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三號”衛星

“資源三號”衛星

資源三號衛星是中國第一顆自主的民用高解析度立體測繪衛星,通過立體觀測,可以測制1∶5萬比例尺地形圖,為國土資源、農業、林業等領域提供服務,資源三號將填補中國立體測圖這一領域的空白,該衛星已於2012年1月9日11時17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簡介

2012年1月9日我國成功發射“資源三號”衛星。2012年1月9日成功發射“資源三號”衛星。

資源三號衛星是中國第一顆自主的民用高解析度立體測繪衛星。資源三號衛星於2012年1月9日11時17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同時搭載有一顆盧森堡小衛星,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56次發射。

資源三號衛星共裝載四台相機,一台2.5米解析度的全色相機和兩台4米解析度全色相機按照正視、前視、後視方式排列,進行立體成像,還有一台10米解析度的多光譜相機,包括藍、綠、紅和近紅外四個波段,光譜範圍分別為0.45-0.52μm,0.52-0.59μm,0.63-0.69μm,0.77-0.89μm。衛星可對地球南北緯84度以內地區實現無縫影像覆蓋,回歸周期為59天,重訪周期為5天。設計工作壽命為4年。

研製

研製歷史

2004年10月8日,中國國家測繪局開始醞釀測繪衛星的事情。
2005年2月7日,中國國家測繪局組織召開測繪衛星討論會。
2005年4月22日,中國國家測繪局討論高解析度立體測圖衛星總體方案。
2005年5月9日,中國國家測繪局科技委討論《關於發展我國測繪衛星的規劃思路》。
2005年5月10日,中國國家測繪局王春峰副局長會見國防科工委孫來燕副主任,協商發射中國測繪衛星事宜。
2005年7月30日,完成衛星測繪套用中心建設方案的編寫。
2005年9月28日,資源三號衛星工程立項論證會(衛星系統、運載系統立項論證)。
2007年6月26日,衛星系統指標需求討論會。
2008年3月12日,中國國務院批准資源三號衛星工程研製立項。
2008年4月24日,衛星研製總要求開始編寫。
2008年5月22日,資源三號衛星方案設計工作啟動會。
2009年1月21日,資源三號衛星整星方案研製總結報告通過五院院級評審,衛星按照內控節點完成轉初樣工作。
2009年4月28日,項目辦孫承志主任向中國政協“對地觀測技術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問題”專題調研組作相關報告。
2009年4月28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四司一處吳志良副處長等領導蒞臨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調研關於成立國家衛星測繪套用中心有關情況。
2009年5月21日,經中國測繪局黨組批准,成立中國衛星測繪套用中心籌備辦公室。
2009年8月5日,中國國家測繪局組織召開測繪衛星“十二五”發展規劃研討會。
2009年9月23日,“資源三號衛星工程研製總要求”通過國防科工局組織的專家評審。
2009年10月16日,項目辦搬遷入駐中國測繪創新基地新大樓。
2009年11月3日,中編辦批准同意成立國家測繪局衛星測繪套用中心

研製階段

資源三號衛星研製分三個階段,共36個月。

第一階段是方案設計階段,共6個月,提出了資源三號衛星工程總體建設方案,並對遙感影像壓縮質量評價等關鍵技術指標進行了研究。

第二階段是初樣研製階段,需要18個月完成,包括運載火箭系統、地面系統和套用系統等在內的其他各分系統的建設工作。

第三階段是正樣生產階段,就是衛星正樣生產與上天準備階段,需要12個月以完成全部工作。

發射升空

2012年1月9日11時17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衛星送入太空。同時,搭載發射了一顆盧森堡小衛星

交付使用

2012年7月30日,資源三號衛星由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正式交付主用戶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系統組成

民用高解析度立體測繪衛星——資源三號衛星模型民用高解析度立體測繪衛星——資源三號衛星模型

資源三號衛星工程由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系統、地面系統、套用系統等六大系統組成。

衛星系統

衛星由有效載荷和服務平台兩部分組成,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研製生產。

運載火箭系統

資源三號衛星將採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研製生產的長征四號乙(CZ-4B)運載火箭發射。

發射場系統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負責資源三號衛星發射。

測控系統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負責衛星測控任務。

地面系統

地面系統負責接收資源三號衛星數據,並及時傳送給套用系統。地面系統將在現有陸地觀測衛星數據全國接收站網的基礎上,由分布在北京、喀什、三亞的三個地面接收站接收並傳輸。

套用系統

作為衛星主用戶,國家測繪局負責資源三號衛星套用系統的建設。將建設一個業務化運行的衛星套用系統,長期、穩定、高效地將高解析度衛星影像轉化為高質量的基礎地理信息產品,形成基於資源三號衛星的基礎地理信息生產與更新的技術套用體系,充分發揮資源三號衛星工程效益。

特點

優勢

以往航空攝影,受天氣因素影響很大,比如有雨的天氣就不能拍攝,導致一年成像面積只有70萬到100萬平方公里,而且是把所有比例尺都算上的,而資源三號衛星為解決這個矛盾,利用回訪功能,以特區為單位,可以避開受天氣因素影響的地方選擇其他拍攝地方,並且生成的是一個可量測的實體模型,可以通過計算機直接量測實體模型,不用全部到野外進行實地測量,就可實現數據的準確採集。同時也實現了影像加工和整理的整體數位化。

不足

實景模型與實體地物之間是存在誤差的。不同比例尺誤差不一樣,比例尺越大,相應的精度要求就越高(誤差越小)。1∶5萬比例尺地形圖要求高程精度達到5米,在一些高山地區還達不到這樣高的精度。對1∶2.5萬這樣大的比例尺地形圖,對它進行修測與更新是可以的,但要達到這樣的高精度還是比較困難。資源三號衛星設計的測圖比例尺是1∶5萬,所以在進行1∶2.5萬比例尺地形圖測量時只能滿足部分要素。

主要功能

1、資源三號衛星主要用於1:5萬比例尺立體測圖和數字影像製作,又可用於1:2.5萬等更大比例尺地形圖部分要素的更新,還可為農業、災害、資源環境、公共安全等領域或部門提供服務。 

2、衛星套用系統將用於處理2.5米、4米和10米解析度的衛星影像及其構成的立體測繪影像,測制1:5萬地形圖及相應測繪產品,開展1:2.5萬等更大比例尺地形圖的修測與更新,建立基於資源三號衛星的基礎地理信息生產與更新的技術套用體系。

3、套用系統建設目標是最終實現業務化運行,長期、穩定、高效地將高解析度立體影像轉化為高質量的基礎地理信息產品,並為其他用戶部門提供高解析度遙感影像套用服務。  

4、利用資源三號衛星獲取的立體影像,在構成的立體視野里,會出現高聳的山體、陡峭的河谷、矗立的燈塔,公路、房屋、橋樑,通過立體觀測,能夠完成數字高程模型製作、立體測圖等作業,生產現勢性強、精度高的基礎地理信息產品,結合資源三號衛星多光譜影像及各種專題信息,還可以生產各種融合影像產品、專題產品等,滿足各行業部門的套用需求。

運行

2012年3月15日,中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披露,資源三號測繪衛星正處於在軌測試階段,7月30日正式交付給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使用。截至2012年3月12日,資源三號測繪衛星為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天地圖提供的自主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已經超過100景,覆蓋面積超30萬平方千米,範圍包括中國的東北、華北、長三角和墨西哥、美國、伊朗、澳大利亞等國外部分地區。資源三號測繪衛星在軌運行期間,接收到的原始影像數據量已達37TB,影像覆蓋全球約2722萬平方千米、中國國內約835萬平方千米,其中雲量少於20%的影像覆蓋全球約1037萬平方千米、國內約333萬平方千米。

截至2012年5月18日,資源三號衛星已傳回衛星有效影像數據499軌,覆蓋全球4578.90萬平方公里,其中覆蓋中國領土932.42萬平方公里。

數據接收

資源三號衛星共有3個地面接收站,分別是北京站、喀什站和三亞站。數據接收範圍覆蓋中國及周邊區域,接收站覆蓋範圍外的地區可以採用星上記錄回放方式獲取影像。

數據處理系統

資源三號衛星和資源一號02C星共用一個數據處理系統。系統由運行管理分系統、數據處理分系統、數據歸檔與信息管理分系統、數據分發分系統、數據模擬與評價分系統、套用示範與培訓分系統、定標場與真實性檢驗分系統等七大分系統組成,負責衛星成像數據日常處理、生產、分發、歸檔等常規任務,以及快速反應等應急任務,有效保障資源三號衛星在軌業務化運行,實現衛星在軌協同任務管理及綜合運行服務。

資源三號衛星原始數據經由原數據錄入與歸檔、快視圖歸檔與上傳、0級數據歸檔與更新、姿軌數據處理,最終按景或按批處理模式生產成標準產品和高級產品。

數據產品

資源三號衛星數據標準產品包括輻射校正產品和系統幾何校正產品。

輻射校正產品:經輻射校正處理之後生成的產品,提供RPC模型。可進行正射校正處理。數據格式為TIFF。

系統幾何校正產品:經過輻射和幾何校正處理後生成的數據產品,具有地圖投影,數據格式為GeoTIFF。

除提供標準產品外,根據用戶需求,還可提供DEM高程產品、正射產品、融合鑲嵌產品、DOM標準分幅產品、DEM標準分幅產品和光學製圖產品等。

套用

資源三號衛星用於地形測繪資源三號衛星用於地形測繪

衛星的主要任務是長期、連續、穩定、快速地獲取覆蓋中國的高解析度立體影像和多光譜影像,為國土資源調查與監測、防災減災、農林水利、生態環境、城市規劃與建設、交通、國家重大工程等領域的套用提供服務。

地形測繪

可測制1∶5萬比例尺地形圖,資源三號衛星上天后,主要用於基礎地形圖的測制和更新以及困難地區測圖和城市測圖。

農林水土資源勘測

為農林水土資源提供決策信息,在農業領域,資源三號衛星可以為各種規模的農作物監測、農業工程規劃等提供高解析度衛星影像,滿足農業資源調查、結構調整等方面的需求。而在林業領域,可利用高解析度影像對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等進行調查和監測,及時提供危害範圍和等級等信息。資源三號衛星提供的立體影像還可獲得植被、陰影、沙壤、輕壤等遙感分量圖,融合影像色彩豐富、紋理清晰。此外,利用高空間解析度衛星影像,可提取江河流域的土地利用類型和植被信息,為一定水深的懸浮物和泥沙分布研究、河口近海水域鹽度與溫度測量、水體葉綠素濃度估算等提供重要的輔助決策信息。

環境、交通信息檢測

可提供環境交通領域監測信息,在環境監測領域,資源三號衛星可為流域水污染、大江、大河水環境質量、重大污染物泄露、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破壞、城市生態等多方面的連續監測提供5米至10米空間解析度的衛星影像,實現大範圍、全天候、全天時的動態環境監測。在交通領域,資源三號衛星的高解析度影像可用於公路、鐵路的初步設計、交通綠化設計等領域。在輸電線路工程中,套用衛星影像資料在縮短路徑長度,避開不良地質帶(如滑坡、崩塌土石流、強地震區等地段),減少房屋拆遷,選擇較佳交跨越點等方面效果顯著。

重要意義

1、基礎地理信息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信息資源,建立和更新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是國家測繪工作的基本任務。  

2、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地理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對高解析度遙感影像的需求異常迫切,原始影像貧乏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必須加緊建設中國自主的測繪衛星體系,採用航天技術,與現有的航空及地面數據獲取手段相結合,實時獲取各種地理空間信息。  

3、資源三號衛星的研製、發展和套用,填補了中國民用測繪衛星的空白,對於增強中國獨立獲取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解決中國基礎地理信息資源戰略性短缺,提升中國測繪服務保障水平,提高國土資源調查與監測能力,加強中國地理信息安全,推動測繪事業和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航天分類導航

航天又稱空間飛行或宇宙航行,泛指太空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航行活動,分為載人航天和不載人航天兩大類。
飛船太空飛行器太空人載人航天
航天技術太空遊客航天機構太空探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