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設計與最佳化手冊

WCDMA設計與最佳化手冊

《WCDMA設計與最佳化手冊》是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WCDMA設計與最佳化手冊》是移動通信行業技術人員的必備實戰指南,也是高等院校通信專業師生不可多得的教學參考書。

作者簡介

楊鴻文,北京郵電大學電信工程學院供職。

圖書目錄

第1章 UMTS網路介紹

1.1 UMTS網路拓撲結構

1.1.1 GSM網路架構

1.1.2 UMTS重疊,R99

1.1.3 R99之後的UMTS網路架構

1.2 WCDMA的概念

1.2.1 WCDMA物理層

1.2.2 UMTS信令概念

1.2.3 物理信道、邏輯信道和傳輸信道網路部署的選項

1.3.1 與GSM 1∶1重疊——宏網路

1.3.2 與GSM 1∶1重疊——宏小區、微小區和室內小區

1.3.3 針對WCDMA的網路規劃

1.4 設備廠商實現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2章 射頻的規劃與最佳化

2.1 引言

2.2 網路部署過程概述

2.2.1 網路規劃

2.2.2 初始最佳化

2.2.3 持續最佳化

2.3 鏈路預算

2.3.1 上行鏈路預算

2.3.2CPICH的下行鏈路預算

2.3.3 不同業務的下行鏈路預算(連線模式)

2.3.4 上下行鏈路及業務的比較

2.4 網路規劃工具

2.4.1 網路規劃工具輸入

2.4.2 網路規劃中的覆蓋考慮

2.5 網路規劃中的干擾考慮

2.6 拓撲規劃

2.7 網路規劃中的參數設定和最佳化

2.8 射頻最佳化

2.8.1 定量最佳化

2.8.2 質量最佳化

2.8.3 空閒模式最佳化

參考文獻

第3章 容量規劃與最佳化

3.1 基本的UMTS業務量工程

3.1.1 容量要求

3.1.2 上行容量計算

3.1.3 估算下行鏈路容量

3.2 可視電話和PS數據對業務量工程的影響

3.2.1可視電話與WCDMA業務量

3.2.2 PS數據與WCDMA業務量

3.3 多業務流量工程

3.3.1 多業務容量

3.3.2 上下行容量比較

3.4 容量規劃

3.4.1 容量規劃的輸入

3.4.2CS域容量規劃

3.4.3ps域容量規劃

3.4.4 用網路規劃工具進行容量規劃

3.4.5 微小區

3.5 容量最佳化

3.5.1 覆蓋和容量之間的權衡

3.5.2 估算已部署網路的容量

3.5.3 已部署網路中的容量監測

參考文獻

第4章 初始參數設定

4.1 引言

4.1.1 系統信息的廣播

4.1.2 信息單元值與工程值的轉換

4.1.3 空中參數驗證

4.2 物理層參數

4.2.1 頻率的選擇與管理

4.2.2 PSC規劃

4.2.3 功率分配

4.3 同頻小區重選參數

4.3.1 引言

4.3.2 同頻小區重選過程概述

4.3.3 同頻小區重選參數列表

4.3.4 同頻小區重選的度量標準

4.3.5 空閒模式下同頻小區重選中的折中

4.3.6 空閒模式下推薦的同頻小區重選參數

4.3.7 CELL_FACH狀態下的同頻小區重選

4.3.8 關於異頻小區重選的考慮

4.4 接入參數建議

4.5 同頻切換參數

4.5.1 引言

4.5.2 同頻切換過程

4.5.3 同頻切換參數

4.5.4 同頻切換指標

4.5.5 同頻切換中的折中

4.5.6 同頻切換參數的推薦值

4.5.7 關於異頻切換的考慮

參考文獻

第5章 業務最佳化

5.1 KPI和分層最佳化方法

5.2 語音業務的最佳化

5.2.1 自適應多速率編解碼器

5.2.2 AMR業務

5.2.3 呼叫建立、事件和信令

5.2.4 呼叫保持事件與信令

5.2.5 連線監督和鏈路質量指示器

5.2.6 AMR故障診斷

5.2.7 參數最佳化

5.2.8 呼叫質量指標和測試過程

5.3 可視電話業務最佳化

5.3.1 可視電話和語音壓縮

5.3.2 視頻電話:測試過程及測試指標

5.3.3 VT最佳化與AMR最佳化的對比

5.4 PS數據業務最佳化

5.4.1 PS數據最佳化與AMR最佳化對比

5.4.2 典型的PS數據套用以及QoS配置

5.4.3 信道重配置及資源規劃

5.4.4 質量指標和測試過程

5.4.5 PS數據參數

參考文獻

第6章 系統間規劃和最佳化

6.1 引言

6.2 系統間邊界規劃

6.2.1 系統間邊界

6.2.2 典型系統間變換場景

6.2.3 邊界的確定

6.3 連線模式的系統間轉換

6.3.1 系統間變換的過程

6.3.2 訊息流和時延

6.3.3 壓縮模式問題

6.3.4 壓縮模式的性能指標

6.3.5 壓縮模式觸發和系統間切換參數

6.4 空閒模式下的跨系統轉換

6.4.1 系統間小區重選過程概述

6.4.2 訊息流和延遲

6.4.3 空閒模式的性能指標

6.4.4 系統間小區重選參數

6.5 系統間切換和小區重選性能評估的測試設定

6.6 最佳化系統間參數

6.6.1 系統間切換和小區重選參數之間的相互影響

6.6.2 最佳化系統間切換參數

6.6.3 系統間小區重選參數的最佳化

6.7 其他系統間規劃和最佳化問題

6.7.1 多個WCDMA載波之間的系統間切換

6.7.2 容量原因觸發的系統間轉換

參考文獻

第7章 HSDPA

7.1 引入HSDPA的原因

7.2 HSDPA的概念

7.2.1 多碼傳輸的公用信道

7.2.2自適應調製編碼

7.2.3 快速調度和重傳

7.3 HSDPA規劃

7.3.1 HSDPA的部署模式

7.3.2 HSDPA鏈路預算

7.3.3 HSDPA容量與性能

7.4 HSDPA的運行與最佳化

7.4.1 HSDPA的配置

7.4.2 HSDPA服務小區變換

7.4.3 HSDPA參數調整

7.4.4 RLC參數和HSDPA

7.5 HSDPA的關鍵性能指標(KPI)

7.5.1 物理層指標

7.5.2 MAC層指標

7.5.3 服務小區變換指標

7.6 測試方案

參考文獻

第8章 室內覆蓋

8.1 簡介

8.2 設計方式及成本

8.2.1 室內覆蓋:傳統方式

8.2.2 室內覆蓋:假想方式

8.2.3 室內覆蓋:混合方式

8.3 覆蓋規劃及其對容量的影響

8.3.1 室內覆蓋系統

8.3.2 通過室外覆蓋室內

8.3.3 通過室區域網路完成室內覆蓋

8.3.4 室內射頻模型

8.3.5 容量計算

8.3.6 提高室內系統的吞吐量

8.4 室內系統最佳化

8.4.1 室內部署的實際問題

8.4.2 室內系統部署與後期最佳化

8.4.3室內系統參數與室外

系統參數的設定區別

參考文獻

索引

序言

無線移動通信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隨著3G(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採用和向基於IP網路的過渡,無線移動通信的服務範圍、服務種類和覆蓋率還會迅速擴展,進一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第一代無線蜂窩通信系統採用模擬調頻(FM)和電路交換技術。它有許多缺點:網路話務容量低,音質差,難以實現漫遊,其手持終端價格昂貴且體積龐大,電池壽命短。隨著用戶數的急劇增長,採用數字傳輸技術勢在必行。

第二代無線蜂窩通信系統包括基於TDMA(時分多址)的GSM網路、PDC網路和IS?54網路,以及基於CDMA(碼分多址)的IS?95網路。它大大提升了網路話務容量,容納更多的客戶,同時還支持一些數據業務,例如簡訊業務(SMS)。第二代通信系統採用的數位技術主要包括先進的編碼和調製技術,在提高話務容量和質量的同時,還實現了數字控制信道。其結果是:信號變得更清晰更安全;手持終端體積大大變小,功耗大大降低;漫遊方便快捷;全球的用戶數量急劇增加。但是,第二代通信系統提供的數據容量還是不夠,不能滿足用戶越來越高的需要。因此,下一代蜂窩系統將著眼於以下幾點:進一步提高系統容量、數據速率,在更大程度上採用分組交換。

現在,第三代無線蜂窩通信系統正迅速占領市場。它主要包括三種CDMA標準:CDMA2000(包括1x和EV?DO)、WCDMA(也叫UMTS或3GSM)和最近被許多運營商所推崇的TD?SCDMA。在筆記本電腦上,用插入式的網卡或集成的數據機就可以實現移動寬頻上網。現在,大量功能強大的手機正湧向市場。它們具備許多功能,如聽音樂、邊下載邊觀看視頻或是先下載再觀看、多人聯網遊戲、多方即時簡訊和基於定位的各種服務等。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正快速發展,這也為各大運營商、測試設備廠商、網路設備製造商以及規劃、部署和運營這些網路的人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本書主要討論有效部署WCDMA網路的內容,很多資料都是第一次公開,或是之前在各種雜誌及其他書刊中零散公布。現經作者精心收集和整理,這些信息變得條理清晰、連貫易讀。這將有助於工程師們更快更好地部署和最佳化WCDMA網路。

第三代無線蜂窩通信系統會在各個方面改善我們的生活。它將迅速觸及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並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商業效率,豐富我們的娛樂生活,改善我們的身體健康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等。同時,這需要越來越多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才投入其中;而本書將成為各位的良師益友。

我們一路走來,已經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我期待將來還會有更加振奮人心的突破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