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眼巨人”光纖制導飛彈

“獨眼巨人”光纖制導飛彈

20世紀90年代後,由德國DASA等公司研製的獨眼巨人、以色列拉菲爾公司研製的道釘等飛彈,為光纖制導飛彈(FOGM)的代表作。使FOGM發揮神奇功能的關鍵在於光纖的使用。與傳統的金屬導線相比,光纖具有直徑小、質量輕、價格低廉、頻寬高、信號衰減小等優勢。在這樣的傳輸特性下,光纖可以做到在一個方向傳送圖像的同時,在另一個方向傳送指令。美國早在1970年即以光纖替代金屬導線進行FOGM與視距外作戰的概念展示。隨著光纖技術的成熟與圖像感測器的發展,使FOGM的概念更具有現實性,讓射手的視野延伸,不論白天、夜晚或氣候如何,均可全天候提供飛彈的末端圖像。

基本信息

介紹

獨眼巨人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在1982-1984年間,當時的西德MBB公司利用改型的mamba飛彈進行了光纖制導的初步原理試驗,其目的是驗證光纖繞線軸、光纖傳輸圖象和控制指令的可行性情況。試驗距離為0.9-2.5公里。1984年,兩家公司聯合提出獨眼巨人光纖制導飛彈發展計畫。根據這項計畫,在1984-1986年間,又利用法國生產的SS-11(或SS-12M)線導反坦克飛彈做進一步改裝試驗,驗證在幾公里長的光纖中雙向通信的可行性,試驗彈上裝有由陀螺穩定的晝夜電視攝像機。
在1987年12月-1989年間又進行多次實際尺寸飛彈的發射和飛行試驗。試驗目的是驗證光纖制導用於潛空飛彈和反裝甲飛彈的有關情況, 主要包括光纖放線速度、雙向信息傳輸的能力和質量、傳輸距離以及人工制導的能力等。試驗距離多為6.5公里,最大達7公里。在測試時,飛彈彈頭裝有電視攝象機,以150米的高度,150米/秒的速度飛行。各項資料顯示,當射程達60公里時,視頻信號仍維持相同的性能。最終目標是將制導距離提高到60公里,甚至100公里,速度提高到350米/秒以上。自1989年開始,由德、法兩國政府提供經費,估計總研製經費約為1.75億美元。1992年義大利阿萊尼亞公司也加入進來。
獨眼巨人飛彈計畫有潛空型和反裝甲型兩種。獨眼巨人潛空型和反裝甲型有許多異同。二者的彈徑、射程和飛行速度相同,而彈長、飛彈重量和戰鬥部重量有所不同。據估計,制導用的光纖也不盡相同。潛空型光纖除了具有和反裝甲光纖相同的性能要求外,在水密和強度方面可能會有更特殊的要求。二者在發射方法上也不同,反裝甲型採用垂直發射,而潛空型則採用斜向發射。
獨眼巨人的作戰對象為反潛巡邏飛機和直升機。其主要戰術技術指標如下:彈長1.85米,彈徑165毫米,飛彈系統總重105公斤(其中運載器重62公斤,飛彈重43公斤)作戰距離10公里,飛行速度150米/秒(搜尋時)和250米/秒(攻擊時),最大過載15G,發射深度為潛艇潛望深度到水下300米,制導方式為光纖制導加紅外熱成像或毫米波雷達導引頭,戰鬥部為3公斤高能炸藥。,推進系統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試驗型)或渦輪噴氣發動機(生產型)。3公斤高能炸藥戰鬥部。
獨眼巨人的飛彈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線導反坦克飛彈,特別是米蘭和霍特飛彈的外形和結構。飛彈採用圓柱形彈體,中部有4個十字型配置的用於控制方向的鴨式彈翼,尾部也有同樣4個十字形配置的穩定翼,彈翼均可摺疊,飛彈頭部裝有紅外或電視攝像機,光纖線軸裝在尾部並由此放出。
飛彈的推進系統在試驗彈上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據估計其生產型可能採用西德航空技術公司的渦輪噴氣發動機或法國微型渦輪發動機公司的發動機。為防止損傷光纖,發動機尾部噴管是在彈體側面伸出的。
戰鬥部裝有3公斤重的高能炸藥,備有獨發和近炸兩種引信。制導系統分彈上和艇上兩部分,二者由光纖互傳視頻信息、各種測量數據和指令信號。在試驗彈中,導引頭採用電視攝像機。但最新資料表明,在正式產品中可能採用紅外線熱成像探測器或者毫米波探測器。後面兩種探測器有更好的晝夜和全天候工作能力。
儘管導引頭對於武器系統的效率與物質,有著一定的影響,但原則上,導引頭的選擇對於光纖制導飛彈基本不構成太大問題。凡是可以產生視像或訊號的東西,都可作為光纖飛彈的尋標器。光學纖維寬波帶能力使它能與不同的感測器——普通電視、電荷耦合(CCD)攝影機、紅外線、雷達、毫米波等同時使用。
一個可以提供清晰視像,且能讓發射者辨識目標、追蹤目標、導引飛彈撞擊目標的導引頭,當然是光纖導引飛彈的必備之物。幸運的是,焦面陣列技術正快速進步,且其技術風險很低。使用近百個感測器作焦面陣列的技術,將使光纖導引飛彈如虎添翼。雖然,焦面陣列被動紅外感測器既可用於白天,也可用於夜間作戰,但其性能會受濃煙、濃霧、高濃度、熱度等因素影響而降低。可以想像的是,焦面陣列終將被毫米波雷達所取代,因為,毫米波雷達能穿透煙、霧、大雨,適用於各種天候作戰。

相關條目

軍事 先進反雷達飛彈 51T6攔截彈 科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