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hui

和縣 壽縣 霍山縣

安徽位於華東腹地,是我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安徽清初屬江南省,康熙6年(公 元1667年),析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而正式建省,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得名。境內有皖山、皖水,即現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時(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為伯國,稱為皖國,故安徽簡稱皖。
安徽位於東經114°54′一119°37′與北緯29°41′— 34°38′之間,全省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 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45%,居華東第 3位,全國第22位。2004年末,全省戶籍人口為6461萬人,居全國第8位。
全省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異,複雜多樣。長江、淮河橫貫省境,分別流經我省長達416公里和43O公里,將全省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淮河以北,地勢坦蕩遼闊,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間西聳崇山,東綿丘陵,山地崗丘逶迤曲折;長江兩岸地勢低平,河湖交錯,平疇沃野,屬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區層巒疊峰,峰奇嶺峻,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條,湖泊110多個,著名的有長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處暖溫帶過渡地區,以淮河為分界線,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主要特徵是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氣溫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 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時,平均無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帶淮,吳頭楚尾,承東啟西,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無縫對接的縱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 1300公里;銅陵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安慶長江大橋連線南北,公路和內河運輸能力分別居中部地區第 2位和第3位;京滬、京九、亞歐大陸橋等鐵路縱貫境內,全省鐵路通車裡程已達2326公里,居華東首位;空中交通擁有合肥、黃山、蕪湖、安慶、蚌埠、阜陽等6大機場。安徽郵電通訊發達,是全國第三個實現所有市縣通訊數位化的省份。
安徽資源條件優越,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全省現有耕地408萬公頃,水面105萬公頃,其中可養面積48萬公頃。共有 生物資源1091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木本植物有 30種,珍稀野生動物54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分別有18種和368種,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水資源蘊藏總量約為68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0位。全省已發現近140種有用礦產,探明儲量的67種,煤、 鐵、銅、硫、磷、明礬、石灰岩等3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現已探明煤炭儲量250億噸,鐵礦儲量29.9億噸,銅礦儲量384.9萬噸,硫鐵礦儲量5.64億噸,分別居全國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安徽省省樹為黃山松,省花為皖杜鵑,省鳥為灰喜鵲。
---------------------------------------------------------------------------------------
安徽地位的變遷
安徽在建國初期,曾被毛主席在論十大關係一文中列為沿海省份,它的兩個主要城市蚌埠和蕪湖當時被公認為大城市。這一點在當時的報紙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毛選和鄧選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有關文章。而在建國後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裡,安徽的經濟地位也一直保持在全國第十四五名左右,屬中等發達的省份。
安徽當年敢為天下先,鳳陽小崗村在全國最先實行以包乾到戶、包產到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為此而名揚中外;蕪湖的“傻子”年廣久則成為當時中國個體戶的代表,被謄為“中國第一商販”。資源方面,安徽有天下第一山--黃山,有四大佛教聖地之一--九華山,有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有四大米市之首--蕪湖,有華東最大的煤炭基地,有華東最豐富的鐵礦和銅礦,有中國最豐富的水泥原料,有中國第七長的內河通航里程,鐵路長度華東第一,科技方面,有中國科技大學,有中科院安徽分院,省城合肥號稱是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等等,基礎在中西部來比是相當的超前的。
但自八十年代以來,安徽發展緩慢,在全國的位次逐年往後靠,人民的生活水平與全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在明代,安徽的蕪湖就是全國五大手工業區域之一,以漿染業與松江的棉紡織、蘇的絲織業、鉛山的造紙業、景德鎮的制瓷業並稱與世(見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明清時期的徽商稱雄中國商界達數百年,蕪湖、巢湖、安慶素稱魚米之鄉,雖不敢比湖廣熟天下足,但從蕪湖米市能成為四大米市之首,就可看出魚米之鄉的富庶了。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
安徽物華天寶,地傑人靈,名人輩出,星轉斗移,改革開放給安徽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如今,安徽省正在以嶄新的姿態,笑迎天下客,廣結世界朋友。安徽因天柱山舊稱皖山而得其簡稱“皖”,於1667年(清康熙六年)建省,是取歷史上安慶府、徽州府的首字命名。它位於中國的東南部,分別與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接壤,跨長江、淮河流域,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面積約為十四萬平方公里,人口五千多萬。
安徽歷史悠久。和縣陶店鎮汪家山龍潭洞裡發掘出三、四十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猿人骨化石,被命名為“和縣猿人”,同時證明早在三、四十萬年前安徽省境內長江流域就有古人類活動。根據《左傳》的記載:夏禹曾在塗山(今懷遠的當塗)大會諸侯,說明安徽早就是個著名的歷史名地了。其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地貌以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境內山脈主要分屬大別山山系、黃山山系和天目山山系,海拔高度約在500-1900米之間。大別山系位於江淮之間、跨皖鄂豫省、大部分在安徽省境內,最高峰海拔1700米左右。黃山山系位於省境江南地區中部,為世界著名自然風景區,古人早就有過“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說法,黃山最高峰海拔近1900米;天目山山系位於省境南緣,為皖浙兩省界山;大別山以東的江淮丘陵,海拔多在100米—200米之間,最高峰不超過400米,低處為海拔10—30米的起伏不定。
境內河流自北向南分屬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新安江位於省境南部,發源於休寧縣內,為浙江省錢塘江正源,向東經新安江水庫流入錢塘江,境內流長240公里,流域面積6400平方公里,支流多為源短流急的山溪性河流。全省有大小河流200多條,大小湖泊500多個,大小水庫5000多座。位於省境中部的巢湖,是全國第五大淡水湖,平均水深1—3米,常年面積約750平方公里,水質優良,適合各類淡水動、植物生長。位於皖南的太平湖,是全省最大的人工水庫,面積90平方公里,風景秀麗,可以作為旅遊休閒的好去處!安徽旅遊資源眾多,有各類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名勝古蹟近200處。風景奇絕的黃山是聞名遐邇的遊覽勝地,有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九華山、古稱“南嶽”的天柱山、道教聖地之一的齊雲山、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等名山。還有戰國時期的古城壽春(即今壽縣縣城)、靈璧虞姬墓、烏江項羽祠、唐代詩人劉禹錫以《陋室銘》而聞名的“陋室”、保存在和縣歷陽鎮上以李白《贈汪倫》詩而聞名的涇縣桃花潭、宋代名臣包拯的故鄉合肥有後人建造的包公祠、包公墓園、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下旨於鳳陽建造的中都城遺址和明皇陵及皇陵碑,另外安慶市有太平天國英王府,毫州有曹操宗族墓群和華佗庵,歙縣有許國石坊和棠樾牌坊群等。
安徽資源豐富,本省茶竹林特產豐富,全國十大名茶中,安徽占4個: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此外廣泛分布於皖浙贛接合地區的氣味清香的屯溪綠茶也很有名。竹編製品舒城舒席篾片細緻薄軟,曾在國際賽會上獲獎。安徽是我國主要的中成藥產地之一,名品有銅陵鳳丹、宣城木瓜等。傳統的毫州古井貢酒、淮北口子酒為榮獲全國金獎產品。
著名果品有碭山酥梨、徽州雪梨、懷遠石榴、宣州蜜棗、三潭枇杷等。水產以長江鯽魚、巢湖銀魚、清水大蟹為佳品。特產風味食品有宿州符離集燒雞、無為熏雞、安慶胡玉美蠶、豆醬、當塗採石茶乾等。傳統工藝品有文房四寶宣紙、徽墨、宣筆、歙硯,以及蕪湖鐵畫、徽州木雕等。集散於涇縣的皖南特產宣紙生產有1000多年來歷史,綿韌、潔白、不腐、耐折,是名貴的書畫用紙,明《永樂大典》、清《四庫全書》用之而得以久存傳世,徽墨有“藥紙如漆,萬載存真”之譽而光輝千古。蕪湖鐵畫出自明清,它吸取了傳統國畫構圖法及金銀首飾、剪紙、雕塑工藝,是中國工藝美術品的奇葩。
安徽大地錦繡多姿,文化古蹟甚多,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現有5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黃山為安徽山水典範,區內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堪稱“四絕”,199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令世人矚目;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現存78座古寺廟,以佛教殿堂與皖南民居相結合而獨樹一幟;著名的道教聖地齊雲山,摩崖石刻、道教遺存和別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矚目;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嶽”的天柱山,雄奇靈秀兼備,有45峰、86怪石、18瀑等勝景;琅琊山以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為特色。除國家級景區外,還有19處省級風景名勝區。
安徽文化遺存豐富而別具特色,歙縣、壽縣、亳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是歷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畫派、新安醫學、歙派篆刻、徽派版畫、徽派園林建築、徽菜和徽劇的發祥地就在於此。
集中在歙縣、黟縣境內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數以千計,歷經滄桑而古貌猶存,其數量之多,構思之奇巧,石、木、磚雕之精美,舉國罕見,是民間建築的傑作,成為安徽民俗旅遊的必游之地。
省內還有4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安慶、黟縣、桐城、鳳陽。
安徽省各縣、市、區長途電話區號和郵政編碼表
合肥市 0551 230000
長豐縣 0551 231100 肥西縣 0551 231200
肥東縣 0551 230000
蕪湖市 0553 241000
鏡湖區 0553 241000 馬塘區 0553 241000
新蕪區 0553 241000 鳩江區 0553 241000
蕪湖縣 0553 241100 繁昌縣 0553 241200
南陵縣 0553 242400
蚌埠市 0552 233000
龍子湖區 0552 233000 蚌山區 0552 233000
禹會區 0552 233000 淮上區 0552 233000
懷遠縣 0552 233400 五河縣 0552 233300
固鎮縣 0552 233700
淮南市 0554 232000
大通區 0554 232000 田家庵區 0554 232000
謝家集區 0554 232000 八公山區 0554 232000
潘集區 0554 232000 鳳台縣 0554 232100
馬鞍山市 0555 243000
金家莊區 0555 243000 花山區 0555 243000
雨山區 0555 243000 當塗縣 0555 243100
淮北市 0561 235000
杜集區 0561 235000 相山區 0561 235000
烈山區 0561 235000 濉溪縣 0561 235100
銅陵市 0562 244000
銅官山區 0562 244000 獅子山區 0562 244000
郊區 0562 244000 銅陵縣 0562 244100
安慶市 0556 246000
迎江區 0556 246000 大觀區 0556 246000
郊區 0556 246000 懷寧縣 0556 246100
樅陽縣 0556 246700 潛山縣 0556 246300
太湖縣 0556 246400 宿松縣 0556 246500
望江縣 0556 246200 岳西縣 0556 246600
桐城市 0556 231400
黃山市 0559 242700
屯溪區 0559 245000 黃山區 0559 242700
徽州區 0559 245061 歙縣 0559 245200
休寧縣 0559 245400 黟縣 0559 245500
祁門縣 0559 245600
滁州市 0550 239000
琅琊區 0550 239000 南譙區 0550 239000
來安縣 0550 239200 全椒縣 0550 239500
定遠縣 0550 233200 鳳陽縣 0550 233100
天長市 0550 239300 明光市 0550 239400
阜陽市 0558 236000
潁州區 0558 236000 潁東區 0558 236000
潁泉區 0558 236000 臨泉縣 0558 236400
太和縣 0558 236600 阜南縣 0558 236300
潁上縣 0558 236200 界首市 0558 236500
宿州市 0557 234000
墉橋區 0557 234000 碭山縣 0557 235300
蕭縣 0557 235200 靈璧縣 0557 234200
泗縣 0557 234300
巢湖市 0565 238000
居巢區 0565 238000 廬江縣 0565 231500
無為縣 0565 238300 含山縣 0565 238100
和縣 0565 238200
六安市 0564 237000
金安區 0564 237000 裕安區 0564 237000
壽縣 0564 232200 霍邱縣 0564 237400
舒城縣 0564 231300 金寨縣 0564 237300
霍山縣 0564 237200
亳州市 0558 236000
譙城區 0558 236800 渦陽縣 0558 233600
蒙城縣 0558 233500 利辛縣 0558 236700
池州市 0566 247100
貴池區 0566 247100 東至縣 0566 247200
石台縣 0566 245100 青陽縣 0566 242800
宣城市 0563 242000
宣州區 0563 242000 郎溪縣 0563 242100
廣德縣 0563 242200 涇縣 0563 242500
績溪縣 0563 245300 旌德縣 0563 242600
寧國市 0563 2423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