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購買力平價]

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是決定匯率的基礎,匯率的變動是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變化引起的。這一理論被稱為購買力平價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理論)。

簡介

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ustav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後的貨幣和外匯》一書中,以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匯率如何決定的購買力平價論: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是決定匯率的基礎,匯率的變動是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變化引起的。這一理論被稱為購買力平價說(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簡稱PPP理論)。
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種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PPP)和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PPP)。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