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網一號”飛彈

“天網一號”飛彈

由航天科工集團自主研製的被譽為“民用飛彈”的“天網一號”產品已經成功完成廣州亞運會全天候執勤,今後這項科技安保系統將在重大活動和建設“平安城市”中推廣套用。被稱為“民用飛彈”的“天網一號”,主要針對低空慢速小目標,這個項目的研製成功破解了一個世界性難題,解除了大型活動安保組織者的擔憂。因為如果在舉行重大活動的現場,出現可疑的小型飛行器,低空、慢速悄然逼近,成千上萬參與者的安全面臨威脅,使用重武器將其擊落,有點像“大炮打蚊子”,在高樓林立、人口密集的繁華都市,將付出不可想像的代價。“天網一號”是一套探測攔截系統,可以實施晝夜探測,並採用微聲、無煙、無焰、無光的“綠色”發射方式,在三四百米距離內對可疑目標實施高精度網式攔截。

反恐利劍威震天

一架可疑的小型飛行器低空、慢速悄然逼近,目標是一處正在舉行重大活動的現場。成千上萬參與者的安全面臨威脅。怎么辦?用重武器將其擊落?在高樓林立、人口密集的繁華都市,將付出的代價不可想像;讓人群緊急疏散?時間、條件是否許可,如果是虛驚一場又該如何解釋……
這樣的虛擬狀況,曾是大型活動安保組織者的夢魘。不僅“有效”,還能“安全”處置低空慢速小目標,是世界性難題。而在廣州亞運會期間全天候執勤的“天網一號”飛彈,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這套探測攔截系統,可以實施晝夜探測,並採用微聲、無煙、無焰、無光的“綠色”發射方式,在三四百米距離內對可疑目標實施高精度網式攔截。
這項被稱作“民用飛彈”的安保系統,來自我國最大的飛彈武器研製生產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近年來,這家特大型高科技軍工企業在創新驅動下,走軍民融合之路獲得巨大成功——2006年,其在央企年度業績考核中還排在百位開外,而2009年已躍升至第13位;其“十一五”末的年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是“十五”末的2.6倍、4.5倍。全員人均勞動生產率由6.73萬元提高到14.95萬元。

新型飛彈傲長空

“打造國際一流航天防務公司”——中國航天科工的雄心可見一斑。在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他們自主研製的11型新型飛彈驚艷亮相——既有可垂直發射、全方位攔截來襲目標的新型中高空中遠程防空飛彈,也有新型中遠程地地飛彈、還有用於精確打擊敵縱深內重要目標的新型陸基巡航飛彈,部分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天網一號”飛彈示意圖天網一號”飛彈示意圖

“首要職責是鑄造國家安全基石。作為軍工央企,科技強軍是我們的‘基業’。”在中國航天科工總經理許達哲看來,多年勵精圖治,中國航天科工已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飛彈防禦體系,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各類飛彈武器系統技術開發和研製生產體系,大幅提升了核常兼備、近中遠結合、多類型戰鬥部、精確制導的地地飛彈武器系統和亞超結合、多平台、中遠程、多種精確導引方式的飛航飛彈武器系統研發生產能力,形成了全空域、多平台防空飛彈武器系統研發生產能力。
志在“國際一流”的中國航天科工並不滿足,他們對全球上千家防務公司進行了評估。“從航天防務的經營規模來看,近幾年來,我們每年大約都有三四位的提升,但與排名更高的企業相比,我們的民品比重相對偏低。”許達哲說,“發展民品,不僅是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國防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防務安全新理念

北京奧運會前的測試賽上,曾發生過一個小插曲:某國運動員過安檢時把手機落在了物品盒裡,直到十幾分鐘後才發覺。在接到報案後,安保人員把調取的監控資料與現場數千名觀眾進行圖像比對,迅速查到手機下落,物歸原主。實現這一“神奇”的,是中國航天科工為北京奧運量身定製的安保科技系統。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航天科工就已經開始涉足民品領域——電冰櫃、電風扇、汽車……但在這些被許達哲形容為“五花八門”的領域,中國航天科工並無優勢,市場拓展很快便舉步維艱。
“我們要融入市場,但要找準自身優勢。”許達哲說。沿著這樣的思路,“信息技術”和“裝備製造”與傳統的“航天防務”同列為三大主業,向“大防務、大安全”方向拓展的理念也逐漸清晰起來。“把傳統安全領域技術套用到非傳統安全領域當中去,致力於把智慧貢獻於百姓的安居樂業。”
“以往談到‘平安城市’,就是治安防控。而我們提出的新一代‘平安城市’理念,通過物聯、感測、高清視頻等多項新技術,將衛生、醫療、能源、資源、環境、通信等諸多領域涵蓋其中。”中國航天科工經濟合作部部長時暘說,“實現城市防控一體化、安全感知物聯化、應急回響協同化、探測預警智慧型化、指揮調度網路化,為公眾提供更快捷的緊急救助。”
思路打開,滿盤皆活。據測算,目前,僅城市安防產業一項,每年全球市場規模就超過1035億美元。中國航天科工在大型賽事活動票證查驗系統,警用數字單兵系統、排爆機器人,城市移動發電站、電子車牌智慧型管控系統、無人機等項目的開發日臻成熟。在汶川、玉樹、舟曲,中國航天科工研製的雷達系統、通訊系統、應急特種車輛乃至極端條件下的生活設備都在災害突降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沒有創新,就沒有中國航天。”許達哲說,“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航天取得的成就,歸根結底是自主創新的成就。”
在這裡,創新是一種企業氛圍。中國第一件發明專利和第一件實用新型專利都誕生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十一五”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均比“十五”增加12倍以上,有效發明專利同比增長20.4倍。2010年,專利授權672件,同比增加88.2%,其中發明專利188件,同比增加141%;千名研發人員擁有授權發明專利量達17.7件。
在這裡,創新是一項硬指標。“下屬各單位安排本年度自主創新經費預算不得低於營業收入的3%。對創新的評價和經濟績效一樣,直接與各單位‘一把手’的考核相聯繫。”中國航天科工科技與質量部部長符志民說,近三年,集團研發投入占當年營業收入的比例均超過11%。
在這裡,創新是一項制度安排。中國航天科工是國家恢復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來獲獎最多的單位,但2011年《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航天科工科技創新體系和機制創建》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項目二等獎,最令他們自豪。這套體系,覆蓋了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千名研發人員擁有授權發明專利量、新產品銷售比重等指標,更提出了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掌控度等附加評價指標。“有了它,中國航天科工清楚認識到自身在軍工行業中的發展狀況和能力,創新發展愈發加速。”符志民說。
在“十二五”期間,中國航天科工為自己定下了更加高遠的目標——形成全域覆蓋、攻防兼備的飛彈武器裝備體系,具備有效應對陸、海、空、天、電多種威脅的能力,同時積極拓展非傳統安全軍事領域。確保實現年營業收入2200億元,利潤總額超過130億元,經濟增加值保持逐年遞增,主要經濟效益綜合指標力爭進入中央企業前列……
打造國際一流的航天防務公司,500強規模是一個指標,但是我們怎么著力把這個企業做強,怎么把自己的核心能力提高,怎么給國家提供適應新軍事變革需求的高科技武器裝備是最重要的。”許達哲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