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客”上路

“維客”上路

“維客”上路是指“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維客網站”——互動線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開始維客計畫的一種說法。

你已經知道部落格了,可你知道“維客”嗎?今年4月,百度推出維客產品——“百度百科”;中國第一部落格網——“部落格中國”也連結了一個名為“維客中國”的維客網站;眼下,新浪也在試推行自己的——“新浪萬家姓” 維客計畫……

新浪部落格將部落格套用推向一個制高點,新浪的維客計畫是否表明下一個網際網路套用熱潮將要出現?

部落格網CTO盧亮說:“交流溝通的下一個環節就是共享,前面的環節中國網民都已經做到了,共享時代(維客)的來臨也不遠了。”

當人們把目光轉向維客時,忽然發現一家小公司——互動線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互動線上”)已經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維客網站”。

“維客”上路“維客”上路

“維客”潘海東

經歷過被動接受網頁資訊時代,“自由、平等、參與”越來越成為人們上網最重要的需求,由此“以人為核心”的網際網路新時代應運而生,業界稱之為“WEB2.0”。對於廣大用戶來說,你可以不知道WEB2.0,但是你不可能不知道這樣一些名詞:BLOG(部落格)、SNS(社會網路)、RSS(站點摘要)、WIKI(多人協作寫作,也稱維客)等。

互動線上,就是一家從事WIKI的公司。

“他是個非常聰明的人,能很快調整自己的思路。”即使在公開場合下,IDGVC合伙人李建光絲毫不掩飾對互動線上CEO潘海東的偏好。李建光的賞識不無道理,潘海東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完成了從策劃到推出維客產品。

互動線上的發展頗具風頭:今年年初,互動線上作為北京中關村科技創新企業的典型代表,入選“2006中國WEB2.0值得關注的百家企業”;而在剛剛由美國科技商務協會(AAMA)評選出的“未來科技商業領袖搖籃計畫”中,互動線上CEO潘海東成為入選的首批創業家。

“我博士畢業第三天就回國了,”潘海東說,“而我回國之前就已經確定要在網際網路領域創業。”

潘海東回國之際,Google和百度的相繼上市掀起了搜尋引擎的熱潮,熱錢隨之紛紛湧入。潘海東的最初目標本定在“搜尋引擎”,但他也感到疑惑,“自己做搜尋引擎如何做大做好?和Google、百度如何去競爭?中國的搜尋引擎市場還有多大的份額可以分?”

懷著這樣的疑惑,他去諮詢剛投完“中國搜尋”的IDGVC合伙人李建光。VC當然不可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李建光暗示他“搜尋已成為上一輪風投的熱點,”建議他 “應該嘗試比本地搜尋更新的方向。”

“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做他人還沒有做的事情,但必須跟上潮流。”潘海東迅速調整了思路,借鑑了美國網際網路發展中另一個成功的模式——Wikipedia(維基百科)。

在許多國家,維基百科家喻戶曉,這是一個自由、免費、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協作計畫,目前已有超過210種語言版本,詞條數超過350萬則,英文版的詞條數則突破一百萬則,規模超越任何權威百科全書。

據美國網站流量統計分析公司Hitwise調查,Wikipedia所擁有的網站訪問量比Google新聞、Yahoo新聞、BBC新聞等主流新聞媒體網站都高出了5倍之多。

而在國內,雖然當時大大小小的維客網站已經達到數十萬家,但是絕大多數站長都是出於個人愛好和興趣,真正以此為創業基點的並不多。潘海東想,“為什麼不能把維基百科的成功複製到國內呢? ”

這時,潘海東找到“貴人”——前任Intel中國區總經理Andrew S. Grove的技術助理——Michael Bruck,在Michael Bruck的參謀建議下,潘海東把維客放到前台,搜尋引擎方面的內容隱入後台,這個框架成為互動線上的整體發展方向。

在此過程中,他認識了擁有清華大學計算機和軟體工程雙學位的梅春,共同的追求讓他倆成為合伙人。

2005年6月,互動線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我們與眾不同之處就是技術創新。”技術總監梅春介紹說。在互動線上,不要說CEO潘海東、技術總監梅春,就連市場總監吳海菁也是“數字通信”專業的碩士,並且長期主攻的是軟體程式開發。

基於對技術的執著,他們開發出第一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文維客系統——Hdwiki系統,管理和運營著數十萬個條目的線上信息和知識庫,建立起目前國內最大的中文維客網站。

在維基百科的發展中,創始人Jimmy Wales使用了mediawiki技術,此後建立起來的維客網站大多數都基於此項技術。互動線上Hdwiki系統的創立,向長期以來占據統治地位的mediawiki技術發起挑戰。

“要發展就要降低門檻,”梅春介紹說,“我們的系統要讓每個會上網的用戶都可以方便地使用,達到‘傻瓜相機’式的效果。”

盈利模式紛爭

新事物產生之初總會引起許多爭議,就目前國內維客網站發展現狀看,盈利前景並不樂觀。不要說缺乏大量的專業維客網站,就是百度、新浪推出的維客產品也頗具爭議,而“維客中國”更是因為網站內容遭到惡意修改,上線10天就被迫暫停。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的有關人士表示,從維客“自由、平等、共享”的精神來看,是網際網路發展的方向,但是在成功之前必然要經歷探索的坎坷。比如內容,從維客中國被攻擊就可窺一斑,因為網站基於開放,任何人都可以修改條目,惡意行為不可避免。

對此,互動線上CEO潘海東有自己的看法:“做維客是一個人和多個人做鬥爭,一旦遭惡意修改後,我們的系統馬上通知其他人,一起參與還原工作。”在Hdwiki技術下,用戶編輯條目時可以匿名也可以註冊,但是在修改的時候一定要註冊。潘海東說,“我們把開放的系統和完善的機制結合起來。”

在盈利模式探討中,也出現了許多紛爭。許多業內人士認為,維基百科的成功在於它的非盈利性,維客中國遭到惡意攻擊,也是因為它企圖走商業化道路。

但是從開始就不回避盈利問題的互動線上,如何看盈利前景?

“我們不急於找出固定的盈利模式。” 市場總監吳海菁說,“過早地探討盈利模式會束縛企業的發展,現在我們一心做好技術,給用戶提供好的平台,最大程度滿足他們的需求。” 這與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人張帆提出的“以對用戶的價值為商業模式”的說法不謀而合。

在增加用戶範圍、提高用戶價值上,互動線上採用了一些超前做法:

為溫州一所高中高一(2)班創建協作寫作條目,老師提供學習重點、寫作指導、注意事項,學生分小組進入自己所屬平台,在此平台上,同學們可以學習、討論、創建、修改命題。

此外,互動線上還推行了“維客進清華”活動。目前正在策劃與深圳市教委合作,為深圳中國小提供教學討論平台等。

吳海菁說:“我們的用戶培養從孩子抓起,一兩年以後,這批孩子上了大學成為網際網路主要用戶,維客時代就到來了。”但是作為一家企業,發展的終極目的還是利潤。

吳海菁介紹,作為網站,最基本的盈利模式就是廣告,而維客網站的條目形式使得內容更加具體,因而廣告投放更有針對性。吳海菁說:“其實盈利點隨時都會出現。”比如近期,深圳一家眼科連鎖企業找到互動線上,希望在網站中給他們建立獨立條目,這個事情給她一個思路,公司可以像BSP(部落格服務提供商)那樣逐漸過渡發展為WSP(維基服務提供商),如果用戶滿意,在兩三年之後,向個人收費的模式也許不再是很超前的事,尤其在3G到來後,維客的手機化將使向個人收費也成為可能。另外,梅春介紹,在合適的時機,公司會將中文維客系統中的線上協作編輯軟體的部分功能獨立,提供給其他企業用戶,作為協同辦公的軟體產品。

在互動線上的網站中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服務——“yellowiki”。據介紹,這是互動線上在中國第一個推出的實用wiki,“yellowiki”把黃頁(yellopage)和維客(wiki)集成到一起,形成網友自己管理的生活實用信息,用戶可以把自己發現的餐飲、休閒、娛樂、旅行、生活服務等信息張貼出來,和他人分享,並能夠修改和完善已發布的商家信息。而這個服務的盈利,可參照一些搜尋引擎網站的盈利模式。

按照潘海東的說法“把國外好的盈利模式複製到中國網際網路”的做法可以為企業發展尋求捷徑。潘海東認為說:“維客的未來盈利絕對不成問題。”

事實上,各家網站也在紛紛嘗試新的業務模式。

部落格網目前對維客進行另外一種形式的嘗試——創立部落格美術館。這個嘗試從2005年啟動,到目前已經聚集了七八千幅美術作品,發展比較迅速。盧亮說,“維客在中國的商業化發展可以探尋一條迂迴之路。”

IDGVC投資經理陳洪武評論,“WEB2.0是一個新事物,維客當然會受到各方的重視,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必然會有一些好的盈利模式產生,所以不要著急,給它發展的空間。”

資本助力

網際網路一向是風險投資追逐的熱點,而新概念“WEB2.0”又是熱點中的熱點,雖然還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業務形式還很模糊,但已經有大筆熱錢流向了這個領域。

去年,中國部落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獲得1100萬美元風險投資,北京部落格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獲得了900萬美元風險投資,其他幾個大的部落格網站也都得到了不同金額的風投資金。這些資金的進入,將使網際網路進入一個更快更新的時期。今年,在風險投資家們募集到的40.36億美元中,必然會有很大部分流入WEB2.0概念的企業囊中。“我們不放過任何新鮮事物。” 陳洪武說。

互動線上誕生之日,就伴隨著風險投資的進入。

公司創始資金的很大一部分來自一些外國銀行家的天使投資;後來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又得到中關村孵化器的投資。雖然吳海菁說“公司目前並不缺錢,盈利前維持一兩年沒問題。”但她表示,“也在不斷地尋找適合的VC。”說到目前與他們接觸的VC,吳海菁神秘地微笑著說:“有很多”。據她透露,雖然公司與IDGVC有很深的淵源,但第一筆拿到的資金不一定來自IDGVC,因為已有很多VC向他們伸出了橄欖枝。“我們還有很大的挑選餘地。”

註: 證券市場周刊2006年第21期(總第1228期)
網址:http://zhoukan.hexun.com/Magazine/ShowArticle.aspx?ArticleId=1071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