了,並遞給我錢,我又堅決不收,他這才住手。就這樣,我們成了集郵的忘年交。張包子俊先生曾寄給我一枚普通郵資片(見圖),該片是“上海市虹口區職工郵協”、“上海市職工郵協封片戳研究會”為紀念集郵家王松麟先生逝世一周年在1991年9月13日製作,從該片中完全可以看出張包子俊老先生對老朋友的懷念。該片由張包老在1991年9月18日從上海加貼“上海民居”、面值20分票郵寄給我。我們探討的郵票發行問題,他在該片中回信中談及了。通過該片,我們可以印證到當前郵票市場的狀況,現在回頭看一下真是回味無窮。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的審美要求和情趣也大不相同。現在有人說我當年把“猴票”四方連送給張包老是呆子行為,我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郵品早晚是別人的,只有郵識是自己的”。集郵不就是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加友誼的橋樑嗎?
我在生活中也遇到過很多苦惱,但我通過欣賞我所收集的郵票和郵資封片戳以及閱讀集郵報刊,也找到了很多樂趣,減少了煩惱。郵友之間的交往,使我的朋友遍天下,我們國家的集郵事業也得到了大發展。集郵不分年齡老少,不分職位高低,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催化劑。

 

新光郵票研究會

新光郵票研究會,簡稱“新光郵票會”。1925年冬,由張包子俊、凌能夏、李弗如、鄭汝純等青年集郵者在杭州發起,1926年初正式成立。新光郵票會是舊中國民間自組三大集郵團體之一,延續時間、規模及活動內容均居首位。秉持“廣集同志,共研郵識,引導初進,籍倡斯風,俾收功錯之益,不涉營利之途”的建會宗旨,新光郵票會創辦伊始主要負責人張包子俊等即意識到出版會刊等集郵文獻的重要性,1926年1月16日便出版了第一份會刊《郵票新聲》(圖1)。初不過區區4頁,歷經《新光月刊》、《新光特刊》、《新光郵票錢幣雜誌》、

為民國時期我國著名的民間郵會組織---新光郵票會為民國時期我國著名的民間郵會組織---新光郵票會

《新光郵票雜誌》、《新光郵票雜誌副刊》、《新光年刊》、《新光會刊》和《新光郵票雜誌》名稱迭更,綿延相繼25年,卷帙浩繁,版型有32開、24開和16開本散頁、報紙、雜誌、書本等多種,至1948年8月30日第15卷第4期停刊。新光郵票會會刊共出版15卷及年刊、叢書各1冊(一說“16卷及叢書2冊”),400餘萬字,內容涉及華郵研究的各個領域,創下《集郵》雜誌之前中國集郵刊物持續出版、期數、篇幅的記錄。另有1949年2月13日、1951年1月《杭州新光集郵會會刊》共2期,堪為遺韻。集郵名宿張包子俊、張賡伯、陳志川、鍾笑爐等相繼主持過新光郵票會會刊編務,不僅使會刊裝幀漸達相當高的水準(圖2-9),而且刊載的不少集郵著述和研究成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意義。1935年5月,新光會刊成為中國集郵刊物的傑出代表參加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萬國郵學刊物展覽,榮獲獎狀,此後加入萬國郵學刊物聯盟。作為會刊副產品,新光郵票會1931年還出版了一冊《中國郵戳紀略》,由謝鄂常和張包子俊合編,對中國早期各種普通、紀念、軍郵、火車、輪船、掛號等郵政戳記以及較為少見的怠工郵戳、俘虜郵戳等均有翔實論述。這是第一部介紹和研究我國郵戳的專著(圖10)。 歲月荏苒,歷經80年風雨,新光郵會早已星散,會刊包含的中國早期集郵史料卻不僅在“惠以郵票,不如惠以郵識”的集郵界傳承,其本身也成為書刊收藏者追逐的對象,身價日增。時局動盪、發行面有限,致新光郵票研究會會刊如創始人張包子俊處亦沒有全套保存下來。中國台灣的集郵者率先意識到“新光”郵刊的珍稀價值。1983年4月,匯集海內外7位集郵家收藏的《新光郵票會會刊》全套影印4輯終於面世。以此種方式讓老書刊“重生”,恐怕是集郵界獨有的風景。由於影印數量不足百套,轉眼二十多年,印刷和裝禎精美的台灣影印《新光郵票會會刊》又變成了“古董”,市場上可遇不可求。1985年10月,張包子俊、居恰群、張莘農、鍾韻玉、劉廣實等將新光郵票會會刊中所載的重要郵學研究文章、郵史資料及會內人士的集郵講話、評述、日記等合編而成《新光郵票雜誌文獻選編》,交中國集郵出版社出版,13.5萬字,印量5000冊。定價1.30元,現市場價高達70—80元。1990年8月,張包子俊、林衡夫選編新光郵票會會刊中140餘篇重要文章,匯錄成《新光郵刊薈萃》

為民國時期我國著名的民間郵會組織---新光郵票會為民國時期我國著名的民間郵會組織---新光郵票會

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圖11),40萬字,印量5000冊。定價10.80元,最近的市場成交價是31元。《中國郵戳紀略》的網上拍賣底價更開到1000元。1992年7月,浙江省郵協會刊《浙江集郵》設“新光郵話”專版,傅德霖、朱國華為責任編輯,主要刊登新光會員及與新光會有關郵文。2003年1月,北京李國慶郵票社二度推出《新光郵票會會刊》全輯影印本,共3000餘頁,分為1至9卷。50套限量、近千元的定價再次奠定了新光郵票會會刊在中國集郵刊物中“老大”的地位。2004年3月,由國家郵政局郵政文史中心組織編纂、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早期集郵文獻集成》(六卷),內容精選自《新光郵票會會刊》等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40餘種主要集郵刊物及《申報》等新聞報刊刊發的具有學術性、史料性、知識性的各類集郵文章300餘篇;將原先豎排改橫排,繁體改簡體,重新標點,修正原錯,保持圖文原貌。2005年6月,由《浙江集郵》編輯、浙江省集郵協會、杭州市集郵協會學術委員施水浪編著的《新光頌》(圖12)作為獻給新光郵票研究會成立80周年的厚禮,由中國郵史出版社出版。該書近20萬字,圖片達百幅,介紹了新光郵票會在杭州成立的早期活動和在上海的開花結果的業績和新中國建立後,新光郵人為中國集郵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是《新光郵票雜誌文獻選編》、《新光郵刊薈萃》之後又一本發揚“新光”百折不撓堅持集郵活動精神的著作,可以使廣大集郵愛好者進一步了解“新光”,繼承“新光”在當今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大好環境下,快樂集郵、執著地集郵。

新光郵票研究會歷史

新光郵票研究會是我國本世紀20至40年代歷史最長,會員最多的集郵團體。以歷年入會人數統計,會員在5000人以上,會員遍及國內外。該會先後設立了華南、華北、上海、青島、昆明、臨榆、汕頭、寧波、嘉興、南京、漢口、蘇州等分會,還在比利時、美國、菲律賓設立了通迅處。新光郵票會的篷勃發展,得益於擁有一批熱心會務和郵刊工作的積極分子做骨幹。歷任的會長或理事長有柴冠群 、凌能夏、阮景光、張包子俊、陳志川、鍾韻玉、張承惠、王紀澤、馬任全。舊中國的集郵團體都是由集郵愛好者自己組織起來的,經費和管理全部自己負責。會務和會刊亦是骨幹們業餘義務所為。如此辛苦和破費能持續20多年,並取得卓越成就,實為不易。

..

新光郵政研究會曾經在中國集郵史上書寫了重要的篇章,亦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與物質財富。時至今日,社會發展,經濟繁榮,集郵蓬勃,郵研風盛,且浙江人傑地靈,集郵先進,群英薈萃,志者如雲,如能值此盛世,由有志發揚光大之郵人能重舉新光郵票會之集郵大旗,提倡集郵,廣泛宣傳,推進交流,促進研究,從而將中國集郵事業不斷推向新的高度,取得更加輝煌之成就,則會成為廣大郵人之幸也!

集郵百科知識之集郵文獻

集郵是人們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十九世紀中葉,郵票的誕生,集郵活動、研究開展,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隨之各類的集郵期刊、著作也應運而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