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

X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

X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是將注入造影劑前後拍攝的兩幀X線圖像經數位化輸入圖像計算機,通過減影、增強和再成像過程來獲得清晰的純血管影像的醫療器械。

定義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英文名: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簡稱:DSA)是一種新的X線成像系統,是常規血管造影術和電子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要求去除與血管重疊的干擾影像,以便獲取清晰的血管影像有利於疾病的診斷及介入治療操作。減影技術的基本內容是將人體同一部位的兩幀圖像相減,從而得出兩者的差值部分,不含對比劑的圖像稱為掩模像或蒙片,注入對比劑後得到的圖像稱為造影像或充盈像。

X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的成像原理

X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是將透過人體後的未造影圖像的信號增強,再用高分辨力的攝像機對增強後的圖像進行掃描。將造影圖像的數字信息與未造影圖像的數字信息相減,將兩者的差值表示成不同的灰度等級,在顯示器上形成差值的圖像。由於兩幅圖像的骨骼和軟組織的影像的數值相同,在減影中被消除,僅留下含有對比劑的血管影像。其結果是消除了造影血管以外的結構,突出了被造影的器官圖像。減影處理後的圖像信號與對比劑的厚度/密度成正比,與對比劑和血管的吸收係數有關,與背景無關。

X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的結構

圖1 X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結構 圖1 X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結構

 X線發生系統

1. 高壓發生器:採用中頻或高頻技術,由微處理器控制,產生穩定的高壓,能以多種脈衝方法快速曝射,成像速度可高達150幀/秒。

2. X線管:能承受連續脈衝曝射的負荷量。

 圖像系統

由平板顯示器組成的圖像系統:由於平板顯示器是圖像系統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關係到圖像質量及輻射劑量效率。

1. 量子檢測效率值不斷提升,可達77%(透視時可達71%);

2. 像素尺寸大小在200μm左右就足以滿足1024×1024的空間分辨力;

3. 頻寬指單位像素與AD轉換器的對應關係,寬頻平板每行或每列像素都連通有一個AD轉化器,使數據能專一、高效的傳輸,而窄帶平板就是有120行(列)像素共用一個AD轉換器,數據只能打包傳輸;

4. 動態範圍:FPD(Flat Panel Display)動態範圍差異大。最大的動態範圍值可達4nGy-13mGy。

 數據採集及存儲系統

大容量實時圖像存儲器一般採用動態存儲器,須通過視頻匯流排傳輸及用計算機匯流排接口進行讀寫控制和實現幀存與硬碟之間的圖像轉存。

 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在DSA系統中主要用於控制和圖像後處理。

 機械系統

1. 導管床的縱向、橫向運動範圍要足夠大,並可以左右旋轉,使活動空間增大,便於患者的擺位及搶救。

2. 機架有懸吊軌道式、落地固定式,目前又出現無軌道、無固定軸、可自由移動的DSA系統。

減影過程

DSA的減影過程按四個順序進行:攝製普通片、製備mask像、攝製血管造影片、將mask片與血管造影重疊配準減影形成減影像。製備mask片是減影的關鍵,mask片即不含對比劑的圖像,與普通平片的圖像完全相同,而密度正好相反。廣義地說,mask像是從其他圖像中減去的基準圖像,減影過程中任一幀圖像都可以作為mask像。注入對比劑後得到的圖像稱之為造影像,減影成像過程中任何一幀圖像也同樣都可以作為造影像。mask像與造影像的確定由所觀察的血管期而定,如動脈期,毛細血管期,靜脈期等。

X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的優點

1. 可以更加清楚的呈現小動脈分支。

2. DSA 技術相比傳統的膠片,明顯減少了造影劑的使用,節約劑量,減少醫院的運營成本,使血管造影過程更加安全。

3. 可以避免各種插管的危害,DSA技術對碘離子的親和性較高。

4. 避免連續膠片拍攝,減少膠片浪費。

5. 儲存數值化,對數位化轉化所拍攝的圖像進行計算機存儲,隨時確定導絲、導管、膠囊等位置,減少術中透視次數和造影劑用量。

6. 對重疊的血管有良好的顯示,DSA 也可以準確顯示人體外界相連的結構 。

X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的臨床套用

1. 頭頸部血管

DSA 技術在腦血管疾病以及顱腦的腫瘤等方面有著極大的診斷價值。主要用於檢查頸動脈起始部,動脈起始部,頸內,頸外,椎動脈系統,基底動脈系統。其診斷的準確性、敏感性、科學性方面都很高。

2. 胸部血管系統

DSA 技術可用於心臟以及周圍大血管的成像,其主動脈弓以及主動脈顯示上更加的清晰。可用於診斷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及顯示大動脈炎病變範圍。

3. 腹部血管系統

DSA 技術用於顯示如下部位:腹主動脈,腎動脈,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上靜脈,腹動脈狹窄,動脈粥樣硬化。該技術目前廣泛套用於臨床的肝腎等重要動脈造影。

4. 四肢血管系統

DSA 技術可診斷軀幹各動脈以及分支的阻塞和狹窄,可以精準地診斷患者的動脈瘤以及各種動脈的畸形。

5. 介入放射學套用

DSA 技術用於實時具體的顯示導管和導絲在患者動脈血管中的走向狀況,為介入科醫師準確牽引導絲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也有助於諸多介入手術如出血病灶,畸形血管堵塞,腫瘤血管,局部藥物注射,腔內成形術等的具體操作 。

檢查前準備

1. 向患者及家屬交待造影目的及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和意外,簽訂造影協定書。

2. 向患者解釋造影的過程及注意事項,以消除顧慮,爭取術中配合。

3. 檢查心、肝、腎功能,以及血常規和出凝血時間。

4. 必要的影像學檢查,如B超、CT等。

5. 碘劑及麻醉劑按藥典規定進行必要的處理。

6. 術前4小時禁飲食,排空大小便,並訓練患者屏氣。

7. 穿刺部位常規備皮,必要時給予鎮靜劑。

8. 建立靜脈通道,便於術中用藥及搶救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