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net協定

bacnet協定

樓宇自動控制網路數據通訊協定(即: A Data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Networks,簡稱《BACnet協定》)由美國暖通、空調和製冷工程師協會(ASHRAE ) 組織的 標準項目委員會135P (Standard Project Committee即SPC 135P)歷經八年半時間開發的。

簡介

由美國暖通、空調和製冷工程師協會(ASHRAE ) 組織的 標準項目委員會135P (Stand Project Committee即SPC 135P)歷經八年半時間開發的。

協定是針對採暖、通風、空調、製冷控制設備所設計的,同時也為其他樓宇控制系統(例如照明、安保、消防等系統)的集成提供一個基本原則。

背景

隨著信息技術及整個信息產業的發展,樓宇自動化系統(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簡稱BAS)正朝集成化、智慧型化和網路化方向邁進。

現場匯流排僅對樓宇自控系統的現場控制級網路進行了定義,而樓宇自控系統網路的標準化進程並不滿足於現場控制級網路的公開化和標準化,而進一步追求整體通信解決方案的標準化。

長期以來,眾多廠家各自不同的專有協定阻礙了BAS系統的發展。一個不具備開放性、不能實現互操作的系統給系統的運行、維護和升級改造帶來不便。因此,用戶期望不同廠家的產品能使用同一種標準通信語言,實現互操作和開放性。

受上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的影響,在樓宇自控系統中,空調與冷熱源系統( HVAC&R)最先意識到開放性標準的重要性。

1987年,在美國紐約召開了由樓宇自控領域專家組成的關於“標準化能量管理系統協定”的圓桌會議,會議決定由ASHRAE資助制定一個標準樓宇自控網路數據通信協定。

基本目標

通過定義工作站級通訊網路的標準通信協定,以取消不同廠商工作站之間的專有網關,將不同廠商、不同功能的產品集成在一個系統中,並實現各廠商設備的互操作,從而實現整個樓宇控制系統的標準化和開放化。

BACnet 協定是為計算機控制採暖、製冷、空調HVAC系統和其他建築物設備系統定義服務和協定,從而使BACnet協定的套用以及建築物自動控制技術的使用更為簡單。

發展過程

1987.1 ASHRAE發起成立SPC135p委員會-Standard Project Committee 135p

1991.8 第一個公開評審草案標準

1994.3 第二個公開評審草案標準

1995.3 第三個公開評審草案標準

1995.6 正式成為 ASHRAE 標準

1995.12 被批准為美國國家標準,並正式命名為ANSI/ASHRAE 135-1995標準

2002.1 正式發布新版本 ANSI/ASHRAE 135-2001標準

2003.1.18 成為 ISO 的正式標準 ISO16484-5

組織機構

BMA --- BACnet製造商協會

非營利性學術組織,致力於推進樓控系統的開放,通過互操作性試驗、教學媒體和獎勵活動,促進BACnet在樓宇自控系統中 的成功套用。

測試實驗室

負責檢驗產品是否符合 BTL 基於 ASHRAE 標準的要求, 符合 BTL 要求的產品才能進入BTL 列表, 並向行業發布符合 BACnet 標準的產品。 BACnet的一個相關標準 -- “ASHRAE 135.1P BACnet 一致性測試方法”就是由該機構授權。

對象

對象是樓宇自控設備的模型化和抽象化的描述。

BACnet對象為不同屬性(Property)組成的集合,實質上就是一個由數據項組成的數據結構。

對象的屬性是樓宇自控設備互操作過程中所表現的外部特性的反映。

標準對象

標準對象是BACnet所定義的最常用的對象,是表示具體樓宇自控設備的基本元素。

實際具體的樓宇自控設備可以“映射”為不同的BACnet標準對象實例的組合。

BACnet在1995年的第一個正式版本中定義了18種標準對象。

以上資料由 全國信息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六度教育根據“ 智慧型建築弱電工程師”培訓資料編輯整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