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診斷學

《PET診斷學》的作者是潘中允,出版社是人民衛生出版社,ISBN是9787117066303,出版時間是2005-05-01,版次是1版,頁數585頁,裝幀是精裝,開本是16開。

圖書信息

作 者:潘中允 編 叢 書 名:出 版 社:人民衛生出版社ISBN:9787117066303 出版時間:2005-05-01 版 次:1 頁 數:585 裝 幀:精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醫學 > 醫療器械及使用

內容簡介

《PET診斷學》是為適應當前核醫學已發展到以PET顯像為主要熱點的新階段的需要而編寫的的一《PET診斷學》著。全書共10章。總論介紹了PET的基本原理和特點、正電子示蹤劑及各種PET顯像儀與基本顯像方法。書中8章著重介紹了目前最為常用且較為成熟的腫瘤PET顯像、腦PET顯像和心肌PET顯像的原理方法和臨床套用。最後1章簡要介紹了PET顯像在腦功能、精神疾病、成癮和戒毒、基因顯像和基因治療等研究方面的套用。
讀者對象:核醫學醫師及其他醫學影像科醫師。

作者簡介

潘中允,男1932年上海出生,祖籍浙江吳興。1957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留校任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醫師,1958年受命組建核醫學科(原名同位素室),從事核醫學至今。1962-1963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師從王世真教授, 進修實驗核醫學。1983-1984年由WHO選派,赴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Wadsworth榮民醫院和南加州大學留學,師從著名PET先驅、神經核醫學專家D.E.Kuhl和著名臨床核醫學專家W.H.Blahd, 並受到R.A.Hawkins、著名放射性藥物專家W.Wolf和著名核醫學教育專家J.F.Ross的指導,學習臨床核醫學、PET、放射性藥物評價和核醫學教育等。回國後繼任核醫學科和研究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1986年晉升教授和主任醫師,1993年起任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兼職教授。歷任中華醫學會核醫學會第二、四屆理事,第三屆常務理事,第一、二屆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第一~五屆中華核醫學雜誌編委,1998年起任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副會長。
早期主要研究心臟核醫學和腎臟核醫學,很多內容被廣泛引用。回國後主要從事神經核醫學研究,與北京師範大學放化系合作成功研製新藥99Tcm-HMPAO, 獲新藥證書, 並投產上市, 先後完成國家七五攻關課題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二項、衛生部課題一項、國際原子能機構多國合作研究課題四項。在局部腦血流(rCBF)顯像和定量測定的研究及臨床套用、神經生理病理和針刺機制研究等方面的20餘篇論文也被廣泛引用,其中rCBF定量測定作為重要成果被引用於第6屆世界核醫學大會的總結報告中(1994年、悉尼)。1989年在我國首次成功進行了猴腦多巴胺受體斷層顯像。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於1986年、1997年和2004年分別研製成功PET樣機、4環/7層PET和旋轉型18環33層PET,皆被邀請主持PET整機性能評價和套用研究,向國內外報導,填補了世界PET分布圖上的中國空白,為此,合作研製單位美國芝加哥大學PET中心特贈校旗一面。
歸國後積極參加了建立我國放射性藥物臨床藥理研究基地的工作,負責制定了我國放射性新藥臨床評價指導原則,建立了放射性藥物人體內照射輻射吸收劑量的計算軟體。1986年任第一屆衛生部藥品審評審員會委員,1989年任第二屆委員會委員兼第一屆放射性藥品審評組組長,1992年繼任第三屆委員會委員和副組長。牽頭進行了多種新的心、腦、腎、內分泌腺體顯像劑和我國第一個放射性治療藥----153Sm-EDTMP的多中心臨床試驗。1990-2000年任北京醫科大學臨床藥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PET顯像總論
第一節 PET顯像的基本原理、特點和現狀
第二節 回旋加速器和正電子顯像劑及其管理
第三節 專用型PET(附)非經典專用PET
第四節 混合型PET——正電子顯像
第五節 組合型PET——PET/CT和圖像融合
第六節 PET性能測試和質量控制
第七節 PET顯像的技術操作和質量保證
第八節 PET影像定量分析
第九節 影像傳輸
第十節 輻射防護與安全
第十一節 PET顯像經濟效益分析和正當套用
第十二節 CT、MRI進展和分子影像學
第十三節 循證醫學和薈萃分析
第二章 腫瘤F-FDG PET顯像的原理、方法和特點
第一節 顯像原理
第二節 顯像方法
第三節 影像分析方法
第四節 正常影像所見
第五節 惡性病變影像特點
第六節 良性病變影像特點
第七節 良惡性病變的鑑別診斷和報告
第八節 適應證
第九節 受檢查者的輻射安全
第三章 腫瘤F-FDG PET顯像的臨床套用
第一節 肺癌
第二節 乳腺癌
第三節 消化系統腫瘤
第四節 腦腫瘤
第五節 頭頸部腫瘤
第六節 甲狀腺癌
第七節 腎上腺腫瘤
第八節 泌尿生殖系統腫瘤
第九節 骨骼和軟組織腫瘤
第十節 惡性淋巴瘤
第十一節 黑色素瘤
第十二節 間皮瘤
第十三節 尋找轉移性腫瘤原發灶
第十四節 腫瘤放療計畫
第四章 腫瘤F-FDG PET/CT和混合型PET的臨床套用
第五章 F-FDG以外的腫瘤PET顯像
第六章 腦PET顯像的種類、原理、方法和特點
第七章 腦PET顯像的臨床套用
第八章 心肌PET顯像的種類、原理、方法和特點
第九章 心肌PET顯像的臨床套用
第十章 PET顯像在醫學和藥物研究中的作用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