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總統府”

•1950年1月3日,蔣中正於台灣接管政事。

地理位置

點擊查看大圖
台北所謂“中華民國總統府”位於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2號,正大門面對凱達格蘭大道(原稱“介壽路”,陳水扁當台北市長期間將其改現名;“總統府”原來的名稱也是“介壽館”,2006年3月24日陳水扁又將其“正名”為“總統府”),該建築正面(東向)重慶南路,背面(西向)博愛路,北向為寶慶路,南向為貴陽街。

建築歷史

這棟建築的前身為為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於1919年完工以後,就一直是台灣的最高權力中心所在。這棟建築目前也是國定古蹟。
總督府於1912年6月正式開工,1919年3月修成,這棟當時全台灣最高建築物就一直是台灣總督統治台灣的明顯雄偉地標。
隨著1950年進駐之後,此建築物就當然成為名義上的“總統府”。期間,1950年-1957年短戰期間內,“總統府”與“行政院”同署辦公,另外,該建築物的本來「介壽館」門首銜牌直至2006年3月25日才由台灣民進黨政府正式取下,正式更換為總統府。
總統府建築保持著“文藝復興巴洛克式”的莊嚴和簡潔霸氣。建築物的中央塔,角塔,衛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的節奏和粗面砌築基座與柱式主出入口,混合成了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

歷史沿革

•設計
乙未戰爭尾聲,在台政權大約穩固底定的日本人將臨時總督府設在清末的布政使衙門內,一直到第5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時候,才有興建永久性廳舍的計畫。經過審慎規劃後,總督府於1907年懸賞5萬元日幣公開徵圖,並限定參賽者資格為日本帝國本土的建築家。該征圖初選階段,主辦單位從多位參加競圖的日本建築師當中選出一至七名:分別為鈴木吉兵衛、長野宇平治、井岡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櫻井小大郎及福井房一,每位均獲得獎金壹仟元。
本來包含野金吾、中村遠太郎、冢本靖、金井等等知名建築技師所組成的評審團囑意採用初選首獎得主鈴木吉兵衛的作品,不過經多日審慎考慮,評審團發現鈴木吉兵衛的首獎作品中的尖塔、陡屋頂、具兩層老虎窗的紅磚建築樣式,有抄襲海牙國際法庭嫌疑,因此於1909年公布的中選名單中,採用了第二名長野宇平治的作品,而其樣式與當年正在建造中的東京火車站相當接近。
雖說如此,不過到最後定稿階段,修改成現今高塔、壯闊莊嚴建築模樣的真正設計者,卻是初選獲得第四名的森山松之助。
•『總統府』的主人
除了上述的1945年中到1948年底的修復期間之外,不管是名稱是總督府,還是“總統府”,自1919年落成以來,現為『總統府』的這棟建築都一直是台灣的最高權力中心。以下二戰後的『歷屆主人』:
•戰後,因總統府尚在修復,台灣省長官公署所在也設於原來的市役所(即現在的行政院所在),也因此,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並未待過總統府。
•1947.4.22國府廢公署另行成立省政府後,其『台灣省主席』(首任主席為吳道明)辦公所在仍舊留在上述地點。
陳誠長官
•陳誠先生1949.8.15時任中華民國東南軍政長官,統轄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海南島五地,他「辦公室」所在的「介壽館」就是現在的總統府。1950年,該建築物還曾經中華民國東南軍官署,中華民國行政院,中華民國總統府三署辦公。
•閻錫山
•1949年12月7日,閻錫山正式宣布行政院於「介壽館」辦公。
蔣中正
•1950年1月3日,蔣中正於台灣接管政事。同年3月1日正式『復行視事』後即進駐總統府。
李宗仁並未來台。
•嚴家淦
蔣經國
李登輝
•陳水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