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農學》

《中國核農學》

《中國核農學》系統反映了40年來中國核農學科學發展水平。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書 名:中國核農學
作者:溫賢芳主編
頁數:909
字數:1300000
印刷時間:2001-5-1
開本:
紙張:膠版紙
印次:
ISBN:9787534921247
包裝:精裝
內容概述
《中國核農學》《中國核農學》

《中國核農學》分導論篇、基礎篇、技術篇、核素示蹤技術套用篇、核輻射技術套用篇與資料篇總計6篇19章。包括核農學研究對象、任務、發展與成就;核農學的核物理、放射化學與放射生物學基礎和放射性測量、分析、檢測與核輻照裝置及輻照技術;核素示蹤技術在植物、動物、土壤與環境科學上的套用;核輻射技術在輻射誘變與作物改良,昆蟲輻射不育防治害蟲,農副產品輻射加工與貯藏保鮮上的套用等。另外,還編纂了中國核農學發展大事記。

創作信息

本書是國家“九五”規劃重點圖書,系統反映了40年來中國核農學科學發展水平,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著作。

出版信息

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1-5-1
版次:1

目錄

導論篇
第一章中國核農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核農學的概念與基本任務
(一)核農學的概念與基本任務
(二)核農學的研究內容
(三)核農學與核技術
(四)核農學與農業科學技術
(五)核農學與非核農學科學技術
二、核農學的發展與作
(一)核農學的形成與發展
(二)核農學的地位與作用
三、中國的成就與展望
(一)中國核農學的主要成就
(二)中國核農學與國外核農學發展水平的比較
四、中國發展戰略與對策
(一)中國核農學發展戰略
(二)中國核農學發展對象
主要參考文獻
基礎篇
第二章核物理和放射化學基礎
一、核素的種類、來源及其製備
(一)核素與同位素
(二)放射性核素
二、放射性衰變
(一)放射性衰變類型
(二)放射性衰變和生長定律
(三)放射性活度、比活度及濃度
三、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其防護
(一)帶電粒子與物質的作用
(二)Y射線與物質的作用
(三)中子與物質的作用
(四)射線的防護
四、放射性物質的特徵
(一)放射性物質的特點
(二)放射性物質在低濃度時的行為和狀態
五、放射性物質的分離與分析
(一)放射性物質的分離方法
(二)放射性物質的分析
六、放射性污染的去除及廢物的處置
(一)放射性污染的去除
(二)放射性廢物的處置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放射性生物學基礎
一、電離輻射生物學作用的機制
(一)生物的基本特徵
(二)電離輻射生物學作用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
(三)劑量效應曲線與靶學說
(四)輻射敏感性及其影響因素
二、電離輻射DNA的作用
(一)DNA的結構和功能
(二)DNA損傷的類型及其機制
(三)DNA損傷的修復
(四)DNA的損傷與基因突變
三、輻射的生物化學效應
(一)生物氧化和能量代謝
(二)膜的輻射效應
(三)輻射對蛋白質代謝的影響
(四)酶的活性的變化
……
技術篇
第四章核素放射性測量技術
第五章放射分析技術
第六章核素示蹤技術
第七章放射性分子檢測技術
第八章核輻照裝置與輻照技術
核素示蹤技術套用篇
第九章核素示蹤與植物科學
第十章核素示蹤與動物科學
第十一章核素示蹤與土壤科學
第十二章核素示蹤與環境科學
核輻射技術套用篇
第十三章輻射誘發突變與作物改良
第十四章種子繁殖作物的誘變育種
第十五章無性繁殖植物的誘變育種
第十六章昆蟲輻射不育技術的套用
第十七章農產品輻射保藏與加工工藝
資料篇
第十八章中國核農學發展大事記(1956~1996年)
第十九章中國核農學研究與套用成果獲獎名錄

書摘

核農學的概念核農學(NuclearAgriculturalSciences,縮寫為NAS)是原子核科學技術(簡稱核技術NuclearTechnology)與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是核素、核輻射技術在農業科學與農業生產中廣泛套用的套用科學,由於現代核技術的迅速發展,目前核素與核輻射技術的套用還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因而核農學的概念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所以討論核農學的概念,只是指明它的科學涵義。即核農學是研究核特性及核輻射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效應在農業科學與農業生產中的套用及其理論基礎。
核農學作為核科學技術與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套用科學,集中了近代核物理學、核化學、輻射化學、放射生物學、輻射遺傳學、核電子學以及現代生物學和基礎農學等的最新成就,躋身於現代科學與高新技術之列。核農學的特點是以核物理學和核化學為研究手段,以生命物質和生命活動為研究對象,所以,核農學體現了當代科學的技術化與技術的科學化的特徵,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現代化的標誌之一。

影響

本書可供有關專業科技工作者及農業院校師生閱讀、參考[1]。

原子能技術方面的書籍

介紹國防科技工業行業政策和信息、國內外國防科技動態,傳播國防科技知識等。宣傳核工業、普及核科學技術知識。
《核電站基本安全授權培訓教材》
《輝煌歷程》
《國外核燃料後處理》
《核損害民事責任研究》
《核反應堆儀表》
《壓水堆燃料元件製造文集》
《核能開發與套用——21世紀可持續能源叢書》
《氣載放射性物質取樣一般規定》
《核動力反應堆中子動力學》
《陳佳洱文集》
《中國核農學》
《先進核電系統設計·技術·安全及其部署戰略》
《調試和啟動》
《核純鈾和鈾化合物中微量雜誌元素分析的新技術》
《放射性同位素技術》
《核電站生產管理》
《核科學家的足跡》
《廣東核電管理紀實》
《核電廠招標說明書編寫指南》
《關於下一代壓水堆安全的建議》
《使用三醋酸纖維素劑量測量系統測量吸收測量的標準方法》
《核電廠事故監測儀表準則》
《重水堆核電廠燃料棒束氦質譜泄露檢測》
《核電廠機械設備腐蝕管理大綱內容要求》
《周界防範高壓電網裝置》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叢書:核廢物處理技術》
《核設施的鋼鐵、鋁、鎳和銅再循環、再利用的清》
《同步輻射X射線套用技術概論》
《核輻射探測器用直流穩壓電源》
《α、β和γ平面標準源通用技術條件》
《壓水堆燃料棒氦質譜檢漏》
《核工程中的炭和石墨材料》
《核材料物理基礎》
《放射防護學》
《半導體探測器X射線能譜儀通則》
《材料輻照效應》
《直線感應電子加速器》
《先進核能系統和高溫氣冷堆》
《核反應堆物理理論與計算方法》
《快中子堆燃料元件》
《核通風與空氣淨化》
《核反應堆設計原理》
《輕水堆設計改進原理》
《王全國廣東核電文稿選編》
《核材料化學》
《核工程質量監督》
《核設施退役輻射檢測與場址調查手冊》
《壓水堆核電廠的運行》
《全國反應堆熱工流體會議文集》
《質譜學及其在核科學技術中的套用》
《核反應堆物理數值計算》
《核電站燃料後處理》
《核燃料後處理工學》
《核能工業經濟分析與評價基礎》
《核工業經濟導論》
《核燃料化學工藝學》
《核能經濟學——核燃料技術經濟基礎》
《核反應堆物理實驗方法》
《核反應堆運行物理》
《先進核動力反應堆》
《核農業工程技術——面向21世紀農業工程技術叢書》
《地下核爆炸及其套用》
《核工程檢測儀表》
《核能:無窮的能源》
《未被揭開的謎底——中國核反應堆事業的曲折道》
《微粒爆驚雷:核能科技》
《加速器與科技創新》
《從起步到騰飛》
《核臨界安全》
《壓水堆核電廠堆芯燃料管理計算及最佳化》
《核事故場外應急回響》
《輻射防護手冊:第五分冊》
《中國核工業輻射水平與效應》
《核設施退役方法學和工藝學》
《技術管理》
《核素在非飽和黃土中遷移研究》
《中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十年進展》
《慶祝秦山三期重水堆核電站工程全面建成:學術報告會論文集》
《核事故後果評價方法及其新發展》
《核損害的民事責任與賠償》
《核工業概論》
《六氟化鈾質量標準和分析方法》
《動力堆核燃料後處理廠設計》
《核反應堆控制》
《核設施質量保證基礎教程》
《核設施去污技術》
《核電站輻射測量技術》
《放射性同位素的工業套用》
《核電廠》
《再生核空間數值分析》
《核電復興的里程碑》
《核電廠應急回響培訓教程》
《核事故應急回響概論》
《核燃料後處理工程》
《放射性物質運輸包裝質量保證》
《核工業微生物學》
《壓水反應堆水化學》
《鈾提取工藝學》
《測定放射性核素用電離室系統的校準和使用》
《核安全導則彙編》
《核設施與輻射設施的退役》
《核動力裝置用泵》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核輻射防護知識問答》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放射性同位素產品的分類和命名原則》
《鈾礦通風與輻射安全》
《核科學技術術語》
《核下擴散機制歷史與理論》
《燒結二氧化鈾芯塊技術條件》
《鍺γ射線探測器測試方法》
《天然六氟化鈾技術條件》
《放射性廢物處理與處置》
《高溫氣冷堆燃料元件》
《核藥學概論——基礎醫學系列》
《核材料導論》
《研究試驗堆燃料元件製造技術》
《核電站設備製造質量監督檢察員手冊》
《溶膠——凝膠原理與技術》
《核電廠系統及設備》
《重水堆燃料元件》
《高級時間相關單光子計術》
《核輻射劑量學》
《核工程檢測技術》
《核工業企業文化與職業教育》
《γ輻照裝置的輻射防護與安全規範》
《放射性物質與特殊核材料監測系統》
《核電站用1E級電纜》
《車載武器技術概論》
《聚變能及其套用》
《反應堆退役環境管理技術規定》
《密封放射源》
《鎇鈹中子源》
《核反應堆物理基礎》
《核反應堆物理分析》
《核能——無窮的能源》
《自蔓延高溫合成技術處理放射性廢物》
《核子彈秘史》
《聚變堆材料》
《氣溶膠測量原理、技術及套用》
《核燃料》
《輕水堆燃料元件》
《核技術套用》
《核反應堆安全分析》
《慣性聚變物理》
《粒子加速器技術》
《先進型沸水堆核電廠》
《原子與人》
《核能發電原理》
《核世紀風雲錄:中國核科學史話》
《原子能工業》
《核輻射防護手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