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信學科史》

《中國通信學科史》

《中國通信學科史》是中國學科史研究報告系列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學科史研究是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研讀學科史會讓我們對科學技術發展的認識更加深入。著名的科學史家喬治·薩頓曾經說過,科學技術史研究兼有科學與人文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性質,可以在科學與人文之間起到重要的橋樑作用。儘管學科史研究有別於科學研究,但它對科學研究的裨益卻是顯而易見的。

序言

《中國通信學科史》《中國通信學科史》
學科史研究是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研讀學科史會讓我們對科學技術發展的認識更加深入。著名的科學史家喬治·薩頓曾經說過,科學技術史研究兼有科學與人文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性質,可以在科學與人文之間起到重要的橋樑作用。儘管學科史研究有別於科學研究,但它對科學研究的裨益卻是顯而易見的。
通過學科史研究,不僅可以全面了解自然科學學科發展的歷史進程,增強對學科的性質、歷史定位、社會文化價值以及作用模式的認識,了解其發展規律或趨勢,而且對於科技工作者開拓科研視野、增強創新能力、把握學科發展趨勢、建設創新文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將為從整體上拓展我國學科史研究的格局,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的現代科學技術制度,提供全方位的歷史參考依據。
中國科協於2008年首批啟動了學科史研究試點,開展了中國地質學學科史研究、中國通信學科史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研究和中國化學學科史研究4個研究課題,分別由中國地質學會、中國通信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與中華醫學會、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承擔。歷時近兩年時間,圓滿完成了《中國地質學學科史》、《中國通信學科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和《中國化學學科史》4卷學科史的編撰工作。

後記

在各方通力合作下,經過一年多的辛苦努力,本書終於完成了編寫。作為國內第一部通信學科史,在編寫的過程中,有兩個問題始終困擾著編寫組,必須回答,卻又難以給出準確的答案。所幸的是,經過反覆的研討,終於形成了統一的認識。
第一個問題,通信學科史與通信技術史有什麼區別?本書認為,通信學科由知識體系和制度體系兩個部分組成。知識體系是指通信理論與技術本身;而制度體系是指將從事這種理論和技術工作的人組織在一起的組織構建與制度形式。知識體系屬於生產力,制度體系屬於生產關係,兩者密不可分,共同構成通信學科。本書將通信學科從知識體系與制度體系兩條主線來寫,可以比較全面地考察通信學科的發展歷程,比單純寫通信技術發展史,或單純寫學科制度發展史都更為全面,也更有閱讀價值。
第二個問題,通信學科是什麼時候誕生的?編寫組認為,通信學科是一門套用性很強的技術學科。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掌握了技術並上升為理論,再用理論去指導實踐,並在實踐中發展理論。因此,通信學科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逐步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正是一系列技術與理論的發現和發展,一系列學科的發展,形成了今天的通信學科。本書力求將每個發展階段,通信學科的每一次重要進步,每一個“第一次”都如實地記載下來,從中展現通信學科發展的歷史軌跡。
編寫《中國通信學科史》是中國通信學術界第一次大膽嘗試。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編寫組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調研、採訪和提煉工作。先後收集了400萬字的資料,進行了上百次的調研活動,採訪了100多位專家、學者。初稿完成後又反覆地徵求各方意見,收集意見近500條。200多位老領導、老專家和科技工作者為本書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修改意見,他們的熱情支持和嚴謹態度令編寫組感動。

文摘

《中國通信學科史》插圖《中國通信學科史》插圖
通信學科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信息服務的內涵,提升了人們對於通信技術潛在能力的期望,催生了信息技術的誕生,使得信息通信技術(ICT)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信息化使信息資源成為重要的生產和社會要素,藉助通信、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日益普及和套用,國民經濟勞動生產率、企業核心競爭力、社會運行效率和人民生活質量得以顯著地提高。
因此,通信學科有別於基礎理論學科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它是一門套用性很強的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套用基礎學科,特別是通信學科的發展和信息通信業和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密切相關、互相促進。通信學科水平的提高加速了信息產業發展的步伐和層次,反之,來自信息產業的技術問題和市場需求又成為推動通信學科發展的外部動力。與之相應,在學科制度和學科機構演進中也出現了“市場驅動”與“業務驅動”理念、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體制等一系列新的發展模式。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1通信與通信系統
1.1.1通信的歷史及沿革
1.1.2通信的定義
1.1.3通信系統的組成
1.2通信學科體系
1.2.1學科的概念
1.2.2通信學科體系
1.2.3通信學科的特徵
1.3通信學科發展的科學背景
1.3.1電磁學研究誕生電報電話通信
1.3.2電磁場理論催生無線電通信
1.3.3光電子學研究實現光纖通信
1.3.4熱力學原理啟迪資訊理論問世
1.3.5無線電電子學開啟電子通信之門
1.3.6計算機技術推進通信智慧型化
1.3.7量子力學引發量子通信
1.4通信學科的理論基礎
1.4.1資訊理論
1.4.2傳輸理論
1.4.3話務理論
1.4.4信號處理
1.5通信學科的技術發展
1.5.1模擬通信技術
1.5.2數字通信技術
1.5.3光通信技術
1.5.4程控交換技術
1.5.5移動通信技術
1.5.6智慧型網技術
1.5.7數據通信與網際網路技術
第二章通信學科的技術演進
2.1通信網路及交換技術演進
2.1.1從電報到電話
2.1.2從電話到電話網路
2.1.3模擬通信網至數字通信網
2.1.4增值業務與智慧型網的形成
2.1.5電路交換到分組交換
2.1.6固定電話網到行動電話網
2.1.7下一代網路技術的演進之路
2.2有線及光通信技術演進
2.2.1有線及光通信技術發展概述
2.2.2明線通信的發展
2.2.3電纜通信的發展
2.2.4現代光纖通信的發展
2.2.5光纖通信主要技術特點與走向
2.2.6自由空間光通信的發展
2.3無線及移動通信技術演進
2.3.1短波通信技術的發展
2.3.2微波通信技術的發展
2.3.3衛星通信技術的發展
2.3.4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
2.3.5寬頻無線接入技術的發展
2.4數據及網際網路通信技術演進
2.4.1數據及網際網路通信技術發展概述
2.4.2從電報到傳真
2.4.3數據網的演進路線
2.4.4計算機網的演進路線
2.4.5數據通信IP時代
第三章中國通信技術的發展
3.1中國通信網絡及交換技術的發展
3.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發展歷史
3.1.2步進制和人工長途交換技術的發展
3.1.3橫制交換技術的發展
3.1.4程控交換技術的發展
3.1.5智慧型網技術的發展
3.1.6寬頻交換技術的發展
3.1.7下一代網路技術的發展
3.1.8通信網路體制及標準的發展
3.2中國有線及光通信技術的發展
3.2.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線通信的狀況
3.2.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明線通信的恢復與建設
3.2.3電纜及載波通信的發展
3.2.4中國光纖數字通信技術的起步
3.2.5光纖技術的研究與發展
3.2.6光纜技術的研究與發展
3.2.7光纖通信器件的研究與發展
3.2.8光纖通信設備和傳輸系統的研究與發展
3.2.9光通信體制及標準的發展
3.3中國無線及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
3.3.1短波通信技術的發展
3.3.2微波通信技術的發展
3.3.3衛星通信技術的發展
3.3.4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
3.3.5無線接入技術的發展
3.3.6其他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
3.3.7無線及移動通信體制與標準的發展
3.4中國數據及網際網路通信技術的發展
3.4.1概述
3.4.2電報的引進與發展
3.4.3傳真的引進與發展
3.4.4數據網的探索與發展
3.4.5網際網路的引進與發展
3.4.6數據通信與網際網路標準的發展
3.5中國軍事通信技術的發展
3.5.1中國軍事通信的演進
3.5.2有線與光通信的發展
3.5.3線與移動通信的發展
3.5.4通信網路與交換技術的發展
3.5.5數據與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
第四章中國通信學科教育的發展
4.1通信學科教育的肇始與發展
4.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通信學科教育的發展
4.1.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信學科教育的發展
4.2通信學科教育的沿革與現狀
4.2.1本專科教育的專業設定與資源分布
4.2.2研究生教育的學科設定與資源分布
4.2.3通信學科教育的教材建設
4.2.4通信學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成就
4.3通信學科的教育體制及發展特點
4.3.1通信學科的教育體制及變革
4.3.2通信學科教育的發展特點
第五章中國通信學科科研體系的發展
5.1通信學科科學研究發展歷程
5.1.1中國通信學科科研體系初創期
5.1.2中國通信學科科研體系跟蹤發展期
5.1.3中國通信學科科研體系主動創新發展期
5.2通信學科科研發展情況
5.2.1中國的科技創新計畫
5.2.2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展情況
5.2.3通信企業科研活動發展狀況
5.3通信學科主要科研成就
5.3.1國家科技獎勵
5.3.2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
5.3.3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科學技術獎
5.4通信學科科研體制的特點
5.4.1堅持科研體制的改革和競爭機制的引入
5.4.2堅持高起點採用新技術
5.4.3堅持引進與創新相結合
5.4.4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機制建立產業和技術聯盟
第六章中國通信學科學術共同體的發展
6.1中國通信學術共同體的發展歷程
1.5.8寬頻通信技術
1.5.9下一代網路技術
1.6本書概要
……
第七章中國通信學科與中國通信產業
第八章歷史的啟迪
附表
縮略語表
通信單位簡稱表
參考文獻
後記

盤點通信書籍

通信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解釋,在出現電波傳遞通信後通信(Communication)被單一解釋為信息的傳遞,是指由一地向另一地進行信息的傳輸與交換,其目的是傳輸訊息。然而,通信是在人類實踐過程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傳遞訊息的要求不斷提升使得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無線通信原理與套用》
《移動通信》
《中國移動通信行銷案例精選》
《通信原理簡明教程》
《無線通信與移動通信中信號處理研究的新進展》
《對話光通信》
《光纖通信》
《通信及有線通信基礎》
《通信技術標準彙編》
《Simulink通信仿真教程》
《現代通信系統分析與仿真:MATLAB通信工具箱》
《通信流理論基礎與多媒體通信網》
《第三代蜂信號處理研窩移動通信系統——WCDMA》
《電力通信專業》
《通信中的智慧型信號處理》
《無線通信積體電路》
《光纖通信系統》
《多媒體通信》
《電力線通信》
《現代通信網路管理技術與實踐》
《寬頻無線通信OFDM系統同步技術》
《天基移動通信網路》
《無線電抗截獲抗干擾通信》
《通信工程綜合實訓》
《無線通信射頻電路技術與設計》
《寬頻移動通信系統與關鍵技術》
《嵌入式網路通信開發套用》
《寬頻無線通信多址傳輸技術演進》
《圖像通信原理與技術》
《水聲數字通信》
《數據通信》
《光通信中的OFDM》
《植物學通信》
《網路通信安全管理員》
《衛星通信與數位訊號處理》
《通信經濟學》
《光通信導論》
《擴頻通信》
《內河VHF船岸數據通信技術要求》
《機載雷達與通信導航設備》
《通信原理》
《無線通信跨層設計:從原理到套用》
《寬頻通信》
《實戰無線通信應知應會》
《衛星通信網路由技術及其模擬》
《無線通信鏈路中的現代通信技術》
《移動通信原理》
《溝通世界的通信技術》
《第三代移動通信概論》
《數字通信》
《數字光通信》
《現代通信工程製圖與概預算》
《現代數字與模擬通信系統》
《協同無線通信導論》
《現代通信交換技術與通信網路》
《多載波通信》
《通信概論》
《蕭邦通信集》
《現代通信原理》
《中國通信學科史》
《GMDSS通信英語》
《通信原理與數據通信》
《通信檢修工》
《深空光通信》
《無線通信的MATLAB和FPGA實現》
《通信聲學》
《通信設備接口技術及其套用》
《智慧型通信》
《移動無線通信》
《地下通信》
《通信法》
《遠程通信》
《集群移動通信工程:通信工程叢書》
《光通信與無線通信系統》
《數字通信基礎》
《遠動及通信》
《無線通信中的微波諧振器與濾波器——先進通信技術譯叢》
《跳頻通信》
《電話通信》
《軍事通信網》
《MATLAB通信仿真與套用》
《CDMA通信技術》
《2009通信理論與技術新發展:第十四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
《ATM通信網》
《通信新時代》
《通信線路》
《數據通信原理》
《GMDSS通信設備與業務同步輔導》
《數字通信技術及套用》
《光纖通信中的光波技術》
《大話無線通信》
《鐵路通信信號》
《通信電路實驗與系統設計》
《通信工》
《無線通信》
《計算機通信網路與仿真》
《計算機網路及通信》
《城市軌道交通信號與通信系統》
《無線電抗干擾通信原理及套用》
《通信網》
《語音與數據通信》
《飛行器測控通信工程》
《基於TDD的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
《通信電子線路》
《移動通信無線網路設計》
《OMRONPLC網路通信與NS人機界面》
《通信系統》
《無線通信基礎》
《信息與通信系統仿真》
《現代數字通信》
《現代通信光電子學》
《數字圖像通信》
《計算機通信及網路》
《船舶電氣與通信》
《現代圖像通信》
《3D視頻通信》
《協作通信及網路》
《移動通信終端設備維修技術》
《CDMA移動通信技術簡明教程》
《對話多媒體通信》
《對話通信原理》
《對話第三代移動通信》
《微波通信與時分多址移動通信系統》
《試驗通信總體概論》
《電子通信系統原理》
《現代交通信息網路與通信技術》
《現代軍事通信指揮基礎》
《MIMO無線通信原理及套用》
《雷達-電子戰-通信一體化概論》
《IP數據通信》
《衰落信道數字通信基礎》
《國際郵政通信》
《中國通信信息業發展:趨勢對話》
《通信線路工程》
《下一代網路通信協定分析》
《通信電磁輻射及其防護》
《RFID通信測試技術及套用》
《3G移動通信接入網運行維護》
《空間通信技術》
《無線通信儀表與測試套用》
《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管理》
《現代通信電源》
《現代通信網》
《電力系統通信技術
《漢語人機語音通信基礎》
《現代通信交換技術》
《移動通信網路規劃與工程設計》
《漫話通信信號》
《超寬頻通信系統》
《量子保密通信》
《移動通信系統演進及3G信令》
《現代電子通信》
《MIMO多天線無線通信系統》
《寬頻無線通信中的空時編碼》
《通信對抗原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